第三十一章 买酒

  江岁安走上前,忐忑地问:“请问这酒怎么卖?”
  “小坛三十两,大坛五十两。”那对刺青兄弟里更年长些的开口道,眼神直往岁岁身上瞄。
  这家伙,不是他老家的獒犬嘛,想不到离家千里,还能见着。
  江岁安暗暗咋舌,一斤盐也才二十两,这一小坛酒居然就要三十两,难怪半天卖不出去,除了这对兄弟面向不善外,只怕这价也是大家敬而远之的原因。
  不过只用来做菜的话,这些太多了。她不爱喝酒,于成好像也不怎么喝酒。她可以先把这两兄弟的酒买一些,以后自己琢磨着酿酒也行。
  “可以散称吗?”她问道。
  “不散称,只整坛卖。”刺青兄想了想,勉强道:“因为我的酒好,顶顶好。”
  他说话的口音怪怪的,江岁安疑惑地问道:“你们是从哪里来的?”
  刺青兄弟对视一眼,闭嘴不答。
  “我多嘴了,这些加起来多少钱?”
  刺青兄见她真有意要买,原本冷酷的神情松动了些,甚至露出一点笑容。不过那笑也太狰狞了些,娃子看见了怕是要吓哭。
  “三大两小,全买两百给你。”
  “行。”
  江岁安痛快地逃出两百两银票,没想到刺青兄却不收。
  “要银两,不要银票。”
  “为什么?”江岁安不解。
  “兑不了。”
  兑不了?江岁安想了想,明白了他的意思。这时候银庄肯定都关门了,所以银票兑不出来了。
  这可怎么办?她有些发愁。
  于成见状走上前,刺青兄弟立刻警觉起来。
  相比较江岁安,高大健壮的于成显然更有威胁感。
  “我没有恶意。”于成表明来意:“除了银两,别的你们收吗?”
  江岁安灵光一现,跟着说道:“米面蔬菜或是盐巴,可以换吗?”
  虽然她没有银两了,但是这些东西她家里简直堆积如山。
  “当然收。”
  这时候还有什么比粮食更重要的嘛。
  “这些五十斤新米,六十斤陈米换。”
  江岁安道:“行是行,只是米在家里,你们要不”她本想说跟她回去拿,再一想便转了话头道:“要不在这儿等等,我回去拿。”
  刺青兄弟好不容易遇见一个肯买的,哪会拒绝,只是“你要快点,天擦黑我们就要走。”
  江岁安和于成不敢耽搁时间,忙牵着岁岁往回走。
  到了家,江岁安把米先装在布袋里,再装到大筐里,外头盖上花布,旁边塞上许多柴火树枝,咋一看似乎是一筐柴火。
  她本想自己背,于成却抢着背起来。
  “哪能让你干这重活。”他理所当然地道。
  江岁安没好意思说,就她现在那力气,背个五十斤的米,还真算不上重活。
  两人赶到集市,找了个僻静处,和刺青兄弟换了酒。
  刺青兄弟满脸喜色,用不熟练的官话对江岁安道:“爽快,你是好兄弟,要酒到喜鹊山找我,蒙大、蒙二。”
  江岁安顺嘴问道:“你们那儿有鱼吗?”
  蒙大点头:“很多,你要,给你带。”
  那敢情好,江岁安跟蒙氏兄弟约定好,五天后还来这里,三斤新米换六斤鱼。
  于成提醒道:“五天后是年初一。”
  江岁安一拍脑袋,对哦,马上过年了,她还想再年夜饭桌子上吃到鱼呢。
  “早几天,后天行不行?”她问蒙大。
  蒙大点头:“行,我们养了。”
  “鱼是你们自己养的?”江岁安眼睛一亮:“那你们有鱼苗吗?”
  蒙氏兄弟齐齐点头,他们来到这里学的第一项本事,就是养鱼。
  “可以卖些鱼苗给我吗?”
  蒙大只是看上去凶神恶煞的,但其实人非常老实,闻言道:“后天不行,只有大鱼。”
  “那什么时候可以呢?”
  蒙大掰着手指头算了一下,答道:“十天。”
  十天,那就是年初五,也不算晚。
  “筐给我们吗?”
  江岁安摇头,她还得用筐子搬酒回去呢。
  一直没有怎么说话的蒙二突然提高声音道:“给我们。”
  于成眯着眼睛,把江岁安护在身后。
  “你听到她说的了,我们还要搬酒回去。”
  蒙二抓着筐子不放手。
  江岁安皱眉,看向蒙大。
  蒙大抓抓头发,用一种奇怪的语言对蒙二说了一通,蒙二先是叽里呱啦地争辩,然后表情变得十分委屈。
  “弟弟说,拿这个筐,装鱼来给你,我们没有。”
  原来是这个意思,还以为他们要抢东西呢,于成放下戒备。
  江岁安也明白过来,但是筐子要是给他们,她怎么把酒弄回去?
  “我们送。”蒙大指指他们的板车。
  这倒是个好主意,蒙氏兄弟推着板车,跟着江岁安和于成往冬瓜屯走。
  离冬瓜屯还有半里地的时候,于成道:“就到这里吧,我们村戒严,外头的人不能进去。”
  听到他说的话,蒙大惊讶不已。
  他们一路向东逃过来,所见之处早就没有了秩序,衙役官差逃得比他们还快,只有皇城还被守卫着。
  没想到在这个小村居然还有戒严,而且还管得很严的样子。
  “你们,叫什么?”
  江岁安指指自己和于成:“你问我们的名字?”
  蒙大摇头:“村的名字。”
  “冬瓜屯。”
  冬瓜屯?蒙大脑海里浮现出一个长长圆圆的大冬瓜的样子。
  “你们村,收人吗?”他羡慕滴问。
  村里收人吗?江岁安看向于成,于成摇头。
  “特殊时期,不收外人。”
  蒙大露出失望的神情,但也知道这事强求不得,只好作罢。
  江岁安和于成把酒搬下来,于成搬着三个大的,江岁安抱着两个小的,同蒙氏兄弟辞别后,两人往村里来。
  进村后,不少人看到两人,纷纷上前打探集市那边的消息。
  于成一五一十地把大集市收进门钱,小集市的位置等都告诉大家,村民们吱吱喳喳地说了起来。
  有的人嚷嚷着收钱不公平,有的人向江岁安打听小集市上东西的价钱,有的人在一旁说风凉话,然后被其他人冷嘲热讽地说了一通。
  江岁安让他们吵得头疼,借口酒坛子太重,离开人群回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