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八 多行不义 下

  云龙紫冰二人赶到白云阁,院内发霉的大米还在。两人亮出八王的印信,希望方丈以实相告。无奈方丈缄口不言。
  云龙道:“我知道方丈有难处。说出来,我们还能援手帮忙;您一味避世不语,难道就真的心无挂碍?这样非但不能再开方便之门普度众生,或许还会惊动朝廷身陷囹圄。”
  “师父?”前日吊在树上自罚的和尚有所心动。
  紫冰趁机道:“和尚何必执着于世人的过错,而让自己起了嗔怨之心。”
  见方丈不置可否地叹气,那和尚解释道:“这都是贫僧的错!贫僧在寺中主管伙食。前几日,有人说要给本寺捐赠几车大米。我想这是好事……可大米拉来后,那人竟拿着官府的公文说这粮食要各寺出钱购买……”
  “哪有这种事?”
  “阿弥陀佛,出家人不打诳语。”那和尚单手施礼道,“不光强买强卖,还比平时的价钱高出了两成。”
  紫冰忍不住问:“不买又如何?”
  “施主不知。我们寺里每年都是由政府分发一定份例的。那人说如若不然,就断了我们寺里的供奉。我就……谁知还是发霉的。都是我的罪过!”
  云龙问:“以前可有此事?”
  “没有。”
  “你没有想过他是冒充的?”
  “他手上有官府的公文。公文上的印鉴我都仔细看过了,和每年分发份例的印鉴一般无二。”
  “是京兆府的印鉴?”
  “是。”
  “这就怪了。”
  见云龙沉思,紫冰又问:“如若再见到那人,你认得吗?”
  “认得,认得!”那和尚想起了什么似的,从怀里掏出一张纸,“二位请看,这是那人打的收据。”
  云龙紫冰二人见确实有官府的凭证,却未有署名,依旧没有任何线索。两人只得先回去再做计较。回程经过福田院的时候,云龙特地招呼紫冰进去看看。
  “去这里做什么?”
  “你忘了?昨日方丈让灾民来福田院。看看福田院的米什么样?”
  此时并非饭点,紫冰就在院中和灾民随意聊了几句,灾民均说这里的大米粥白面馍真是好,好久没有吃到了。云龙拿八王印信去见了院中的监事,监事说福田院是政府设立的救助机构,自然是京兆府发放米粮。
  两人回去把内情跟八王说了,都是不得要领、一筹莫展。八王道:“这事关系灾民,拖延不得。况且还关系到寺院,若是清静之地都被祸害,将来后患无穷。”
  紫冰道:“无凭无据无人,怎么查?”
  “要我说,他能卖给白衣阁,也会卖给别的寺院。等他露出狐狸尾巴……”
  “公子——”紫冰抢白云龙道,“你没听出来吗?王爷等不及。”
  八王蹙眉朝紫冰使使眼色,算是怪喃她,又吩咐道:“云龙你还是多在市井间留意留意,紫冰你去周边的寺庙探查探查。看看有什么线索。”
  隔日,八王半晌进书房见紫冰仍站着读书,问:“不是让你出去暗查吗?”
  紫冰道:“就那几个寺庙,有什么可查的?周世宗灭佛还真是省了我不少事。除了大相国寺之外,我把周边的寺庙寻了个遍,一无所获。”
  八王想起紫冰上次硬闯禅房,把曹国公弄得哭笑不得的样子哑然失笑。
  紫冰以为八王笑话她,解释说:“大相国寺是皇家寺院,那人再傻也不会自投罗网吧?”
  八王说不为这个,既然没有线索,那就再等等。
  云龙在市井混迹了几天也是一无所获。若说怀疑谁,他最怀疑的是前些日子市井中风头正劲的皇后之子——简彦之,只是眼下此人如隐遁了一般杳无踪迹。云龙总不能凭空攀扯他吧?缺少真凭实据,无法让人信服,更会打草惊蛇。云龙也抽身退步,尽量不在白矾楼等场合出入。大家静等这个所谓的皇后之子再次出现。
  谁知,没有等到简彦之,却等来了寇准。寇准月前奉皇上之命前往乾封县监察赈灾一事,事情尚未做完,就借着宫中失火的由头回京来了。进宫见了皇帝,汇报了赈灾事宜,又去跪经祈福了一个时辰,方出宫来见八王。
  寇准回京并没有公开的诏书,八王也很是奇怪:“宫里的事都过去了,怎么这时候回来了?”
  “赈灾的事出了点问题。”
  八王所惊不小,忙问:“出了什么事?可是灾民不稳?”
  寇准捧着茶急急地喝了一口,忙道:“那道没有。是赈灾的粮食有问题。”
  八王心中隐隐觉得此事和京城白衣阁的事有所牵连:“快说说。”
  “京城运往乾封县赈灾的粮食是霉的。”寇准一言一出,八王的担忧似乎被瞬间坐实了。“我们一道从京城押运到乾封县,途中并未下雨,也就四五天的路程,到了那里打开全是霉的。我临时调了京东路没有受灾府县的粮食,先让灾民有口吃的。借机回京来查个究竟。”
  八王似有安慰,道:“灾民无事就好,别的事咱们再查。”
  “也不是都好。”寇准有些义愤填膺,“灾民太多。当地的粮仓已经空了,各地的赈灾粮还在路上。好在当时皇上发了些赈灾的银两,灾民本可以去商人手里先买些米粮缓缓。可有些黑了心的畜生,竟将米价提高了好几倍。灾民买不起,不少人都逃荒去了。流民一旦民变,后果不堪设想。”
  “我担心的就是这个。你可跟皇上禀报此事?”
  “本来要说的。我看宫中大火,又听说潘妃滑胎,皇上很是沉郁丧气。就没有再说。还须王爷暗中帮我。”
  “你先回府歇歇。这事在京中也有些苗头。一旦有了进展,我就通知你。”
  八王思量紫冰前些日子卷入案子,频繁在京兆府露脸,万一有心人留意上,就不好了。于是,他留紫冰在家,单让云龙在京中暗查。
  只是几日过去,仍是没有抓住个首尾。惆怅中,云龙想:不如逆着查查,看乾封县卖米的是谁?或许能跟京城的事情连上关系。于是他快马出京探访了几日回来:“王爷,查到了。”
  八王喜出望外:“他出现了?”
  “不是。我去了趟乾封县,佯装要进些米粮分一杯羹。你猜高价卖米的商人是谁?简彦之!就是那个所谓的皇后之子。王爷你想,白衣阁和赈灾的米都是从官仓出去的,都是发霉的;可他卖的米,却是好的。不会是……”
  “简言之都这么厉害,要是话说开了,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八王以为这是化名,拿着名字戏谑道。
  “是啊。”
  虽然简彦之这个答案在八王心里早有准备,可一旦证实,还关系到官仓,还是令他有些震惊:“好大一只硕鼠!”
  与此同时,寇准也查出了些端倪。乾封县周边府县的官仓均无差池,只有赈灾的米出了问题,又加上八王所说白衣阁之事,想来源头应该出在京城的官仓。这还真是灯下黑啊!
  这些官仓的好米不管是谁弄出去的,不管用的是什么办法,终归都是要出京城的。那么出京城只有陆路和水路两种方法。寇准本是监察御史,此次虽出任赈灾使,原职仍在。他利用监察各司的职责暗查官仓米粮的流向。
  “你们怎么也猜不到官粮在哪儿?”
  云龙道:“自然是运往乾封县高价出卖了。”
  寇准一楞。
  见寇准不信,云龙道:“我才去乾封县查的。兜售的商人就是京城的……”
  “不不不!”寇准打断云龙道,“我查清楚了,官粮在板渚渡口。”
  这次轮到八王和云龙摸不住头脑了。在书房南边书架间看书的紫冰听见对话,拿着卷地图走出来道:“寇伯伯说的可是要运往北方?”
  寇准云龙不知道屋里还有个人,有些惊讶地微微回身。紫冰径直过来把地图铺到八王书桌上:“若是往南方运,直接在汴梁上船就是了;这板渚是永济渠向北的起点。”
  “往北,往北可是事儿大了……”八王凝眉不展,忖度一时,斩钉截铁道:“云龙,你速去给六郎飞鸽传书,让他留意边关榷场。”
  待到边关回信,说:自从去年战事起,榷场就随之关闭。以前是以辽人的马匹换宋人的大米、丝绸、茶叶。现下,两军仍屯兵边境虽战事已停,榷场却未正常开放。丝绸、茶叶倒在其次,若是没了米粮,辽人的口粮也没了着落。这也是停战的原因之一。没想到近期,竟有大量良米在榷场售卖。
  三下相互印证,一目了然。那个简彦之到底是谁?怎会有如此大的能量构建起这样一个巨大的官商勾结的生意链?给他开启方便之门的幕后黑手又是谁?难道幕后的官员仅仅是为了收取暴利就敢冒着杀头的危险吗?一切的一切都还是一团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