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常用梗批判:过度依赖和人质情节的区别

  今天谈论一个常用梗。
  病态依赖。
  常见的作梗行为叫做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斯德哥尔摩效应。
  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征,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
  概念,看懂了对吧。
  我们看一下正常的过度依赖是什么。
  一株生长在大树下的小草,不肯听大树的劝去大自然中磨练,当失去了大树所给的荫蔽之后,被大自然吞噬,这便是小草的悲剧——把自己一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别人身上,不能失去别人的关爱,最后随着别人一起毁灭。
  记住上文,这是过度依赖。如果相比于大部分中描写的斯德哥尔摩情节,我觉得这个非常正常,病态依赖,仅此而已。
  读者往往会为这个草而惋惜,绝对没什么毛病。
  我今天要讨论的那个梗的名称就是“爱一个人要让他失望,绝望,最后至死不渝。”
  话写的很好,可以作为金句。
  没有毛病,非常具有人物特点。
  但是我很想问问,在作者眼睛里这种行为真的不ex吗?这种ex变态的行为为什么会被广大作者称之为爱??为什么这种行为在读者眼睛里不过是家常便饭还拍手称快?
  这是严重的三观扭曲问题啊,我的读者大大们。
  没错,一直遭到拒绝感到失望的人,用微笑亦或者是冷漠把真实的自己完全封存的人。他们早就已经习惯了被拒绝被抛弃,早就将这些作为了习惯——被拒绝的时候微笑,至于最后甚至连声音都被埋没在脑子里——就算你只是给他一个极为渺小的希冀,哪怕就是给他那么一点点一点点的光束,把这束光如垃圾一般抛进他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里,他都能感激涕零。
  理论上就是弃猫效应带来的过度依赖,实际上这就是双方心态的扭曲。
  真的,这种所谓的爱堪称ex至极。
  不要评论什么病娇。
  这不是病娇,病娇的导致因素和这个不同。
  这也不是玩笑。
  我希望各位能够明白,真正的爱,绝非终日在某人的黑暗下生活,乞求他给你的那一点点所谓的恩惠。
  你那是病,得治。
  开玩笑要有个限度,不是什么毛病都能拿出来当梗玩的。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