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这场婚事我不同意

  “除了嫁妆,我还得再买几个庄子,咱们这边两个,那清河镇也得放两个,还有铺子,古董,对了,还得找个钱庄换点元宝,摆上几盘子在嫁妆里,那是咱们淼淼的底气。”
  于净自顾自地说着自己的打算。
  张氏跟着于净地思路心里默算着侄女这一场喜事的花销,越算越是心惊。
  于清脑门上的细汗也随之而下。
  这哪里是出嫁,分明是搬家。
  搬谁的家,他压根不在乎,他靠的不是那些个金银财帛。但这一场喜事砸出去万两家资,河道衙门辖内的官吏和百姓,谁会再相信他是个清正之人。
  他哥真的有钱到了能为独女一掷千金的份儿上?
  一定会有人说闲言碎语的!
  “哥!”于清打断了于净的念叨。“这场婚事我不同意!”
  于净闻言,也不气恼,他早就明白自家弟弟是什么样的德行,这场婚事虽然有些勉强,但为了淼淼,他不会向弟弟妥协的。
  安静的于净,显得更加苍老。两鬓的白发,让于清想起了十几年前,他只身带着自己上京赶考时候的模样。
  那会儿,兄弟两身上银钱不足,每走一个镇子,他都会劝哥哥说自己不考了,考了也未必能考上。
  偏偏于净不愿意,只是沉默地看向他,看得自己乖乖回去读书这才作罢。
  熟悉的眼眸,执着依旧。
  张氏看出了丈夫的为难,兄弟两人僵持的时候并不多,感情也最是要好。
  “老爷,淼淼是个好孩子,咱们不能委屈。大哥,我家老爷不是胳膊肘朝着外面拐的人,这其中的干系确实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您听我家老爷慢慢说,一起想办法,肯定不会委屈淼淼。”
  张氏主动说道。
  于清知道自己媳妇守在这里也于事无补,他都理不清这家务事。
  “行了行了。来报信的是个秀才,你去安排安排。一会儿我还要找他。”于清挥手打发着张氏。
  张氏行礼退出书房。
  只有兄弟两人的书房,空气像是凝固了,各有打算,谁也不愿先开口。
  最后还是于清绷不住了,他怕多拖一秒,骆家人可没什么好耐心。
  “哥,这些年我酷暑寒冬,从无一日休憩,为的是什么?”
  于净喃喃道,“你不就是想做个好官!我都听外面人说了。你是于青天,如果不是你,这河道衙门早就烂透了,哪里有这两年的好光景。你这夏日不眠不休地巡视河工,冬天里瞅准了空子还要上河道估摸着下一年的水势。”
  “可是,你对那河道都比对淼淼亲啊!两河的百姓这两年谁家没办过一两场喜事,可咱们家里呢!我不说我闺女,你自己的闺女你疼过吗!”
  这番话说的于清有些无地自容,他起初也不过好面子,想做个清官能吏,结果被戴上了清官的高帽子就再也摘不下来了。
  有的时候,他也问自己,能不能不管!
  可是他真的不能啊!一次洪涝,他经营了半辈子的名声都将毁于一旦。多亏!
  吃什么不能吃亏!
  于清道,“哥!我知道这事儿在你这里是没办法说得过去的!淼淼这事儿她做的不对,你得认!”
  于净抻着脖子道,“认!她杀人放火我都敢认,不过是看中了个地主家的儿子,我有什么不敢认的!有什么罪就冲着我来,我这一把老骨头,都是她的陪嫁!”
  于清气呼呼道,“你怎么不问问她要不要你这一把骨头!你倒是硬骨头认了这事儿,可谁又是软柿子?那杨家不想担干系,让你去贿赂骆家,这边还告了个江家,真是一手好算盘,把自己摘了个干净,其实就他们自己家不干净。”
  于净道,“不干净也得给他洗干净!那是淼淼夫家。”
  于清道,“未婚夫!”
  不过几句话的功夫,兄弟二人再度谈崩。
  于净知道自家弟弟的心思,但他不想退让,索性撂下话,“淼淼是一定要嫁的!”扭头就出了书房。
  气的于清在原地打转。
  张氏知道于清发愁,安排了李小舅的饭食和客房。就让贴身的丫鬟传了梁师爷进内宅参谋。
  梁师爷原名梁有才,就住在宪司府旁的一个独门小院子里。
  是不久前被于清从河道上救回来的,于清看他读过书能看账簿,恰逢原先的师爷请辞,就勉强给了梁有才一个师爷的头衔,平日里极少用他。
  想着一人计短,两人计长,张氏琢磨让梁师爷出几个主意,也算死马当活马医。
  梁有才到了书房的时候,于清正站在窗前发愣。
  “听闻东家今日忧心家事,某愿意分担一二。”
  看到梁有才,于清有些意外,家里的事情他倒不向说太多,毕竟侄女的婚事来的并不光彩。
  “无事,你若有事,明日衙门里说吧!”于清打着官腔,一副拒人与千里之外的模样。
  梁有才在心中叹息,于清这人就是太过于要面子。
  “今日那位来客想必是骆家来人,我听下人形容马上的烙印,应是骆家的家徽,但下人还说那位来客说的是清风镇的口音。两浙地方十里不同音,骆家老宅在嘉兴,隔着上百里地,应无瓜葛。”
  “我还听说客人来之后,大老爷随后也曾过府。而您那位侄女近日正是应了亲友的邀请,在清风镇游玩。这一琢磨……”
  话说到这里,已经很明白了。
  梁有才已然猜出了自家侄女在清风镇出了事儿,其中还涉及骆家。
  于清心里厌烦梁有才有话不直说的毛病,但面上却摆出一副吃惊的模样,“先生果然大才,我头疼的正是这桩事。我侄女在清风镇与当地杨家的独子情投意合,只是那姓杨的和骆家一位远房亲戚早有婚约,你说这事儿办的!”
  梁有才道,“我为东家献上三策。上策大张旗鼓代杨家上骆家退婚,一切责任于家担了。中策私下里找骆家致歉,三家婚事皆交由骆家手中,于家遵从。下策不理不问不听不看,一心办喜事,骆家出身军中,东家擅长水利,隶属工部,相差十万八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