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思量生计

  魏大林心甘情愿当老黄牛,魏明珠却替刘美不值得。
  “我爸回来了,看他怎么选吧,要侄女还是要女儿。”
  魏明珠撞柱的事儿,也不知道魏大林听到消息没有,这人干完活儿总要回来的,魏明珠决定给原主父亲一次机会。
  刘美听着不对劲,怕魏明珠和她爸对着干:“你爸当然是疼你的,你堂姐那是……”
  魏明珠笑笑,刘美自己说着说着就没了底气。
  疼侄子比疼女儿多的,农村经常有。但疼侄女胜过亲女儿的,刘美自己都没见过。魏大林是真不喜欢明珠,因为生魏明珠让刘美伤了身体不能继续生,魏大林就怪在了女儿身上。
  母女俩陷入了沉默。
  魏明珠看了看这破屋子,“我去捡点柴回来。”
  她想顺便观察下沿河村,看看能从哪里弄点钱,兜里没钱就没底气,再好的计划也实施不了。
  沿河村很穷。
  当然,83年全国就没几个不穷的村。
  贫穷是地理环境和历史遗留下来的根深蒂固,也是时代的局限,从土里刨食,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
  夕阳西下,河边有几个妇女在洗衣服。
  沿河村顾名思义,一条大河从村边流经,要说资源,按理说河里的鱼属于无主之物,捞起来就能去卖钱,村里人不是不敢去城里卖鱼……鱼是天生天养的,这河段却属于村里的,是村民的集体财产,偶尔抓几条鱼上来解解馋可以,拿去卖就不行。
  魏明珠对于偷偷抓鱼去卖没心理压力,她和刘美唯一的家当就是那20斤红薯,都要饿死了讲什么道道德修养?
  可惜她没有工具,也不具备徒手抓鱼的技巧。
  河两岸长满杆粗株高的白花苇,要是5月份,魏明珠或许还能薅一点芦苇叶卖给城里人包粽子,现在端午早过了,这东西不是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赚点辛苦钱都不行。
  编席子,编背筐去卖?
  在原主的记忆里,沿河村的人会这手艺的不少,农闲时家家户户都会编点草席和背篓之类的。在农村肯定卖不上价,在城里这些东西也缺少竞争力,这年头大家对民俗工艺品没兴趣,城里人渴求的是肉、蛋、奶等农畜产品。
  魏明珠望着河水出神,难道她都坐到了大企业高管,还能在83年饿死?如果要脱离魏家,她必须具备养活自己和刘美的能力,在20斤红薯吃完前,她要弄到一笔起步资金。
  乡下是不行了,她得去城里寻找机会。
  货物的流通才能带来利益,农村人又没有油水,除了火柴、肥皂、化肥等工业品,83年的农村人完全可以自给自足……河边几个妇女对魏明珠指指点点。
  魏明珠一边考虑着谋生大计,一边捡着河边的干树枝,哪有空搭理那些长舌妇。她不想浪费体力和人争吵,就多走了几步到了牛棚旁边的芦苇滩,这里臭气熏天,苍蝇乱飞,割芦苇杆的村民都不愿意来。
  魏明珠走得深了几步,两只野鸭子从芦苇丛里飞出来。
  又是扇翅膀,又是嘎嘎叫,好像在引着魏明珠去追它们。魏明珠眼睛一亮,她怎么会被两只野鸭骗过,这是声东击西!
  果然,她仔细在芦苇丛里搜寻,发现了很隐蔽的鸭子窝。
  软草做的窝里,青壳儿鸭蛋挤成一堆。签过上亿合同的魏总,对着一窝野鸭蛋傻笑,拿起了挨个儿对着光照照,都是没有半孵化的新鲜蛋。
  一共有十二个!
  话说的没错,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她靠着这片河滩上的芦苇,一定能在83年活下去。忍住继续扫荡芦苇地的冲动,她把12个野鸭蛋兜着,抱着一堆干柴回了老破屋。
  “妈,我们烤红薯吃吧?”
  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啊。
  20斤红薯两个人吃,本来就支持不了几天。
  今年的新粮还没下来,等魏大林回来,肯定要找刘美回去的,但魏家原谅明珠吗?刘美正想着明天回娘家想想办法,刘家也穷,魏明珠舅舅却是个穷大方,总不会眼睁睁看着外甥女饿死。
  正盘算呢,魏明珠抱着一堆干树枝回来,眼睛亮亮的,说要吃烤红薯。刘美看她精神好,真是再苦都愿意:
  “好,妈给你烤红薯吃。”
  却见魏明珠把柴火拨开,露出了野鸭蛋。
  刘美也挺高兴,野鸭蛋个头和鸡蛋差不多大,一看就是芦苇荡里捡到的。有了这点鸭蛋,魏明珠可以补补身体,现在瘦的风都能吹倒,刘美可心疼了。
  “再给你煮个鸭蛋。”
  老破屋没有锅具,乡下人不讲究,烧起火堆把蛋往里一埋就行。魏明珠却拦住她妈:“鸭蛋现在不能吃,我们的好日子就落在这野鸭蛋上了,现在村里人惦记着田里的粮食,还没时间割芦苇,我想多找点野鸭蛋拿到城里去卖……今晚我们就去芦苇荡,能抓两只野鸭子也挺好。”
  刘美没干过这种事。
  魏家没分家,平时攒起来的鸡蛋,都是她婆婆和大嫂拿进城去卖的。沿河村走到县城要两小时,没事儿大家也不会去城里。可魏明珠能言善辩,刘美说不过女儿,又习惯了顺从,竟找不到反驳的话。
  母女俩各吃了一个红薯,刘美想着要去城里卖鸭蛋的话,至少得有两个篮子。她跑去外面弄了些芦苇杆子回来,刘美编了两个小筐:
  “没工具,也没泡过水,用不了一个月肯定坏。”
  刘美把芦苇筐用石头压着放在河里泡,还挺嫌弃自己的手艺,魏明珠已经觉得那是编织工艺品了,反正两个魏明珠都不会这玩意儿!
  母女俩晚上要去当“偷蛋贼”,编完筐子就抓紧了睡觉。大门没锁拿木头顶住,屋里也没床,魏明珠用干净的芦苇杆铺在地上。幸好现在是八月,要不然这四处漏风的老破屋非得把人冷出毛病。
  没有闹钟,心里存着事儿,也没睡多久魏明珠被窸窸窣窣的声音弄醒,原来刘美已经把芦苇筐从河水里捞回来。
  “你再睡会儿,妈先去找。”
  芦苇叶子割在人身上火辣辣的,要不野鸭蛋放在那里,怎么会没人去捡?这是个辛苦的活儿,刘美不想女儿吃苦,‘魏明珠’原本也娇滴滴的,没干活多少农活。
  魏明珠摇头,“两个人一起去。”
  两个人找得快还安全,她们连个手电筒都没有,只能就着月光。幸好今晚的月光给力,明天肯定又是个大晴天。
  魏明珠母女拎着小筐,尽量往偏僻地方去找。碰到了芦苇荡就有野鸭被吓飞,好不容易摸到野鸭窝,里面是空的。
  等找到第一窝蛋时,把牛棚的狗给惊着了。
  看牛棚的孤寡老王头很警觉:“谁在那里!”
  电筒光晃了两下,刘美把魏明珠挡在身后,十分没脸:“……叔,是我,捡几个鸭蛋给孩子补补。”
  “大林家的?”
  老王头看母女俩满头都是草屑。
  魏明珠被赶出家门儿的事沿河村都知道了,老王头也不太喜欢魏明珠,就算没有作风问题,这闺女的眼睛里没长辈,平日里连人都不叫一声。不过刘美挺可怜的,魏明珠额头上海缠着渗血的纱布,老王头想了想,把手里电筒递给刘美:
  “明天再还我。”
  刘美感激的眼圈都红了。
  魏明珠想,沿河村也不全是混蛋,她也十分诚恳:
  “谢谢王爷爷。”
  老王头有点意外,他瞧了魏明珠一眼,把狗牵回牛棚,不再管母女俩的事了。
  有了手电筒的相助,这一片的野鸭窝就遭殃了。魏明珠母女俩走了几小时,捡了有百十来个野鸭蛋,用两个芦苇筐装着,刘美还有点懵。
  除了鸭蛋,她们还找到一窝已经孵化的小鸭子。
  “可以养活的。”
  身上的绒毛都长齐了,刘美挺高兴。
  魏明珠想到那个防君子不防小人的破屋,摇摇头:“养大了也说不好是便宜谁呢,一起卖掉。”
  刘美有点舍不得。
  不过她和魏明珠自己吃饭都成问题,养几只野鸭子的确太惹眼了。
  两人回家把蛋逐一检查,加上魏明珠之前捡回来的十二个,一共有一百二十多个没孵化的。也等不及天亮,魏明珠就和刘美一起去出发进城,灰里掏出来两个红薯,就是娘俩的口粮。
  烤红薯这种东西,魏明珠第一顿吃是新鲜,是野趣。
  连吃两顿吧,她心里就不乐意了。幸好她小时候吃过很多苦,落到这种境况仍然能坚持,要是换一个白富美穿来,肯定第一天就被逼疯了。
  生存,在这个时代生存下去,才能奢求更好的生活!
  抱着这个信念,魏明珠闷头赶路,到了县城时天已经微亮。沿河村穷,庆安县却是有点经济底子的,县里有个大的肉联厂还有农机厂,养活了许多工人。沿河村各家各户里养出来的猪,就是要卖给肉联厂的。
  就算是肉联厂的工人,平时能捞着点肉,蛋却不好买。安庆县下面的乡镇,养猪养牛的多,养家禽的少。
  “去哪儿卖?”
  安庆县两个大厂,工人有钱,黑市也就围着这两个厂转。肉联厂的效益好,工人兜里有钱,按刘美说不如拿到肉联厂旁边卖。
  魏明珠却反其道而行:
  “我们去农机厂外面转一转。”
  农机厂的工人多,魏明珠对这种厂子更熟悉点。
  走到农机厂时,天都亮了。厂子里工人们骑着自行车,魏明珠看见路边有几个手里也拿着东西的,看来是同行……真好,有人拿着鸡,有人提的是新挖的红薯,今天没有卖蛋的竞争者。
  刚找了个位置,就有个提菜兜的大妈围上来:
  “卖的鸡蛋?”
  魏明珠也没故弄玄虚,“是野鸭蛋,全是新鲜的,您要是看上了,比鸡蛋便宜卖给您。”
  野鸭蛋和鸡蛋个头一样,还比鸡蛋便宜的话,肯定很划算了。口感细不细嫩,哪管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