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陈氏秘密

  晚间时,杨皓晟与云睿锋一同回了李府,并带来了十个身体结实,年龄在十四到十六之间的男子,暂时安置到了东跨院里。
  吃过晚饭,大家又一起聚到了待客厅,杨皓晟和李雪儿商议之后,特意让海子也留了下来。
  海子坐在那里有点局促不安,总觉得自己与这些人格格不入。
  李雪儿坐到海子身侧的椅子上,“海子哥,我想将家具制作这一块交给你来负责,你看行不行?”
  自从知道了李雪儿的身份,海子总是感觉异常矛盾,既怕雪儿不理他,又怕她如以前一样将自己当哥哥,因为他不知道该如何和她相处。
  海子局促地站起来,又觉得不妥,便又坐了下去,“雪儿,我觉得自己做不了。”他也说不出原因,总觉得自己做不了那么大的事。
  “海子哥,除了我和杨大哥,你对制作家具最是熟悉,也最精通,我和杨大哥有其他的事要做,所以制作家具这块你就帮着我来管理,我会让刘金水协助你。”
  海子疑惑地望向李雪儿,“你和皓晟要做什么事,以后你们二人不制作家具了吗?”以后他见不到了雪儿了吗,这一天来的这么快。
  “海子哥,你理解错了,我和杨大哥还会和你一起制作家具,但是不会每天都去,并且以后有了订单,我会交给你,你来给大家分配制作的任务,我只负责按顾客的要求设计图纸,若是有复杂不易雕刻的花纹,我和杨大哥便会帮你雕刻。”
  海子感觉心里涌起的失落瞬间消失,点了点头,“既然你们有事要忙,那我就负责制作家具这块。”只要雪儿还在,他还能帮她干活,他就知足了。
  轩辕灏和云睿锋听到李雪儿对海子的安排,便知道她正在实施他们醉酒后的计划,这个师傅的三徒弟也被拉了进来。
  大家又针对做生意的事商议了一阵,也让海子知道了接下来李雪儿要与轩辕灏、王文昱合作做的生意,也好让他明白为何让他负责家具制作这一块。
  大家散去之后,杨皓晟陪着李雪儿回了东院,二人在书房里如何收拾作为铁器作坊的新院子,如何招青州的铁匠,具体给铁匠开多少工钱商定了下来。
  等李雪儿依依不舍地送走杨皓晟,回到院中时,如每次一样,陈妈妈从阴影处站出来,向李雪儿打招呼之后,准备回自己的屋子。
  但是李雪儿发现今天的陈妈妈似乎欲言又止,犹豫了一瞬才转身往回走。
  “陈妈妈——”,她一直想问问陈妈妈,他们家到底遭遇了什么,但是每每都忘记了,今天刚好问一问。
  陈妈妈止住脚步,回头面向李雪儿,“小姐有什么吩咐?”
  李雪儿指了指书房,“陈妈妈,我们去书房,我刚好有些事想问问你。”
  李雪儿率先走向书房,陈妈妈紧随其后,心中不由猜想着小姐叫她去书房干什么,儿子和女儿都很乖,应该也没有犯什么错误,而自己也一直谨守本分。
  想到这里,她的心中突地一跳,难道小姐知道了孩子他爹的事,她还没有想好要不要告诉小姐,可是听说住到府里的是来自京城的钦差大臣,是小姐的父亲和表哥,若是都如小姐一样,那孩子他爹的事定能查明,她也算是对得起孩子他爹了,可是若是与那些人是一伙的,她若是说出来了,他们还有活路吗?小姐还会收留他们吗?
  李雪儿走进书房,重新点燃烛台,然后对因为想事情,比她慢了几步,才进门的陈妈妈说道:“陈妈妈,你坐下来,我们慢慢聊。”
  陈妈妈诚惶诚恐,感觉自己站也不是坐也不是,“小姐,我还是站着回话吧。”
  李雪儿坐到椅子上,“陈妈妈,你不用紧张,既然你已经是我府上的人,无论以前你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我都不会将你赶出去。”
  陈妈妈的心稍稍安定了几分,慢慢移到椅子边,屁股小心翼翼地坐了半边椅面,“多谢小姐收留我们母子三人,若是有事,我们也决不会牵连小姐。”
  一听陈妈妈的话,李雪儿便知道她猜测的没错,“陈妈妈,你能给我说说你们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吗?若是我有什么地方能帮到你们,我定会尽力帮你们,志明一看就是个读书的材料,应该已经有了童生资格了吧!”
  陈妈妈的眼泪开始在眼眶里打转,但是到了嘴边的话还是没敢说出口。
  “陈妈妈,你这两日应该也听说了,住到府上的李大人是我真正的父亲,可是我却是在茗县邬桥镇的刘家村长大,所以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如果你觉得我还值得你相信的话,你就将你的难处说出来,就算我帮不了你,你的心里也会因为告诉我而好受一点。”
  “我——”,陈妈妈犹豫不决,不过想到儿子和女儿,便下定了决心。
  她站起身,扑通一声跪到了李雪儿面前,眼泪已经从脸颊滑落,“小姐,求你帮帮我们,不不,你帮帮志明和志雅,我一辈子为奴不要紧,可是他们俩还小,志明还要求取功名。”
  说到这里,陈妈妈已经泣不成声,小姐也是茗县人,应该会帮他们的。
  李雪儿急忙将陈妈妈搀扶起来,按住她坐回椅子,“陈妈妈,你总得先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我才好帮你们。”
  陈妈妈努力克制住自己的眼泪,开始叙说起来。
  原来他们一家也是茗县人,家就在茗县县城,崔志明的父亲名叫崔永英,而崔志明的爷爷是个老秀才,一直在县城的书院当先生。
  十年前,已经过了院试的崔永英本准备一直考下去,可是崔志明的爷爷却不幸生病去世,家里一下子没了收入,崔永英只好放弃继续读书,开始在书院里接替了崔老先生的位置。
  早几年时书院还好,每年发给先生的银子也够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可是五年前来了一个新的县令郭槐,便开始各方面克扣银两,书院给先生的束脩也一降再降。
  恰好郭槐去书院时,看上了崔永英的一手好字和快速记账的本事,便要招他去做他的县丞,开的薪水也很高。
  崔永英虽不喜郭槐的作风,但是随着崔志明入了书院,他那点收入实在无法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便同意了郭槐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