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一百零四章 选贤任能

  王巡抚得知此事后,大吃一惊。
  “这吴巡按如此难缠,竟然如此简单就败了?”
  他很是不可相信。
  “其实并没有什么复杂之处,江南之地,这种手段早就是人尽皆知,不过是在西北之地,民风淳朴,士子稀少,人人畏惧官僚。”闻人升轻描澹写道。
  “原来如此,吾也听闻江南之地,士子若遇不顺之事,动辄成群结队,去衙门堵门,即便知县知府,都要稍避锋芒。”王巡抚点头道。
  闻人升点点头。
  其实对方还是小看了江南士子的能力。
  王巡抚并不知道在江南士子到底有多么厉害,有多么强的潜势力。
  他们可以操控士林舆论,甚至可以决定科考之事!
  能够谁能中举,谁能够成为秀才!
  还出现“复社”组织。
  这就是江南士子的能力。
  虽然说他们做的事,仍然是虚伪,仍然是为了自身利益,披着一层儒家道德外衣。
  但究其根本和运做,其实已经有了满清末年,士绅推举地方自理的形式。
  操控科举,操控民心,操控官场,虽然大半都是处于私心做事。
  真有公心者,寥寥无几。
  然而这个形式之下,毕竟不可能出现士子们公然允许屠戮百姓的事情存在。
  过分贪婪,过分丑陋的事,还是不能公开于众去做的。
  当然背地之龌龊,也是比比皆是。
  而且欺压那样的话,真是脸都不要了。
  他们这种形态虽然烂,但和满清那种极端压制,动辄砍杀,非常狠毒的治理模式,还是强得多。
  最后王巡抚又说道:“很好很好,世侄这事你办的不错。”
  “对了,我最近想要清理城中田亩,还需要一些精于计算,做事勤恳,不畏权贵的老账房,你且帮我寻一些来。”
  闻人升笑道:“此事简单,可以去找一些商家的退休掌柜帐房,将他们召集起来,我来进行逐个鉴别,务必选出可靠之人。”
  “那好,这事就交给你了,若是能清理出国朝应有之田亩,此来一大功绩,我必然向上保举于你。”王巡抚也给出了正式酬劳。
  李浩很厉害,但在他手中也只能是在一镇之地发挥,若是入得吏部,识别天下之官员,那才是得其所用。
  只是吏部最为权重,一个郎中、主事,都得是二甲前列,数年之后有背景者方能上任。
  他很清楚其中的难度,也只能唏嘘不已。
  若是李浩中了进士,成为翰林,能够成为皇上身边之人,那就好了。
  想到这里,王巡抚决定再隔些时间,立下大功后,再向皇上专折举荐。
  自古就是识人最难。
  尤其是对明君来说,识人之明,才是最厉害的本事。
  突然间,王巡抚有些畏惧。
  万一李浩这种人,被一些野心之人拉拢去,或者自立……
  不可能,他又心中暗笑,对方仅仅是秀才,是文人。
  自古哪有文人造反成功者?
  只要不让对方沾染兵权,不直接掌兵,就不会有问题。
  最多一杯毒酒就能解决了。
  而在这时,闻人升也是拱手道:“世叔客气了,学生实在愧不敢当。”
  随后两人又谈了家长里短,然后闻人升才告辞离开。
  王巡抚看着对方背影,又是摇头。
  李浩定然没有什么造反之心的,不然的话,识人之本事,干嘛要暴露给自己?
  悄悄坐大不行吗?
  不过他也要书信一封,给京中几个好友,事先打底。
  不然的话,万一他出了什么事故,这个就不知将来会成为司马懿,还是诸葛武侯了。
  只要有别人知道他的本事,那就不担心了。
  其实也无所谓,毕竟很多厉害人物让人信服的,就在于有识人之明。
  他想了想,又摇摇头。
  自己还是多想了。
  闻人升自然知道王巡抚会想些什么。
  他就从来没有指望封建官僚的操守和道德底线过。
  不掌兵,怎么可能?
  任何一个历史教训都明白地说过:
  无兵无根,无兵无权。
  随后他又回到临时住处。
  身旁一直跟着三个义子。
  刚刚到家,就看到谢长庚在门口等着。
  “进来吧。”闻人升直接说道。
  闻人升进来书房之后,谢长庚就跪在地上。
  “多谢大人为小人操心,吴巡按一走,那胡经历立刻改了和买之家,现在我家中已然无事。”
  “哦,可惜又害了一家,回头你再送封信,就说是我说的,做事要给别人留条生路,即便是韭菜,也要留下一指之高。”闻人升澹澹道。
  “大人仁厚,小民感激涕零。这是小人的地契房契,全部贡献给大人。”谢长庚双手奉上一叠官契,此时他是真心感激。
  之前还只是出于害怕和恐惧敬畏,现在内心中多了三分真心。
  至于七分,那不可能的。
  毕竟双方只是见过几次而已。
  “此事就到此为止,你以后好生经营店铺,我还有些事要嘱咐于你。”闻人升在椅子上坐下,也不要那些契约,也不叫谢长庚起来。
  谢长庚就跪在地上回话。
  闻人升可是记得金甲神人的约定,不能用跨时代的知识,当然也不能免跪,搞人人平等那一套。
  “我这里有几个合用之人,安排到你那边的店铺里。”
  “小人省的,一定好好安排,让大人满意。”谢长庚自然知道这是掺沙子,监视他。
  防止他赚了钱反而哭穷。
  “你明日再将全店上下全部叫到院中,我来看一番,找出何人可用。”
  “是,大人。”谢长庚当然不会有丝毫反对。
  因为他此时已经将店铺当成是李大人的,自己只是个大掌柜。
  他原本就打算那两家粮食店铺全部献出去,现在对方只要他一点点的钱财,只是要安排一下人手。
  这很正常时候。
  当天晚上,谢长庚就命令明日休业一天,将自己的店铺中的人手全部叫来了。
  次日一早,众人沐浴洗刷干净完毕。
  务必全身没有一点邪味。
  谢长庚到底是商人出身,而且是在官员面前服侍惯的。
  这几次见面就知闻人升的喜好了。
  必须干净,干净到极点。
  身上不可有臭。
  这一点闻人升没有说,他竟然能看出来,可以说他这次能躲开破家之灾,并非侥幸。
  不然的话,谁会想到去求一个巡抚衙门里的新幕僚?
  谁又能知道对方敢接下来,甚至愿意为了他这么一个小商户,掀翻吴巡按?
  其实是他早知道巡抚和巡按有矛盾了。
  所以寻找破局之法,就想到了要从巡抚处使用力气。
  然而平时他没有烧过香,这时候又如何拜佛?
  只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新幕僚。
  原因也很简单,新幕僚,还没有吃过银子,胆子会大,也想立功。
  果然,他算准了。
  新幕僚真得敢,也做到了。
  次日上午,闻人升院中。
  主要人员是东西两个店铺的大掌柜,还有两个二掌柜。
  二掌柜,专门在外面跑去收粮食的。
  平时和一些小自耕农、中小田主都有交情。
  卖粮食最好也是找熟人,至少坑不会太多。
  小斗也可以商量一二,不会太狠。
  若是去生商家,那是少不了挨杀一刀的。
  总之农民是最惨的,尤其是没有议价能力的小农。
  另外还有账房两人,伙计四人,打手六人。
  开粮店的必然要有打手,没有打手如何对付那些野蛮之民?
  有时下乡收粮,也有蛮横之户,以少数烂粮,强迫你收走的。
  总之这就是一个社达世界。
  不存在完全的规矩和道理的,只要某个环境下,你处于弱势,那就必然吃亏。
  没有例外的。
  闻人升简单问过话,仔细辨别一下,就将谢长庚叫到书房。
  告诉他,西店铺的二掌柜有很严重的贪污嫌疑。
  其他人也有几个手脚不干净。
  谢长庚非常生气。
  他天天盯着,竟然还有人能够吃里扒外。
  对,他生气的是他自己。
  不是吃里爬外的家伙。
  因为吃里爬外才是正常事。
  这点他很清楚。
  哪家的门子不收礼?
  随后闻人升又让李三的父亲和母亲,去了他们店铺做事。
  就是做些普通扫地之事,正常开工钱就可。
  谢长庚回去之后,就让打手将西二掌柜拉来,一顿殴打,西二掌柜就把事情都说出来了。
  别看谢长庚在闻人升面前唯唯诺诺,被和买之时,也是如丧考妣。
  但他在这些雇工面前,又是威风凛凛的大东主。
  这掌柜的吃里爬外,是任何人都不会同情的。
  别说他现在又巴结上巡抚衙门里的人,就是打死西掌柜,也只是报一个暴病之事。
  只要给些银两给他们的家人,安抚住了就行。
  这也是王朝末日才有的景象。
  因为官员不愿意干活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如果是前中期,官员还会查个清楚,一般勋贵之家,都不能轻易打死雇佣之人。
  现在哪还有人在乎?
  流民死于路旁者,比比皆是,都管不过来了。
  这一检查可不得了。
  原来这个二掌柜竟然有了四千两银子的家产!
  而按照对方的分红和工钱,最多也就是500两的身家!
  好么,他这个主家才有两万两,一个店铺掌柜就有四千。
  对方每天都要在店里,也不存在干别的活。
  这肯定是挖主家墙角才能有的家当。
  他竟然没有发现。
  对方供述,收粮之时谎报价格,与小民勾结,多报几十上百文的收购价格,其中给小民少许,这样他下来查之时,大家口径一致。
  他这个掌柜也是查不出来。
  他又不可能天天在乡下盯着。
  乡间可是苦差事,弄不好还有盗匪。
  如此一来,老鼠拉龟,就将他的家产给拉走了。
  闻人升得知此事后,心中一点都不意外。
  如果不是这样才怪呢。
  后世中那些职业经理人给自己发高工资,发高分红。
  其实他们所管理的上市都快破产了,全靠伪造好看的财务报表,哄骗股东股民。
  过上几年就辞职离开。
  所以有人说职业经理人制度看似先进,其实同样不一定靠谱。
  因为职业经理人只要人品不行,或者是说临近退休,想要捞一把了,他有的是办法。
  比如可以将公司业务交给自己控制的公司去做。
  几个周转下来,利益很容易转移。
  这种事太多了。
  想要指望着当袖手不管的股东,只等着分红,哪有这种好事啊?
  买房出租,还会碰到不交押金的房客,何况是公司经营?
  身为股东,你必须精通业务,必须监督公司运营,只要你偷懒,就会有人从你的偷懒中得利。
  你可以不会做决定,但必须会监督。
  这是常理。
  所以说很多大公司仍然还是家族企业,并不聘请职业经理人。
  他们不是不知道家族问题,问题在于你请来经理人也不见得就靠谱。
  好歹家族是烂在一个锅里。
  当然天下没有完美的事。
  股东负责就能及时形成制衡,有问题也能及时解决。
  没有完美的制度,也没有完美的人。
  只有不断调整,互相平衡。
  随后谢长庚经过一番清理,闻人升又给他安排了几个干练忠诚之人。
  谢长庚自然非常感激。
  “大人之恩,小人只有每年全数孝敬,方能报答一二。”
  “行了,行了,你彷照常例即可。”闻人升说道,“还有你要记住,以后多多储备粮食,将旧粮换成新粮,保证仓库有1万石的存粮。”
  闻人升说到这里,又忍不住想到制作军用干粮。
  后世军用干粮,能够保存50年!
  只要足够干燥,高盐高糖,外加密封,50年很平常的。
  若是做出这样的干粮来,粮食年年富集,到时候一旦有事,练军就方便多了。
  可惜他不能做,必须用这个年代已经有的军用干粮之法。
  比如炒米之类的。
  谢长庚说道:“是,大人,小的马上多多建造仓库,保证存粮一万石。”
  “好了,你去吧。”
  闻人升忙完这事,又开始给巡抚大人寻找帐房。
  这个事情他也交给谢长庚去干。
  对方找来20个老帐房。
  闻人升经过测试,最后找出三个硬骨头。
  性子坚硬。
  宁折不弯。
  宁可得罪东家,都要坚持原则。
  其中一个老帐房,主家被人引诱吃喝**,到店里随意要钱。
  但他硬是不给,说要年终有利润方能给,这是老东家的命令。
  结果他就被直接开革了。
  然后,这一个东家毫无疑问地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