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殿试 五

  “果真是岁月不饶人呐……”
  早已步入不惑之年的皇帝突然叹了一句。
  “陛下不过四十有三,怎么突然有了这样的想法?”
  将人送到门口,冯朝卿便折返回来。
  皇帝知道他回来了,也没有回头,他将手按在窗台上,背着冯朝卿说道:
  “朕第一次见到周源时,他还是父皇的宠臣,骑马不挂鞍,满朝的文臣敢这么干的就他一个,那会儿是何等意气风发呀!
  没想到一转眼已经是个耄耋老人了,胡子白了,头发也白了,走两步就要颤一颤,哪儿还有当年的风采?”
  周源,是周大人的本名。
  “三国魏武帝有诗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周大人人虽老了,心却不老……”
  冯朝卿脸上的笑容渐渐变得亲切。
  “先前老奴送他出去,他还念叨着能有机会再次替陛下效力呢!”
  “是吗?”
  皇帝闻言,脸上难得有了真心的笑容。
  “要是朕的儿子们也能这般……”
  他话说到一半,突然止住了话头,笑容也变得越发冷淡,然后冷冷的“呵”了一声,说不清是嘲弄还是鄙夷,只让人觉得无限寂寥。
  冯朝卿察觉到皇帝情绪不佳,连忙出言安慰道:
  “其实众位王爷也很关心陛下……”
  “哦?”
  皇帝转过身来,似笑非笑地看着他。
  冯朝卿忍住心中的不安,硬着头皮继续说道:
  “宣王虽不常进宫,却年年不忘往陛下的乾清宫添置洋货;
  康王纯孝,凡是有好吃的、好玩的东西,都惦记着给陛下留一份;
  恭王不喜出门,可例循的请安却一次不落;
  秦王和晋王在朝中任职,离陛下最近,屡屡为陛下排忧解难;
  怀王有武略,不顾堂堂皇子之尊,远赴边疆,保家卫国;
  庄王善经营,名下资产众多,国难之际,也曾将万贯家财捐给户部,以解陛下燃眉之急。
  民间尚有违逆父母的不孝之事,陛下的儿子却个个孝顺,这是何等的幸事?”
  皇帝听完这一大段论述,沉默半晌,叹了口气,说道:
  “只可惜宣王不良于行,康王天性痴傻,恭王目不能视,怀王远在千里之外,庄王重利轻义,秦王和晋王与臣子勾连,图谋不轨……”
  冯朝卿听了这番话,心中一咕咚,低着头不敢搭话。
  “怎么这会儿不说话了?”
  皇帝难得咄咄逼人。
  “这……”
  冯朝卿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苦笑道。
  “奴才想说的未必不是陛下爱听的,奴才还是不提了吧?”
  皇帝的好奇心被勾了起来,他脸色一肃,然后慢慢坐了下来:
  “说吧,朕赦你无罪!”
  冯朝卿撩起衣裳前摆,直接跪了下来,不安道:
  “那奴才就直说了?”
  “说吧。”
  皇帝双手搭在龙头式样的扶手上,摩挲着金龙口中含着的红血石。
  冯朝卿像是下了很大决心,终于豁了出去,直言道:
  “秦王和晋王这般行事,还不是……陛下自个儿纵的!”
  他的语气像是老友间的埋怨一般,却恰好能平息帝王的怒火。
  “哈哈————”
  皇帝笑了好一会儿,才停了下来。
  “你说的对,他们这般,怎么说都是朕有意放纵的结果……哼,朕才懒得和这些不孝子计较呢!”
  ————————————————
  保和殿正殿内,四位主考官,主持了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之后,便颁发了策题。
  策题虽然是皇帝现场决定的,但其实题目是早就印刷好了的,四道题都有,主考官所做的事情就是将李大人出的试题从隐秘之处当中取出,然后一一分发下去。
  看着众位学子,先后开始动笔,周大人和李大人纷纷松了口气。
  “诸位大人可要休息一二?”
  副考官里的话事人是吏部一位官员,姓林,大约和皇帝一般年纪。
  “下官在右侧的偏殿里布置了一番,正好适合小憩,诸位老大人可要过去稍作休息?”
  “这……”
  四位主考官交换了眼神。
  最后周大人站了出来,应道:
  “多谢林大人美意,不过既身为主考官,哪儿有不在场的道理?”
  林大人听到这里,心想白白做了一番安排,有点可惜……
  还没等他继续多想,只听周大人继续道:
  “只是我们四个老头子年纪都一大把了,也不能太过逞强,所以我们决定:
  先让方大人和许大人去偏殿休息,老夫和李大人在场内与诸位一块儿巡视,等乏了之后,两拨人再换回来,然后依次循环,林大人,你看这样可妥?”
  “妥当,妥当,还是老大人思虑更为妥当,下官还是太过年轻,需要历练……”
  林大人笑吟吟地贬了贬自个儿,然后狠狠夸了夸主考官一番。
  于是四位主考官,留下了其中两位,和其余的副考官一块儿来回巡视。
  和淡定的主考官相比,几位副考官经常在考生面前停驻,不为别的,他们不过是想知道今年策论出了什么题而已……
  至于会不会给考生造成压力,就完全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了,这一下可害苦了座次靠前的那些考生!
  有的鉴于视线的压迫,迟迟不敢动笔,有的因为分心,写了错字,还有人实在受不了了,直接抬起头来和考官大眼瞪小眼……
  当然,偶尔也有心性极佳,不为外物,一心专注于答题的……种种作态,不一而足。
  姜衔正好就是这种,他看着题目,陷入了短暂的沉思,只见纸上写的是:
  “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
  策题十分简洁,只有短短一句话,可并不简单。
  帝王之政?帝王之心?
  姜衔拿着毛笔,一时犯了难。
  难点在于这两个问题太大,范围太广,一不小心,容易变成泛泛空谈的官样文章,以至于落了下乘。
  也许他该从某个方面切入,以小写大,以点破面?
  姜衔脑中模糊的想法一闪而过,他拿起笔在草稿上开始勾勒。
  首先他应该提出一个确切的观点:
  帝王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政策?
  仁政?
  姜衔刚写下这两字,便用笔将之划去,这个论点实在毫无新意,他没有把握在一个陈旧的论点上玩出新的花样……
  外儒内法?
  姜衔突然想到这四个字,然后迅速写了下来。
  这个观点比起仁政来说,更加的具体了,不过还不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