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兄妹一起住

  所有的大学生都是靠举荐,由工厂、农村、部队群众推荐选拔。选那些政治可靠,无论文化水平高低的青年入学,这些人称之为工农兵学员。
  其实这些人连上学的课本都看不懂,和他们上课根本是对牛弹琴。但人家有举荐,能上大学,就是这么牛掰。
  这时候的中专一般是四年,等毕业后出来就分配工作。
  按照时间算的话,卢志军参加工作后,正好碰上国家会宣布高考恢复的消息。
  那时卢志军还是可以再参加高考的,并不耽误。
  所以卢慧君并不纠结这件事,再说她就是说了人家也不一定会领情。
  更何况她和对方有那么熟?一看对方就是个主意很正的人。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按照原主的记忆来看,之前发生的那些事在时间上和前世差不多。
  但之后的事儿可说不准,要是政策推迟了呢?毕竟是平行空间,还是不能太依赖前世的记忆。
  “妈放心吧!我一定能考得上的。再说我一个月还回城里上几天课,不至于断了就是。在学校里实在学不到什么,还白耽误功夫。我的户口还在村里,要是边读书边下地挣工分,还能帮家里减轻负担。”
  现在这个时期,逃课的学生也不少,大家哪里还有什么心思上课?
  卢志荣打算去老师那里请假,老师应该会同意的,因为学校上课的进度一样会拖累他学习。
  唐丽华对这个长子很无奈,这孩子一向主意正,也从来没让她烦心过。
  她转念一想,其实这样也挺好。慧君不用总是寄人篱下,他们家也不需要再给别人家送粮送钱,还得欠人家的大人情。
  不过下地挣工分这个就算了,长子一直跟着他们待在城里,哪里能做得了地里的活计?
  “做工分这个就算了,家里还能靠你养活不成?虽然家里日子难,但省着些总不至于饿死。不过这事儿,我得回去和你爸商量商量,这么大的事儿不能让你个孩子决定了。”
  其实唐丽华有些舍不得儿子住在村里,村里的日子比城里还艰苦。再说她儿子这样爱干净的人,哪里能住得惯?
  别说还要下地挣工分了,田里的活计多脏?所以挣工分这事儿,她自然没放在心上。
  然而卢慧君却并不满意,这个哥哥看起来很精明,不似其他人这般好糊弄。
  她是有系统的人,再加上毕竟不是原主,不但性格和习惯转变很大,就连生存技能这些也完全不同。
  要是在今后的相处中,她的种种异常让对方察觉出了端倪,这该如何是好?
  这个哥哥让她颇有些忌惮,虽然对方才13岁,但对方那心性绝对是连许多大人都不能比拟的。
  可刚才她话已经说出去了,硬是想搬到老房子里住,那现在总不能又反悔吧?
  还要坚持一个人住的话,大家肯定不会同意,更会觉得她的脑子瓦特了。
  而且还会认为她不识好歹,住二伯家不行,和哥哥住也不行。性子独到这份儿上,大家会怎么看她?
  既然事情说到这里,卢慧君也不能反对了。真要和这个便宜哥哥住在一起了,她得比现在更小心才成。
  不过到时候大家也看到了她的能耐,应该不会再反对她一个人住了,这个便宜哥哥还是得找机会让对方回城里住。
  卢建华夫妻听到卢志军这么说,不由心里舒坦了不少。
  “志军真是长大了,懂得照顾家里和妹妹了。你一向稳重,有你照顾慧君,咱们再时不时地帮衬着,日子也能过得。”
  卢建华的语气满含欣慰,脸上也绽开了笑容。
  强桂芳这时候也附和道:“志军要是能住到村里,那慧君住老房子咱们也不担心了。不过,这学习上的事也不能落下。考中专的事你真有把握?可别耽误了你的前程。”
  卢志军脸上扯出一抹淡淡的笑容,“不会,你们放心,我一定考上中专。”
  说罢!他将目光投向了一旁没有出声的卢慧君,一双黑亮的双眼似无边的黑洞。
  卢慧君没从对方的眼神中看出什么有用的信息,她不由得在心里感叹,这世上还真有这么早熟稳重的少年郎。
  没想到卢志军一提出他和自己一起住,二大娘他们竟然都没反对,好似对卢志军很放心似的。
  再听到卢志军这般坚定的保证,仿佛一切胸有成竹,卢慧君猜测这肯定是个学霸级别的。
  “妈!爸爸那等我跟你回去和他说,他会同意的。慧君说得对,咱们村里的老房子是得修修,你们以后回来也有地方落脚,这里还是咱们的根。”
  卢志军对说服他父亲很有信心,他始终觉得父亲对慧君很看不上眼,绝对不止是重男轻女这么简单。
  因为父亲每次看慧君的眼神都透着复杂,里头有愤怒,还有挣扎,还有其他的什么,他说不清道不明。
  这次慧君没了去处,要还是回了大房,奶奶他们还不得将慧君给磋磨死?
  跟着二房过,慧君的日子倒是不会受苦。但村里人肯定会在背后议论他们三房,说好好的闺女自己不养,非要赖给在地里刨食的兄弟养活。
  然而说服父亲不能光凭这些理由,卢志军只能用他自己做借口。
  至于什么借口,那当然是学习了。父亲对他的学习十分上心,就指望他考上中专,毕业出来国家包分配。
  到时候成为城里人,每个月吃供应粮。而如今学校里是什么样子,父亲当然明白。
  再加上他稳重的性格,说服父亲的希望很大。实在不行,他也有另外的办法。
  其实这时代孩子的户口是跟着母亲走的,唐丽华是农村户口,所以几个孩子都是农村户口。
  只是因为他们不回村里劳作,村里自然不可能分口粮给他们。
  等卢志军回了村,倘若真的下地挣了工分,那过年分粮的时候,卢志军也会有一份。
  再加上工分,三房确实能宽裕不少,这也是说服卢建民的理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