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高祖金牍

  五行剑齐,天子剑出‘天下太平,高祖金牍。
  当年高祖皇帝曾留下遗诏:若日后大汉帝国到了存亡危急之刻,可开启髑髅台,取出天子剑与金牍,则保江山无恙。
  如今董卓阴谋逼宫,不正是到了存亡危急之刻吗?
  既然天子剑和金牍已重见天日,何不借此略作文章呢?
  急中生智也好,狗急跳墙也罢,小皇帝被逼至绝境,只有铤而走险,借老祖宗的天子剑绝地反击。
  天子剑,你可要保佑朕啊!
  主意已定,小皇帝干咳一声,‘悠悠‘醒来。
  “那个……那个……天子剑?”
  他怯怯地望着董卓。
  小皇帝想看天子剑,群臣又何尝不是如此!
  无论是谁,这一刻的心情都是那么迫切,但又不能太过于表露出来,但所有的目光,都或多或少盯死了那盖着的天子剑。
  “陛下,你醒了,谢天谢地!”
  董卓见小皇帝‘醒‘来,满脸的’担忧‘瞬间被’欣喜‘所代替。
  “劳烦相国担忧了,朕这心口痛,喝些白马寺的枣红茶就好了。”
  “诸位臣工,苍天庇佑,祖宗洪福,陛下龙体无恙,实在我等为人臣子的福分,也是咱大汉百姓的福分呐,看来这天子剑和金牍确实能够带来好运呐,那么就请陛下揭示天子剑和金牍的真容吧?”
  群臣哪里有心听董卓嗦,他们翘首期盼,眼巴巴望着小皇帝,用眼光催促他赶紧动手去掀开黄巾。
  “我?”
  小皇帝有些犹豫,但还是颤抖着手去掀。
  黄巾落地,一把寒光闪闪的短剑,和一枚金光烁烁的金牍映入群臣眼帘。
  千呼万唤,犹抱琵琶!
  丑媳妇终得见公婆!
  传说中的天子剑和金牍,就是这等模样?
  众人眼睛瞪的溜圆,纷纷下意识‘咦’了一声。
  小皇帝本就柔弱的身子,因内心的激动而微微颤抖。
  他同样颤抖的右手,轻轻拿起了天子剑。
  剑只有一尺多长,剑柄镶满了红蓝宝石,剑刃散发出青寒之光。
  与其说是把剑,倒不如说是把匕首。
  小皇帝手握天子剑,内心波澜骤起。
  父王啊父王,皇儿我终于不负您所托,果真拿到这天子剑了。
  高祖皇帝啊,这就是您当年斩白蛇起义之剑!当年您凭借此剑开创了大汉基业,如今孙儿我要凭借此剑挽救这江河日下的大汉江山!
  群臣又何尝不这么想,这下好了,天子剑重见天日,大汉帝国终于有救了。
  有些老臣当即喜极而泣,豆大的泪珠滚落金龙殿。
  而那些董卓的死党则内心急躁不安,既然吕布千辛万苦夺来天子剑,为何这般轻易交给小皇帝?
  众人各怀心思,金龙殿内一片寂静。
  此处无声胜有声!
  忽然,众人不约而同想到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如何挽救大汉江山!
  高祖遗诏里说的清楚,只要取出天子剑和高祖金牍,则可保大汉帝国无恙?
  怎么保?怎么挽救?
  是用此剑杀死董卓吗?
  那跟让小皇帝自杀又有什么区别?
  这样短的剑,临阵对敌犹恐不敌,一个剑客,如果使用这样的宝剑行走江湖,只怕连自己的性命也不能保全。
  更遑论保佑大汉江山!
  也不知当年高祖皇帝是如何斩杀白蛇的,莫非当年
  那条白蛇跟这天子剑一般短小?
  那么,随手斩了那么短小的白蛇,就能号召天下群雄一举推翻暴秦,进而建立大汉帝国?
  这,这也太过于匪夷所思了吧!
  众人方才的激动和兴奋瞬间一扫而光。
  所有的目光,又齐聚在小皇帝身上。
  这样的道理,他又何尝不懂?!
  奈何,此刻他也乱了方寸,心乱如麻,脑子里一片空白。
  呆了半晌,他才在众臣的提醒下回过神来。
  犹如黑暗中一道白光闪过,他脑海里突然一个激灵:是了,还有枚高祖金牍嘛!
  传说中,金牍是高祖皇帝亲手所制,上面刻有留给后代子孙的治国良策呀。
  对呀,怎么把这茬忘了,起死回生之术,一定就写在金牍上的。
  群臣的目光,再次聚焦在小皇帝身上。
  他一把抓过金牍,迫不及待地拿到眼前细看。
  已经不再顾忌董卓了。
  哈哈,果然有字!
  热血瞬间上涌,小皇帝心都快要跳到嗓子眼了。
  金牍上刻有十二个字。
  “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小皇帝随口念出,声音虽小,但殿内每个人都听的清清楚楚。
  小皇帝一片茫然,这是什么意思?
  千里草?
  甚么千里草?
  救命稻草?
  群臣也同样一头雾水,高祖皇帝刻这些字,是想说明什么?
  适才的激动顿时松懈下来。
  董卓、吕布与王五三人偷偷对视,脸上露出不易察觉的微笑。
  “请问道长,这是何解?”
  董卓毕恭毕敬,向王五‘讨教’。
  众人也不禁将目光移向这位自诩为南海观世音菩萨身边的童子。
  王五装模作样,仔细端详一番,又故弄玄虚地掐指一算,等吊足了众人胃口,方才缓缓说道:“天意,真是天意!”
  然后又问道:“这金牍是当年高祖皇帝所制?”
  群臣点点头。
  “是为留给后代子孙的?”
  群臣点点头。
  “高祖皇帝话,你们自然要听的?”
  群臣点点头。
  “恭喜相爷,这说的是你呀!”
  “我?”董卓故作惊讶。
  “不错!千里草,实为一个‘董’字;十日卜,实为一个‘卓’字。何青青,是为勃勃生机;不得生,是为惨淡收场。高祖皇帝已经说的很明白,欲救大汉江山,必须董卓相爷上位,方能使这枯木逢春,否则必定不得生,刘氏下场惨淡。”
  小皇帝越听越是心凉,越是心惊肉跳。
  群臣也面面相觑,满脸疑惑。
  怎么会是这样?
  高祖皇帝留下金牍,就是为了告诉子孙后代,有朝一日要将江山和帝王禅让给一个叫董卓的人?
  这如何是好?
  这怎么是好?
  本来还指望天子剑和金牍能拉自己一把,如今看来反倒将大汉和自己推向了无尽的深渊。
  辛辛苦苦得来的天子剑和金牍,反倒为他人做了嫁衣!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若能料到是这个结果,为何还煞费苦心,暗度陈仓去开启髑髅台?
  高祖皇帝啊,您怎能把自己的大好河山,拱手让于他人?
  小皇帝的心,瞬间从热血沸腾化为冰天雪地。
  从大喜到大悲,年轻孱
  弱的他如何能够承受?
  老方丈啊老方丈,您怎么还不来?
  曹操啊曹操,你是怎么办事的?
  群臣本来也有狐疑,但王五说的头头是道,而金牍又是高祖皇帝所留,因此,多数人渐渐由质疑变成默认。
  即便不认又能如何?谁敢公开质疑高祖皇帝?
  见众人沉默不语,王五趁热打铁,高声说道:“恭喜相爷,哦,不,恭喜陛下荣登大位。”
  “这,本相德薄功浅,岂可有忝大位?”
  “天意如此,陛下何必推却,难道陛下不想让这大汉帝国枯木逢春?难道陛下不想拯救天下万千子民?“王五推波助澜。
  “孙儿千里奔波,总算不负高祖皇帝所望,将天子剑和金牍取来,他老人家既早已认定,相爷岂可不听?请相爷勿再推辞,早等大位,不负天下臣民所望!”吕布也火上浇油。
  董卓这才‘勉强’答应:“本相身为汉臣,怎可不听从高祖皇帝旨意,为了刘氏福祉,为了天下苍生,我也只好勉为其难了,待日后选出有德之人,本相再退位让贤。”
  他虽然嘴上这么说,却难掩一脸得意之色。
  立刻有大臣阿谀道:“相国神武之迹,光耀明德,正应百姓之期。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昔日尧舜禹皆有禅让之美德,而名播于无穷,今日上应天意,下合民心,合该如此!”
  更有人厚颜道:“相爷德布四方,仁及万物,越古超今,虽唐虞也不过如此,如今四方祥瑞已现,又有高祖皇帝遗诏,我等天下臣民,无不如禾苗之盼甘雨,婴儿之盼父母呐。”
  王五又来到小皇帝跟前,笑道:“陛下,事已至此,速请去冕易服吧?”
  “这……”
  小皇帝当真傻了眼,他根本没有思想准备,虽然平日里已成傀儡,但毕竟还是帝王之尊,谁知这天子剑和金牍一经现世,竟是他禅位之日。
  “不不不,道长所言都是虚妄之言,岂能以虚妄之言,而让朕舍弃祖宗之基业?”
  “陛下,自古以来,有兴必有废,有盛必有衰,岂有不忘之国,不败之家?何况董相国登基之后,并不改大汉国号呐。”
  吕布也道:“不错,董相爷只是暂代陛下之位,带日后刘氏出现有德之人,董相国自会再次禅让,这大汉帝国,还是刘氏的天下呀。”
  两人一唱一和,说的‘情真意切’。
  说着话,两人就准备上前拉拽,吓得小皇帝忙道:“且慢,这……这高祖皇帝,他……他怎知日后会……会出现个董卓?”
  小皇帝病急乱投医,却不料恰恰说到了点上,引的本已摇摆不定的大臣又生了疑心。
  对呀,假如这金牍真是当年高祖皇帝所制,纵然他老人家英明神武,又怎能知晓四百年后,会有一个名叫董卓的人出现?
  “假的……这金牍……定是假的。”
  小皇帝索性一口咬定。
  “陛下,如今汉室衰微,为了刘氏族人免遭横祸,陛下应尽快禅位,迟则生变呐。”
  王五后面的话,已然明显带有恐吓之意。
  说罢与吕布两人上前就拽,小皇帝哪里肯依,拼命挣扎,正混乱间,忽然听到小太监高叫“白马寺方丈觐见!”
  这才是救命稻草,小皇帝犹如黑暗中看见了一丝亮光,声嘶力竭大喊:“快宣,快宣!”
  只要老方丈来到,事情就要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