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十四章 下乡
所以提前一天,他就传话到七里村了,如果县令不来也就算了,若来,一定要把村子里的路打扫干净,各家各户都要把家里清扫一遍,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
白米饭太假,里长也不敢这么要求,所以要求的是每家都照着过年时的饭菜来弄。
因为七里村很多年都没来过县令了,很多村民并没有招待大官的经验,村长就只能照着里长的吩咐往下传。
事情不少,大家是在村口的榕树底下开会说的,满宝他们从县城回去时,会议刚刚开始,所以满宝听了全程。
她有些生气,觉得里长不哭穷也就算了,竟然还打算炫富。
所以她便跟在老周头的屁股后面去找村长,想要说服他不遵守里长的叮嘱,改炫富为哭穷。
不过都没等她说完呢,老周头就把她给拎回去了,边走还边回头和村长道:“这孩子想一出是一出,你可别听她的。”
村长就挥手,“金叔把她带回去吧,我心里有数。”
哭穷是不可能的,这么明显的事,事后里长算账,他还当不当这村长了?
不过炫富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就是想炫富也炫不起来。
全村出动,加上精力旺盛的孩子们,小半天就把整个村子打扫干净了。
其实也没什么可打扫的,也就把路上的乱石捡起来,再填到一些泥坑里,乡下地方,能有什么垃圾呢?
不过家里需要打扫的地方就多了,周家把房子里外都打扫整理了一遍,比过年时打扫还要用心。
满宝则跑去找白善宝,俩人凑在一起嘀嘀咕咕一阵,然后就带着大头去找房子塌了的那三家孩子玩,周大圆刚成亲半年,媳妇还没怀孕呢,所以家里没孩子。
不过周大圆的年纪也不大,满宝直接拖着周四郎去找他。
大家凑在一起嘀嘀咕咕。
第二天,傅县令从大梨村过来七里村后,第一要去看的,便是房子塌了的那三家。
一走进周大圆家低矮的院墙,便看见地上摆了不少簸箕,里面正晒着颜色有些难看的稻谷和麦子。
里长一愣,下意识的瞪向村长,就见村长也瞪着眼,正扭头去看周大圆爹娘。
里长便也看向周大圆爹娘,夫妻俩显然也没想到家里是这样的情况,脸色有些发白,目光连忙去人群中寻找儿子。
傅县令没发现他们的异动,蹲下去看了看那有些发黑的稻谷,摸了摸,问道:“这些是水泡过的?”
周大圆从屋里抱出一袋麦子来,一脸惊讶的看着满院子的人,似乎没想到家里会有这么多人。
满宝从人群后面挤到前面,躲在周大郎身后冲他竖了一个大拇指,表示赞赏。
周大圆没敢给她使眼色,站在地上没有动。
傅县令见大圆父母支支吾吾的说不出话来,便蹙了蹙眉,看向周大圆,再次问道:“这些粮食都是水泡过的?”
周大圆连连点头,道:“本来各家各户的粮食,除了一些留下吃的,剩余的都要放在木架上,以免受潮。但我家房子塌了,当时房梁砸下来,木架上堆着的粮食也都被砸到了地上。外头下着暴雨,房子一塌,水都漫进来了,所以所有粮食都被水泡了。”
然后他们运气还很不好,那天之后依然是连绵大雨,加上他们人都得寄居在亲戚家中,更别说顾上这些粮食了。
等雨终于小一些,他们也找到地方可以晾一晾这些粮食时,搬出来一看,好多麦子都发芽了,不少稻谷也冒了讶。
而剩下的,就算他们晾出来了,在没有太阳的情况下,还是有不少冒芽了。
大圆爹最后狠心把冒芽的麦子和稻谷,以三斤换一斤的比例跟村里的人换。
没办法,这些麦子和稻谷不仅冒芽了,还是湿的,可即便如此,也没有换出去多少。
毕竟这东西吃一顿两顿还可以,买太多了拿回去,芽高了,想吃都吃不了,那才是浪费呢。
老周头却换了不少,可以说周家是换得最多的,整整换了三百斤。
麦子多,稻谷少。
周家人多,地方大,老周头直接在厨房里烧了炭,让老二编了一个长长宽宽的竹床,架在上面,火炭则放在底下烘。
把稻谷倒在上面,用炭火小心的烘一晚上,再注意翻动,那些稻谷便慢慢干了。
虽然它们带了芽,但老周头一点儿也不嫌弃,烘干以后去壳,这段时间家里煮粥做饭都是用的这些米。
虽然满宝觉得不好吃,少了很多味道,但周家上下依然吃得津津有味。
而麦子也放在上面烘,若来不及烘的,就磨成粉。
因为麦子是湿的,带着壳磨出来的粉可算不上好看,但家里人也不在意,直接把磨出来的粉放在竹床上烘,小心的烘干收起来,以后做成面片汤,或是直接烙饼或做馒头都行。
虽然味道可能不是很好,但至少它能保存下去了不是。
大圆还好奇的来参观了一下他们的竹床,并花钱和周二郎定了一张。
但也没能给他们家挽回多少损失,因为他们家人少,用火来烘,得时刻有人盯着。
要忙地里的活儿,还要盯着家里的火,晚上有可能还要熬夜,大圆一家就是四口人,根本挨不住。
最后大部分粮食还是因为没能及时烘干,晾晒而变成这样黑得散发出霉味的食物。
傅县令伸手一搓,张开手一看,黑乎乎的。近前一闻,一股霉味扑面而来。
傅县令沉吟着没说话。
跟着他过来的主簿连忙道:“大人,我们去下一家看看吧。”
傅县令看了他一眼,问周大圆,“你家今年种了多少亩的麦子,多少亩的水稻,有多少被淹了,可种了豆子?”
周大圆一一回答。
傅县令点头,让师爷记下他的情况,又带着人去了另外两家看了一下,那两家同样是在院子里晾晒粮食,可以说,现在整个村子的人都在院子里晾晒发霉发黑的粮食。
大家的理由都很充分,“也就这两天的太阳好点儿,若不赶紧晒干,怕后头还会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