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2章 2248.集中力量

  他们才刚下车,龙辇里乐舞等女便已是捂着嘴哭起来。
  乐舞说:“皇上,为什么秀淑姐姐非要回西夏不可呢?”
  赵洞庭微笑着答道:“因为她是西夏的女帝啊,那里还有她万千的臣民。
  放心吧,等以后走肖长大了,朕再接她回来。”
  他掀开车帘,目视着禁军队伍在铺满落叶的官道上渐行渐远。
  回到宫中以后,赵洞庭给新任的西夏总管下了旨意。
  只待李秀淑回朝,便撤除西夏总管府。
  西夏,只设立大使馆。
  他无意再插手西夏的内政,因为他相信李秀淑的能力,更不想因此而惹得李秀淑心中生出什么芥蒂。
  至于大使馆,显然是不需要西夏总管那样的能臣坐镇的。
  西夏总管府大部分人都可以撤回来。
  虽然大宋科举改革已有多年,但在人才方面还是有些欠缺的。
  赵洞庭不得不尽量做到人尽其才。
  只不知,前年新的科举改革,让各路自行举行科举,这能否为大宋选拔出更多的人才来。
  时间转眼又过去月余。
  在这个时候,大宋朝廷又逐渐开始忙碌起来。
  因为年关快要到了。
  各地的税收、民生统计等等都送到长沙,这全得需要中枢内阁的大臣们过目。
  赵洞庭这个皇帝也逃不过。
  虽然这些年大宋的经济飞速发展,但因为地理位置的不同,这些年各路各州之间的发展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沿海各路因为有朝廷政策的大力扶持,发展的是最快的。
  而相较起来,诸如成都府路、大理路,特别是吐蕃这样比较偏远,又山高路远的地方,发展则是要慢得多了。
  受这个年代的科技限制,发展经济的途径到底还是太少了。
  赵洞庭知道,在大宋的许多地方,还是有人连最基本的温饱都不能满足。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就算是在他的前世,也同样还有不少贫困山区存在。
  他再怎么发展大宋的经济,也不可能让大宋人人都能温饱。
  甚至,大宋估计还有不少百姓都不知道如今的大宋已经大统了。
  这年代的信息太闭塞了。
  赵洞庭再看过各地的汇报以后,心里已是在考虑着要不要将发展的重心渐渐向内地偏移。
  在如今大宋雄绝全世界的情况下,他也不是非得把沿海各路打造成全世界的明珠不可。
  与其如此,不如稳打稳扎,让大宋全面发展。
  但即便是他,在现有的科技条件下,也不知道该如何发展某些地方的经济才好。
  话说依山吃山,依水吃水。
  这年代,大多数人活着的保障就是地里种的那些作物。
  而有些地方实在是不适合耕种,或是土地贫瘠,或是多灾害。
  土地是原生产力,在原生产力不足的情况下,又该怎样去和那些土地肥沃的地方相比呢?
  旅游?
  经商?
  发展某种支柱产业?
  这并非是不可行,只是,以车马之力,注定这个年代的货物流通较之后世要差很多很多。
  要想通过某个支柱产业支撑起一个州甚至是一个路的民生经济,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赵洞庭到这会儿才深深的意识到,自己想要让大宋人人温饱,根本就不是单靠政策就可以做到的。
  他需要发展科技,需要科技有质的腾飞。
  只有如此,才能让大宋更多的人过上温饱生活。
  要致富,先修路。
  这话,不管放在哪个年代都是绝对没错的。
  而现在的大宋,缺的不仅仅是路,还有新型的运输工具。
  问题的关键,似乎又回到蒸汽机运用的上面。
  御书房内。
  赵洞庭坐在窗下,眼睛盯着奏折,实际上是在出神,眼神并没有聚焦。
  他之前只是将蒸汽机的运用交给李狗蛋的科技部研究,而现在,他心里却又有另外的决定。
  蒸汽机的运用刻不容缓。
  大宋已经站起来、强起来,无需再在火器方面下太大的功夫,现在要做的是富起来。
  要富起来,就要将蒸汽机物尽其用。
  “拟旨!”
  赵洞庭突然出声说。
  还在御书房内伺候的张破虏连忙答应,将圣旨和笔墨摊在桌上。
  赵洞庭想了想,道:“着各路官府、学府乙等以上的研究院,物理系研究院人员全部进京,到科技部候命。
  此次进京可能需要耽误他们很长的时间,让他们交代好妻小,做好准备。
  待事成以后,朕保他们名流千史。”
  其实现在大宋大概还没有什么很厉害的对物理有研究的人,毕竟赵洞庭自己在物理方面就不是很擅长。
  但他这也是没有办法。
  三个臭皮匠,顶过一个诸葛亮。
  兴许将这些人聚集起来,会产生些火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