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重量级录音现场有你意想不到的东西

  随着乐队隐秘而宏大的开头,d小调钢琴协奏曲k466的录制正式开始。
  事实,古典钢琴协奏曲的主要发展线索在1776年由k271奠定,但是直到1784年的六首伟大的协奏曲完成后,莫扎特才已经度过了该种创作形式的技术范畴。
  有待尝试的该题材所能承负的情感分量。
  至此前,莫扎特还没有写过一首小调的钢琴协奏曲,全面的交响性宏伟篇章也还没有落下笔端。
  此后他的创作重心转移到了充满辉煌与炫技的歌剧序曲之。
  几年的沉淀后,在接下来的1785年,莫扎特成就的幅度和深度彻底通过k466的诞生得到了扩展。
  在费加罗的创作期,他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写下了k466。
  这是一部惊世之作,就如同秦键所迷茫,我们究竟该怀着何种情绪去聆听这样一部巨著。
  k466离开了作为特定形式的协奏曲历史,这并不是说他其前的协奏曲更卓越,早先协奏曲所达到的水平使任何此类偏都显得主观武断,即便k466在历史是一部更有影响力的作品。
  但是谁也不能把它仅仅当作一首协奏曲来看,k466不仅属于协奏曲的历史,也属于交响乐的历史,甚至可以归类到歌剧的历史。
  正如在费加罗的婚礼中,我们进入了一个歌剧与室内乐碰头相遇的世界。
  “它也许并不是他最常被演奏的协奏曲。”
  秦键双手飞速的在施坦威的黑白格快速的跳跃着,壮烈的副部旋律似浅实深的伤感一下,隐然流露出的却是明媚优雅。
  就像莫扎特在没有声望地位的那段暗淡的时光里,当维也纳灰色的天空几欲遮蔽了他的力量和才话时,这部作品的问世依然得到了极高的评价。
  抬手指落又是一个刚硬的和弦祭出,剧烈震动的琴弦凶猛的砸在了乐队。
  无数乐器的声音混作一团,将音乐的情绪推了第一个**。
  随后不到三个小节的时间里,钢琴的声音再度弱了下来。
  如昙花一现。
  诚然,对于很多后世的音乐家而言,k466并不是最受喜爱和欢迎的莫扎特协奏曲。
  确实如此,翻开dg发行的唱片历史,比起k491和k271的出场率,k466可怜的就像是一个弃子。
  秦键深知这一点,就像无人会将莱奥纳多的《蒙娜丽莎》当作心中的最爱。
  在他的心中,k466可以说已经超越了其自身的卓越。
  不过遗憾的是,仰望的同时,也给他造成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困扰。
  与其说如何聆听,不如说如何演奏。
  接近一首作品最好的方式是回到作曲家的创作背景,走进乐谱的字里行间。
  前者,秦键已经有了先天优势。
  所以在后者,他选择了一种迂回的途径。
  “k466并没有针对协奏曲常态技巧的进步。”
  演奏完了第二乐章,秦键已经感受到了身体带来的疲惫。
  阿斯特再次比来了一个ok的手势,眼神示意他需不需要休息,毕竟是录音,录音可以分乐章录,后期拼接就可以了。
  但是阿斯特到底只是个录音师,他不是音乐家。
  包括萨耶维在内的二人都不同程度的表现出了对于前两个乐章的满意。
  尤为是萨耶维,整个人站在指挥台浑身下散发着说不出的兴奋。
  秦键对此不好说,他只是在尽力而为,更重要的是他不想中断这一遍演奏。
  一切就发生在着亮三秒之内。
  秦键对着阿斯特摇了摇头,接着再次看向了萨耶维点了点头。
  第三乐章。
  三乐段,带有插部的奏鸣回旋曲式结构。
  这一次,钢琴先行。
  众人的目光锁定在秦键的位置。
  秦键深呼吸,叹起了手。
  指落琴响。
  一连串流畅的行琶音完美的延续了前来给那个乐章那种令人兴奋不安的主题音调。
  而后他眉角微微一调,整个面部表情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钢琴急转下行,愈发加快的速度预示着音乐的情调将要再次发生变化。
  乐队轻巧进入。
  与钢琴共同完成了音乐中的色彩蜕变。
  “噹————”
  双手重音和弦下和短弱的乐队将音乐中的对比性和戏剧性发挥到了极致。
  即便是一首技巧常态的协奏曲,但k466在一个纯粹的音乐技术中‘在节奏运动中保持加速的艺术,也即亢奋的创造’——体现了重要的进展。
  这一点在k466中随处可见。
  在古典音乐风格中,做到这一点只能通过分离的步骤,而将各个‘步骤’之间的的关系紧密联系到一起——即保持并强化一个高-潮。
  这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其过程异常繁杂。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为此付出了大量时间精力的秦键是如何在这一过程中作出设计和改变的。
  从第99小节开始,原本一直在每小节更换一次的和声,现在每两小节更换三次,因此钢琴的十六分音符全都开始具有了旋律的意味,而不仅仅是和声的装饰品。
  这种频率的加速直接影响到了第100小节,钢琴的方旋律声部由四分音符运动一次,代替了之前的二分音符运动一次的频率。
  众所周知,一个二分音符是由两个四分音符构成的。
  这也意味着到了第104小节,和声一小节变化两次的频率被现在的变化四次所取代。
  从而导致音乐到了106小节的时候,我们的小提琴手们不得不加快一倍的速度来运弓
  这种持续加速的崭新视野,或许就是这首协奏曲激起的所谓‘浪漫式’的兴奋所在。
  但是秦键并没有在玩所谓的节奏杂耍魔术。
  这是他的又一大胆设想。
  对分离而明确的形态进行进行戏剧行的运作。
  通过惊秒的层次转换而获得连续性的印象。
  “在这一导向**的驱动中,所有的分离步骤都应该在协调合作中将音乐的整体形态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或许站到了那个层面,他才能找到自己的困惑所在。
  尽管在音乐已经临近结尾的这一刻,他仅仅只是隐约的看到了那个层面。
  但是比起之前茫然,这对于一个奋发图强的演奏者来说暂时已经足够了。
  然而大部分的听者或市场方根本不会在意你有过怎样的演奏设计,更不会在意几百年前的死人的创作想法。
  他们只是单纯或功利的想看到你在当下的与众不同。
  甚至资本家会为你贴各式各样标签。
  一间足有百平米的奢华办公室内。
  随着大屏幕中萨耶维的双手收回胸前,钢琴前的华国年轻人轻轻的弹起了双手。
  画面中回到了一片宁静。
  五秒钟后。
  阿斯特一声压抑着激动心情的“ok”在大厅中响起。
  众人欢脱一片。
  见此,荧幕前的身影最后看了一眼钢琴前的华国年轻人,转身来到了落地窗前。
  半个繁荣的汉堡像是模型一般,皆在眼前。
  “克利兰,你安排一下。”
  “我想见见这个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