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引路之人

  “引路人?!”
  掌灯忽而记忆起来,魂灵入关之后都需鬼差押送,但押送只是其一,引导才是最为关键。
  魂灵闹事并不可怕,可怕的魂灵走失。
  自古以来,凡间闹出过许多可怖的鬼怪之事,这其中大部分的鬼类都是在半路上走失的。凡寿终正寝之人,弥留之际自会有鬼差侍候接引;而那些横死之人,因超乎定数,鬼差自然不能提前预知,这时候的魂灵那可是相当“自由”的。
  他们很少会呆在原地等候,往往会四处游荡。而那些稍有道行、稍有神智,或者怨念极深的魂灵,自知会有鬼差来收押,于是开始四处逃窜。其时,更为了掩藏真实行踪,从而大肆的引起凡间动乱。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鬼怪只是闹腾,而不轻易伤人的缘故。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死去之后都由鬼差押解。
  寿终正寝的魂灵在弥留之际时便能感受到来自地府的接引气息。届时,只需循着气息前行便能顺利进入冥府阴界。
  需要鬼差们仔细押解的情况并不多见,除去捉拿那些横死的魂灵之外,还有三个特殊的日子:清明、中元、寒衣。
  这三个日子都是有些由来的,掌灯以前也听地藏王菩萨提起过,因而还记得些
  清明。
  据凡间记载,在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生活艰苦。
  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行动。
  随行大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行大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
  而后,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他得知真相之后,默默的流下了眼泪。
  多年之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凡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的文公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悄悄的带着母亲去到“绵山”隐居去了。
  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然离去。绵山之处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其时,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依然没见介子推的身影。
  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文公见状,恸哭。
  装殓时,又从树洞里发现一纸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掌灯听后很纳闷,因为地藏菩萨很少会提及凡尘之中那些真假难辨的奇闻轶事。
  “因为介子推和她母亲的魂灵一直都没能拘回来。”地藏王菩萨如是答。
  “为什么?”掌灯讶异,介子推和他的生母只是一介凡人,还没听说凡人的魂灵有拘不回来的。
  “他们变作那颗柳树了?”掌灯大胆的猜测。
  地藏王菩萨并不答言,只是再说“娃娃,任何事情,细想之下也有些意思的。”
  掌灯皱眉,装做思考。
  “大火烧起之后,介子推的第一个想法便是把母亲送出去。百善孝为先,介子推是个贤臣更是个孝子,绝不会让母亲跟着自己受苦遭罪。”地藏王菩萨微微点头,“可是,他们走不出去。”
  “火太大了吗?”那时的掌灯十分“受宠”,地藏王菩萨基本不让掌灯进行深思。
  “只是其一。”地藏王菩萨的脸色沉了下来,“他们出不去了,因为他们看见了大火之中的绵山。”
  “大火之中的绵山?”掌灯疑惑更甚,“什么意思呢?”
  掌灯的记忆到此为止,好像地藏王菩萨解释过,好像又没有解释过
  中元节。
  凡间也称七月节。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罗王便会下令打开地府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府的冤魂厉鬼走出鬼门关,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因此,人们认为七月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迁移。
  据说,当时佛陀的弟子“大比丘目犍连”施展天眼神通,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却发现母亲已经因为生前的种种罪行而堕入饿鬼道,变成了喉咙细如苇管,肚子却如水缸般巨大的饿鬼。
  目犍连找到母亲,用钵盆装满饭菜给她吃,而饭菜刚到母亲眼前就变成一堆火炭。目犍连只好向佛陀求救。
  佛陀被目犍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佛说盂兰盆经》。
  按照指示,目犍连与众僧人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装满百味五果、饭食素斋,供奉地府里的众生。
  挨饿的众饿鬼终于得到了食物。因此,佛家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凡间所说的“鬼节”。
  “掌灯娃娃,你可知道‘尊者目犍连’?”地藏王菩萨问掌灯。
  “自然是知道的!”掌灯挺足了胸脯,“我佛如来十大弟子之一,神通第一、行孝第一!”
  “不错!”地藏王菩萨点头,“可你知道为什么凡间认为酆都城只有一个阎王?”
  “为什么?”掌灯似乎意识到些什么。
  “因为有那么一段时间,酆都城确实只剩下了一个阎王,其它九个消失的阎王都曾拘禁过目犍连的母亲。”
  寒衣节。
  古人有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为九月之后天气转凉,人们担忧祖先在冥间缺衣少穿,因此祭奠之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
  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
  这其中,还有一个有些玩笑的小故事。
  野史记载,改良造纸术的“蔡伦”有位大嫂。这位大嫂芳名“慧娘”,她见蔡伦造纸有利可图,就鼓动丈夫“蔡莫”去向弟弟学造纸。
  蔡莫是个急性子,工夫还没学到家,就张罗着开了家造纸店,结果造出来的纸张质量低劣,乏人问津,夫妻俩只好对着一屋子的废纸发愁。
  眼见就得关门大吉了,慧娘灵机一动,想出了个鬼主意。
  一天深夜,蔡家大院里响起了惊天动地的哭喊声。邻居们吓得不轻,次日一早,赶紧跑过来探问究竟,这才知道慧娘昨晚暴病身亡。
  只见当屋一口棺材,蔡莫一边哭诉,一边烧纸。烧着烧着,棺材里忽然传出了响声,只听慧娘的声音在里面叫道:“开门!快开门!我回来了!”
  众人呆若木鸡,好半天才回过神儿来,上前打开了棺盖。
  只见一个女人跳出棺来,不是慧娘又是谁?
  那慧娘摇头晃脑,高声唱道:“阳间钱路通四海,纸在阴间是钱财,不是丈夫把钱烧,谁肯放我回家来!”
  她告诉众人,她死后到了阴间,阎王发配她推磨。她拿丈夫送的纸钱买通了众小鬼,小鬼们都争着替她推磨——有钱能使鬼推磨啊!而后她又拿钱贿赂阎王,阎王就放她回来了。
  蔡莫装出一副莫名其妙的样子,说:“我没给你送钱啊!”
  慧娘指着燃烧的纸堆说:“那就是钱!在阴间,全靠这玩意儿换吃换喝。”
  蔡莫一听,马上又抱了两捆纸来烧,说是让阴间的爹娘少受点苦。
  夫妻俩合演的这一出双簧,可让邻居们上了大当!众人见纸钱竟有让人死而复生的妙用,纷纷掏钱买纸去烧。
  一传十,十传百,不出几天,蔡莫家囤积的纸张就卖光了。由于慧娘还阳的那天是十月初一,后世的人们便都在这天上坟烧纸,祭奠死者
  这三个节日,往往是鬼差们最紧张的日子。万千魂灵回归阳间,这其中可一点差错都出不得。
  其实,除了紧张之外还是有些好处的,因为魂灵的亲人会放置很多孝敬鬼差的吃食和钱财,这些祭奠之物可随意收取,无人管制。
  当然,这其中也有特别的意外。这特别的意外,令鬼差们也是“乐不思蜀”。
  吃酒、吃肉、耍钱、耍人
  鬼差们拘束的久了,放肆起来没有节制。那些被押送的魂灵们往往会趁这个时机到处游荡,不过他们也不敢就此出逃,既然还有往生的机会,自然不会甘愿做个孤魂野鬼。
  凡人虽看不见魂灵,但大量魂灵聚集在一起所产生的气息或者怨念,或多或少会对凡人有所影响。那些还对凡尘有所留恋的,还会寻找机会吸食凡人的阳气,或者找到以往的仇家进行报复。
  从此,凡间便有了百鬼夜行的传闻。
  鬼差们玩耍过瘾之后,就开始召集各自押解的魂灵准备回归地府,魂灵们也很顺从,只要表现的好,往生之路就能更为的顺畅。再一个,凡间也有懂得数术之法的奇人,要是被制住了或者被打散了魂魄,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于是,魂灵们就只好乖乖的跟着引路人,也就是鬼差,重返酆都城。
  故此,掌灯知道引路人的重要性,而此时唐三藏也正好把目光投了过来。
  掌灯也明白,归根结底自己还是酆都城的出身,要为孙悟空引路,自己是最适合不过的。
  掌灯站起身来,“三藏法师,我需要”
  “我来!”
  掌灯的说话被打断了,被六耳猕猴打断了。
  六耳猕猴倏忽间冲向摊开在地上的包袱,捻起了那根冥烛的灯芯。
  “挺懂行。”唐三藏在一边扯了扯嘴角。
  六耳猕猴冲进阵中,站在那盏七星灯前。七星灯的微光托着长明灯,裹挟着孙悟空那一丝通透的残魂……
  “呜呜呜”唐三藏在地上画下最后一笔,一棵大树忽而从唐三藏身后拔地而起,刷啦啦摇晃不止。
  “菩提树?!”掌灯认得此树,“怎么不是九幽之门?倒是一棵菩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