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 谢慎回京

  巡抚候恂离任对谢慎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
  他将不可避免的独自面对胡太监的报复。就像候恂说的那样,没有人可以替谢慎遮风挡雨了。
  更让谢慎无奈的是,候恂刚被解拿进京,紧跟着便有了新巡抚人选。
  八月初一,朝廷一纸调令将前福建布政使赵璟调来山西,出任山西巡抚一职。
  要说这位赵璟赵大人还颇有一番来头,此人是成化十七年的进士,和王守仁的老爹王华是同榜同年。
  但和王华老大人的一身正气不同,赵璟颇为擅长人际钻营。先是拜了当时的首辅万安为干爹,进而顺利通过选官留在了京师户部。
  经过万安的提携,赵璟一路平步青云,做到了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的职位。
  后来新君即位,万安倒台,赵璟见状不妙第一个跳出来参奏万安无德。
  〖\
  m..
  万安一手提携赵璟,想不到竟然养了一只白眼狼,真是倒了八辈子的血霉。
  后来赵璟又抱住前首辅刘吉的大腿,成为其麾下一员得力干将。
  在刘吉的安排下,赵璟出任福建右布政使,成了一方面大员。
  再后来刘吉倒台,赵璟又去抱了天子宠臣李广的大腿。
  比起之前两位,李广更不要脸,也更合赵璟的心意,故而赵璟常常将搜罗来的奇珍异宝送到李广府宅中讨李广的欢心。
  刘吉倒台后,其同党大多遭到了反攻倒算。可惟独赵璟没有受到影响,继续优哉游哉的做他的福建右布政使。
  这当然是李广在背后使了手脚,打通了吏部人脉。
  这么看来,这李璟李大人活脱脱就是一三姓家奴啊。
  偏偏这样的三姓家奴活的滋滋润润,而像候恂这样的为国尽忠的能臣被君父猜忌。
  最要命的是,赵璟现在的后台不是别人,就是那个大权阉李广。
  虽然在原本的历史中,李广会在弘治十一年也就是明年倒台。
  但这个时空的历史已经发生了多处改变,天知道明年的这个时候李广会不会失势自杀。
  即便历史按照既定的轨迹向前,也还有足足一年的时间李广才会倒台。谢慎和李广之间的矛盾难以用言语描述,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作为李广的打手兼狗腿子,赵璟出任山西巡抚肯定是李太监暗中推波助澜的结果。
  其目的也很明显,那就是报复谢慎。
  二人一个是知府一个是巡抚,谢慎被赵璟直接管着。
  对方要是想搞些事情出来,还不是易如反掌?
  领导上司要给你穿小鞋,你是完全没有还手之力的。
  好在就在赵璟赵巡抚走马上任的前一天,京师又来了一道旨意,调谢慎回京。
  谢慎只得感慨总是套路得人心。
  从解拿候恂到调任赵璟,再到调谢慎回京这一切应该都是串好的,他们所有人都被天子玩弄于鼓掌之间!
  这么看来,候恂应该没有什么生命危险,估计降职是最狠厉的处罚了。
  但让谢慎不解的是,天子这么纵容李广和胡瓒一党,究竟是为什么。难道真的是李广通过方术丹药把弘治皇帝迷糊涂了,让皇帝对李广产生了依赖离不开他了?
  若真是这样,候恂和谢慎相继被调任就不难解释了。
  天子的意思就是,你们怎么折腾朕不管,但别打李广的主意。
  至少在目前看来,李太监就是弘治皇帝的禁脔。
  当然天子也明白这样庇护李广是不对的,故而候恂并没有遭到什么严厉处罚,谢慎更是直接平调回京。
  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至少没有让谢慎赤膊上阵,和李广的打手赵璟针锋相对大干一场。
  从山西回京师一路上并不难走,可是比起水路陆路总是免不了颠簸,耗时也更长一些。
  加上谢慎还要带上女眷,更增加了耗时。
  一路上停停歇歇走了十多天。
  等到马车进到京师,众人皆是一脸倦容,用风尘仆仆来形容都不为过。
  将家眷安顿好,谢慎便去到吏部办理相关手续。
  因为圣旨下的太急,吏部的调令写的很简略,并没有给谢慎安排新的官职。
  故而现在卸任后谢慎的官职还是右春坊右赞善兼任翰林院修撰。
  事实上,翰林修撰这个职位谢慎也基本只是挂个名头,不可能再去翰林院坐班了。
  从四品大员一下子变成了六品,虽然知道只是短暂的,但谢慎还是很不适应。
  好在弘治皇帝没有把谢慎忘了,很快就下了一道圣旨,授谢慎右佥都御史兼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
  右庶子是正五品,但因为是东宫属官,比普通的五品官要值钱不少。
  至于右佥都御史这一职位,则是正四品。又是在都察院这样的重要机构,不可谓不显贵。
  要知道除了都察院正印官左右都御使,以及副官左右副都御使。左右佥都御史已经是排的上号的官职了。
  能够做到佥都御史这一级的,只要不自己作死,是很有机会升任副都御使的。至于能否再进一步领班都察院,成为兰台领袖,那就要看运气了。
  总而言之,谢慎到潞安外放这半年是十分值得的,不仅摇身一变从六品赞善变成四品佥都御史,还收获了丰富的地方从政经验。
  虽然自成化以来,明朝入阁的标准是拥有庶吉士出身,并不要求必须有下基层的经验。
  但这并不是说基层理政的经验是无用的。恰恰相反,基层的从政经验对于这些内阁储备干部来说才是最宝贵的东西。
  内阁辅臣是天子的御用小班子,不但要向天子建言献策,还要行票拟之权。
  所谓票拟就是阁臣将奏疏的处理意见写在一张小条子上,贴附在奏疏上,交给皇帝阅览。
  如果皇帝没有意见,便用朱笔御批。
  当然很多时候皇帝也忙不过来,这一任务便交给了内相——司礼监的诸位太监来做,唤做批红。
  票拟加批红便构成了奏疏流转阅览批复的一整套流程,极大削减了皇帝的工作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