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四章 找到突破口了

  心肠再狠辣的人也有软肋,而杨廷和的软肋就是儿子杨慎!
  当谢慎提到杨家小郎时,杨廷和的面容明显一紧,继而苦笑道:“小阁老说的对,这点是杨某疏忽了。”
  谢慎闻言大喜。
  看来这是有戏啊!
  他已经决定要见一面这杨慎,以此为突破口劝说杨廷和接受这个总督职位。
  “不知令郎可在府中?”
  杨廷和淡淡笑道:“犬子正在家中读书,小阁老可要指教一番?”
  谢慎哈哈大笑道:“指教不敢当,某倒是想和令郎切磋一番。”
  杨廷和点了点头,唤来了家仆道:“去把少爷请来。”
  说完便冲〖@
  Mn
  e
  t谢慎道:“犬子一心只读圣贤书,人情世故浅薄了些,小阁老莫要见外。”
  谢慎摆了摆手道:“不妨事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谁不是从那个阶段过来的。”
  过来不久,杨慎便跟着仆人来到杨府偏厅。
  谢慎好奇的朝这位未来状元望去,只见杨慎生着一双桃花眼,高鼻小嘴,面容白皙。加上其身材高挑,一身儒袍更是衬显得精气不少。
  “晚生杨慎拜见小阁老。”
  杨慎毕竟出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极为懂礼。他见到谢慎后当即弯腰施身唱了一记肥诺。
  其实若论年纪,谢慎比他大不了几岁。不过从功名看一人是秀才,一人是状元,差了数级。若论地位,一人是庶民,一人是内阁大学士更是天壤之别。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谢慎都当得起杨公子这一拜。
  谢慎连忙道:“杨公子过谦了,某听说杨公子才学出众,明年便要参加乡试,以某看解元郎非杨公子莫属。”
  杨慎惶恐道:“小阁老过誉了。小生何德何能,得小阁老如此夸赞。”
  此时的杨慎虽然颇有才学,但那不过也是个秀才。便数大明朝,除了那位著名的狂士唐伯虎,还有谁敢在乡试会试前就敢称自己一定会夺魁首?
  对于杨公子,谢慎还是有些愧疚的。毕竟作为穿越客穿越到明中期实在能抄的人太少,拿了不少杨公子的诗词去。也不知将来这杨慎大才子的名声会不会因此受到影响。
  “杨公子只需照常读书,某以为以杨公子的才学夺魁是迟早的事情,便是连中三元也不是没有可能。”
  杨慎愣了一愣,小阁老为什么要对他如此夸赞?
  他不知该如何作答,便朝父亲望去,杨廷和咳嗽了一声,摆手道:“还不谢过小阁老?”
  作为父亲,最希望听到的自然是对儿子的夸耀,这一点杨廷和也不例外。
  杨慎最听父亲的话,他连忙再冲谢慎一礼道:“多谢小阁老。”
  谢慎抓住机会道:“不知杨公子对报效国家怎么看?”
  杨慎沉然道:“自然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那出将入相呢?”
  杨慎迟疑了一会道:“也是吾辈所求。”
  谢慎心中大喜,继而接道:“如果两者同时可以做到,杨公子以为如何?”
  “当然是天大的喜事。”
  “如今令尊有机会任职三镇总督,替陛下牧守一方,如此机会不可错过也。”
  杨廷和被推举为三镇总督的事情,并没有对杨慎讲。故而当谢慎提起时,杨公子还是很惊讶的。
  他毕竟是少年心性,听到父亲将要被擢升为封疆大吏,不免欣喜若狂。
  “父亲,这是真的吗,儿子恭喜父亲了。”
  杨廷和的面色登时一红,着实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高兴,高兴个屁!
  总督虽然看上去威风八面,可责任也大。
  就拿这大同、宣府、辽东三镇来说,每一个都是兵防重镇。如今朝廷要设三镇总督辖制全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个差事办好了是份内的,办不好就是尸位素餐,能力不行。
  杨廷和宦海沉浮多年,早就将其中关节看了透彻,如何肯轻易就范。
  偏偏皇帝、内阁的几位阁老接连劝说,让杨廷和十分头疼。
  现如今小阁老又亲自登门造访,为的还是他出任总督一事。
  这让杨廷和不禁疑惑,大明朝的官员都死绝了吗,为何偏偏要揪住他一个人不放?
  起初小阁老要见他儿子,他还不觉得什么。现在才发现,他已经中计了。
  小阁老这哪里是要提点他儿子啊,分明是要借他儿子来堵住他的嘴。
  可惜他现在发觉已经太晚了。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如今君父有命,作为臣子如果不受那就是不忠。
  如果杨廷和坚决不受,以后还有什么颜面在儿子面前教导忠孝之道。
  如此,父纲也将荡然无存。
  其实,这件事谢慎真的没有什么私心。
  杨廷和入阁与否对于谢慎来说根本没有影响。
  即便杨廷和入阁,以他这个年纪最多也就是混到次辅。但谢慎却不同。
  谢慎可以熬,熬到李东阳、谢迁都致仕他就熬出了头,首辅的位置便是他的。
  内阁也是论资排辈的,但这个资不是年纪,而是入阁的时间。
  谢慎比焦芳还要早一些入阁,在如今阁臣中排在第三,故而才有第三大学士之说。杨廷和若是入阁,想要当上首辅,那也得熬死谢慎。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对于杨廷和来说,接受这个总督绝对是最好的选择。
  一来总督相当于部堂级别的高官,又不用受到京官的诸多约束。
  正所谓天高皇帝远,总督在地方简直就是土皇帝。出行时前后簇拥,那排场岂是京官能比的?
  再说了,如果杨廷和继续留在京师谋求入阁,将来杨慎的名声肯定会受到影响。
  试想,内阁大学士的儿子考中了状元,流言蜚语势必风起。
  虽然杨慎才学出众不怕别人嚼舌根子,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机会避免为何偏偏要看着事情发生?
  对于大明朝的读书人来说,名声比什么都重要。
  杨慎以后要在官场混,就不能污了名声,不然将极大限制发展,成为部院大员,内阁廷臣绝无可能。从这点看,杨廷和倒是有坑儿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