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二章 除旧布新【4000字二合一大章】

  杨廷和
  若论能力,杨廷和绝对没问题,若论气场杨总督也绝对够大。可谢慎觉得眼下宣大离不开杨廷和,就像陕西离不开杨一清。
  在历史上二杨都做过内阁首辅,足以证明他们的能力没有问题。但假使把杨廷和调回京,叫其入阁参与政务谢慎和李东阳自然可以轻松一些。但那和饮鸩止渴有什么分别?杨廷和比谢迁只小十岁,说句不好听的也快到了致仕的年纪,弄不好再干个十年也得乞骸骨了。叫一个快致仕的人入阁即便干出了政绩又能待上几年?
  这可和谢慎提拔青年才俊的思路不一致啊。
  倒是杨廷和的儿子杨公子不错,就是太年轻了一点。等到他考中进士入翰林院供职,熬上几年资历都已经是小十年了,那时候恐怕谢慎和李东阳已经累死了。
  “咳咳,木斋公,谢某自然知道石斋公的能力足以胜任阁臣。只是现在宣大离不开石斋公。不知木斋公还有别的人选推荐吗?”
  〖*
  M.35ww.谢迁沉吟了片刻,幽幽说道:“剩下的都是些入仕未久的年轻人,恐怕”
  谢慎连忙道:“这倒也无妨,有志不在年高嘛。”
  谢迁点了点头,心道四明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要是因为年龄就把年轻人排除在外,确实有些不公平。
  “若说年轻人确实也有几个不错的,依老夫看顾昆山便很不错。”
  谢迁一边捋着胡子一边说道。
  “顾昆山?”
  谢慎愣了一愣,显然没有反应过来谢迁说的是谁。
  谢迁笑了笑道:“四明你应该见过他的,此人是弘治十八年的状元郎,初授翰林院修撰,正德初年升任詹事府左春坊左谕德。”
  谢慎恍然大悟,原来谢迁说的是大才子顾鼎臣啊。
  顾鼎臣生于成化九年,字九和,南直隶苏州府昆山县人。顾大才子的升迁轨迹委实和谢慎很像,一样是状元出身,授予修撰,一样是在不久后擢升为东宫讲官。
  可惜顾大才子这个东宫讲官远不如谢慎的给力。
  道理很简单,谢慎任职东宫讲官时,少阳之主是根正苗红的朱厚照,大明帝位的唯一合法继承人。这个时候当太子的老师,不就是等于保送阁臣的位置吗?
  再来看顾大才子,弘治十八年的状元,还没来得及和皇帝陛下套套近乎,弘治皇帝就一蹬腿归天了。
  按照惯例,在翰林院任职几年后顾大才子理应被授予东宫讲师的官职。可当今天子刚刚即位,哪里有什么子嗣,这东宫讲官纯粹成了一个虚职,糊弄人的嘛。
  能给太子讲课的老师和不能给太子讲课的老师可是有本质区别的。顾鼎臣在翰林院还可以装一装小鲜肉,来了詹事府就只能苦逼的对着空气幻想,蹉跎岁月了。
  等到皇帝陛下收了心有了子嗣,再到小皇子被封为太子出阁读书怎么也得十年吧?再不济也得至少七八年,到时顾鼎臣可就要小鲜肉变老腊肉了。
  当然,如果按照历史的轨迹发展下去,正德皇帝意外驾崩,顾鼎臣就要接任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兼任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并将在嘉靖十八年代替夏言短暂出任一个月的内阁首辅,达到人生的巅峰。
  不过谢慎既然穿越了,就不打算让历史沿着这个轨迹发展。
  道理也很简单,他很看不上嘉靖皇帝这种刻薄寡恩,生性凉薄的君主。
  你都不真心待臣子,把臣子当做牛马驱驰,指望臣子给你卖命?开玩笑呢吧!
  看看夏言、张璁、严嵩、徐阶,哪一个不是人精中的人精。嘉靖皇帝以为自己深谙权术精髓,制衡之道炉火纯青,殊不知他把大臣当猴耍,大臣还把他当猴耍呢。
  真论起来,嘉靖皇帝也就最多是慈禧水平,完全和雄才大略搭不上界。
  谢慎前世时研究的就是嘉靖、万历时的历史,没少写论文吐槽这爷孙俩。
  比起英明宽厚的弘治帝,勇武赤诚的正德帝,嘉靖和万历对大臣来说简直就是灾难。
  简单的打个比方,在弘治、正德朝做官就是单机游戏中的简单模式。而如果把朝代换成了嘉靖、万历,在这两朝做官等于把游戏难度调成了地狱模式。
  谢慎当然不想给自己增加游戏难度,故而朱厚熜还是老老实实的在安陆做王爷吧。皇帝这份职业真的不适合他。
  按下这些闲话且不提,再说这顾鼎臣,此人的品性十分不错,史书中多是褒扬,属于可堪一用之人。
  最重要的是年龄合适啊。
  顾鼎臣今年正好三十五岁,已经在翰林院、左春坊历练过,正是适合提拔的年纪,比起年纪更大的杨一清、杨廷和更适合入阁参政。
  “原来木斋公说的是顾九和啊。谢某也看过几篇他写的文章,皆是言之有物,我大明便需要这样的栋梁。”
  谢迁只是推荐了一下顾鼎臣,没想到谢慎也对其很看好,顿时生出一股感慨。
  不愧是他谢迁看上的接班人,眼力果然不俗
  谢慎显然不知道谢迁此刻的心理活动,不然真得一口老血喷出来。
  谢老大人,有您这么自己夸自己的吗?
  “不过此人仅仅是詹事府左春坊左谕德,官位还是低了一些,就这么提拔入阁恐怕不太合适吧。”
  谢迁话锋一转,不无担心的说道。
  虽然内阁大学士只有五品,并不算是高官,但往往都会兼任六部尚书,有时甚至加三公三孤,可以说是二品起了。
  在谢迁看来,顾鼎臣的起点非常好,状元出身,授官翰林,词臣翘楚,侍班东宫。这么好的苗子只要提点一下,任职个侍郎,再入阁就不那么突兀了。
  “恩,这点确实有些不妥。不过以顾九和的能力,入职六部也是迟早的事情。谢某相信陛下肯定也会提拔他的。不过在此之前,还望木斋公能够再挺上一挺啊。”
  谢迁瞪圆了双眼,惊愕的看着谢慎。
  原来这小子在给自己下套啊,难怪他前面兜了那么大的一个圈子,原来真正想说的在后面!
  谢迁现在真后悔给谢慎推荐了顾鼎臣。
  此人虽然是个很不错的苗子,但是实在太年轻了,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入阁不太合适,又不是谁都像四明少年老成。
  如果是杨廷和或者杨一清入阁,不管是资历还是威望上都不会有任何问题!
  难道他真要为了给顾鼎臣这小子铺路而再干上一年?
  谢迁很痛苦啊。
  官做到他这个份上早就做够了。想一想若是当初跟着刘健一起致仕,怕是现在早已经过上含饴弄孙寄情山水的快活日子了吧?哪至于像现在这样整日案牍劳形,为大明江山费心费力。
  谢慎当然不希望谢迁就这么致仕,站在他的立场上这无可厚非。
  有个经验丰富的老次辅在旁边督导指点,带带新人,他也成长的快些啊。
  至于顾鼎臣的事情,也占了些因素。
  “四明啊,你且容老夫想想。”
  谢迁倒不是起了恋栈之心,如果可以的话他恨不得现在就力荐顾鼎臣出任礼部右侍郎,这样一来其入阁参与政务便名正言顺了。大学士的头衔都可以不用加,先观政学习嘛。
  他是放心不下谢慎。
  说起来他和谢慎同是余姚人,二人既是同乡又是同僚,兼着师生的身份,感情自然是极为深厚的。
  人终归是希望家乡才俊能够越来越得势的。
  说一句自私的话,二人入阁以来浙党在朝中的权势达到了最高峰。
  李东阳说是荼陵人,其实就是在京师长大的,自然是京师派的代表。
  而谢迁和谢慎则是浙派代表。
  朝中第三大派则是由一些苏州籍官员组成的。
  眼下自然是京师派和浙派掌权,但他谢迁一旦致仕,内阁的位置空出来,便会有人补上。
  假如真的是顾鼎臣入阁,那苏州派的实力将大涨。
  李东阳终归有致仕归乡的一刻。到时候便是苏州派和浙派分享内阁权力。
  得内阁者得朝廷,若是谢慎压不住这顾鼎臣可该如何是好,那浙派将会被苏州派取代,丧失霸主地位。
  虽然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但终归还是存在的。
  谢迁不想冒险,若是他再在内阁待上一两年,等到谢慎威望起来后再致仕似乎更为合适一些。
  看到谢迁的犹豫,谢慎直是大喜,马上道:“木斋公请放心。内阁的事情还是交给我和西涯公来做,木斋公若是觉得身子累了乏了便多歇一会,想必陛下也不会有意见的。”
  “嗯。”
  谢迁应了一声,算是认同了谢慎的提议。
  以谢慎现在的成长速度,最多只要两年必定可以独挑大梁。他就再勉为其难,为家乡做些贡献吧。
  谁叫他和谢慎都是余姚人呢。
  “多谢木斋公!”
  谢慎冲谢迁深施了一礼,宛如当初在余姚时一样。
  谢迁欣慰的点了点头,捋着胡须享受这一刻。
  这孩子,真的很懂事啊
  时光飞逝,转眼间便来到了正德四年六月。
  皇帝陛下在年初已经降下旨意,在正德四年加一恩科,准许各布政司举人入京参加大比。
  寻常大比都是三年一次,于二月举行会试、三月举行殿试。
  但因为宣布举行恩科时已经是年初,故而大比推迟到了七月举行。
  对于全天下的读书人来说,这都是一个天大的喜讯。
  要知道寒窗苦读数十载,为的就是能够登科皇榜,入朝为官。
  但三年一次的大比总共也就三百个进士名额。
  全天下的读书人分三百个名额,考不上的只能再等三年。
  三年三年复三年,人生有几个三年可以挥霍等待?
  但恩科打破了这种变态的常规,给了未中进士的举人一个全新的机会。
  人的欲望都是无止境的。
  方开始读书的时候目标也就是中个秀才,被人称一声相公。
  等到做了生员,便想着秋闱时能够一鸣惊人,中举为士。
  等到一只脚迈进了士绅圈子,便又想着一定要中进士参加琼林宴风光一把。
  中了进士又想庶吉士,又想翰林,又想六部京官,到头来内阁之争又是腥风血雨
  这一路真是荆棘泥泞,真正能够走到头的一共也没有几人。
  不过这不妨碍读书人怀有梦想。
  没有梦想的读书人和咸鱼有什么分别,人终归还是要有梦想的,万一实现了呢?
  六月底,两京十三省的举人都聚集在京师,准备着即将到来的会试。
  他们按照来自的布政司分别聚居在各自会馆之中。
  譬如浙省的举人和苏州的举人分别住在各自会馆。两省都是科举大省,这种时候一定要为家乡争一口气。
  当然,除了苏州和浙省的考生,实力最强的要数江西的考生了。
  而这之中,当属吉安的考生最为变态。
  在余姚二谢崛起之前,江西吉安的学霸们几乎垄断了科考,一小半的进士都出自此处。
  后来二谢崛起,在浙省带起了一股勤勉的学风,浙省学子也后来居上,渐渐可以和吉安学霸分庭抗礼了。
  当然,在会试结果出来之前,谁也不知道今科会元会出自哪里,一切都是未知数。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本次会试的主考官就是小谢阁老谢慎。
  小阁老的文才自不必说,其政治能力也是一顶一的。
  别管是江西、苏州、浙省,亦或是别处的考生都对谢慎佩服的五体投地。
  只要会试中榜,就铁定拿到了进士名额,小阁老也就是他们的座师了。
  有这样一个大人物做座师,说出去都可以吹半年。
  在这些人中,便有一个来自于苏州的才子唐寅。
  唐寅已经四十,比起那些比他小了一轮的小鲜肉可以说是大叔了。
  说来他还有些气愤,要是恩科在二月举行他还可以勉强算是三十九,但推迟到七月举行,他已经过了生日只能算是四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