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三章 研讨会报到

  无人车来也短篇新书《梦想充电站》求恩宠!!
  ————————
  下午,孙教授一行到“世博会与汽车发展学术研讨会”报到。
  报答现场其实就在沪上宾馆,报到手续也很简单,这些就不用孙教师亲自费神了,几个弟子分分钟搞定。
  其实,有关安排研讨会主办方沪上交大负责接待的常主任早已经通报。孙教授和几个弟子也是瞎子吃汤圆——心中有数。
  其他不打紧,主要是下午四点半有个小组讨论召集人会议。孙教授作为第一小组召集人,当然要参加。
  因此,下午大家都不外出,在家报名的报名、修改论文的修改论文、参加召集人会议的参加会议。
  沈笑夫相对最清闲,没啥具体任务。
  但是,孙教授却不让大家闲着,要求下午三点到自己套房碰头,一起讨论“世博会与汽车发展”这个主题。
  下午两点多,三个弟子到会务组去报到,办理相关手续。
  全世界来的会议代表汇聚一堂,会务组人很嘈杂。
  有些人显然是刚下飞机、火车、汽车,还拎着行李,风尘仆仆的样子。
  像孙教授这样提前两三天过来的,估计也不多吧。
  大家排队等候报到。
  排队时间比较长,办理报到手续时间相对较短。
  好不容易轮到沈笑夫他们报到了,三下两下就办完了。
  办完手续,回到房间稍事休息,三点之前来到孙教授房间,听候老师指教。
  孙教授问:“报到手续办完了?”
  王立志说:“是的!都办好了,请放心!”
  孙教授点点头说:
  “那好!我下午四点半参加小组讨论召集人会议的,现在还有一个半小时,我们一起头脑风暴一下,讨论‘世博会与汽车发展'。
  这几天我们参观了这么多世博会的展馆,其中与汽车发展的还不少。
  期间,我们也零零碎碎就这些话题进行了讨论。
  我们现在系统讨论一下。
  如果时间不够,晚上我们继续讨论。
  这种参观、学习、讨论、研究,是一种最好的学习方法,应该说比死看书要强,比我讲你们听也要强,比一味地做题目更要好!”
  三个弟子纷纷点头。
  孙教授喝了一口水,说:“你们也喝水,大家放松一点。这种座谈式、漫谈式的方法,大家平等,更容易激发出思想火花。哪个先来?”
  李长河清了清嗓子,道:“我先来!自1851年伦敦举办首届世博会之后,世博会就成为全球展示各种技术创新的平台。当时伦敦世博会的交通馆里,还没有汽车,而各种工艺精良、装饰豪华的马车却自成高格。”
  王立志抢过话头:
  “其实,此前汽车早已问世,1769年法国人卡格诺就发明了第一辆蒸气汽车。
  随后,‘火车之父’特拉维斯科、米国人伊万斯、斯坦利孪生兄弟也创造过蒸气汽车的辉煌,但公路上的蒸气机终于没像用于工厂、铁路和轮船上那样取得成功。”
  孙教授点头道:
  “电动‘汽车’的兴衰,也是一段令人扼腕的历史。
  尽管这种以蓄电池为动力车辆清洁、安静、便捷,但由于充电困难,行之不远,最后也只能黯然退出。
  直到20年代,世界大城市的风景线依然是‘香车宝马,蹄轮倥偬'。”
  沈笑夫接着说:
  “1867年巴黎世博会上,德国工程师奥拓的‘内燃机’完全淹没在铺天盖地的展品中。
  多亏一位评委慧眼能识,发现这台367.5W的2冲程直立式汽油发动机具有惊人的热效率,奥拓发动机最终获得了世博会金奖。”
  王立志道:
  “是的!
  1876年费城世博会上,奥拓发动机再度展出时,已经完善为‘进气、压缩、燃烧、排放’4个冲程,人称‘奥拓循环’。
  这是工业发展史上具有分水岭意义的进步。
  此后10年间,奥拓发动机销售3万多台,又创造了‘层化喷油’等技术,1878年巴黎世博会上再度荣获金奖。
  1886年,处在事业顶峰的奥拓在一场专利权官司中败诉,德国法庭宣布撤销奥拓专利。”
  孙教授笑眯眯地问道:“你知道什么原因吗?”
  沈笑夫答道:“个中原因嘛,除了欧洲专利法的漏洞和混乱,也和德国政府希望加快先进技术推广不无关系,‘奥拓循环’从此成了全社会的公共财富。”
  孙教授点点头道:“嗯!是的!大家继续讨论!”
  王立志说:
  “德国工程师戴姆勒和本茨被公认为世界汽车业的鼻祖和元勋。
  这两个斯图加特的天才相距仅97km却从未谋面,但都及时抓住了奥拓专利解禁的机遇。
  戴姆勒醉心于制造体积小、重量轻、功率大的发动机,他的座右铭是‘若非最好便一无是处’。
  1886年是汽车的‘元年’,戴姆勒和本茨各自制造了第一辆汽车。”
  李长河说:“尽管同一年两人都发明了汽车,但是汽车之父的桂冠还是戴在了本茨头上!”
  王立志道:
  “是呀!历史有时候捉弄人!
  说起来还挺搞笑!
  本次发明的是三轮汽车,而戴姆勒发明的是四轮汽车。
  但是,本茨最早向专利部门提出专利申请,并且获得了专利。所以‘汽车之父'的桂冠戴在了本茨头上!
  1889年巴黎世博会上,这对襁褓中的展品双双亮相,戴姆勒的四轮汽车基本是现成的马车安上最新的汽油发动机。
  本茨则重新设计了三轮汽车。”
  孙教授道:“这应该是现代汽车与世博会的真正结缘!很有意义!”
  沈笑夫道:
  “汽车轮胎制造也成为一荣俱荣的产业。
  1900年巴黎世博会前夕,法国米其林轮胎公司精明预见到将会有大量汽车从欧洲各地开往巴黎,于是提前编写了‘米其林指南’发放给‘驾车族',除了准确的旅行地图,还详尽标记了路途上旅馆、饭店的位置和‘星级’。
  这本‘小红书’风靡了巴黎世博会。”
  王立志说:“米其林的这种营销策略,确实很有成效!前面我们聊到,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影响了整整一代美国人。大家也谈一谈吧!”
  三个弟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这个问题,今天参观完米国馆之后,孙教授和常主任谈的很多很透彻。
  当时由于两个老师聊的很嗨,三个弟子基本上只带耳朵听,都没有怎么参言。
  这会儿要讨论,即不能说老师们的说过的话,鹦鹉学舌;也不能跟老师们的观点相差太远,对着干总不好吧!
  三个同学互相看了一下后,沈笑夫开口道:
  “1893年,时年30岁的福特搭乘西去的火车,专程到芝加哥世博会开阔眼界。
  父亲早年参观1876年费城世博会回来后,滔滔不绝讲述着所见到的各种机器,让少年福特心旌摇曳。
  此时的福特已经是爱迪生电气公司工程师,并致力于研究汽车发动机。
  在密歇根湖畔眼花缭乱的展馆中,福特看见一辆孤零零的四轮汽车在角落里,官方的展品清单上甚至找不到它的名字,这就是汽车泰斗戴姆勒的‘经典之作’。
  更没人知道,当时戴姆勒也来到了芝加哥世博会。
  福特从里到外研究了戴姆勒汽车的每个细节,急匆匆赶回底特律家中的小作坊。
  1896年春天,福特制成了第一辆实验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