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六章 图穷

  胡铨,四川制置使。
  如今老将吴璘致仕,四川那边,能拿得出手的也就一个胡铨了。
  好在吴璘吴玠两兄弟这些年经营四川,将那边打造成了铜墙铁壁,加上这几年大宋盛世国力兴盛,金国皇帝完颜雍也明智的选择了防御战略。
  所以四川那边,就算只有一个胡铨,也足以守备。
  陆游,淮南东路宣抚使。
  主掌淮南东路军政大事,坐镇大宋门户,也是陪都建康。
  淮南东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样一个封疆大吏,其重要性不比胡铨差。
  甚至要更高。
  只因淮南东路,历来都是宋金两国战事的最前线*
  m.top.n
  e
  t*,可以说,淮南东路就是整个大宋的咽喉之地。
  而安丰军节度使、权兼淮南东路招讨使的辛弃疾,这个归正人,在隆兴北伐中立下大功,这几年也升了起来。
  而且官家这位大宋辛青兕一直青睐有加。
  屡次升迁,都是文武并封。
  而辛弃疾也不负所望,治军治政展现出来的才华,确实是一位罕见的无双儒将。
  这三人都是官家重用的主战臣子。
  也是为未来的北伐储备的重要人才。
  他们出了问题,赵昚焉能不惊。
  于是赵昚不防有他,跳进了坑里,吃惊的问道:“这三人怎么了?”
  汤思退面无表情,却语重心长,“此三人身居重位,不思为国戍守边疆,却一心钻营,如今更是胆大妄为到勾结临安京官,如此纵然下去,怕是要出大乱啊官家!”
  赵昚是真的惊住了,“你说他们勾结临安京官?”
  历朝天子,最忌讳臣子的几件事中,功高震主算一件,结党营私算一件。
  封疆大吏和京官勾结,勉强算一件。
  但如果是执掌一方军力的要位高官和京都权臣勾结,则是天子大忌之事。
  远的不说,就南渡之后,建炎三年的苗刘兵变,赵昚知之甚详。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由苗傅和刘正彦发动,诛杀宋高宗赵构宠幸的权臣及宦官以清君侧,并逼迫赵构将皇位禅让给三岁的皇太子赵旉的兵变。
  兵变消息传出后,苗、刘二人没有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各地将领纷纷采取勤王平乱的立场,出兵镇压,苗傅和刘正彦见局势失去控制,连忙奉赵构复辟,最后两人被打败,在建康闹市被处决。
  苗傅和刘正彦两人,便是地方守将。
  两人能发动兵变,自然当时建康的一些权臣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虽然后来都被肃清,但那一场叛变,还是给了赵构和赵昚巨大的警醒。
  是以听到汤思退说胡铨、陆游和辛弃疾勾结临安京官后,赵昚心里一个咯噔,眼里便隐有怒意。
  汤思退点头,“正是!”
  赵昚惊疑不定,直直的盯着汤思退,“可有证据?”
  汤思退顿时做出犹豫状。
  赵昚不解,“怎的了,汤相公在忌惮什么?”
  汤思退苦笑一声,“臣不知道该不该拿出来。”
  赵昚心里一愣,旋即怒道:“拿出来!”
  汤思退只好叹了口气,拿出三封密信,“官家,这也仅是单方面的片面书信,臣也只是怀疑,还望官家明察秋毫,不要冤枉了清白之人。”
  赵昚脸色难看到了极点,抓起一封信,取出信纸,脸色顿时变得很精彩。
  怒,惊,气,疑。
  不一而足,却一一皆有。
  这个字迹自己再熟悉不过,而且遣词造句也能看出其中的风格。
  这信竟然是恺儿手书!
  难道说,胡铨、辛弃疾、陆游三人勾搭的不是临安京官,而是庆王?
  赵昚岂能不怒不惊。
  而且自己的儿子勾搭地方封疆大吏,他想干什么?
  赵昚焉能不气?
  但就算是这种情况下,赵昚也没有彻底失去理智,依然保有一丝怀疑……这似乎太诡异了点,恺儿行事仁厚,他要想收买辛弃疾,当初他在安丰军就可以做到。
  为何现在要写信去结交辛弃疾?
  而且看这信中字词,恺儿显然是第一次给辛弃疾写信……说的事情也很是寻常,并无什么大逆不道的言论。
  赵昚不得不怀疑,这些信的用意。
  汤思退早就看过信的内容,当然知道官家会怀疑,倒是不急,只是淡定的等待官家的下一步动作。
  赵昚又看其他两封。
  内容大同小异。
  这便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了,恺儿既然写信给这三人,必然是想拉拢他们,但为何心中只字不提,反而勤勉三人值事公务。
  这些信是谁的主意?
  李凤梧,还是赵汝愚?
  又或者是恺儿自的本意?
  赵昚毕竟是南宋,甚至乃至于整个五千年中,能用手指头数的出来的那一批明君中的一位,很快想到了许多。
  抬头问汤思退,“汤相公是不是误会了?”
  汤思退哦了一声,“臣哪里误会了?”
  官家已经跳进了自己挖的坑中,无论他怎样反应,始终在自己掌控之中。
  此刻的汤思退,胜券在握。
  赵昚眯缝起眼,“仅靠这些信,难以定断庆王和胡铨、陆游、辛弃疾有所勾结的罢。”
  汤思退忽然咧嘴笑了。
  赵昚莫名其妙,“汤相公笑什么?”
  却没怪他殿前失仪。
  汤思退反问道:“官家,但问一句,贼会在自己额头上写上个贼字么?”
  赵昚默然。
  汤思退趁胜追击,“再斗胆问官家一句,若您为臣子,欲要和人勾结图谋不轨,您会在交往书信中,无所顾忌的畅言逆事乎?”
  顿了一顿,“没有这个道理,谁都不笨,谁不会有点心眼,这种注定要留下把柄的东西,怎么可能说得太露骨,其中或有暗语,又或者仅仅是简单的交流,我们应该看见的不是信中的内容,而是这三封信代表了什么!”
  赵昚继续默然。
  汤思退知道自己的话戳中了官家的内心,情绪略略高涨,“是非曲直,公道人心,皆非臣一人说了算,官家大可宣召庆王殿下来此对质!”
  汤思退知道,自己说的再好听,终究是片面之词。
  以官家的圣明,自己说得天花乱坠,他暂时信过了,之后也会怀疑。
  所以最好的是让庆王来对质,自己当面让庆王百口莫辩,那才是板上钉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