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终其一生

  极致的喜欢,更像是一个自己与另一个自己在光月里的隔世重逢。
  愿为对方毫无道理地盛开,会为对方无可救药地投入,这都是极致的喜欢。
  关于喜欢和爱有什么区别。
  我最近在思考。
  一个人给你带来的吸引可能真的分等级,可以接受、有好感、喜欢,都是有退路的选择。
  我的心如果没有再往那个方向跳了,我即刻就适应,去新的人那里采心动。
  可能是相似的人,也可能是相反的人,都没什么所谓,旧的欢乐消失,新的欢乐我去新的人那里也找得到。
  爱更像是一种没有退路的选择。
  《恋恋笔记本》里,男女主角失联多年,信件被人阻隔,消息石沉大海。
  都多年过去,女主角遇到新的人订了婚了,男主角还用自己攒到的所有的钱,完全按照女主角的喜好,去盖自己的新家。
  那是很久以前他跟女主角的幻想,“等我们以后结婚了,要在湖边盖一座房子”
  女主角在报纸上看到这个消息,飞奔回去找他。
  爱是独一、唯一、仅此一个,我的罗曼蒂克史里,你是全篇主人公的名字。
  理论上当然也可以找其他的人,但因为深深爱着一个人,就觉得自己别无选择,爱是自我限制,用衷心的浪漫把自己死死套牢。
  所以“爱”总是带着一种宿命感。
  像远古的埃及传说,有力量有业障,笼罩不可描画的神秘,听说就觉得震撼,又很难亲自见到。
  喜欢就是一种更微弱的浪漫。
  当遇到某个人的时候,满脑子只有那个人,去哪里心里都是他,看月亮也会想“今晚他也在看”,到这种程度,也没有答应他一次又一次的邀约。
  喜欢让人沉醉,但敌不过理智,在很深的心底,我知道刻薄和功利如我,不会做出选择他的选择。
  喜欢不一定到行动,行动也不一定到持续的行动,爱是有恒久的内推力的,喜欢就不行。
  喜欢是这场考试我「低分掠过」就好啦。
  爱是这场考试我必须得考第一,考不上第一我还会再考一次,甚至无数次。
  喜欢是另一个也行,爱是死磕。但怎么讲,凡人的世界是没有一眼万年的。
  离开电影的打光,俗世的脸孔总是更复杂也更黯淡。
  相比起电影里把“爱”讲成宿命难逃,我更相信俗世里的“爱”需要经由长期的积累和培养。
  身边一对相处五年准备结婚的情侣,在一开始,女孩只是觉得男孩“长得顺眼”,而男孩,也只是看上了女孩的身材。
  这就是肤浅的喜欢啊。
  但是几年过后,女孩可以为了男孩改变自己的人生计划,男孩也愿意为了女孩定居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
  在这中间的是什么,可以想象,是长期的陪伴,是一次又一次磨合,是互相让彼此心碎又互相给予救赎,就像两个词语照应纠缠组成互文。
  就像《小王子》所说,“你在一朵花上花费的时间让这朵花显得弥足珍贵,让这朵花与花园里的其他花不同”。
  是时间,让喜欢变成爱。
  昨天跟朋友们在群里讲,喜欢上某些男孩子真的只是因为他长得好看而已,但互相折磨几年下来,他就变得无比难忘。
  感情是以时间定胜负的,我想这是因为人最珍贵的就是时间。喜欢的起始,是我愿意在你身上花费时间。
  等时间花费到了一个地步,我放眼望去“我们都走了这么远了”,所以再也不想把这一段关系放下。从此它就是我的私人宝藏了。
  可能两个人之间一开始的好感都是微弱的,甚至不堪一击,毕竟也只是“你吸引到我了,别的我还不知道”。
  但是肯花时间的话,双方肯表达、肯交流,能够放下骄傲去坦诚流露的话,这种感情会逐步加深。
  我想是这样的,花出自己最宝贵的时间,诚恳且努力,就能在沧海桑田的移转里沖炼出真心。
  但是当代男女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肯花时间。
  [引:我是一个很容易在感情里手足无措的人。
  喜欢一个人的时候我就会对他特别好,虽然这份受的方式有点老套,但那是我觉得最直接的表达。
  可惜而又奇怪的是,我对他越来越好的时候,对方对我就没那么珍惜和喜欢了。
  所以下一次,我只想找个更爱我的人谈恋爱。
  我也会喜欢他,但我一定要确定,他永远都比我喜欢他还要更加喜欢我。
  一旦他没那么喜欢我了,我就会告诉自己该离开了,并且安慰自己:幸亏你没那么喜欢他。
  我知道这样很自私,对对方不公平,但对不起,我是个胆小鬼,我真的不想再输了。]
  在爱与被爱中,我们都期盼成为被爱的那个人,可没有付出爱,又怎么能得到爱?
  刘瑜在留学期间,写博客,后合集出版《送你一颗子弹》,治愈了非常多的城镇迷茫青年,包括彼时还不是青年的我。
  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希望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她的文字,涉笔成趣,幽默深刻地理解和捍卫了这一群体。
  有种人年纪不大,未曾经历生活苦难,想法却多,以忧国忧民来抵消个人价值的忧虑,将各大文豪和哲学家挂在嘴上。
  有种人思考大得没边的终极问题,实则因文之一道不比武,执一词总能掰出理来;
  他们批判市井恶俗的价值观和婚姻观,自视为王小波口中“有趣的人”。
  有种人,他们的姿态是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实则内心无比渴望被世界温柔以待……
  我真的是瞬间被那句话温暖了一下,热泪盈眶。
  感性,似乎是女孩子的代名词。
  可我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善良和温柔本就是人心深处,烨烨闪光的人心光辉。
  “我们上那么多年学,熬那么多夜,做那么多习题,顶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参加残酷的高考,然后上大学,谈恋爱,分手,找工作,加班。
  我们这么辛苦,竟然是为了成为一个普通人。”这是很多年轻人的感叹,感叹自己付出了如此的艰辛,却没换来预期的美好生活,仿佛扛过的一切都白费了似的。
  不是这样的。
  我们上学的时候,身边的普通人是“同学”。
  上了大学,身边的普通人变成“大学生”。
  找了一份工作,身边的普通人又变成“职场人”。
  随着我们的不断成长,“普通人”的标准也一再的变化。
  今天我们说的“普通人”,和从前我们说的“普通人”,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参照。
  [引:我有个玩的很好的发小,八年前和女朋友到北京闯荡。
  他们租了一个很小的单间,每天坐两个小时的地铁去工作,昏天黑地的加班,梦想着在寸土寸金的北京,能有属于自己的家。
  那年,他们结了婚,靠这些年奋斗的积蓄贷款买了房。
  在小宝宝出生的今年,小两口的年收入和已经超过了八十万。当初在北京成家立业的梦想,已经悄然实现了。
  在我的朋友中,他是收入最高的一位。
  我们常常做白日梦说要是有钱了就如何如何,他正是实现了这个白日梦的例子——但是,这位我们眼里的“有钱人”,也是我身边焦虑情绪最严重的人。
  我常常觉得这位同学是知乎成了精,因为他总是频繁提起诸如今晚应酬的客户年薪百万,上周聊的投资人年薪百万云云,以至于我产生了互联网圈跟我们不是同一个货币单位的错觉。
  谈到这些他总是长长的叹息,说看不见自己的出路在哪,沉重的语气显然是发自内心的焦急和担忧。我说你的事业已经很出色了,薪水也比大多数人都多得多,对比的时候能不能套用一下普通人的标准。
  他说,可是我身边的普通人就是年薪几十万的啊。
  以上对话来回重复若干次,谁也说不动谁。
  而他的目标,也从之前的在北京安家,变成了换一套大房子、让孩子上国际学校这类更需要巨额金钱的项目——因为身边的“普通人”也都拥有这些。
  以人群里前1%的收入,原本是完全无须焦虑的,但事实完全相反。熬了很多夜,加了很多班,他是没有成长吗?当然不是。
  问题在于,“普通人”的标准,随着自己的成长,水涨船高。
  所有人都在焦虑,是因为所有人都在和别人比。
  解决办法也很简单,不要和别人比,和自己比,和想象中这些年什么都没努力的自己比。
  之前那位被裁员后选择送外卖的北大硕士,就看到了另一群“普通人”的艰辛。
  当他体验过为了赶时间摔倒在雪地里的狼狈,之前坐在办公室里担忧“上升空间”之类的焦虑,或许会冲淡不少。
  这一切是没有白费的。
  如今大家都有了各自的阅历,不妨以此想象和代入一下,如果当初的自己没有熬夜做习题,没考上高中和大学,没有努力工作,今天的处境又会如何。
  不必有那些灰心的情绪。
  一切艰辛都有意义,一切付出都会有回报。
  但这意义和回报,只能体现在针对自己的纵向比较。
  一旦开始和别人对比,那得出的唯一结论只能是,“我被同龄人抛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