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神奇的学生(一)

  傍晚,崔幼伯回到家中,便跟萧南说了这件事。
  萧南有些意wài
  ,问道:“你要带几个高年级的学生过去?这、这合适吗?”
  就目前而言,那里真心不是什么乐土呀。
  这又不是去踏春,或是去郊外打猎,而是去西北边境呐。
  哪怕是高年级的学生,在萧南看来,他们也都只是些孩子,搁在前世,还是些中学都没毕业的小P孩儿,让一群半大的孩子去冒险,甚至有可能直面战争,这绝对超过了萧南的心理承shòu底线。
  而且,这些孩子是学院的学生,她身为学院的校长,必须为孩子们的安全负责,所以,萧南并不同意崔幼伯的计划。
  “没错,他们想去,我没有拒绝!”
  崔幼伯跟萧南做了八九年的夫妻,当然知dào
  她的秉性,他知dào
  妻子心软,对孙灵、〖%
  M.35ww.孙耿那样的市井混混都下不去手,更不用说学院的那些孩子们了。
  他微微一笑,捉起萧南的手放在自己的膝头,轻轻摩挲着柔滑的手背,他柔声道:“娘子,你无需担心,去鄯州有可能遇到的危险,我清楚,他们心里也清楚。”
  大家都是在上流社会混的,可以说,在这个圈子里,并没有什么秘密。
  而且那些学生在朱门高户里长大,心智和秉性决不能用普通人的标准来衡量,别看他们只有十四五岁,但他们都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崔幼伯在官场混了这么多年,自是明白。在官场升迁,最快、回报最丰厚的是拼战功。
  而这些高年级的学生们有些便是勋贵之后。他们的祖辈便是以战功起家,从一介寒门跃身权贵。有的还搭上《氏族志》的顺风车,跻身世家之列。
  这些荣耀和富贵,便是祖辈们在战场上打拼来的呀。
  而这些孩子们,从小听着这样的故事长大,心中对战功更有着深切的渴望。
  偏大唐开国快四十年了,天下承平已久,最近的战事还是四五年前的辽东之战,而那场战争,也成就了几位名将。
  像薛礼。更是一战成名,从一个半大不大的小将,顺利成为受先帝、当今信任的大将,封妻荫子,富贵荣华享shòu
  不尽。
  ‘偶像’就在身边,京中的小郎们亲眼看着、亲耳听着,早就在心中暗下决定,倘或再有战事,他们定要积极前往。
  对于与这些小郎有着相同生活经lì
  的崔幼伯而言。很能理解他们的想法,所以,他没有拒绝他们的请求。
  另外,崔幼伯决定带他们去。也是存有私心的。
  一来是想培养亲信——除了血缘,世上还有什么关系比师生更亲近、更牢靠?
  当初开设学院的时候,崔幼伯就打着在学生中培养心腹的主意。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如今,他要赴外任了。身边必须有几个得用之人。
  当然,家族也给他选了僚属。但那些人在内心深处更偏重的是家族,而不是他崔幼伯。
  而这些学生,虽也有家族的牵绊,但他们因为是幼子、庶子,对家族的归属感并没有长子那么强。
  若是崔幼伯这个老师,能给比他们父亲、兄弟更多的关爱和提携,那么这个学生将会成为他最亲密、最得利的助手!
  除此之外,崔幼伯带学生们去西边儿,也存着把这些孩子的家族绑上自家战车的心思。
  有了共同的利益,彼此才能结为同盟。
  试想下,如果他在西边有了什么事儿,被人弹劾,或是被人诬陷什么的,除了自家的亲戚跳出来帮忙,还有学生们的家长、以及他们的姻亲帮他崔幼伯说话。
  到那时,即使他远在千里之外,朝中也无人敢在朝堂上算计他。
  萧南听了崔幼伯的分析,不得不说,他说的有道理,可、可她实在过不了心理那一关。
  想了半天,她才又问:“你是说,只要学生的家长同意,写了保证书,你就带他们去?”
  崔幼伯扯了扯嘴角,笑道:“也不是,我还需yào
  筛选一二。”
  似是为了安抚萧南,他又补了一句,“比如年纪不能太小,骑射弓马必须娴熟……”至少保证,他们去了西北不能成为旁人的负担,要有自保能力。
  这个必须有!萧南用力点头,又加了个几个PS:“还有,性格要豁达(万一亲历了战争,孩子再有什么PTSD呢?),身体必须强健(西北有高原,再有什么高原反应就不好了),还有……”
  絮絮叨叨的说了好几项,若是严格按照萧南的要求,估计没几个能达标。
  崔幼伯却没有出言打断,而是笑眯眯的听着,一边听,还一边用力点头,表示自己很赞同。
  最后,萧南又提了要求:“郎君确定人选的时候,我也必须在场!”
  崔幼伯挑了挑眉梢,迎上萧南坚定的目光,最后只得点头:“好!”
  虽然崔幼伯答yīng
  了自己的要求,萧南的心情仍不轻松,她心里已经开始盘算,给崔幼伯多准bèi
  些东西了。
  第一是武器,原本萧南以为给崔幼伯配备了能干的护卫,就不用另外给他准bèi
  武器了。但现在看来,崔幼伯不但自己去,还弄了些更需yào
  保护的学生,那么,萧南的计划就要做一下调整了。
  唔,明天就去找萧卉,让她再‘淘换’几支连珠铳,另外再配备些子弹。
  萧南默默记了下来,接着,第二个需yào
  准bèi
  的是药品。
  西北荒凉,且多民族聚集,医疗条件差,一旦起了战事,还有可能出现疫病。所以医药是必须的。
  幸好,萧南有慈安草堂。
  这几年,经过萧南的努力经营。慈安草堂的规模越来越大,名气也传到了京畿周围。
  当初。萧南用崔氏珍藏的医药典籍吸引京城的大夫去草堂免费坐诊。
  后来,草堂的规模扩大。免费坐诊的大夫的流动性太大,不能支撑草堂的日常运营,所以,萧南便高薪聘请了几位大夫,让他们在草堂专职看病。
  再后来,萧南想借草堂收养一些孤儿或是弃婴,便特意成立了一个育儿堂,不但收养弃婴、孤儿,还请大夫们教一些年纪大的孤儿医术。
  发展到后来。京城附近的一些贫苦百姓看到草堂有学徒,便把自己家的孩子也送了来,希望能跟着大夫们学习医术。
  那时,草堂的规模还在扩大,俨然成了京城及周遭诸县最大的医馆和药铺,急需稳妥、可靠的人手。萧南便同意了百姓们的请求,招收了十几个年纪在十二三岁至十七八岁不等的学徒。
  经过这两年的学习,那些小学徒们也都能独当一面了,简单的发热、风寒都难不倒。
  萧南想了想。决定从草堂里抽调两个大夫和几个学徒,带上大批的药材,让他们跟崔幼伯一起去西边儿。
  除了医生和药材,萧南又想到了第三个必备的物品:粮食。
  现在已经是十月末。崔幼伯到达鄯州也要十一月份了,再等他交接完事务,彻底安顿下来。估计要年底了。
  能腾出手正式办公,最快也要一月份。那时也该准bèi
  春耕示意了。
  唔,有什么作物适合在西边儿种植?这种作物还要高产?还要扛干旱?
  抗干旱的作物很多。但高产又抗干旱的……有了,土豆!
  萧南眼前一亮,她记得当初与小七交yì
  的时候,就得了一大堆土豆的块茎,只是当时她没工夫弄,就丢到了桃源的仓库里。
  找了个没人的时间,萧南便进了桃源,从库房里找出保存良好的土豆块茎。
  为了能让土豆正大光明的拿到人前,她把土豆交给肖义。然后又找来乌离,让他帮忙找寻些高产、抗旱的作物。
  绕了个大圈子,过了足足半个月,萧南才名正言顺的拿到了来自东海的神奇作物土豆。
  为了让人了解土豆的产量和特性,萧南还特意在学院的稼圃辟出一小块地,带领几个中年级的学生,亲自将发了芽的土豆块茎种下去。
  另外,萧南还给每个参加种地的学生发了本册子,让他们每天记录土豆的生长情况。
  如果她没有记错的话,土豆的生长周期约三个月,从现在开始算起,到明年春天,正好成熟!
  到那时,有了确凿的数据和果实,萧南觉得,比任何话语都有说服力。
  只是,她怎么都没想到,她的土豆培植计划,让她发xiàn
  了一个神奇的学生。
  哦,不对,不是一个,而是数个,直到那一刻,萧南才确定,古代真不缺天才,只要稍稍给一点儿提示,他们便能有让人惊讶的奇思妙想。
  事情是这样开始的——
  某日清晨,萧南照例去学院巡视,凑在公共课教室的窗外听了一会儿课,又去演武场看了看学生练习骑射,临近中午的时候,萧南踱到教学楼后面的暖房,准bèi
  再看看移植到里面的土豆生长情况。
  结果,还不等她走到暖房,便被三四个十一二岁的学生拦住了。
  “校长好!”
  几个学生非常恭敬的行礼问好。
  萧南微微颔首,笑着说道:“同学们好,你们找我有什么事吗?”
  其中一个年级最大的孩子,又躬身行了一礼,略带紧张的说道,“校长,我、我有个提议——”
  PS:谢谢前门大街888号亲的小粉红,谢谢libralegend亲的打赏,谢谢亲们的订阅。(……)
  PS:PPS:那啥,托大家的福,某萨有幸参加女生网的‘名家访谈’,时间就在本周五,也就是后天19:30,某萨热切的期待大家来围观。(*^__^*)
  嘻嘻……某萨已经准bèi
  躺平了,任由大家调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