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辛弃疾出马

  公元192年2月,汉天子刘协在晋阳临朝开堂,昭告天下,是为汉室朝纲的延续。
  当一些避难的朝中老臣得知陛下在晋阳,也纷纷托家带口来到晋阳,以谋取安生之地。
  早朝。
  昔日人满为患的朝会被寥寥数人所取代,虽显得有几分清冷,可是刘协的脸上却扬着几分欣然,从被董卓挟持登基以来,他从未过的如此无拘无束。
  “赵卿家两次救朕于生死存亡之际,此等厚恩,比之山川河流还要高、还要深,爱卿功高盖世,为应民心,当为大将军,以正汉室朝纲,励天下将士。”
  刘协朗声开口道,此的确出之他的肺腑之言,在一个十二岁的少年天子眼里,这或许是他唯一能笼络赵峰的办法。
  当刘协抛出大将军三个字之后,朝会变得不安了起来。
  太常皇甫嵩率先开口道:“陛下,赵将军的确有功于社稷,可大将军一职,实乃一国之重器,不可轻授,请陛下三思!”
  不其侯伏完奏请道:“陛下,赵将军年前初为骠骑大将军,如今才过三月,若是又迁为大将军,怕是有些操之过急,难免让天下各地州郡官员不满。”
  “臣等附议!”
  杨彪、马日磾、卢植三人亦齐声呼道,此五人一致反对,让刘协有些意外,左右为难。
  赵峰内心一笑,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皆不平,这事之常情,况且,这大将军之职,自己压根也没有想法。
  “陛下,诸位大人所言不无道理,臣资历尚浅,比之诸位大人远不及也,岂敢位居高位。”
  赵峰谏言道。
  刘协面色一沉,回道:“爱卿何出此言,孝武皇帝以17岁的冠军侯征讨漠北,终成大业,朕自当恪守祖宗志向,开创万世基业。”
  “陛下……”
  伏完等人连忙长呼道,他们极力反对此事,一则是顾忌军阀掌权,重蹈董卓一党的覆辙,二则是怕赵峰以权谋私,残害士族的利益。
  见此状,赵峰又拱手道:“陛下,还请收回成命,臣为骠骑将军尚且不足,如何敢为大将军,倒是有一人,可为大将军。”
  “何人?”
  刘协寻思问道。
  “冀州牧袁绍!”
  赵峰沉声回道:“袁本初四世三公之后,这大将军之位,非他莫属,况且冀州在他的治理下,财富民强,由此可见,此治国之能臣,让袁本初为大将军,实则顺天意,得民心。”
  刘协顿声道:”袁本初……”
  伏完等人闻言,都是一惊,没想到赵峰会将袁绍给抬出来,不过相对于赵峰来说,让袁绍为大将军,更切合他们的利益。
  “诸位大人,意下如何!”
  不待刘协询问,赵峰已经率先开口,惹的五人面色行色各异,各怀心事。
  皇甫嵩故做思索,拱手道:“陛下,骠骑将军所言甚是,若让本初为大将军,实乃国之大幸,臣附议!“
  “臣等附议!”
  其余四人亦响应了起来,让刘协更为被动,这些老家伙,自己好不容易亲政,想干点自己想干的事,你们却极力反对,看来你们也不是什么好鸟,这以后,可得留点心思。
  于此,刘协只能当朝宣旨,拟旨让袁绍为大将军,皇甫嵩为车骑将军,卢植为尚书,伏完为中散大夫,杨彪为太尉,马日磾为光禄大夫,一起参录朝事。
  晋阳新朝就此拉开序幕,百废待兴,一大堆烂摊子等着他们去收拾。
  骠骑将军府。
  赵峰缓缓开口道:“杜公,我等出身民间,于士家不容,怕是以后诸事不顺,以后还得你多费力。”
  “理所应当!”
  杜如晦回笑道:“眼下长安混乱,短时间怕是不能杀回去,晋阳朝廷有皇甫嵩等人在,反倒于主公有利。”
  “杜公何出此言!”
  赵峰寻思问道。
  杜如晦不慌不忙,徐徐开口道:“主公为骠骑大将军,但于朝中旧臣之中,无一人顺应,如此一来,主公也算是独树一帜,反而会得到陛下认可,长久以往,对我们大大有利!”
  “主公可专心于练兵之事,至于这晋阳小朝廷,左右就这几个人,无干紧要,让他们乐在其中又何妨!”
  “哈哈……”
  赵峰闻言之后,大笑了起来,看来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杜如晦所言,正中下怀。
  “杜公,这出使冀州,向袁绍索要物资人力修建宫殿,派何人去为上?”
  杜如晦沉顿了片刻,回道:“属下保举一人,可成大事。”
  “谁?”
  赵峰急不可耐的追问道,这几日辅助修建宫殿的陆秀夫已经催促他好几次了,说是各种物资都面临耗尽,再没有后备来源,怕是要停工了。
  杜如晦笑道回道:“酒家辛弃疾!”
  辛弃疾……
  赵峰顿悟,辛弃疾刚正不阿,为事强硬,得理不饶人,只要他认准的事,无论如何也要想尽千方百计去办,他人去冀州,可能会对袁绍有所顾忌,作出让步,可辛弃疾绝不会软手。
  “好!好!好!”
  赵峰喜笑道:“幼安在美稷城也待腻了,是时候换他回来走动走动,不然这以后身子骨生锈了,就得不偿失了。”
  当下赵峰派快马去美稷城召回辛弃疾,笑着对辛弃疾道:“幼安,眼下晋阳宫殿物资匮乏,马上就要停工了,若是强征并州物资,于民不顺,我意让你去冀州,探探袁绍的口实。”
  “属下愿往!”
  辛弃疾二话不说,直接满口答应,看的赵峰大为惊叹,社会我辛大爷,真的是一往无前。
  “幼安,此陛下旨意,让袁绍为大将军,你可从中做事,兴许能成!”
  杜如晦将圣旨缓缓递给辛弃疾。
  辛弃疾接过圣旨,看都没有看一眼,揣回了衣袖中,直言快语道:“如今陛下在晋阳,天下州郡官员皆应上供,响应号召,他袁家深受皇恩,即便没有陛下的旨意,也当亲往奉之,还能容他推迟,主公放心,属下已有定数,定会办成此事。”
  辛弃疾带着两名亲卫,踏上了去冀州的路,一场属于他的好戏,就此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