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三章 安和桥

  似乎确实怀旧这件事情,是让韩升比较难写的一个类型。主要是如果要从曲子到曲风能充分体现怀旧,估计得八九十年代,超出金手指范畴;如果是歌曲本身带怀旧这种意愿,那就也不好选。
  首先特别直白的不是太好,最好来点意境的。
  然后呢,如果能贴合这个城市更好,毕竟节目组这边放弃以城市为题目,转而选择其他选题是因为节目做久了,没办法。
  但如果韩升这边能时不时也保留有一些城市的因子,那自然是极好的。
  可以说,这叫加分项。
  毕竟收官嘛。
  所以最后其实选择范围并不是那么地宽,这要换做其他城市,指定就没有多少机会了。好在京城也是个文娱汇聚之地,有这么一大波的歌曲呢。
  于是最终《安和桥》就这么被选出来了。
  但这地其实并不算出名。
  如果不是这首歌,很多人提到这个名字,最多想起来一个“安河桥北”地铁站。
  也确实,韩升当年读书的时候老是坐4号线,也都没有注意到这个地方——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他的学校还没有好到可以一路坐到很靠后的地铁站。
  坐到头的学生们应该就知道了。
  所以这样的情况下,别说没在京城生活过的,就说生活不久,或者活动范围在东边的都不知道。
  “这歌名...估计是个回忆?”
  “我觉得像是,这种直接带着地名的,通常没点东西不敢这么写。”
  “同意,我觉得肯定是有点什么东西。”
  众人议论纷纷。
  其实这最后一次,现场的常驻还是单日嘉宾都会唱歌的,哦对,包括杨迪都会演唱一首歌曲,到时候拿去可以做商演的那种:
  明星跑商演,主要还是唱歌。
  不可能说演员上去表演一段哭戏,综艺咖上去就必须把下面的人逗笑,太难了。
  但这最后每人都要唱一首歌的时候,却并不是大家把压轴好歌拿出来的时候:事实上,基本上大家第四次录制的时候,该掏的就已经掏的差不多了。
  所以最后的悬念,那就只剩下韩升的新歌能咋样。
  回望韩升这一整季的录制,除了第四次因为要给其他人留出一些空间,所以没有唱歌之外,其他的每一首都是拿出了不错的水准:
  《孤独患者》就不用说了,这首歌出来的时候热度就巨高无比,上了一整晚上的热搜。
  这可不全是节目组买的。
  因为韩升这边新歌自带热度,而节目组这边是日常会给韩升的新歌买一个热搜第一,所以本身就会比正常的热搜要时间长很多:有热度又肯花钱,夹总最喜欢了。
  然后后续到了《思念是一种病》的时候,这歌依旧是热度第一。
  当然也不是说《思念》这首歌就不好,甚至很多人表示《思念》这首歌相对来说更轻松欢快,适合聚会的时候唱,没啥难度还容易上口。
  但是传唱度有的时候真的是个迷。
  很多人又往往喜欢那种看起来“稍微”有一点难度的歌曲:
  本来大家可能最开始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就觉得哇,好喜欢,好爱这首歌,能表达我当代独居青年人的孤独,然后就想着学一学。结果学一学,还有点难度,那基本上就激起了不少人的一点潜意识的胜负心,不自觉就哼上几句那种。
  相反,一学就会的有时候可能确实是要来的不那么让人印象深刻。
  当然,热度第一到了《本草纲目》的时候,就还是果断下来了:
  没办法,话题性爆表。
  就像韩升说的,深圳这个城市是什么城市?与国际接轨的先锋城市啊。
  之前说过的什么各种国外的政策,很多其实也就是在深圳试点过得,所以其实这整套下来确实很多人也会多多少少带着点别样的眼光去看深圳,毕竟有些外国的政策本土化...
  不是那么好的。
  就比如说现在还在默默酝酿,等到了一阵子之后,才发酵出来的深(防和谐)房里事件。
  而韩升刚好又在这个地方,讲了一点自己原来来深圳时候,关于一些事情的感官。接着,又在最后的时候,给大家献上了这么一首《本草纲目》...
  虽然说是节目组命题作文吧,但是大家现在早就明白了。
  再傻,节目组做了四季。
  多少都摸透了。
  所以大家都知道韩升肯定是提前知道了题目,知道了题目还做这样的理解,刚好这段时间里韩升一直忙着《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事情,这部戏到现在已经17亿票房了。
  韩升也就这段时间没有特别回应,网上自然是发酵的厉害。
  不过大家也相信,随着《红玫瑰》的出现,这种争议可能也就差不多平息了。
  音乐就是有这种力量的。
  很多节目组的工作人员甚至表示,这歌完全值得拿去拍一部电影什么的,就叫《红玫瑰与白玫瑰》,配上这个音乐就特别有感觉。
  emmm,韩升要是说,其实真有一首白玫瑰的话,那他们估计就更激动了。
  所以到了最后,《安和桥》。
  看似大家都不了解的一个名字,无法从中揣摩出更多的东西,也就能从马头琴这件事情上摸到那么一点点的线索:
  难道是草原的歌?
  草原的歌有什么,好像都是一些多多少少带点民族感觉得,这和安和桥也不搭嘎啊。
  越是这么想,心中好奇越是拉满。
  终于,也在一群人想了不知道多久的时候,韩升这边终于全场准备完毕。
  所有人都安静,和他很熟的吴丹期待着,和他节目上相处的还不错的汪苏龙好奇着,和他很久不见,总感觉自己能从中听到些什么的张宁注视着...
  然后一阵鼓声传来,节奏拉满,伴随着几声拨弦。
  区区两件乐器,就已经画面感铺满。
  带点沧桑和深沉,带点沉郁和顿挫,还有更多的缓慢的节奏,仿佛也拉回了缓慢的从前。那座并不是多特别的,甚至可以说普普通通,只是一座没有灵魂的水泥桥。
  有人是知道这一点的。
  但这一刻,他们都不由得生出了对他更多的幻想,然后就听见歌手开口:
  “让我再看你一遍
  从南到北
  像是被五环路蒙住的双眼
  请你再讲一遍
  关于那天
  抱着盒子的姑娘
  和擦汗的男人...”
  ...
  简单又浓厚的情感,这是邓紫其第一时间的听感。
  这让她比较惊讶,因为一开始她以为会是首特别有人生感悟的歌曲。就像他之前唱过的《山丘》,邓紫其当时听完整个人都惊了,对韩升的评价立马拉升一大截:
  所以她理所当然得想,或许也要讲很多东西。
  就像之前的歌词里说的那样,“想说却还没说的,还很多,攒着是因为想写成歌,让人轻轻地唱着,淡淡地记着,就算终于忘了,也值了...”
  这种感觉太棒了。
  但实际上真正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她脑海里不会觉得这是一个特别难以想象的。
  甚至还富有烟火气。
  对,就是那种朴实的烟火气。
  这一点汪苏龙更是深以为然,因为他虽然是出生在东北,但已经在京城居住蛮久了,以至于在节目上都觉得自己普通话应该早就没问题的那种。
  所以他还真的就能体会到更多的烟火气。
  那天,抱着盒子的姑娘,和擦汗的男人,其实就是生活中或许早就寻常不过的一个画面。寻常到,几乎没有人会把这件事情写进歌里,因为真的没什么特别。
  但是真的写进去的时候,就会觉得好像,确实可以有这么一个画面。
  回忆里的清晰的画面。
  换句话说,那天的姑娘和男人,或许并不是主角,却被记忆的如此真切。于是,好像真的有什么深处的记忆鲜活了起来。
  “我知道,那些夏天
  就像青春一样回不来
  代替梦想的,也只能是勉为其难...”
  然后,汪苏龙就猝不及防地听到了歌曲的副歌部分,俗称高潮。
  可这仅仅就是才开始一分钟,按照平均一首歌怎么也得三分半四分钟的长度来讲,出现的稍微有那么点早...
  却丝毫不影响那种小感觉。
  反正他是被击中了。
  那些青春一样回不来的夏天,或许是要比怀念青春来的更为动人一些。
  因为似乎所有人都在歌颂青春,歌颂那个可能确实是人生中璀璨的岁月,当然,是回望的时候觉得璀璨,难以忘记当时的种种。
  但好像就忽略了青春之后,就没有了么?
  或许还有更早的或更晚的,记忆里的某个日子,就像是远远回想起的日子,然后配上一句“代替梦想的,也只能是勉为其难”。
  似乎有些前言不搭后语,却又让人瞬间浮想联翩于其中的故事。
  那些日子过后,就这样归于平庸了么?
  “我知道,吹过的牛逼
  也会随青春一笑了之
  让我困在城市里
  纪念你...”
  于是当所有人还在回味前面那段的时候,又有人爱上了后面这段。
  因为某些节目组的人早就已经从年少时候的梦想中醒来,或许会怀念那时候,但有时候真的回想起来,就像是当年qq空间里的签名和动态:
  每每翻起来,都会是妥妥的黑历史。
  当时怎么那么sb?
  所以或许打动他们更多的,不是那些时候的梦想,甚至很多人的时候就真的没有特别的坚定要完成的梦想这个词。
  初中的时候想着考清华还是北大,高中的时候觉得上重本就很已经很不错了。
  毕业的时候想月薪一万,工作了发现不是大城市这样的工资,真的很难,尤其是冷门行业。
  甚至连恋爱的时候,最开始,对象都未必是最喜欢的那个。就像是班上最好看的人,一定是多数人都喜欢的那种,但坚持追求的也就那么些。
  但那时候没坚持,却一定有吹了很多牛皮。
  甚至上面的不都是么?
  清华还是北大,月薪一万,和最好看的女生/男生谈恋爱...
  这些相对来说,就又是那个明显的内核出来了:烟火气息,不会觉得是那种想象中阳光灿烂的青春,而是那个带点回忆,又有更多共鸣的。
  更值得纪念的事情。
  ...
  “让我再尝一口
  秋天的酒
  一直往南方开
  不会太久...”
  这首歌比较特别一点的,似乎并不是这么早就出现的副歌。
  它在副歌之后,甚至都没有暂停,就接着又开始下一段了。这种操作,就几乎没给留下缓冲的空间,去品味副歌部分的东西。
  但想想,却又不是太意外,毕竟接下来的这句似乎又回归了淡淡的文艺气息。
  可惜,有时候民谣真的不能太正常的去判断。
  下一句,就又是:
  “让我再听一遍
  最美的那一句
  你回家了
  我在等你呢...”
  然后心中的感觉,就如山呼海啸一般,飞速地掠过。
  某乎上说,民谣其实最重要的,是讲故事。这种类型的音乐通常不会有很大的音程跨度,平稳进行的旋律——因为主要为了「叙事」而不是「炫技」。
  现在的感觉,大概是如此。
  这首歌几乎就和韩升之前唱的《孤独患者》和《红玫瑰》不一样,这两首更像是唱片工业下的精美制作,到了很高的境界。
  随便听听就很能带入感觉。
  也不像是《本草纲目》那样大胆直接,带着创新的东西,和天赋的意思在里头。
  它更像是《思念是一种病》。
  那种比较纯粹的歌词以及旋律表达出来的东西,基本上换句话说,就是只给。哪怕歌词不是那么浅显,也是没有什么掩藏的,直给。
  那种感觉,最后都汇成那句:
  你回家了,
  我在等你呢...
  哇,你就知道吴丹这种人,也算是听了多少首歌的,都觉得可能确实是有那么一点感触。
  怀旧的感觉满满的。
  因为不仅仅是怀念所谓恋情,青春,还是更多,而是什么都可以。
  他觉得已经够了。
  直到,低沉悠扬的一阵乐声响起,是马头琴的声音。想用任何辞藻去描述,却又无法用言语来准确地描述出来:
  悠长,遥远,又充满了想象...
  然后他就终于明白,为什么副歌那么早出现。或者说,传统意义上的副歌出现了,
  但这首歌里的副歌到这里,才真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