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空中飞车

  《指环王:双塔奇兵》在热映。
  《潜伏3》开始筹拍。
  《死神来了5》开始筹拍。
  《速度与激情2》正在筹备。筹备工作由威纳影业的相关剧情人员帮忙,汤姆负责主持工作。
  吴龙回国继续拍《天煞-地球反击战》。
  《天煞-地球反击战》这部影片,是部多主角片。吴龙饰演的战斗机飞行员,并不是唯一的主角。
  饰演国家最高指挥的张自康,是主角之一。
  原版电脑工程师戴维的角色,被吴龙换掉。由赵俪影饰演年轻的电脑工程师,在电影里与吴龙是情侣关系。
  这样,就没有了原版主角回去寻找妻子顺便带回总统夫人这样的桥段。没有了原版总统夫人的桥段,避免了某些原因给电影带来的某些麻烦。
  《天煞-地球反击战》在吴龙来好来呼之前已经拍得差不多,吴龙是先拍好自己的部分。没有他的剧情,由郭皓拍,他回来再把关。
  花了近两个月时间,《天煞-地球反击战》制作完成。
  接下来的送审、发行等工作,就由郭皓和邢中飞他们完成。
  吴龙飞往迈阿米,开始拍《速度与激情2》。
  先文戏后动作戏。
  有了详细的分镜,心中又有成型的完成电影。只要是按原版拍摄的,吴龙都能快速拍摄完成。好来呼的演员表演相当敬业,多数都是演技在线,通常都能一条过。
  吴龙拍戏,没有多余的镜头。不需要一组拍多个镜头,以便后期制作时选合适的镜头使用。他已经知道成片是什么样,知道该用哪个镜头,就不会再拍多余的镜头。
  这样可以为他节省很多时间和钱。
  拍完文戏,拍动作戏,也就是汽车追逐、飚车戏。
  飚车戏,先是那些不重要的飚车戏。比如飚车赢对方汽车的这段飚车,相对来说就比较简单。
  吴龙采用了无人机俯视跟拍一镜到底,车内多组高清摄像头同步拍摄的方法。
  他自己就是全部真实拍摄,其他三位演员则是车内脸部真实拍摄,其他换档,前视和后视镜头,皆是特技演员拍摄。
  也就是说,要拍两遍。
  一遍是真实演员真的开,只是没有那么激烈,不需要开太快。演员按特技演员说的,在什么时候换什么档。按剧本做什么样的表情表演。
  第二遍就是吴龙和汽车特技演员的真实飚车,无人机跟踪俯拍。
  从负责飚车对赌的主持人泰吉·帕克喊开始时,一直到四辆车完全赛完。
  中间第一轮比赛,对方搞小动作,也是直接拍、一直拍,中间不停留,不穿插、剪辑镜头。
  第二轮吴龙与对方对撞而开,最后对方让开车道。也是一镜拍下去,中间不停留。
  这种俯拍,可以拍到吴龙开车时的走位以及行车路线,都是那么完美。特别是一百八十度调头,简直就像有一个中轴在那里牵引赛车调头一般。
  四辆车,都有俯拍一百八十度调头。可以从中看出,吴龙的调头最完美,其次是替身第二主角罗曼·皮尔斯的汽车特技队长罗斯。另外两位汽车特技演员替身,则分别排第三第四。
  如果只有侧拍或车内往车外拍,很难分辨技术的优劣。
  这种空中俯拍,一下子就能看出来。
  吴龙的车技,就是行云流水一般顺畅自然、赏心悦目。
  这场戏拍完,吴龙打算在放映时,部分时间采用分割画面。
  一半画面是俯拍的一镜到底,这个画面始终保持,让观众看到这场飚车的真实性和刺激感。而且还是夜间,特别惊险。
  一半画面是车内的镜头,比如说驾驶员换档,比如说角色表情和表演。比如一百八十度调头时,车内第一人称视角往外看,那种车外景物迅速环绕转动的旋转感。
  这场飚车戏拍完,开始拍电影的开场赛车戏。
  原版的成绩不好,最大问题是没能拍出那种速度感。就是看起来车的速度不够快,也不够惊险。
  车与车之间的竞争没有能强烈的表现出来,更多的画面是车内角色的表情。
  可看飚车,看得是速度和汽车,不是来看你那些演员坐在驾驶室里假装开车表演。
  难道真正赛车场里看赛车的赛车迷,能看到驾驶室里驾驶员的表情吗?要看,也是从驾驶室里以第一视角向外看的刺激感。
  吴龙要想票房不扑街,就必须改。
  这场飚车戏,大致分五大部分即五次拍摄。同样是有无人机跟踪俯拍,车内多个高清摄像头多角度抓拍。
  《修罗武神》
  另外,还特意加装跑车两侧的机位拍摄,和摄影车跟踪拍摄。
  搞这么复杂,又不用绿幕拍摄,就是追求真实感。
  第一次拍摄,就是要取得跑车两侧的镜头。
  这次拍摄,全部由汽车特技演员开车飚赛,无人机跟踪俯拍只是做为片尾花絮播放,因为有跑车两侧机位,不可能放在正式映画里。
  这一部分的拍摄,不可能拍起步。因为起步要并排,加装了两侧机位的跑车,无法一字排开起步飚车,容易相互撞到。
  拍的是拉出距离后的阶段,所以,事先排后次序后,开始拍摄。
  剧情安排,开始后两辆车女车手和帽子哥相互争夺,前两辆车是吴龙与胡子哥相互争夺。
  第一个弯道后,胡子哥抢到第一名,吴龙第二。
  后面是帽子哥领先排在第三位,女车手在最后。
  拍完这部分,拆下跑车两侧的机位,开始上演员拍摄。所有有特定镜头的车手演员,都在拍摄前参加过罗斯的汽车特技基础培训。主要是让演员在正式拍摄时,面对镜头能拍出背景,让观众感觉到真实。
  第二部分拍完,拍第三部分。
  这部分是汽车特技演员按剧情飚车。不要求极速飚车,但要求开出速度感和飚车感,就是比普通开车要快。
  后面共有三台摄像车追拍。有时候三台摄像车都在最后并排追拍,有时候两台摄像车在最后,一台在赛车一侧追拍。有时候,两台摄像车分别在赛车两侧追拍,一台摄像车在最后追拍。
  第四部分拍摄,没有摄像车跟拍,只有无人机跟踪俯拍。
  还是同样的路线,同样的按剧本飚车。
  第五部分,就是渡桥飞跃。
  这部分剧情,帽子哥害怕,没有飞跃。女车手飞跃了,但是女汽车特技演员做的替身完成飞跃拍摄。
  当然,并非真的直接飞跃硬着落。那肯定不行,很容易出事故。就算不出事故,着陆时的震动,也足以让车手因为冲击力过大而出问题。
  真正拍摄时,着落的地端会有铺有缓冲,后期利用电脑与落地的画面合成。
  女车手的比较好拍,分开拍摄。落地拍摄时,将车开上一个不太高的斜板,飞起来后,就能拍到落地的镜头。
  难度最大的是吴龙要在飞跃的空中,超越前一辆车。
  事先,吴龙和罗斯的汽车特技团队搭建了一个同样长度和坡度的斜坡,用来测试,多少速度跃出,落点会在哪里,空中的高度和角度如何。
  这些测试,都有摄像机在一旁拍摄并录入电脑。
  然后再用更快的速度跃出,计算空中的高度和角度如何,落点在哪里。
  经过多组数据测试后,再选两个相差较大的,在电脑里合并数据同步播放。
  这样,两组原本不在同一时空的汽车飞跃渡桥,就在电脑里同时出现在同一时空。
  通过这样的试验,得出两组数据。
  什么时候开始加速,两辆车一先一后应该保持在什么速度。什么时间点,速度是多少,都需要精确控制。
  其实,较安全、较保险的方法,是两辆车不在同一车道。这样就不用担心两辆车相撞的问题。
  可这样一来,就显得没那么刺激和惊险了。
  不刺激不惊险,观众怎么买账?怎么突出吴龙电影的优势?
  想吴龙前世,曾经辉煌的港岛武打动作电影,就是以真实跳楼为卖点,才征服了全世界的影迷。
  就连好来坞的特技演员看到港岛龙虎武师的动作戏拍摄,都感叹那不是在拍电影,那是在玩命。
  导演喊一声跳,龙虎武师就要大胆跳。哪怕是三楼,下面没有海绵垫,也要直接跳。
  而当时港岛动作片的主演,不少本身就是龙虎武师出身。不用替身时,说跳也都跳。
  他们这些龙虎武师,断手断脚那是家常便饭。拍一场危险的动作戏,救护车都在旁边等着救人的。
  谁胆小不想干,走人,后面大把人抢着干。
  所以,为什么那时候的武打、动作电影那么好看?
  因为是真拍啊,很多连威亚都不吊的。
  除了实验空中飞跃,还要实验下落。毕竟有真人在里面,一定要避免硬着陆。同时,车内的座位也经过特殊改装,增加缓冲性能。
  先把车吊起来,吴龙坐里面。测试多高的高度安全,什么样的缓冲物最好。
  在吴龙多次测试安全,才可以拍摄。
  吴龙拍戏有一点让罗斯他们那些特技演员放心的,就是吴龙会请有救护车在拍摄现场以防万一。
  罗斯与吴龙合作过多次,知道吴龙的戏从来没有出意外。但是,吴龙还是每次都这么认真负责,这让同行都很敬佩。
  开拍在即,吴龙与罗斯碰拳。吴龙暗中对罗斯说:
  “放心吧,罗斯,会成功的。”
  坐进车子的罗斯,看头前方工作人员的倒数。不知不觉就进入状态。他当然不知道,自己受了吴龙的影响。
  轰!
  轰轰!
  轰轰轰!
  工作人员倒数结束,挥手开始。
  罗斯的车在前头加速,冲向翘起的渡桥。吴龙的车在后面紧追,速度越来越快。
  罗斯盯着前方,余光掠过仪表盘,上面的速度和要求的一样。这个感觉没问题,从周围景物的倒掠,汽车引擎的轰鸣声,都和这个速度对得上号。
  有经验的车手,就是可以通过这些判断出自己的车速,根本不需要看仪表盘。
  呼!
  罗斯的车飞出渡桥。
  紧接着,头顶一个黑影掠过。他从前挡风玻璃看见了吴龙车的底盘,他身后的摄像机,也以他的视角拍到了这个画面。
  最上方,无人机跟踪俯视拍摄,拍到了这个精彩的画面。遗憾的是,地面并非桥的另一端,而是铺有蓝幕的大片缓冲物。
  彭!
  两辆车不分先后地落入缓冲物里。
  “有没有事?”
  “是否可好?”
  工作人员冲上去。
  “没事!”
  “很好!”
  车里传出吴龙与罗斯的回应。
  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吴龙与罗斯下车,击掌庆祝。
  “成功!”
  “胜利!”
  哗!
  所有人鼓掌庆祝。
  接下来,拍摄的是两部车的落地。
  两辆车,吴龙的车在前,罗斯的车在后,都用吊车吊起来,离地一米。
  同时松开,同时落地。
  上面没人,有人的话可是会震出问题。
  两辆车落地时,触发引燃装置,引燃小火花。
  从高处落下,肯定会摩擦出火花。细节不用疏忽,也不用后期特效,直接就可以现场做出来,更真实。
  接着,就是吴龙和罗斯上车,车底冒火花,加速向前开。
  按剧情走,罗斯的车出控制不住,冲到路边。吴龙的车稳妥地开到终点。
  这场飚车戏拍完,全体休息一天,放松紧张的情绪,再继续拍下一场飚车戏。
  吴龙则赶时间,将这场精彩的飞跃渡桥戏的一些镜头剪出来,放到网上开始预热引流。
  这部《速度与激情2》,吴龙将采用边拍边宣传的形式。
  这与当初拍《加勒比海盗》系列时一样。时不时放出点拍戏花絮,在网上预热,吸引影迷的关注。让影迷的期待感从电影开拍起就慢慢积累、增加。
  也让影迷们知道,这部《速度与激情2》将会是真实的飚车拍摄,而不是绿幕拍摄。这让人感到更加惊险刺激。
  半分钟的拍摄花絮一放出来,便吸引了无数的影迷前来观看。
  视频里,快速闪现着拍摄现场,让影迷能从几个闪现的镜头里,迅速了解到现场环境。
  几个闪现镜头,展示了两辆改装跑车的改装设备。让普通人看见,顿时发出哇的惊叹。彷佛很专业、很高大尚的那种。
  又闪现出吴龙和罗斯凝重的表情。桌面上是各种看不懂的数据,电脑屏幕里,是高低落差巨大的渡桥侧面景象,和坐标、标尺。
  闪现出几个镜头,两辆改装跑车快速向翘起的渡桥驶去。不同角度,不断闪现,开始冲刺。
  接下来的镜头,却不是整个冲刺的镜头,而是侧面镜头。
  闪现出来的画面,两辆车已经出现在空中。一辆在下面,一辆在上方。居然在同一条垂直线上!
  镜头再闪现,这次是桥的另一端,镜头正面面对汽车头。
  可以看到高高翘起的渡桥截面,夜幕下飞起的两辆跑车。
  一辆在上,一辆在下。
  两辆跑车竟然在同一条垂直线上!
  也就是说,两辆跑车在同一条车道上,只是高度不一样!
  如是不是飞起来,如果不是在空中,这样同一车道的两辆车,肯定会撞到一起!
  太惊险,太刺激了!
  “法克!这样也能拍?”
  “谢特,这是怎么拍出来的?”
  “瓦特?这难道不是p出来的?”
  “这是动图,p什么p?”
  “现场拍摄花絮,说p的有脑子吗?”
  “龙哥太大胆了,万一空中撞到一起怎么办?”
  “别人开车是在路上跑,龙哥飞车是在天上飞。人和人的距离,差别怎么这么大?”
  “有没有可能,是车的原因?”
  “严重怀疑说是车原因的,肯定是汽车公司的人打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