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有难同当

  这话说的,黄太师睨了秦胤一眼。
  永宁侯却似没有察觉一样,语气里添了几分气愤:“看似有内忧外患,其实,年复一年,没多少动静。
  古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西凉、南蜀,小打小闹,根本不成气候,京畿更是歌舞升平。
  内里嘛,除了老太傅和皇上闹成这样,也就那臭道士了。
  太师你说说,现在是不是很安乐?
  老夫别的不怕,就怕安乐下去,筋和皮都散着,等困难来时,全不知道怎么办了。
  我们还在,多少能定一定心。
  等我們全埋土里了,再着急也爬不出来。”
  黄太师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老侯爷说得在理。”
  他有意再多说几句,上朝时间已至,不得不作罢了。
  这些话,埋在了心里。
  整个早朝时,黄太师都在琢磨永宁侯的话。
  永宁侯的担忧,他很能理解。
  金銮殿里站着的这些小年轻们,即便明白这个道理,但他们的体会,绝对没有他们这些经历过最艰难时期的老头子们深刻。
  乱世,人命不稀罕。
  粮食、军需,才是最要紧的。
  大将们领兵出征,他们后头打理内政的,捉襟见肘,真是一个铜板恨不能掰成两份花。
  一步步发展到今日,国库里总算有余钱了。
  这与皇上这么多年韬光养晦、发展内政分不开。
  如此安稳下去,大周国力蒸蒸日上,西凉和南蜀不是大周的对手,但是,年轻人嘛,需得经历下磨难。
  玉不琢、不成器。
  再者,皇上是一国之君,徐太傅又大把年纪了,得给他们各自搭台阶,总不能一直这么下去。
  黄太师满脑子思考着这些。
  下朝时,他走得慢,一面走、一面想,脚下不稳,险些叫大殿门槛绊倒。
  林繁眼疾手快,一把扶住了他。
  黄太师站稳了,道:“还好还好,老骨头经不起摔,幸好叫你扶了一把。”
  “您想什么事想得那么专注?”林繁问,“走路千万要当心,我扶您到衙门里。”
  黄太师没有拒绝。
  真跌一跤,可不是小事。
  “说起来,”黄太师道,“这一趟扶灵,来回也很辛苦吧?”
  “就仗着年纪轻,还吃得消,我看礼部有几位大人累得够呛,”林繁轻笑了声,“大殿下入陵后,我还去拜了拜先帝、吴王,回来后,得继续抓奸细线索。上回那诬陷永宁侯孙儿的妖道,皇上让我交给邓国师了,隔了这么久,也没见国师那儿审出什么子丑寅卯来。”
  从林繁的口气之中,黄太师听出了他对邓国师的不满。
  想了想,黄太师道:“邓国师此人,皇上有皇上的想法。”
  林繁垂着眼,道:“我看不懂。”
  若是往日,黄太师会哈哈一笑,不接这话。
  可今日他心里存了事儿,没顾上琢磨这烦人的林小子是否话里有话,只下意识地,道:“你毕竟年轻,看不懂也不奇怪。”
  年轻是好事,积极,有冲劲,却少了经验。
  不止林繁不懂,大殿下也不懂,因而才会那么多次,为着皇上对邓国师的态度,父子之间起那么多冲突。
  其实根本没有必要。
  君臣君臣,掌握主动的,永远都是君。
  邓国师再跋扈,也就是皇上的一条狗,跟这么个东西,有什么好置气的。
  这话,黄太师前几年与徐太傅提了一嘴,老太傅听不进去,他也就作罢了。
  同僚多年,他们三公,大方向上一致,但也有政见不同之处。
  比如,在邓国师的事上。
  黄太师认为,一国之君,很多棘手之事难以处置,养条狗做事,没什么不可以的,再者,他们也能通过狗的举动,来揣度君心。
  皇上做得对的,就不用管,等不对的时候,他们再及时敲打敲打狗,也就行了。
  徐太傅则不同,他更遵照圣贤的那一套,喜欢光明正大,如此帝王心计,他不喜欢。
  偏偏,他是帝师,他亲自教导了皇上这么多年。
  让他接受自己教育的失败,老太傅更愿意相信,是那奸佞小人哄骗了皇上。
  思及此处,黄太师无奈摇了摇头。
  林繁道:“我多少明白太师您的意思,皇上有皇上的考虑,可我看着,现在更像是邓国师占了上风,若不然,徐太傅何至于闭门不出?”
  黄太师的脚步顿了顿。
  回到衙门里,黄太师坐下来,慢慢抿了一盏茶。
  “占了上风”,这个词真是刺耳。
  不过,确实得敲打敲打了。
  下了衙,一顶轿子回到太师府,黄太师问门房上道:“五公子回来了吗?”
  门房忙道:“捎了口信回来,说是约了定国公一道吃酒,晚上不回来用饭了。”
  “他倒是逍遥,”黄太师哼道,“使人告诉他,老夫想吃平江楼的虾粥,让他亲自去买,端到老夫跟前来。”
  门房赶忙应下,派了个人往药铺寻。
  黄逸和林繁就在这儿。
  听了自家祖父的要求,黄逸无奈直笑:“嘴巴比谁都挑。”
  平江楼的粥,只在近三更时开卖,卖给那些出了花楼、赌坊,想舒坦些喝口粥的纨绔。
  因着口味很好,也不乏富贵人家让仆人去买,温在笼屉里,等主家晨起饮粥。
  “非要我亲自去,”黄逸连连摇头,“跟那些纨绔一个时候出现,岂不是显得我也不正经了?”
  林繁睨他,呵的笑了声。
  黄逸拿起酒盏,迅速往林繁的盏沿碰了下,又一口饮了:“有难同当,一起去。”
  “啧!”林繁看着嫌弃,倒也没有拒绝。
  黄太师真要喝粥,下人们一人一锅,能把平江楼买空。
  特意让黄逸去,显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被老侯爷与他连翻感慨之后,黄太师应当也有了些想法。
  于是,借由黄逸,引他去关注平江楼。
  那里有的,不止是虾粥。
  三更时,两人抵达平江楼。
  陆陆续续,客人不少。
  遇着黄逸和林繁,少不得多打量两眼。
  这两位看着一本正经,莫不是,也和他们一样,刚从哪个温柔乡里出来?
  哎呀,稀罕了。
  黄逸眼观鼻鼻观心,怪祖父馋嘴,更怪自己想不开、非拖上林繁。
  若他一人,早寻个雅间窝着了,怎么可能被一群猴子当另一只猴子看。
  偏林繁不肯,一定要在大堂里坐着。
  黄逸把这,看作林繁对他的报复。
  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于他、于林繁,都是亏本买卖。
  林繁双手抱胸,怡然自得,看看客人,又看看小二、东家。
  最初,什么都没有发现。
  直到,一位送货的汉子,扛着两大袋米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