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前车之鉴

  董侍郎接了折子过去。
  打开来一看,果真是永宁侯那熟悉的笔迹。
  再观内容……
  一字一句,沉之又沉。
  大军进入西州的消息传回来后,他与史尚书也私下讨论过,要不要就此继续进攻西凉王庭。
  史尚书想得周全些,一一分析了,认为还是收兵为好。
  董侍郎听着极其在理,自然也不会继续喊着要西进,但此刻看这折子……
  理依旧是这份理。
  大军不得不退。
  就是这“不得不”,让人心里憋屈得厉害。
  连他这样坐镇后方的兵部官员都憋屈,那些在西州城墙上向西远望的将士,他们的心境呢?
  只会更憋屈。
  却只能克制着、忍耐着,不敢畅想攻破王庭的景象。
  下意识地,董侍郎想抹一把脸。
  刚抬起一手,突然想起刚刚只擦干了手,没有擦脸,他只能立刻忍住。
  调整情绪,继续往下看去……
  看老侯爷为安北侯他们说话,董侍郎哽声道:“这、这真是……”
  他说不下去了,只能匆匆把折子交还给黄太师。
  而后,再不用顾忌让折子染上水渍,他抬手用力地在脸上顺了两下。
  黄太师低声道:“收一收脾气。”
  “知道,”董侍郎勉强挤出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就是心里不舒坦,老侯爷不容易。”
  黄太师又道:“我要把折子递上去,能劝皇上的,我当然会劝……”
  说完,他就是一声低叹。
  董侍郎岂会听不懂老太师的未尽之言?
  老太师对劝服皇上,并无多少把握。
  也是。
  从下旨那日到今天,大伙儿还劝少了吗?
  皇上他听不进去!
  可是,该劝还得劝。
  既是大周臣子,皇上做得不对的地方,他们必须坚持到底、劝到底。
  “老夫先走了。”黄太师把折子收好。
  董侍郎目送黄太师。
  借给他遮雨的那半顶伞挪开了,雨水重新落了下来。
  董侍郎转身,大步回兵部衙门。
  他必须再与史尚书好好谈谈。
  趁着大军还未抵京,他们这些在京里的人,一定要想办法说服皇上。
  大军出征半载,得如此出色战果,迎接他们的应该是欢呼与庆祝,而不是责难!
  雨天难行。
  黄太师上了年纪,走得也慢。
  等到了御书房,把折子让皇上过目,黄太师就坐在一旁,看着皇上的神色变化。
  许是这封信实在太“苦”了,皇上实在忍不住,重重地把折子摔在了地上。
  纪公公缩着脖子,捡了起来。
  “好一个秦胤,”皇上骂道,“各个说他耿直、忠厚、一根筋,他耿直什么?班师回朝?带兵逼宫还差不多!”
  黄太师问道:“皇上的意思是,让他们别回来了?”
  皇上:……
  不回来,当然不可能。
  黄太师又道:“先前皇太后问老臣,对之后状况有什么应对想法,说实话,老臣也没有特别两全其美的办法。
  如今看来,等他们回京之后,皇上该赏的还是得赏。
  我们得了西州,西凉几年内都不会有动作,南蜀又是墙头草,西凉不动,他们不会单独来进犯。
  也就是说,我们大周在之后的几年、甚至十几年里,无外敌之忧。
  既然不用打仗,那永宁侯就该安养晚年。
  林小子年轻,另寻个官职。
  就都还在皇上眼皮子底下吧。”
  皇上思考着黄太师的话,没有做声。
  黄太师也不急,继续絮絮叨叨地唠。
  他的目的不在于说服皇上,而是让皇上稳一稳,毕竟,邓国师死了,黄太师也不知道秦、林两家藏了什么后手,还得等他们先出招,他这里才能顺着把戏唱下去。
  许是他唠唠叨叨的那些,勉强还有些道理。
  皇上没有提出意见,只让他退出去。
  等黄太师一走,皇上再看了一遍永宁侯的折子,恼得仍在了地上。
  糟心玩意儿!
  甭管黄太师怎么劝他,糟心就是糟心。
  捏着鼻子忍了,还是糟心。
  等黄太师回到千步廊时,雨眼看着要停了。
  地上有积水,也走不快。
  他压着步子慢慢走,有关切的上来扶他一段,与他议论折子。
  黄太师轻哼了声:“姓董的,嘴巴挺快。“
  “董大人也是关心永宁侯。”那人忙替董侍郎解释。
  黄太师又哼了声,心里嘀咕着,要不是董侍郎嘴快,才不给他看呢!
  说起来,林繁那儿到底有什么后手呢?
  这些时日,他也没少琢磨,却始终想不出来。
  很期待,也很好奇。
  让他这么个老头子,夜里都睡不踏实了!
  翌日,没有落雨。
  金銮殿上,却是雷声阵阵。
  大军班师回朝的消息自是要通知各方,但如何处理秦、林两家的问题也再一次被摆了出来。
  不说兵部据理力争,几位老御史更是长篇大论,只恨不能把古今这种奸佞陷害忠臣、最终带来无可挽回的结果的车辙子印满大殿地砖,来警示皇上。
  黄太师和范太保交换了個眼神。
  不得不说,老御史们尽力了。
  甚至,有一位姓谷的御史,就差直白地把“皇上把所有的错甩给那邓国师,反正奸佞已经死了,死后给皇上做个贡献,皇上顺着这梯子赶紧下来,等永宁侯他们回京后,我们这些人继续从中劝和,一人退一步,往后太太平平吧!”给喊出来了。
  黄太师悄悄看了眼皇上,暗暗摇头。
  都说以史为镜,却不是人人都愿意照镜子的。
  老太师很清楚,皇上最不耐烦听的就是这些。
  尤其是,摆“前车之鉴”,但前头的车那是被人推着的板车,后面跟着是两匹骏马拉的马车,它们根本就不一样。
  皇上岂会有耐心听,又岂能听得进去?
  龙椅上的人,终是烦了,出声问道:“大军走到哪儿了?”
  董侍郎站出来,答道:“算算路程,应是过了祁阳府,明日应能进入官州,再有小一旬……”
  “哦,”皇上应了声,“那不如这样,哪位爱卿快马前去迎接?你们说得再多,也不及他们自己说的,你们谁去当面听听他们的说辞,再来报朕?”
  黄太师眉头微蹙。
  董侍郎道:“臣去,臣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