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演说神道,革本清源

  “他们不反抗?”
  “当然会反抗,但很快就接受了。我并没有打破他们的信仰,也没有不让他们信神,更没有侵害婆罗门的利益,也没有改造社会,让刹帝利失去权力,我反而统一天竺,让他们拥有更多的信众可以布教,让刹帝利们可以走上更高的权力台阶。他们所需要做的,仅仅只是抛弃伪神,信奉真正的创世神灵,信奉唯一的主,梵天。”
  打败魔法的最好的方法,就是魔法。
  许海的拜上帝教,以其“诸圣一体”的思想核心,的确可以兼容各大宗教……
  而且,西罗人伪史当中解释不了的东西,他可以解释,各族创世神话不统一的问题,他也可以解决,他甚至确认华夏文明为唯一文明主体,以华夏文明的信史为躯干,合并各种分支。
  他是上帝,老子是他的化身,他西出函谷关化胡为佛。
  接着又往西走,是长生天,是阿拉,是耶和华……
  故事编的很大,就宛如《封神演义》里面编了个鸿钧一样,先后鸿钧后有天,三清都要靠后站的那种,可毕竟道教没有把鸿钧当回事,那是因为《封神演义》没有足够的信徒。
  像后世,人们不知道道教神仙,看小说看多了。
  不就觉得鸿钧是存在的,比三清还牛?
  许海麾下有坚船利炮,是掌握真理的,他本人又融合了流虬龙脉,是真龙,当他先以坚船利炮将这个国度征服,再以梵天的名义打碎湿婆和毗湿奴的神像的时候。
  即便是如今大暑之世,也没有神明能够降世来对付他。
  因为许海已经知道了神道的真谛。
  神道,即人道伟力。
  这是许海从张执象的文明叙述当中悟到的一条路,倘若他可以不输,一直赢下去,他所构建的这套体系就永远不会崩溃。
  可他如果输了……
  上帝如果会输,那还叫上帝吗?
  “呵呵,所以,你们不应该阻拦我,还要帮我,帮我窃据神名,成为蛮夷们的唯一信仰,等时机成熟的那一刻。”
  “杀死我,便是杀死上帝。”
  “从此便可以彻底粉碎迷信,此乃……借假修真。”
  “从此以后,神死了,佛灭了,人再也无所依靠了,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是自己的神。”
  “众生愿或不愿,都必须走上觉悟的大道。”
  “此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当许海说出这段话的时候,夜风吹拂,这个昂扬魁梧的男子,竟然如山岳般高大,阳神状态下的张执象看着他,好似看着一尊人间真神。
  此刻,他才明白,许海的拜上帝教,并不可笑。
  他将自己变成了文明觉悟的契机。
  是文明需要杀死的……心魔。
  “我确实是小看你了。”
  “无妨,夷州那一场赌局,我输了,这一场,还赌么?”
  “跟你赌,很畅快。”
  “哈哈哈……”
  许海仰天大笑,他伸出手了,发出了时代的邀约,张执象握住了那只手,接下了这场赌局。
  ……
  ……
  “要走了么?”
  见张执象跟自己请辞,三丰祖师并不意外,或者说,张执象结丹后还能在武当山待十多天陪父母亲友,已经很难得了。
  “嗯,虽然现在还不到直接与那两条龙交手的时候,但这场长生革命,弟子需要负责,也不光是武力上的保证。”
  “许许多多的方面,总要亲自去看过做过,才能够更好的调整方针。”
  三丰祖师能够理解张执象的迫切,实际上,他会如此关照张执象,也是因为张执象所走的这条路,是他提倡的。
  三丰祖师中年与邱祖论道,从而萌生出家之意,后来得火龙真人点拨,从而得道。
  但其思想法脉,是全真三教融合的路子。
  而且对于一般道士而言,三丰祖师十分强调道德修养,他在《大道论》中宣称,“忠孝两全,仁义博施”是行人道的核心。
  基于此,他在《答永乐皇帝》诗中说:“长生之诀诀如何?道充德盛即良图。节欲澄心澹神虑,神仙哪有异功夫。”
  他不光提倡道德,更是认为修道之人应当立言立业,用自身去实践清静无为之道,再将自身实践修道之经验指点他人,这是天道使然。
  千言万语汇聚成一句话“炼己于尘俗,积铅于市廛”。
  张执象将他的理念发展,并创立“回光”一境,可以说深得他心,故而三丰祖师会在夷州出手,并对张执象倾囊相授,教授大道。
  而且。
  张执象与一般的弟子不同,有些弟子有济世之心,却无济世之才,或者说绝大多数道人都是如此,毕竟修行首先要一个静字,大多数人只觉得尘世喧嚣。
  便有意入世,却是嘴笨口拙,纵是能说会算的,也没有那份理政的才能,更何况是济世之才。
  张执象不同。
  他不仅仅是个道士,他还师从王阳明、姚广孝。
  文明之说,振聋发聩。
  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便是儒家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也几乎完成。
  依照张执象的成就,按旧时的标准,已经可以称圣了。
  三丰祖师并不担忧张执象能否主持好这场长生革命,但昨夜张执象阳神出窍,天竺那边又亮起一道神光,这让三丰祖师挺在意的。
  “许海的变化,似乎有些不同寻常?”
  “祖师看出来了?事情是这样的……”
  张执象没有什么好隐瞒的,将跟许海的赌局说出,三丰祖师听罢神情有些复杂,说道:“真让他成了气候,即便是华夏,难保不会有人信他。”
  张执象道:“总不会有人真把他当上帝,信他无非是想要他办事而已。”
  华夏人信神,基本上是有求于神。
  与其说信,不如说是交易。
  三丰祖师自然知道华夏人的信仰特性,他关心的神道的改变:“圣人以神道设教,在张天师创立道教以前,因为华夏文明的融合问题,各部族的神话杂糅,祭祀不等。”
  “即便有教以来,神话体系依旧混淆不堪。”
  “佛道两边,又各自一套说法。”
  “在许海成势以前,你不如先将神道整理一翻?”
  在夷州听张执象论述过神道,三丰祖师知道张执象是能够解释神道演变的,但这需要一个完整系统的说法,从而辩证真假,不让许海成气候以后,用那种野蛮的教派来卷席真正的教派。
  圣人以神道设教,无论是儒释道任何一家,都是对道有完整的叙述的。
  从学问到修行到与尘世的关系,都有一套自恰的理论体系。
  而神教没有。
  无论是耶教还是拜上帝教,他们的核心就只有一个“因信称义”,也不对,耶教的天主教、东正教除了信仰外,还要强调善行功德。
  耶教的东西分裂发生在11世纪,没有理念上的区别,只有地理区别。
  而新教不同。
  马丁路德创立的新教,其理念是完全不需要善行功德,任何人,只要信奉主才能获得救赎,不信就不会被救赎,再给人钉上一个“生来就有原罪”。
  反正就是顺我者生,逆我者死。
  完全没有思想上的道,更遑论用以教化人心,推动文明发展了。
  张执象明白三丰祖师的意思,他略微思考一下,便说道:“这个简单,神话是历史记录的夸张手法,神道是人道的伟力。”
  “故而,神话需以历史为基准,历史优先于神话,便能够将神话体系整理清楚了。”
  “这一点其他国家做不到,我们还是可以做到的。”
  相比于其他文明只有神话传说,而无相关历史记录的情况,华夏这边哪怕是上古史,也是有迹可循的。
  如《汤问》当中的愚公移山。
  愚公者,大禹也。
  汤问记载的是商汤和夏革的问答,商汤推翻夏朝以后,夏人便分作了三支,一支随着夏桀迁徙到南巢这个流放的地方,一支留在中原,一支北迁成为了匈奴王族。
  正因为匈奴和夏的渊源,才会导致后面诗经中记载“猃狁之故”。
  猃狁也就是匈奴。
  到汉朝时期,匈奴与汉的战争,是两个文明的战争,匈奴跟后面的草原民族是不同的,它有自己的政治、文化、制度。
  而汉朝如此强大的王朝,跟匈奴依旧打了两百年,才消灭匈奴。
  而霍去病最大的功绩不是封狼居胥,而是缴获了匈奴的祭天金人,我们传统观念上,可能以为那真的是个黄金的人偶,实际上……那是铜器。
  青铜器。
  与三星堆的大立人相同的神器,是属于夏社的祭祀神器。
  失去了祭天金人,失去了礼器,才是匈奴文明消亡的根本……
  故而。
  匈奴有得到夏的传承,商也得到了留在中原那支夏人传承的夏朝文明,因而有了《汤问》一书,等到周灭商的时候,周公也从商高那里得到了《周髀算经》。
  夏革、商高,都是以前朝为姓氏。
  在他们传授知识的同时,那些故事里也是暗藏玄机的。
  商汤问了夏革很多问题,夏革的回答都是不知道,但商汤命令夏革必须回答,夏革便在回答中被触动了神经,开始了讽刺。
  商汤问上古之时,海外还有大洲吗?
  夏革的回答是“齐洲”。
  这显然不对,山东半岛怎么是海外呢?但,如果时间移到大洪水时期,就能说得通了,在大洪水泛滥之下,黄河下游,只有山东半岛能够居住生活,其余都泡在了洪水当中。
  对此,商汤自然不信。
  夏革便以神话故事举例,然后又强调“大禹行而见之”,表示,你商汤连治水都不会,没有拯救苍生的功德,不配为天下共主。
  倘若夏朝只有四百年历史,商汤何须问上古之时的“大禹”?
  又岂能不知道四百年前的地理?
  实在是……大禹治水,离商汤太过久远了,久到——六千年前。
  而夏革提到大禹治水,便开始滔滔不绝,来表达先祖的伟大,但又不敢明说,便有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汤问末尾,又怕后人看不懂,又用“大禹曰”、“夏革曰”来评论,用以暗示。
  在愚公移山当中,为了不使商汤发觉,故意以河曲智叟来对应北山愚公,可文中又有“邻人京城氏孀妻之遗男”参与治水。而大禹的父亲因为治水不利,被处死了。
  身份正好吻合。
  而“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正是当年大禹治水的方法,而精卫填海,也是对应了这个治水的故事。
  天津卫也是当年形成的。
  治水的结果是“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由此可见大禹治水有多大的功绩。
  通过神话还原历史本相,便可以知晓神道设立的源头,例如我们常说的玉皇大帝,到洛阳去考察,会发现玉皇庙、玉皇台,其实就是当年大禹治水的“禹所积石”。
  辩证大禹和玉皇大帝的关系。
  便是辩证上古圣王的功绩与神明的关系。
  这才是属于华夏神道的“三法印”,即,拥有历史原型于文明有功的神话人物才是真神,属于第一阶梯神明。
  而道教以神道设教,从最早尊奉五方五老,到三清四御。
  便是脱离了历史原型的神话歌颂,到了道的显化层面,三清是对于道的显化,四御则是天地规则的显化。
  在这种显化当中,还有文明的显化——昊天。
  我们文明起源于天文。
  昊天便是自古以来的最高信仰,所以不论神道如何演化,昊天始终是至高之神。若有冲突不兼容的,那冲突的神话,就是伪神话。
  如此种种,张执象对于神道的整理,首要的便是分级。
  如同图层累叠。
  第0层是文明,无论是象征文明的昊天,天地的信仰,以及大而化之的天道。三清四御是基于道的演化。
  第1层是圣王,无论是玉皇大帝也好,还是夸父也好,亦或者是共工、祝融,还有五方五老那些。
  第2层是除三清四御以外,没有历史原型,只有职权职责的那些神明。
  第3层是因各种历史功绩而封神的,如名臣名将,如某地山神城隍之类。
  第4层是民间传说和故事话本流传后成型的。
  如此分级之后,发生冲突便以上级为准即可,华夏的神话体系便一下子就清楚了,尚且不能分明的部分,考古研究后便也能给出答案来,不会成为一笔糊涂账。
  在严格的体系下。
  如耶教那种,便是……第4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