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温度决定一切

  待一碗药喝完,碗还没放下,就已是出了一身的汗,原本苍白的脸竟是有了些许血色。
  当真是:渴时一滴如甘露,药到真方病即除。
  张机关切的问患者服药后的感觉,原本奄奄一息的患者竟伏地而拜。
  “感谢神医救命之恩,此药神奇,服了药,现在感觉好多了,浑身都恢复了气力。”
  张仲景治疗伤寒症的方剂,确有药到病除,扶碗病去一说。
  古代的药材都是采自山野,药效较之后世的种植药材也不知好了多少倍。
  待又试了几副药之后,张机心中已是大定,心中对卫安的佩服五体投地。
  想不到这卫郡守年纪不大,还真有两下子啊!
  张机一面命人通知卫安,一面命人大量采集药方上的药材。
  卫安得了消息,原本悬着的一颗心也放下来了,心中一遍又一遍的喊着:
  特喵的,常沙有救了!东洲有救了!
  东洲末年,人口从六千万,锐减到了两千万,除了战乱原因,最主要的原因便是瘟疫。
  卫安深知,现在的当务之急乃是瘟疫的防控,便亲自上门请了张机,直接在常沙府衙设诊。
  卫安并不想利用瘟疫赚钱,所以诊费定价只收二十钱,二十钱相当于后世的五元钱,这个价格只是微利,要知道此时普遍的诊费都是一百钱起。
  患者闻听只需二十钱便可药到病除,自然都是心中感恩。
  何况,这特喵的可是救命啊!
  自从府衙开诊,每天府衙门口都挤满了人。
  卫安见状无奈,便令衙役组织患者排起了长队,不一会队伍就排到了街头。
  作为前郡守的张机有二十二个学徒,华佗的学徒只有三人,加起来有二十五人之众。
  这些学徒也都一齐上阵,连续忙碌了二十余日,常沙的瘟疫总算是初步得到了控制。
  一上任就解决了瘟疫问题,整个长沙郡,都把卫安当成了神一般存在!
  外郡的百姓闻听常沙可治瘟疫,也都蜂拥而至,如此一来,常沙府衙便愈发忙碌起来。
  东洲医学院的建设,不得不提上了日程,经过了多日的勘察,卫安选择了常沙城外的一处丘陵地带,作为东洲医学院的校区。
  按照卫安的设想,这里不仅仅是一座医学院,更是一座新城的核心区域
  常沙郡原属荆州七郡之一,所辖十四县,是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东距豫章,南距交州、北距荆襄都很近。
  常沙的政务交给了吴圣民处理,在瘟疫得到解决了之后,卫安便开始在思考着怎么搞钱了。
  毕竟如果只靠着收粮食税,长沙能养三万兵就撑死了,这还得没有天灾的情况下。
  要想搞钱,就必须发展此时还没有被重视起来的商业。
  自己别的能耐没有,可是有超前的知识和见识,那就是先进的生产力!
  可是现在要先搞些什么呢?
  酿酒?
  好像时机尚不成熟,此时连年灾荒,粮食并不富足,即便是勉强酿出来,销量也不会好。
  很多人连饭都吃不上,有多少人会喝酒呀!
  造纸印刷?
  改良蔡侯纸,发明活板印刷,也不难,可也不是时候。
  香皂肥皂等生活用品?
  就更不适合了。
  大力神油?
  大力出奇迹嘛,不过这个可以先缓缓,回头再搞。
  砖头?水泥?
  恩,这个倒是不难,可以搞!
  还有炼铁,灌钢技术?
  对,就是他了,这个特喵的最紧要!
  现在所炼的铁器,无论是兵器还是农具,都比较笨重,如果轻了容易断。
  而到了隋唐的时候,灌钢技术经过多次改进,才变得纯熟,增加了柔韧性和强度,兵器中出现了陌刀,又轻巧又结实。
  灌钢的技术含量并不高,加上常沙有铁矿,完全可以弄。
  而且自己招兵一万,也需要兵器啊!
  有了目标,立刻行动。
  卫安在城外找了一个地方,准备修建一个冶炼的工坊,又招募了一些有经验的铁匠。
  长沙有东洲最大的铁矿,还有石涅矿。
  石涅……就是后世的煤炭,煤炭能提升冶炼温度,而温度则决定了一切!
  其时古人早就开始使用石涅,但因技术所限,石涅燃烧不充分,烟熏太重,便经常有烟熏致死的现象出现,因此,只有少数穷人在使用。
  其实,只需改进一下燃烧炉,再连接上高高的烟筒,便可避免烟熏,然后在手动风箱的带动下,充分燃烧的煤可将温度提升至一千九百度高温!
  要知道普通燃料的温度只有九百度左右,这一千度的差距便是精钢和铁的差距!
  学过历史的都知道,英国工业革命的三要素乃是煤炭,钢铁和蒸汽机,后世正是因为使用煤才提升了冶炼温度,而冶炼温度则决定了武器和工具,又进一步决定了这世界的一切……
  简言之:温度决定了一切!
  炼铁炉做好后,卫安带着胡侗和一百名护卫来到常沙城外。
  炼铁的熔炉一共有三十个炉膛,大同小异,但却各有特点,是三十位冶炼师傅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指挥人修建起来的。
  卫安看了看这些熔炉,根据后世的一些经验,连接上了高高的烟囱,又在密封方面又做了一些要求。
  然后他把三十位冶炼师傅都集中起来,给他们讲解一些灌钢的技术。
  从生铁到熟铁,到百炼钢,到炒钢,冶炼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
  郡守大人卫安亲自给讲解灌钢技术,这些冶炼师傅个个可是受宠若惊,学的非常细心。
  随着大兴土木的进程,卫安越发感觉到人才不足的短板,于是广设招贤馆,贴出招贤令。
  这招贤令不止在常沙,一时之间,竟是贴满东洲全境的主要城市。
  所纳人才也不局限于文武,但凡有一技之长者皆可应征。
  前来应征的各类工匠都受到极高的礼遇,这在以往是不曾有过的。
  卫安对人才非常重视,只要得闲,便亲往招贤馆坐镇。
  “什么,你叫马云?”
  卫安眼神在一名年轻人身上打量着。
  但见这人身着罗青长衫,虽是其貌不扬,也不像是外星人的样子啊。
  那人结结巴巴的拱手说道:
  “回回禀大大人,小人名名为马匀,均均匀的匀,擅长机机械”
  均匀的匀?擅长机械?莫不是大发明家马均到了?
  马钧,字德衡,扶风人,出身贫寒,是著名的机械大师,特别是在传动机械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被称为“天下之名巧”,简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马钧从小口吃,不善言谈,但是很喜欢思索动脑,注重实践,勤于动手,尤喜欢钻研机械方面的问题,马均曾经改进了织布机,又发明了排灌水车。
  马钧还研究制造出指南车,改进了诸葛亮的连弩,改进了攻城用的发石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