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得玉玺,建洛都,再整个军事学院

  祭拜完袁隗之后,卫安率军回到了洛都城。
  包括袁绍在内的众诸侯也都陆续离开了洛都。
  这些诸侯没有一个是傻子,都知道洛都周围的关卡已经被卫安占领,卫安的实力比之董卓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提起卫安,众诸侯无不羡慕嫉妒恨,卫安隐藏的实力更加令诸侯不安,而且听说卫安手中有一个名为连弩的大杀器未曾用过。
  虽然未曾使用,但卫安身边的亲卫营人手一把汉武连弩,曹操和袁术都曾见识过连弩的恐怖。
  卫安之所以没有使用连弩,并不是想要隐藏实力,而是想着给董卓一条生路,所以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大肆杀戮。
  毕竟董卓若是没了,迁都也就成了泡影,那天子刘协就成了累赘。
  董卓迁都对卫安来说是好事,卫安想要的只是洛都,还有这洛都的百姓,但刘协这个累赘除外。
  正是因为董卓迁都长安,卫安才能顺理成章地占领洛都,所以为什么要去阻止他呢。
  卫安抢回了一大半的人口,此刻正临时安置在城外,卫安传令黄羽卫把百姓尽数迁回洛都。
  卫安直接入驻了皇宫,这么大的皇宫不住太可惜了。
  “属下参见主公!”
  刚进了皇宫,一名文士便在墨羽卫的引领下来到皇宫,向卫安行了一大礼。
  “你可是公台?”此事王越已经告知了卫安。
  他找到了陈宫,陈宫也已认卫安为主公,因此,卫安猜测道。
  “属下正是陈宫。”
  “好,从现在起,公台兄便是洛都令,负责整个洛都的民生!”
  卫安急需要寻找一位洛都令,历史上的周异担任过洛都令,但周异现在是一军统帅,至于军师,自己倒也不缺,这陈宫倒是个合适的洛都令。
  “多谢主公!”陈宫非常感动,刚一见面就给这么大一个官,这是一种绝对的信任。
  “见过陈大人!”身旁的王越也给陈宫拱手行礼。
  对于卫安直接任命陈宫为洛都令,王越没有任何意见,主公卫安那是什么眼光,能发现并重用五虎上将,现在任陈宫为洛都令,那陈宫肯定是最适合的人选!
  “主公果然料事如神,我和公台先生在皇宫周围,救出了一些宫女和太监,并找到了这个……”
  王越显得激动万分,用颤抖的手慢慢的打开了一个黄锦包裹,里面是一个盒子。
  然后将盒盖轻轻打开。
  “传国玉玺!”尽管卫安没有见过传国玉玺,但是他听说过。
  而且在王越打开之前,他已经猜测到了。他让王越守在皇宫门口,就是为了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方圆四寸,上面雕刻着五条神龙,正面是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体字。
  卫安将传国玉玺捧在手中,发现做工的确精致。
  此时皇宫之中,王越和陈宫等人都激动万分。
  得到传国玉玺,天命所归啊!
  在这个时代,传国玉玺是一种象征,不仅仅是一块玉石,谁得到了它,也就预示着谁有大气运。
  乱世之中,到底谁最终能脱颖而出,结束乱世,开始谁也看不清楚。可一旦拥有了传国玉玺,便是拥有了大气运。许多名士、大才、世家都会投效。
  这就是在以前的历史中,孙坚得到传国玉玺之后,至死都不愿放手的原因。
  假如孙策当时能有一点点办法,绝不会将传国玉玺送给袁术。
  卫安现在得到传国玉玺,自然不会把他还回去。
  “传国玉玺之事,诸位一定要保密!现在我们的实力还不足以平天下,如若被其他诸侯得知,极为不利!”
  卫安可不想重蹈孙坚的覆辙。
  “主公放心,我对天发誓,绝不会说出去!”王越首先说。
  古人对誓言是非常看重的,一旦对天发誓,便绝不会违背。
  陈宫跟着发了誓。
  传国玉玺可以招揽人才,可必须等到自己实力雄厚,足以傲世天下的时候,才能利用。
  董卓迁都长安之后,关东诸侯的联盟瓦解了,各自率军回到了他们的驻地。
  陛下刘协在长安发出诏令,改年号为初平,将这一年,也就是公元190年,定为初平元年。
  然后,大封文武重臣。
  董卓是相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已经封无可封,他麾下的将领都一一进行了封赏。
  李傕为建威大将军,郭汜为骠骑大将军,徐荣为中军大将军,全是正二品。
  张济为征东将军,胡轸为征西将军,樊稠征南将军,吕布为征北将军。此四人,全为正三品。
  张辽在虎牢关大显神威,独战关羽,封平寇将军,为正四品杂号将军,高顺被封武卫将军,为从四品杂号将军。
  董旻被封为御林军统领、守宫令,掌管两万御林军,保卫皇宫。
  牛辅被封为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董卓也看清楚了,牛辅的确没有统兵的能力,但终究是自己的女婿,又对自己有过救命之恩。只是削了兵权,做自己的护卫统领。对此,牛辅自然毫无怨言,而且是千恩万谢。
  这些封赏,对于武将来说是非常大的。就算是当世名将,皇甫嵩、朱隽、卢植等三人也都未达到,由此可见,董卓对他麾下的将领,是非常优待的。
  其余的三公九卿,在董卓看来,只是虚职,给朝中重臣一一封下去。
  当然这一切,与其他诸侯并无关系,他们也不关心。
  迁都长安之后,皇权对他们来说,其力量已经越来越小了。
  可是接下来的另一道封赏,却让整个天下炸了锅。
  州牧被取消了,各州郡的统兵将领与刺史太守同职,只听命于朝廷。
  同时,天下各州的刺史和太守进行的重新分封。
  冀州刺史为刘岱,豫州刺史为韩馥,兖州刺史为陶谦,徐州刺史为孔伷,扬州刺史为卫安。
  起兵勤王的这五位刺史,虽然都没有贬职,但是都却换了地方。
  公孙瓒为渤海太守,袁绍为渔阳太守,张超为汝南太守,曹操为南阳太守,孙坚为江夏太守,张邈为长沙太守,孔融为广陵太守,鲍信为东郡太守,乔瑁为河内太守,袁遗为上党太守,王匡为山阳太守,张扬为雁门太守,马腾为武威太守,袁术为上谷太守。
  所有的太守,也没有贬职,依旧是全部换了地方。
  看到这个诏书之后,全天下都炸锅了,但是十八位诸侯以及卫安,却都保持沉默。
  不过沉默,并不代表平静,整个天下都能够感觉到,一股强大的暗流在中间涌动着。
  当初李儒给出这个加封名单时,董卓并不看好。如此大面积的调换,没有谁会听陛下这个诏令。
  不过李儒有他自己的理由,现在各诸侯都已伤了元气,自然没有人听,但是不能保证他们不会心动。
  同样是刺史,冀州、徐州,那都是非常富裕的,兖州仍在遭受黄巾之乱,豫州又是兵家必争之地,意义都不同。
  南阳富裕,卫安岂会让给曹操,而曹操又岂能不动心事?
  关键是实力,没有实力。自然不会动,有了实力,再加上陛下的诏书,谁能不想夺回自己的东西?而谁又愿意失去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呢?
  诸侯讨董,从曹操发出矫诏,到各路诸侯返回自己的驻地,历时五个多月时间。
  董卓被赶到了长安,可是整个司隶地区,却是一片凋零,真可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打仗不光消耗的是兵马,更重要的是钱粮。州牧恢复之后,各州州牧,刺史及各郡太守才开始招募兵马,积草屯粮,因此各自实力都不是很强。
  经历一场大战之后,自然要舔拭伤口,休养生息。
  不过卫安和其他诸侯不同。
  这一次,他不但兵力没有多少少损失,而且赚了个钵满盆满。
  不仅得到了洛都,还得一个洛都令陈宫。
  赢得了名望,又私藏了传国玉玺。
  其次就是粮草,无论是联军的还是打劫董卓的,在洛都足足新建了三处粮仓,十五万石粮草。还有大量钱物,藏书、酒肉等等。
  除此之外,是人口。
  从西凉军手里夺回来的百姓,加上本身就准备南迁的,一下子抢回了近三十万人。
  陈宫按照卫安的安排,将这些流民和迁移来的百姓已经逐步安置妥当。
  有了钱粮,百姓根本不愁安置。
  洛都周边所有荒芜的土地,都重新开垦种植。
  曲辕犁和铁制农具的大量投入,劳动效率提高了数倍,也节省了耕牛。可以肯定,今年又会是一个好收成。
  人口多了,招募新兵自然容易,而且能够招募到精壮。
  五虎上将各自招募一万新兵,然后合并一处进行训练。老兵与新兵搭配,一是便于提升战力,二是这样以后就能保证军队直属卫安,而不是将领的私兵。
  尽管现在卫安对这几员将领是非常放心的,但是以后,他麾下将会有更多将领,保不定有些动歪心思。
  卫安在洛都成立了东洲军事学校,卫安自封为校长,周异、郭嘉、戏志才、徐庶四人被任命为副校长,包括什长在内的所有军官皆需进入军校学习军事,进入军校学习的第一天,便需要宣誓效忠于卫安。
  卫安为军校灌输了后世的一些军事思想,成为副校长的周异、郭嘉、戏志才、徐庶也毫不藏私,把自己的军事思想毫无保留的教授给了学生。
  第一批军校学生共有八百多名,一些将领的子女也被安排进了军校学习,周异之子周瑜,黄忠之子黄叙都进入了军校学习。
  现在,整个天下似乎非常平静,但是卫安知道,最多一年之后,诸侯的攻伐就会开始。
  在以前的历史中,先是益州牧刘焉野心膨胀,看着自己兵多将广,钱粮充足,加上蜀道之险,便制作乘舆车具一千余,让张鲁盘踞汉中,斩杀朝廷使者,截断整个益州与外的交通,准备称帝。
  其他诸侯看到朝廷对此无能为力之后,开始了争霸。
  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准备,才能在乱世占据主动。
  荆州和洛都的政务,荀彧和陈宫二人打理的井井有条,根本就不需要卫安操心。
  卫安现在想的是在当前技术之下,做出一些新鲜的,或者说是古代的高科技,聚敛一些钱财。
  想来想去,卫安决定造纸。
  左伯纸在几年前就出来了,和它一起出现的还有韦诞墨和张芝笔。
  可是这样的书画用纸不知什么原因,没有流传出来。
  写字传信依旧用竹简和锦帛,一个太麻烦,一个代价太高。
  上一次抢劫董卓的财物时,并没有发现这种纸张,也许西凉军并没有把这个当宝贝。
  卫安估计,左伯、张芝、韦诞这几个后世文人耳熟成详的大人物,此时可能还没有名声,不为众人知。
  毕竟青州是个偏僻的地方,左伯在那里造纸,没有官府的支持,造出来的纸又很贵,加上到处都有乱匪,因此没有流传开。
  既然如此,那便将这些都窃取过来。
  制造出一种新纸,再把墨汁也造出来。
  现在的竹简上面,有的是隶书,这还相对好认一些。可是小篆,太难认了。
  等到自己创出楷书,然后再搞个印刷术,恐怕整个天下都会惊动,无数文人士子都会崇拜。
  主意打定,卫安立刻行动。
  工匠的问题很好解决,洛都如今聚集了天下各州的流民,找不出制造过左伯纸的工匠,可是找制造过萧侯纸的工匠并不困难。
  在太守府做工,待遇非常好,一天是三顿饭啊!谁不愿意,有时候还有奖赏。
  很快,便招来了一百多人,而且都是有经验的。
  左伯纸和现代的造纸已经很接近了,所用的材料是用树皮、麻头、碎布等,树皮多用的是含纤维较高的桑树。造出的纸光亮整洁,适于书写和作画。
  这种造纸如果想明白原理,其实技术含量并不高,关键是制作纸浆。
  在卫安的亲自指点下,这些工匠很快掌握了,开始实践。
  与此同时,卫安又找了些工匠,指导制作笔墨。
  其实张芝笔和韦诞墨没有多少难度,只是对现在所用笔墨的改进。
  半个月之后,笔墨的改进已经达到了卫安的要求,便让马匀负责开始成批生产。
  马匀有些疑惑,这笔墨的确不错,比平时用的好多了。但是制作出来,谁会购买呀!
  用笔墨写字,现在用的纸不行,要用锦帛。买不起锦帛,要笔墨有何用?
  听说青州左伯制造出了一种新纸,可以用笔墨书写,但也没见过呀!
  可是主公卫安要制作,必有道理,那就毫不犹豫地执行。
  主公的眼光,能错吗?照做就行了!
  一个月之后,牛师傅拿来第一张刚刚造出的新纸,洁白而光滑,比萧侯纸要上好几个档次。
  卫安拿出笔,蘸了点墨,写了一个字,还是有些印染。卫安又对牛师傅指点了一翻,让他们重新制作。
  随后每隔半月,牛师傅就会拿来一张纸,绝对比上一张质量要好,但依然没有达到卫安的要求。
  终于在两个月之后,牛师傅拿来了一张让卫安很满意的新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