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邮件

  “这里就是你们最想参观的LHC实验室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型强子对撞机……”
  说这话的时候,米彻·约翰斯通的脸上,明显带着一丝自得之色。
  毕竟,只有CERN被称为世界上最大型的粒子物理学实验室。
  也只有CERN拥有世界上最大型的强子对撞机。
  许多高能物理的实验,必须依靠LHC才能实现。
  凭借这些,身为CERN管理人员的米彻·约翰斯通,确实足以骄傲。
  听到他的话,弗里德曼团队里的不少人,也表现出了新奇的神色。
  对于一名粒子物理学家,尤其是参与对撞机实验的粒子物理学家而言,LHC有着绝对的吸引力。
  就连克罗斯也忍不住四处观察着,全然不像前几天参观其它加速器实验室时那般兴致缺缺。
  似乎是觉得周围人的表情和情绪,还没有到位。
  米彻·约翰斯通继续说道:“LHC这家伙不仅大,胃口也大,我们先去观看的,于1976年开始运作的,那个直径两公里的环形超级质子同步加速器,就是它为LHC注入中子及重离子的。”
  “说起来,超级质子同步加速器,以前是常被用来作质子-反质子对撞器的,并为高能量电子及正电子加速,然后这些粒子最终被注入大型电子-正电子对撞器(LEP)。”
  “现如今LHC所隐藏的直径27公里的环形隧道,曾经的主人就是大型电子-正电子对撞器(LEP)。”
  “只不过,已经停机了,被更为高能量的LHC所取代了……”
  米彻·约翰斯通滔滔不绝的讲述着LHC的历史,也彰显着CERN的强大。
  不得不说,这座深埋于地下100米的圆形加速器,确实是物理学界的一个伟大工程。
  它由34个国家,超过两千位物理学家所属的大学与实验室,共同出资,合作兴建。
  别看是这么大型的国际合作计划,还有这么多人力物力。
  如果不是有原来大型电子-正电子对撞器(LEP)所使用的隧道的话,估计因LHC所发现的希格斯玻色子,还得晚上许多年。
  但即使如此,LHC大型强子对撞机项目,依旧花费了近14年才完成建造。
  期间真正参与LHC建造的国家,也超过了80个,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人数也达到了近万名!
  “不愧是世界上最大,能量最高的粒子加速器!”
  “是啊!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LHC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等到米彻·约翰斯通介绍完之后,也如愿听到了弗里德曼团队里研究人员的惊叹声。
  米彻·约翰斯通满意地看着周围人的表情,这才是看到LHC实验室,该有的表情嘛。
  只不过,当他的目光来到陈舟脸上时,他的表情顿时就有些不那么满意了。
  因为陈舟的脸上,完全没有因为他的介绍,而产生任何惊讶的表情。
  还是一如既往的平平淡淡。
  不由得,米彻·约翰斯通就想到了那天参观质子同步加速器时,陈舟脸上的奇怪表情。
  难道说,这小子有了什么新发现吗?
  还是说,他对于大型对撞机有自己的看法?
  亦或者,他对于LHC的能量,还有更多地想法?
  米彻·约翰斯通有点想不通。
  他觉得陈舟这个人,虽然表面看起来很年轻。
  但实际上,很是成熟稳重。
  他完全就看不透陈舟,也猜不到对方的想法。
  他觉得能够做出诺贝尔物理学奖级别研究成果的人,肯定不简单!
  下意识地,米彻·约翰斯通就多看了陈舟两眼。
  本来在思考问题的陈舟,忽然心有所感,微微偏头看了米彻·约翰斯通一眼。
  米彻·约翰斯通连忙收回自己的目光,脸上露出标准化的笑容,继续介绍着LHC的强大,以及为数不多的辉煌。
  看到米彻·约翰斯通的模样,陈舟微微皱了皱眉。
  “什么情况?就算是看我帅气,也不能老悄咪咪的盯着我吧?”
  陈舟默默在心中吐槽着。
  事实上,他刚才也在思考米彻·约翰斯通口中的LHC。
  当然,陈舟所关心的,是LHC这个大型强子对撞机的设备结构,以及它的研究经历。
  而这些,统统没有出现在米彻·约翰斯通的口中。
  陈舟自己刚才注意观察了一下,也自个和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短暂沟通了一下。
  LHC的结构细节之类的问题,陈舟自然没有问到,也不可能问到。
  据陈舟的初步了解,LHC最基本的隧道本身,是位于地底下的。
  其余的诸如冷却压缩机、通风设备、控制电机设备、冷冻槽等,都是建构于地面之上的设施。
  更多的设备结构特征,陈舟只能依靠自己了解的加速器结构,进行推测了。
  当然,陈舟也不是完全没有了解到LHC的一些独特特征。
  LHC加速环的四个碰撞点,就分别设有五个侦测器在碰撞点的地穴中。
  其中,超环面仪器与紧凑渺子线圈,是通用型的粒子侦测器。
  其它三个,LHC底夸克侦测器、大型离子对撞器以及全截面弹性散射侦测器,则是较小型的特殊目标侦测器。
  关于侦测器的了解,对陈舟来说,还是挺有用的。
  因为他本身就有着胶球实验中,粒子探测器的创新研究。
  正好与LHC上的进行对比,然后为之后的粒子研究做准备。
  至于LHC的研究经历,陈舟就没办法了。
  没有任何一个实验室,会主动披露自己的研究细节。
  这些是绝对不可能,让外人知道的。
  陈舟只能通过已知的文献内容,进行纸面化实验的推演。
  没错,陈舟的错题集,还可以这样用。
  这也是陈舟最新利用起来的,错题集的另一大妙用。
  LHC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室,是陈舟和弗里德曼一行人,参观的最后一个实验室了。
  米彻·约翰斯通严格地控制着参观的时间,很快结束了陈舟他们LHC实验室的参观。
  依依不舍中,弗里德曼团队的一行人,离开了LHC实验室。
  只有那令米彻·约翰斯通看不透的陈舟,没有流露出丝毫留恋的表情。
  离开CERN,准备乘车返回酒店时。
  不少人还在兴致勃勃的讨论着LHC对撞机实验室。
  听到他们的讨论声,陈舟微微摇了摇头。
  上车之后,陈舟也只是看着车窗外,自顾自地思考着自己的事情。
  其实,陈舟觉得CERN这样的地方,就算这些研究人员留下来,也未必能得到令自己满意的安排。
  毕竟,这里是CERN。
  就算陈舟没有太大兴趣,但CERN这里也是不可否认的,世界粒子物理学中心。
  只可惜,很多人未必明白这个道理。
  表象也是最容易迷惑人的东西。
  三天时间,陈舟他们参观了整个CERN的实验室。
  虽然有些地方,是严禁参观的。
  但总的来说,整个参观的旅程,还算挺愉快,也挺令人满意的。
  CERN这个加速器和减速器所组成的网路,也给陈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像两个直线加速器提供的低能量粒子,注入到质子同步加速器后。
  质子同步加速器再提高能量,为其它更强的超级质子同步加速器提供粒子束。
  同时,质子同步加速器也为上线同位素质量分离器提供粒子,用来研究不稳定的核子。
  而超级质子同步加速器,正如米彻·约翰斯通所言,再为LHC大型强子对撞机注入中子及重离子。
  可以说,CERN有效的串联起了每一台加速器。
  想到这的陈舟,其实是有些心猿意马的。
  他想着,如果他能够掌控这样一个大型的粒子物理学实验室的话,他会如何去调配研究人员,如何去安排整个实验计划。
  陈舟想着想着,车子停了,到了酒店门口。
  克罗斯看到陈舟的表情有些怪异,不禁感到一阵好奇。
  所以,在弗里德曼下车之后,陈舟下车时,克罗斯主动问道:“你怎么了?又想到什么课题的答案了吗?”
  陈舟微微一愣,打开车门的手僵在半空。
  他轻轻转头,冲克罗斯神秘的笑了笑:“这我可不能跟你说,司机教授……”
  说完,陈舟便大笑着走开了。
  只留下,满脸黑线的克罗斯。
  回到酒店后,弗里德曼开始安排明天开始的研讨会事宜。
  所有的对撞机实验室参观完了,后面便是学术课题的讨论了。
  等到弗里德曼将事情安排完,陈舟便径直回到了房间。
  本来陈舟是打算梳理一下CERN的对撞机问题的,好在之后的交流中,进一步了解确认。
  只不过,当他刚打开电脑,就看到了一封邮件提醒。
  想了想,陈舟还是先打开了邮件。
  邮件内容,是关于一个代数几何问题的探讨。
  具体来说,应该是双有理几何领域的难题。
  在代数几何中,双有理几何处理的是代数簇在双有理等价之下不变的性质,也就是由其函数域决定的性质。
  这些性质包括维度、算术亏格、几何亏格、小平维度等等。
  双有理几何包括曲线情况和高维情况。
  而邮件中的内容,显然是对双有理几何领域,有着极深的研究。
  陈舟看完之后,习惯性地拿起笔,在草稿纸上验算了起来。
  好一会,他才皱着眉头,停下了手中的笔。
  “这种从最简单的一维复簇开始,到二维情况,再到三维情况,直至四维及以上的情况,有点不对劲……”
  “按理说,不至于此才对……”
  陈舟喃喃自语。
  在双有理几何领域里,最简单的一维复簇,早在19世纪末,就被黎曼教授证实了。
  而二维情况和三维情况,也在20世纪逐渐了解清楚了。
  只有四维及以上的情形,仍然有许多关键问题。
  而这封邮件的内容,给陈舟的感觉就是,从一维到高维的重新推导,很古怪。
  这种古怪,就是整体去看,就觉得不对。
  但是去细究的话,又验证不出来错误。
  陈舟微微摇了摇头的同时,双眼中也流露出了浓厚的兴趣。
  正好他近期就打算从代数几何领域,从他的那张数学蓝图上面,确定一个数学的研究课题呢。
  这封邮件的内容,倒是给了他一些思路。
  又看了一眼桌子上的草稿纸,陈舟打算先回复一下这封邮件,可以与对方保持沟通和交流。
  当陈舟注意到发件人姓名时,顿时愣住了。
  他没想到,会是这人给自己发的邮件。
  但仔细想想,好像这人确实是研究代数几何领域的。
  而双有理几何,也确实是他正在研究的内容。
  想了想,陈舟编辑到:“徐大师兄,你发的邮件,我已经看了。但是我总感觉哪里有些怪,具体哪里,我却又找不出来,等我再研究研究哈。”
  编辑完成后,陈舟又默默读了一遍,然后发给了徐晨阳。
  陈舟不知道的是,徐晨阳最初沟通问题的人,并不是他。
  而是那位啥都懂一点的陶哲轩陶教授。
  只不过,在看完之后,陶哲轩就给他提了个建议。
  陶哲轩是这么说的:“你们燕大有个很擅长处理这类问题的人啊,你可以找他讨论一下,至于我的话,肯定没有他快……”
  于是,徐晨阳就给陈舟发来了这封邮件。
  邮件发送后,没几分钟,陈舟就收到了徐晨阳的回复。
  正文就一句话:“你先看看这些文献,有问题随时沟通。”
  然后便是十几篇文献挂着的附件。
  看到附件的一瞬间,陈舟微微挑了挑眉:“看来大师兄和我是一类人啊,就是这些文献,也太少了点吧?”
  随后,陈舟就下载了这些附件的文献,并在网上又找了一波文献资料。
  随着对文献资料研究的深入,陈舟的兴趣也变得越来越浓厚。
  双有理几何的解题方式,着重于研究大的,而忽略小的几何部分。
  近40年以前,数学家森重文等把代数曲面分类的传统方法,推广至三维代数簇。
  并将传统方法用到代数曲面的极小模型概念,推动了双有理几何更进一步的研究。
  事实上,双有理几何这一研究领域的目标,就是证明所谓的极小模型纲领是可行的。
  这是一种专门设计的,将任何代数簇转变为漂亮的基本组件的算法。
  当然,陈舟从中,看到了更多的内容。
  他觉得自己的数学蓝图,似乎可以再扩一扩了……
  在晚上8点的时候,正沉浸在文献中,无可自拔的陈舟。
  被一阵敲门声,给打断了思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