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章 不愿与郭阿彩合葬

  别的都不用多说,周严,长房长孙,族谱上记录清清楚楚。
  这里远离都市,人也都搬走了,所以也很少有是非。
  祠堂基本保存了原样,因为周汉卿当初大张旗鼓地把周家族人全村都搬走了,所以很多灵位也搬走了,从周汉卿爷爷那一辈的灵位都没有在外面摆出来。
  两位顾姓爷爷,把周严和梁晓南带到祠堂里,小间里香案上只摆着周汉卿和玉芳华的灵位,两位顾爷爷都说没有人来过。
  假使有人问,他们也会说自己年纪大了,不愿意搬走,辟个老爷和太太的灵位,守着。
  不会告诉任何人,周汉卿和玉芳华的真墓实际是在这里。
  顾爷爷带着周严和梁晓南离开祠堂,去半山腰。终于,见到传说中的周家祖坟。
  一片青山,几座椅子一样的坟墓,墓地后面的山顶两边高耸凸起,而中间部位则向内凹陷,形态好似一个香炉一般。
  这就是传说中的香炉格局,祖辈葬于此,势必会让后辈的运程顺畅,财运亨通。
  按照周海说的,他们找苦楝树,苦楝树下的那个坟墓就是周汉卿和玉芳华的。
  然而,他们找到那棵苦楝树,地表干干净净,没有墓碑,没有坟茔,什么都没有。
  在距离那个位置50米远处。立着一块不足三尺的石碑,上面的字简单至极:静。
  梁晓南和周严同时精神力探下去,果然,墓碑下什么也没有。
  在苦楝树那里,两人精神力下去,立即在地下三米多深处,看见了砖石登顶的墓穴,两口黑漆的棺材,棺材头立着两块石碑。
  一块墓碑上嵌着周汉卿的黑白照,西装,梳着溜光的大背头,不像个商人,像个读书人。
  另一块石碑,上书“吾妻玉氏芳华之墓”,立碑人是周汉卿。
  墓碑上的照片是一张玉芳华年轻时的照片,深邃的眼窝、精致的鼻尖、几乎完美的脸型,还带着浓浓的书卷气,在梁晓南这个地球人看来,这个长相分分钟“直接出道”。
  这里确实是人迹罕至,现在没有像她前世里那样,到处开发房地产和旅游景点,这个没落的小渔村,就和荒郊野外没有太多区别。
  估计这也是郭阿彩以及一些有心人并没有重视这里的主要原因。
  俩人在周汉卿和玉芳华墓前的地面位置,磕头。
  周严握住梁晓南的手,郑重地说:“爷爷,奶奶,这是我对象,叫梁晓南,今天我带给你们老人家看看,请你们接受她,喜欢她,保佑她,祝福她。”
  他又说了一声:“奶奶,我们计划把您的嫁妆先拿走,因为有郭阿彩姨奶奶在,这里迟早会被他们找到。我们有一个世人无法找到的保密空间,我们先带走了。
  我们不会浪费,不会糟蹋,在合适的时候我更会拿出来给长安堂兄均分,或者我会等量的钱给他。”
  至于周未予,算了,找你自己亲奶奶去分财产好了!
  嫁妆就在他们祠堂地下室。
  “当年,越地大户嫁女,盛行十里红妆。奶奶嫁给爷爷,是真正的十里红妆,奶奶出嫁成为越地和摩都人津津乐道的一件奇事。”
  周严很认真地对梁晓南说,“传说,奶奶的嫁妆很多,所以郭阿彩一直想先于我们找到。”
  在墓地精准地祭奠,两个顾姓老头子把他们带到墓地就没有再说话,站在远处看着。
  其实他们也是在观察周严。
  不肖的子孙多了去了,他们也不知道周严是个什么货。
  看他们无比精准地找到周汉卿和玉芳华的棺材地址,俩人非常惊讶。
  这说明周严确实是周汉卿的孙子,且是太太的亲孙子,不是郭阿彩的孙子。
  两人祭奠完,又回去。
  “顾爷爷,这个是我对象,梁晓南。”周严先把梁晓南先介绍了,防止两个老头不信任梁晓南,一些话不敢说。
  但是梁晓南还是找个借口走开了,她和周严没结婚,这些老头子能守着周家的祠堂几十年,除了要万分尊重和感谢,还是要顾及他们的思想。
  女人少凑跟前打听男人的大事,她懂!
  其实说白了,她不想周严为难。
  “少爷,老爷和太太的墓在这里,除了我们俩,还有周海知道,其他人都不知道。”老人说,“老爷去之前,给我们说了,他不想和郭阿彩葬在一起,所以在周迁岛上那个空墓就留给郭阿彩吧!”
  周严没说话,旧时的有钱人有好几房妻妾很正常,但是郭阿彩志向远大,一门心思想替代玉芳华,甚至想着把玉芳华的棺材移一移,让她挨着周汉卿。
  族里人都不同意,最后她拿了很多的钱,要求必须和玉芳华同等对待。
  族里勉强同意,两口一模一样的棺材,一左一右放在周汉卿的棺材两边,只不过玉芳华那个下面,族老们偷偷多垫了一块砖。
  就算是个空棺,摆样子的空棺,他们也要玉芳华和继室郭阿彩必须有高低尊卑。
  也就是说财产只有周海和容永泰两个人知道在哪里,墓地只有周海和顾家两兄弟知道。
  容永泰死了,周海和顾家兄弟也快要老死了。
  所以几个老头子是急啊!东西得赶紧交给正主。
  周严从墓地出来,对两个老人说:“顾爷爷,我跟你们去家里看看。”
  两个顾爷爷家里的清贫超出想象,可以说是家徒四壁。
  周严拉着梁晓南的手,说:“晓南,我要给他们一些粮食。”
  梁晓南也是这么想的,几个忠仆,自觉守着去世的主人几十年,最好的时光和年华都在这个寂寞荒凉的地方,这份情意,重如山。
  “你要什么,我都听你的。”梁晓南说,反正她空间里什么都不缺,即便缺什么,临时生产都来得及。
  按照周严的要求,梁晓南从空间里放出一辆卡车,放了20麻袋大米,10口袋面粉,玉米、地瓜、大豆各种粮食,也装了不少蔬菜、干挂面之类,装了溜尖的一大卡车。
  他们去而复返,顾大顾二都没有料到,周严和梁晓南两人手提肩扛,把粮食都提到石头房里。
  梁晓南想到空间里的海鲜,看他们院子里连个多余的大缸都没有,就和周严商量,把酒坛子放出来几个,里面放上海鲜、河鲜。
  他们空间里鱼多得很,周严要是会砌水池,他都想给他们搞个海鲜池子,多放一些鱼虾。
  临走前,周严给他们每人2000块钱。他决定了,以后俩老人的生活物资他都包了,每年送来粮食,他们年纪大了,就颐养天年好了。
  临走前,梁晓南又给他们留了衣服、馒头烧饼,热气腾腾的万家吊炉鸭。
  可以给的东西很多,但是夏天天热,给多了,会坏。
  俩老人忍不住哭起来,老爷、少爷都仁义。
  给顾家两个老人送完了物资,周严再次带着梁晓南去了祠堂。
  周海说玉芳华的嫁妆都被周汉卿生前埋在祠堂下面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