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二章 医疗改革第一刀!

  倏然之间,幼军戒严,禁止任何人进出。
  更甚的是。
  幼军不仅戒严了,而且进入了备战姿态,所有幼军士卒取下假期、取消训练,保持备战姿态,全天十二时辰听候军令。
  幼军的姿态很明确。
  只需太子朱见济一声令人,幼军就可以直接出击。
  谁挡住的幼军?
  没有任何一支亲卫军和团营有这个信心。
  也就是说,朱见济已经摆明了态度。
  敢搞武力暴乱的,最好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扛不扛得住幼军的强攻。
  朱见济在视察道路交通司,主要是了解一下黑京路的进度,之后又去了工部的水泥基地,对生产做出了进一步的指示。
  期间户部尚书陈循和礼部尚书陆瑜求见。
  朱见济知道这俩想说什么。
  对戴义道:“着人去告诉这两位九卿,让他们去文华殿等着,孤视察完水泥基地后,还要去大明皇家银行视察,之后是大明皇家电力公司。”
  反正这事自己不急,登基已经无人可阻。
  晾一下他们。
  然后再抛出橄榄枝。
  传统的大棒+糖的战略,屡试不爽。
  等视察了一圈下来,已经日暮,朱见济可没秉烛夜办公事的奉献精神,陈循和陆瑜也识趣,说明日小朝会后再来求见殿下。
  但朱见济晚上还是没闲着。
  白天视察了道路交通司,这个部门是朱见济一手推动成立,现在最主要的项目是黑京路,大的方向上没有问题。
  但细节上琐碎问题多如牛毛。
  关键是没有找到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专业人才来负责。
  朱见济只能亲自披甲上阵了。
  他也算不上专业人才。
  只能根据他记忆中的后世的省道和国道来进行细节规划,道路规划方面其实问题不多,主要是施工方面。
  大明大的工程项目,除了永乐民生水利工程,就是永乐年间修建北京城,已经明长城的修建,如今道路交通司招募数万民工来修一条官道,而且是采用全新的水泥浇筑,经验贵乏。
  导致该项目的各段工场人员重复、施工缓慢、效率低小,而且成品质量堪忧,已经施工的路段出现了不少返工的想象。
  比如在一些土质松软的沼泽区域,没有夯实路基。
  结果施工之后,承受不了露面的重量,路面皲裂、塌陷——这都是吃了没有经验的亏,只能慢慢累积经验。
  朱见济听完汇报后,知道自己必须尽快拿出一个细节方案。
  避免道路交通司走弯路。
  从而浪费资源。
  结果,就一个黑京路项目施工的查漏补缺方案,朱见济直接熬夜到一更天,反复检查没有遗漏乎,才看看完成。
  朱见济累得直不起腰。
  哪怕年轻,精力旺盛,这庞大的工作量也一度让他想放弃。
  果然,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来将大明推入工业社会,这工作量确实太大。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朱见济又花了半个时辰,把工部要做的事情做了个简单的规划,又重点给皇家电力公司做了个发展规划的雏形出来,这才去睡觉。
  嗯,累得直不起腰的那种,沾床就想睡。
  结果戴义还安排了三个畏兀儿女子侍寝……
  把朱见济气得。
  这货是想让老子猝死么。
  朱见济这个年纪确实可以夜夜笙哥,但男女至今那点事,说到头了也就那一哆嗦的事情,朱见济早已繁华从中过,不会今朝有酒今朝醉了。
  身体好,哪天晚上不能享受。
  而且马上就要登基,登基之后,估摸着母后还会安排一场选秀来充斥后宫,人世间还有很多美好在等待着自己。
  所以朱见济让三个畏兀儿女子回了。
  又把戴义喊进来训斥了一顿。
  之后倒头就睡。
  被朱见济训斥了一顿,走出太子殿下的寝殿时,戴义反而笑得像个傻子,抬头看了看天,又看了看灯火辉煌的东宫建筑。
  呵呵一乐,“真好。”
  殿下去泰山封禅期间,各种放浪,戴义甚至一度以为自己侍候的一位淫荡储君,结果他今夜竟然因为安排侍寝的事情被训斥了一顿。
  很严厉的那种。
  明天需要去领二十杖责!
  但戴义却不觉得有什么,是自己愚蠢。
  殿下很好。
  ……
  ……
  哪怕快要登基了,朱见济还是我行我素,一脚睡到晌午,刚起床,就见一个面生的小太监碎步上前,“殿下,户部尚书陈循和礼部尚书陆瑜求见。”
  朱见济一边在宫女的侍候下洗漱,一边问道:“戴义呢?”
  小太监道:“大监领了二十杖责,卧床呢。”
  朱见济恍然。
  活该。
  旋即又笑道:“稍后你着人带点燕窝人生去看看戴义,让他好生休养几日。”
  又问道:“你叫什么?”
  小太监道:“奴婢叫张让,是皇后娘娘划拨到东宫的小太监之一,原本在司礼监当个小黄门,现在在戴义大监门下,负责殿下的生活起居。”
  朱见济点点头,“去文华殿——让人送点早食过来。”
  在文华殿落座。
  陈循和陆瑜入内求见行礼。
  起身后还没开口,朱见济直接挥手,先道:“有个事,户部那边落实一下。随着番薯种植的推广,已经农部农科院对外来作物的栽培种植,占城稻的大力推广下,我大明粮食的年增长率极其可喜,保证了粮食,接下来就会迎来人口爆炸的出生率,户部那边赶紧成立一个卫生司,从太医院抽调专业人士,负责在全国建立隶属于国家的医馆——嗯,不叫医馆,叫医院罢。”
  医疗改革是时候推动了。
  医疗不尽兴改革,新生儿爆炸出生,也会爆炸性的夭折,那人口还是起来得太慢,如果保证了医疗,那大明人口就能在短时间内爆炸攀升。
  陈循问道:“是在全国各布政使司所在地成立一个医院吗?”
  朱见济摇头,“不是,是全国每一个州县,都要成立医院。”
  陈循倒吸了一口凉气。
  礼部尚书陆瑜也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这是何等的大手笔!
  全国这么多州县,每一个州县都要设立一个规模不小的医院,需要多少郎中,需要多少钱——想一想,这花的钱可能不比修黑广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