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7章 清君侧,中原乱

  庆忌对上郡与陇西郡的要求,仅仅是能做到自给自足,顺便为吴国培育出大量的优良战马,仅此而已。
  现在的吴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也不缺乏盛产鱼盐、铜铁、丝绸等天下重资之地。
  吴国要是圈地为跑马场的话,西北二郡,无疑是非常理想的地点。
  “文种。”
  “臣在!”
  “西戎八国之国君贵族及其家卷,大概有多少人?”
  “回禀大王,臣已经统筹过一遍。西戎八国之国君贵族及其家卷,不下三千五百人!”
  “将他们全部迁到金陵、郢都定居,妥善安顿。此事,你全权负责。”
  “诺!”
  文种旋即答应下来。
  金陵和郢都,都属于吴国的都城,膏腴之地。
  把这些西戎诸国的贵族迁到那里安家落户,庆忌为的,只是让草原上的戎狄安分守己一些,不必多生事端。
  到这个时候,吴国其实没必要迁移大量的人口,到上郡和陇西郡屯垦戍边。
  为何?
  没必要!
  依靠都城咸阳的影响力,庆忌可以保证,西戎各个部落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不敢反,也不会反。
  即便他们真的造反,庆忌也能以最快的速度,出兵镇压下来。
  在增设了上郡、陇西郡之后,吴国而今,已经有整整二十六个郡,分别是:吴郡、会稽郡、九江郡、泗水郡、闽中郡、庐江郡、苍梧郡、南海郡、象郡、桂林郡、南郡、南阳郡、豫章郡、黔中郡、滇郡、交趾郡、汉中郡、衡山郡、武陵郡、三川郡、淮水郡、巴郡、蜀郡、长安郡、上郡、陇西郡。
  吴国现在的疆域之广袤,人口之众,已经是不可想象的。
  只人口一项,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吴国的人口已经突破了一千六百万,呈现出了井喷式的增长。
  这还不包括百万昆仑奴,以及上郡、陇西郡的人口……
  “田穰苴。”
  “臣在!”
  “你负责到上郡、陇西郡一带,勘察环境,跑马圈场,务必找到合适的地方,养育马匹。”
  “诺!”
  “孔丘、曾点。”
  “臣在!”
  “你二人负责在上郡、陇西郡勘察地形,营造城邑。至少方圆百里之内,要有一座城邑,规模且不说,城邑务必要建设起来。”
  庆忌缓声道:“另外,上郡、陇西郡之黎庶,免除赋税徭役三年!”
  “诺!”
  城邑的建设工作,的确是不容马虎的。
  上郡和陇西郡,原本是西戎八国的疆域,那里地广人稀,一马平川。
  如义渠一般,昔日义渠和周族相处十分的融洽。
  而鬼方(猃狁)同商周对立,所以每次战争后,鬼方失败逃走,远奔河套,而义渠趁机内迁。
  这样,义渠就逐渐占据了陇东大原地区。
  那里土地肥沃,水草丰茂,使义渠人畜牧业得到空前发展,义渠人口也大量增加,由游牧状态定居下来。
  他们在同当地周族后裔的杂居中,学会了农耕技术,学习了周族文化,并效彷周人建立城邑和村落,从而发展成为区别于其他羌戎的义渠族。
  不过,这城邑终究是少之又少的。
  放在中原国家,方圆五十里,基本上就有一处城邑了。
  而吴国的西陲则是不一样。
  有城邑的存在,不止能最大限度的促进吴人与义渠人的民族融合,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比如说,原来的义渠人能在城中安家落户,过着小日子,怎么可能会造反,背叛吴国?
  庆忌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凭借吴国强大的国力,施恩于戎狄,让他们跟吴国归于一家,不分彼此。
  话说,吴国的上郡、陇西郡,大致上就是现代的甘肃、宁夏,以及青海的一小部分。
  ……
  时间进入吴王庆忌二十七年,即公元前487年,正月。
  吴国出兵吞并西戎八国的时候,远在中原的郑国,跟着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内乱。
  郑国的阳子居变法,极大的触动了老世族的利益,所以,以“七穆”为首的郑国卿大夫,派刺客暗杀阳子居。
  刺杀行动并没有成功,却惹得郑伯姬胜大怒。
  姬胜趁此机会,剥夺了一众老世族的封邑、爵位,打算将他们贬为庶民。
  在这个时候,忍无可忍的老世族终于爆发,他们打着清君侧的旗号,组织私兵进攻新郑。
  姬胜在阳子居的帮助下,镇定自若,指挥大军扑灭了叛乱。
  但是各地的封君邑守纷纷割据一方,要求姬胜处死阳子居,恢复祖制。
  姬胜盛怒之下,发兵攻打叛乱的封君邑守。
  原本,这只是郑国的一场内战,以阳子居变法取得的成就,练成的新军,是足以镇压叛乱的。
  只是郑国处于四战之地,当得知郑国陷入内战,而七穆等老世族又向自己请援的时候,韩国毫不犹豫的加入了这场战争。
  随着韩国的参战,跟韩国同气连枝的赵国、魏国都相继参战,组成了三晋联军二十五万人,浩浩荡荡的伐郑。
  周王室与郑国有唇亡齿寒之感,不止派兵相助,还派遣长弘为使者,马不停蹄的赶往咸阳,向吴国求援。
  “二三子,尔等以为,我吴国是否应该出兵救郑?”
  此时,在崇政殿上,庆忌环视一周后,向一众公卿大夫垂询道。
  作为大司马,伍子胥首先站了起身,朝着庆忌躬身行礼道:“大王,臣以为救郑,势在必行!”
  “且不说郑国是我吴国的盟国,此番三晋联军二十五万人马,声势浩大,显然是奔着灭郑,瓜分郑地而去。”
  “若郑国一灭,韩赵魏三晋势必国力大增,临周王畿之地,威胁我吴国之崤函。”
  “因此,臣请率军救郑!”
  闻言,庆忌只是眯起了眼睛,没有说话。
  “大王,臣以为不妥!”
  太宰计然反驳道:“动辄大战,劳民伤财。而且,郑国经过阳子居变法后,国力大增,三晋联军欲灭郑,怕是不容易。”
  “以臣之见,三晋联军最多是胁迫郑伯放弃变法,处死阳子居,顺便割让几座城邑。灭郑……实无必要。”
  “呵呵。”
  伍子胥冷笑着道:“太宰此言差矣。”
  “二十五万人的大军,岂能是小打小闹?有阳子居变法,郑国益强。然而,现在郑伯众叛亲离,在老世族中不得人心。”
  “内外交迫之下,郑国覆灭,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