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3.上映【求订阅】

  与此同时。
  嘉星传媒的重头戏,甚至称得上年度大项目的《我不是要药神》,这部电影也终于在贺岁档来临之际,正式进入到了宣传状态。
  之前陆晨就说过,这部电影不适合放在春节档。
  所以,贺岁档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对于陆晨的决定,
  柳施施等人也没有任何的意见。
  而且陆晨说的也没错,这电影的确不适合放在春节档。
  虽然贺岁档比不上春节档。
  但是并不意味着贺岁档的竞争力很小。
  竞争可以说是相当的激烈。
  但同时这也是最适合《我不是药神》的档期。
  对此,柳施施他们也觉得没有问题,不过柳施施提议道:“我觉得我们可以在咱们的院线进行点映,你不是说《我不是药神》不比《忠犬八公》差吗?”
  “这个提议可以考虑一下,”陆晨笑道。
  对于《我不是药神》的质量,陆晨还是挺有自信的。
  这样的电影若是还不自信的话,那就证明电影市场出问题了。
  所以。
  点映一下还是可以的。
  放着这么一部口碑之作不点映,难道还要等到公映的时候才发酵热度吗?
  那肯定是不合算的。
  若是放在其他影院的话,陆晨可能还会觉得麻烦,但是在自家影院的话。
  根本不用和谁打招呼。
  如今的嘉星传媒早就今非昔比了。
  得到了陆晨的首肯。
  柳施施很快就吩咐了下去,很快,嘉星传媒的官微就有了动静。
  对于很多人而言,这可能是比《侏罗纪公园》杀青更为震撼的消息:“嘉星传媒《我不是药神》之作造成,拟定暑期档上映。”
  “我去。”
  “要不要这么刺激?”
  “陆导的《侏罗纪公园》刚刚杀青,这边《我不是药神》就制作完成了?忽然觉得作为陆导的影迷,这两年好爽啊。”
  “终于等到了你,还好我没放弃。”
  “说实话,这部电影我不想看,但是我找不到不想去看的理由,所以我还是准备硬着头皮去看。”
  “兄弟姐妹们,拼运气的时候到了。”
  “啊啊啊,能不能不要点映啊?你们就没觉得点映是件很讨厌的事情吗?”
  “《我不是药神》终于要来了,从这部电影开始筹备,我就一直关注的,一定不要让我失望啊。”
  “贺岁档的王者就要诞生了。”
  网上直接炸开了锅,无数的网友在疯狂的讨论,而业内一些原本拟定要在贺岁档上映新片的电影公司,此刻却是彻底的呆住了,谁也没想到,自家的新片竟然会碰到《我不是药神》这部被陆晨认证过的片子。
  这部片子之前在《忠犬八公》的时候就已经被陆晨认证了,陆晨说这是一部不比《忠犬八公》差得电影。
  陆晨基本上不会乱说的,
  因此。
  很多观众,或者公司的负责人都信了。
  是的,他们选择相信陆晨没吹牛。
  国内各大制片公司忘不了之前《忠犬八公》大杀四方的光景,就连好几部大制作都被它给压制住了。
  而且还被压制得那么惨。
  基本上没人幸免,而在国内几大制片公司都制作不出优质作品的当下,他们想要阻拦《忠犬八公》也没有任何的办法。
  这就是陆晨敢和其他制片公司硬碰硬的资本。
  他们太强了。
  靠着一部部优质的电影,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观众,如今,凡事电影和他们嘉星传媒沾上点关系。
  都会引起一系列的观影热潮。
  这才是最恐怖的?
  从嘉星传媒官微的消息刚出来,《我不是药神》就聚焦了极为恐怖的人气,并且,相关的话题超话,论坛等更是早早的就建立好了。
  这也是其他制片公司想要避开锋芒的主要原因!
  虽然,他们并不觉得《我不是药神》能吃完整个档期,但是与之碰上,受影响是肯定的。
  所以。
  为了避免受到影响,他们选择避开了锋芒。
  避开锋芒会不会很丢人?
  不不不。避开《我不是药神》并不丢人,哪怕是辜负影迷的期待,延后上映也不能和其撞上。
  如今的《我不是药神》就是个庞然大物。
  对于贺岁档的电影而言,就是这样的。
  甚至包括国内的一些权势级导演,轻易的不会和《我不是药神》角力。
  没办法。
  这部电影的热度老早就被陆晨给炒了起来。
  媒体是这么说的:“在《我不是药神》吊起观众对这部电影胃口的当下,没人愿意和注定要被观众吹捧的嘉星传媒第二部《忠犬八公》进行对决,甚至好几位权势级导演也主动避其锋芒。”
  声势有点吓人。
  最后陆晨他们选定的日子是12月1号。
  日子没什么特别的意义。
  就是想选择这个。对于这个随意的决定,嘉星传媒的其他人也没有任何的意见。
  直接着手准备去做。
  结果,不出半个小时,
  嘉星传媒安排《我不是药神》在12月1号上映的消息便如龙卷风般,吹进了无数网友的心里面。
  当然,还有各大制片公司。
  “12月1号,我们改档期。”
  “往后推半个月,避开它的锋芒。”
  “还好,我们不用改,但是还是有点危险的,现在开始加大影片的宣传,毕竟说不准《我不是药神》能火几周。”
  ……
  有的制片公司松了口气。
  有的制片公司鸡飞狗跳。
  不过,相比于这些制片公司,观众仿佛吃了一颗定心丸似的。
  定档。
  意味着看到这部电影的曙光来了。
  除此之外。
  让网上更加热闹的是:“拼运气的时候到了。”
  和当初的《忠犬八公》一样。
  嘉星传媒从官网,以及各大粉丝群抽取幸运人员。给他们发送电影票。
  至于这群人的电影票会怎么处理,嘉星传媒却不会强行干预。
  当然,陆晨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粉丝。
  他也打算在自己的微博粉丝群里面来一波。
  除此之外,影评人和社会和阶级代表当然是必不可少的。
  当然,
  在弄这些的时候,宣传也没有闲着。
  虽然《我不是药神》要上映的消息本身就很劲爆,自有媒体以及粉丝们的口口相传。
  在宣传的存在却是为了吸引到更多的观众,对于嘉星传媒而言,这种行为是非常有必要的。
  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没有电影会因为自家的作品名气太大而忽略宣传……
  相反哪怕电影已经人尽皆知,
  宣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甚至是一些大片,宣传的费用就越是夸张,业内甚至有营销宣传费用超过电影本身的例子。
  其实,
  说到贺岁片,以及最初的春节档,还是离不开香城电影。
  当然,香城电影一开始也很少在春节期间上映,因为大家印象里春节大家都忙着互相拜年,基本上没有电影上映。
  港片早期最卖座的电影,基本上以布鲁斯李和许氏兄弟最着名,那个时候香城电影都是学丑国片,香城本来也是一个西化城市,很多人都过圣诞节,所以那个时候最瞩目的港片,都选择在圣诞节到元旦期间上映。
  比如破票房纪录的《勐龙过江》和许冠闻最着名的《半斤八两》,都是阳历年底圣诞节期间上映。
  那个时候还没有贺岁片这个概念。
  最早开启贺岁片概念的,是龙叔的《师弟出马》,这部电影于1980年2月9日上映,距离大年初一2月16日一个星期。
  为了呼应过年气氛,该片海报特意选择了舞狮背景。
  该片最终取得了1000万港币票房,是香城影史上第一部破千万的电影,也让电影界第一次认识到春节档的威力。
  1981年许冠闻不甘示弱,主演的《摩登保镖》也选择在春节前一周上映,并首次提出了“贺岁片”的宣传口号;
  1982年许冠文再接再厉,《最佳拍档》继续如期上映。
  这两部电影都是当年票房冠军,并连续打破港片1500万线和2000万线。
  票房就是硬道理。
  连续3年,香城电影的年度票房冠军都归属于春节档的“贺岁片”。
  贺岁片的概念由此在香城正式确立,成为人们心目中每年最值得去看的电影。
  而香城的贺岁片传统也就此开启,一直延续了下来。
  一般选择在春节期间上映的贺岁片,题材不外乎动作和喜剧,娱乐性十足。
  而成龙和许冠闻的电影恰好是这个类型。
  后来香城电影的贺岁片涌现了很多经典,比如《富贵逼人》系列,再比如星爷的一系列喜剧片。
  不过观众最熟悉的贺岁片,一定是1992年《家有喜事》开启的“喜事”系列,简直拍成了连续剧。
  而内地的贺岁档的演变,则是冯氏喜剧应运而生。
  之后,贺岁档就直接被打造成为了一个品牌。
  随着时间的流逝,
  网络上,
  已经收到《我不是药神》点映邀请的影评人乃至社会各阶级代表纷纷晒出了手里面的电影票。
  而嘉星传媒这边也准备开始点映场次。
  首先,
  场次肯定是集中在他们自己的影院之中。
  质量摆在那里,陆晨直接懒得和其他院线合作,更何况合作还要一系列的调整之类的……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
  12月初。
  无数人翘首以盼的《我不是药神》终于开始了首映。
  陆晨和柳施施乃至《我不是药神》的所有主创人员,都出席了首映活动,当然,现场的嘉宾阵容也非常的亮眼,其中就包括了四花旦。
  这次陆晨没打算做主持。
  这次撒老师终于有空了,直接开瑞全场,几句话,就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
  】
  “我们都记得《忠犬八公》。”
  当首映礼进行到最热烈的时候,撒呗宁问陆晨:“这次我们需要准备纸巾吗?”
  “可以准备!”想了想说道:“不过,我相信很多人都用不着。”
  对于陆晨的回答,台下的人都听得非常的认真。
  当前戏差不多的时候,撒呗宁打了个响指:“说了这么多,我相信现场的观众和我一样,对这部号称能够和《忠犬八公》一较高下的《我不是要药神》充满了期待。那么现在就让我们在各自的位置上坐好,准备新的一次电影之旅吧。”
  台下的观众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电影开始。
  《我不是药神》讲述的故事主线大致可以概括为:
  一个失意的中年男人,通过走私印度彷制药,从开始时的唯利是图,最终通过真心帮助患者们,获得了自我救赎。
  影片的开场,徐争饰演的程勇,是落魄到连给儿子买双球鞋都囊中羞涩的离婚小老板形象。
  他已经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不修边幅,对前妻滥用家庭暴力,交不起房租而被迫关店,没有钱给重病的父亲动手术。
  这样的主角如何能够走出生活的泥潭,构成了主人公贯穿整部影片主线,必须完成的“不可能般的任务”。
  因缘际会下,一个承担不起正版特效药天价的慢粒白血病患者,找上了靠贩卖来路不明的印度性功能保健品维生的男主角,希望能够代购印度生产的廉价特效彷制药。
  面对现实的经济压力,与走私印度药能带来的巨额利益,程勇选择了以身试法、铤而走险,结果却阴差阳错的成为了这种印度药的在华代理,在享受走私药带来丰厚金钱的同时,还脱离了孑然一身的状态,组建了一个风趣而古怪的走私集团。
  这个走私集团里有为人唯唯诺诺的新任父亲、独自抚养患病女儿的舞娘、离家出走的叛逆黄毛少年、还有一位总念叨着主的老牧师。
  就是这样几位个性迥异、际遇不同的人,因为绝症与“假药”,走到了一起,面对面对生活与生命挣扎着继续呼吸。
  影片实际上并未只用力于男主角这位落魄中年,而是以他的际遇为线索,牵引出了这些各具特色的鲜活人物,除了主角一伙的走私集团,还有无力承担药价的白血病患者、无良的假药贩子、道貌岸然的正版药代、心力憔悴的破桉警官等等,围绕着“活下去”而演出了银幕上的众生相。
  顺风顺水地贩卖一段时间印度药后,程勇迫于被警方抓获的压力,用绝交一样的方式解散了自己创建的走私集团,摇身成为了一个有自己车间,月入数十万、能体面度日的老板。
  但本片并非一个讲诉违法者利用智谋功成身退、逃脱法律制裁的故事,患病友人因为无药的绝望自尽终于触动了程勇,他重新召回了同伙,再一次铤而走险贩卖印度药,这一次他不再是为了利润,而是出于朴素的救人之心竭力奔走。
  到了本片最后,这个因走私药而起的中年男人,再次失去了得来不易的朋友,放弃了对儿子的抚养权,散尽了通过自己的家财,并最终因为违法付出了铃铛入狱的代价。
  可是啊,这部电影的无奈之处就在于,你站在谁的角度去想,都没错。穷人想要活命而购买印度走私药,情有可原;程勇不想坐牢明哲保身,合情合理;警察打击违规药品,义不容辞。
  谁都没有错,可谁也都有错,自私本就是人的原罪,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