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很意外?

  杨明廉饶有兴趣的接过祝况手中的稿纸。
  邵镇康和宋振清等人都在盯着杨明廉看,想从他的表情看出点什么。
  他们一样好奇,好奇祝况到底能写出一首什么样的诗。
  杨明廉看到祝况的诗文之后,脸上的笑容逐渐的淡了下去,多了一点凝重。
  周围盯着他看的人忍不住好奇了,一首诗而已,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怎么表情变的这样沉重?
  “大人可否将祝大人的诗诵读与我等听?”最终,还是邵镇康忍不住了,开口说道。
  “可!”杨明廉点点头,又将目光看向祝况。
  这一次,他看向祝况的目光又有所不同。
  “《秋望》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黄尘古渡迷飞挽,白月横空冷战场。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这首诗读出来之后,不光是杨明廉脸上凝重,就是听到的其他人,面上也多了几分凝重,没想到,如此正好的秋日,祝况却写出这样一首沉甸甸的略带悲凉的诗。
  虽然说,这些年大明王朝还算安定,但是边境的战争却是从来都没有停止过的,便是西北边陲,也是大大小小的战争不断。
  “祝大人胸怀博大、忧国忧民。”杨明廉将手中沉甸甸的试稿放在案上说。
  “大人谬赞,下官不过是一时感慨罢了!”
  祝况汗颜啊!
  这首诗并不是他写的,而是明朝人李梦阳写的,他不过是借来用一次而已。不过,他这也算剽窃了,而且,千秋万代之后,历史上会不会将这首诗的作者该换成他祝况啊!
  邵镇康等人看向祝况的目光却有些审视,什么时候,祝况能写出这样精湛的诗来了?
  便是连祝况的老师李先生也很是疑惑,这个学生,他的了解并不是很多,但从仅有的了解却知道,他真的是个不擅长诗文的。
  莫非是因为做了官,看的想的不一样,才会有这样的感触?
  也是,人便是如此,思想是会随着身份地位的变化而变化的。
  “这首诗当真是祝大人有感而发写出来的?不是之前预备好的吧?”邵镇康迟疑了一下说道。
  祝况也是读书人,如果深思熟虑的琢磨一番之后,写出这样一首诗倒是也不奇怪,可就这样一蹴而就,他觉得难以置信。
  “邵教谕说笑了,难不成,您之前告诉过我今天要写什么题材的诗了?”祝况似笑非笑的说道。
  他这首诗确实不是自己写的,可是,这首诗的原作者现在还没有出生呢,便是剽窃了又能有谁知道?
  左右,这首诗还不曾在大明王朝出现过。
  邵镇康一噎,他确实没有告诉祝况今日要写什么题材的诗,但是,祝况如此快的时间,甚至在众人都还在思考的时候,就写出这样一首诗,总是让人觉得怪。
  “听闻人说,祝大人聪明非常,说不得,大人提前猜到,预备了一两首诗也未可知!”宋振清帮腔说道。
  祝况似笑非笑的问:“宋山长这是对自己书院学生的品德有所怀疑?”
  得,这次是自打嘴巴子了。
  宋振清这时候才想到,怀疑了祝况的人品,那就是质疑他们整个书院教出来的学生的人品了。
  “我自然没有这个意思!”他只能讪讪的分辨这一句,却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他之前怎么就没有想到,祝大人虽然不是从科举,但到底也是朝廷命官,祝大人受到器重,对于他们书院来说,也是极好的事?
  后悔啊,真是后悔,只是现在后悔,还来得及吗?
  祝况并不理会,只是笑着对杨明廉说道:“下官一时兴起而为,还请大人指点。”
  杨明廉自然是向着祝况说的,少不得对祝况一番夸赞,偏偏,他这一番夸赞入情入理有理有据,便是邵镇康听着觉得不舒服,也只能认了。
  而其他的学生听了祝况的诗,再想想自己的,真心觉得比不了,竟是自惭形秽。
  原本计划让祝况丢脸,谁知道,最后是自己丢脸的邵镇康,差点一口老血吐出来,然而让他更郁闷的是,宋振清似乎叛变了,除了最开始是针对祝况之外,后来竟就是在夸奖祝况了。
  失去了盟友,这让他不能接受啊!
  好在,现在还能安慰他的就是,女眷那边,想来祝况的妹妹是注定了要丢脸的。
  祝家是什么人家?供一个祝况读书已经是不容易,祝家的女儿肯定是没有读过书的,今天他让夫人特意邀请的都是书香门第的姑娘小姐们,多少都是懂得琴棋书画的,祝家那个厨娘,如何能讨得了便宜?
  然而,很快,得到的消息说,女眷那边拔得头筹的是未来的世子妃祝小姐。
  邵镇康原本就已经不好看的脸,这时候整个都是阴云密布了。
  他追问:“你没有听错?”
  “回老爷的话,没有听错,是夫人身边的小丫鬟亲口说的,祝小姐作画与舞都极精彩。”小厮兀自笑着说道。
  显然,邵镇康的心思,这小厮并不知道,还只当祝英娘是未来的世子妃,这次得了头彩是老爷安排的呢。
  就在邵镇康打算继续追问的时候,忽然听到了祝况的声音。
  “邵教谕很意外?”
  “没有没有,祝大人您想的多了。”
  “是本大人想多了,还是邵教谕想多了,教谕心里清楚。”祝况语气还是淡淡的:“人常说,宴无好宴,这个道理本大人懂的,今日之所以来这一遭,不过是为了让教谕大人死心而已!”
  邵教谕简直要被祝况这话说的气结,可偏偏,祝况说的这就是事实。
  “我与教谕本无恩怨,却不知教谕为何一定要一意孤行?就为了我让那些往日里读不起书的人读书了?”
  “这世间的人,天生便该有尊卑,偏生大人要一意孤行,让那些低贱卑微之人读书,我岂能坐视不理?”
  “哦?低贱卑微?倒是不知道教谕是如何界定高贵与卑微的?”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可是,我朝天子说,天下之本在农,却不知教谕是不是要抗旨?”
  一定大帽子就这么戴下去,祝况根本不管,眼前的人是不是能戴得起这顶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