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五十二 后起之秀 下

  刘娥知道皇上为此事烦心,就贴心地出主意说:“臣妾听潘太妃说,当年宋太后侍奉杜太后很是孝顺。婆媳虽然相处时间不久,却很是融洽。”
  “是啊,朕那时虽然年岁小,还是受过宋太后几次照拂的。哎……朕难啊!”皇上叹气道。
  “皇上莫急。臣妾有个办法,不知道可行吗?”
  “爱妃快说说。”皇上切切道。
  “若论功劳,杜太后哺育太祖太宗两位皇上,厥功甚伟。这一点没人都跟她老人家比。”刘娥抿嘴一笑,“臣妾想着,让宋太后去陪杜太后。”
  “爱妃啊。现在朕愁的不是入葬哪里,是这封号……”
  “皇上,臣妾是想:杜太后崇尚佛教。婆媳一体,宋太后生前也供佛。咱们不如在西京皇陵所在的县,专门修建个庙宇供奉宋太后的灵柩。这不下葬……不是就不用封号了?”
  刘娥见皇上眼睛微微一亮,又缓缓道:“这一来嘛,是宋太后尽尽做儿媳的心;二来,佛祖总是比凡人更尊崇些,也是咱们对宋太后的孝心。皇上觉得呢?”
  “好是好,可终归还得……”
  “皇上,说句不好听的话,这不过是上辈人的恩怨。”刘娥一边瞧着皇上的脸一边说:“等到八王这代人去世后,又有谁会在意?不如让不知恩怨的后辈人去处理吧?”
  皇上如梦方醒,一拍大腿:“对啊。爱妃,朕给你记一大功。”
  皇上依言行事,心中对刘贵人更加宠信。不但让她主理后宫事务,还把唯一的儿子赵玄佑交给刘贵人抚养。赵玄佑是郭皇后生的嫡子。能够抚养嫡子,更增加了刘贵人争夺后位的资本。刘娥心里也骄矜起来。
  可是只要寇准在朝一日,就会阻挡她的封后之路。眼下朝廷离不开寇准。刘贵人只得忍气吞声地继续当她的贵人,暗地里开始扶持母族。连她的前夫龚美都改名刘美,成为国舅,挂名侍卫马军司虞侯。
  大力扶持母族带来的不仅仅有荣耀,还有族人日益增长的欲望和骄固之心。久贫暴富的有些族人开始忘乎所以,欲壑难填。刘贵人的族人仗着宫里的权势,侵占百姓的盐井,企图获得更多的暴利。开始百姓只一味的忍着,后来刘氏族人变本加厉。百姓便不远千里来到京城告状。
  宋代广开越诉之门。京城汴梁设立的登闻鼓院、登闻检院,打造了一条快捷的“民告官”渠道。刘氏族人的事情爆出来,案情一目了然。登闻鼓院也按照量刑予以了判决。除了要求刘氏族人归还百姓的盐井,补偿百姓的损失之外,在侵占时打死打伤百姓的刘广利要依法判处死刑。
  刘氏族人找到国舅刘美,希望刘贵人能通融通融,钱可以赔,人能不能不死?刘美找到刘娥,刘娥很是恼怒:“国舅该管好他们才是,怎得就闹到京城来了,还出了人命?”
  “谁想着他们会……”
  “你不知道我现在境遇尴尬?好容易皇上心偏向我这儿,又出这种事?”刘娥深怨族人不懂事。
  “贵人莫动气。他们也知道错了,这不是来求贵人吗?”刘美劝慰道,“再说,他们不也是想把家族弄的强盛些,给贵人壮声势嘛。”
  刘氏族人暗中许诺过给刘美五十亩良田,刘美自然尽心劝说:“不说别的,这宫里那么多妃嫔,怎么就你的族人出事儿?这也关乎你的面子,你得管啊。”
  刘娥心里明白这事是族人不对,可权衡再三,还是打算找皇上说情。不为别的,主要想试探一下她在皇上心里的分量。看看皇上会不会为她破了规矩。如果这次可以,那将来封后之路还是有希望的。
  刘娥才帮皇上解决了宋太后安灵的事,皇上自是答应从轻发落。谁知登闻鼓院的判决书已经递到了刑部。宰相寇准看到之后,坚决不同意从轻发落。他甚至拿着皇上朱批过的判决书,冲到御书房,当场质问:
  “皇上,登闻鼓院的判决哪里不妥?”
  “这么明了的案情,都要徇私舞弊,那当初设置登闻鼓院还有什么意义?”
  “当年八王为什么献出金锏受罚?燕王为什么会被问责?都是因为他们触犯了法度!皇子尚且如此,他们又算是哪门子的皇亲国戚?”
  “皇上,法度若是没有了权威。你还指望他们这些所谓的亲戚来维护你的江山吗?”
  寇准连珠炮似的质问,让皇上无还口之力。寇准掷地有声的质问句句都是道理,句句都是为了法度、为了朝廷、为了这个国家更好。皇上哑口无言,只得无奈地打开判决书,潦草地划掉了朱批,维持原判。
  这件事皇上觉得没有办成,有些愧对刘娥,几天躲着不见她。刘娥倒是大方主动地来见皇上,跪下请罪:“皇上,之前是臣妾糊涂。臣妾不该向皇上求情。他们虽是臣妾的族人,可毕竟犯了法。作为臣民不思慕皇恩,却做出这等丢人的事来,是臣妾教导无方。给皇上丢脸了。”
  刘娥说的又急又气,懊恼地哭了起来。这女人的眼泪和善解人意历来就是俘获男人的最好武器。皇上见刘娥梨花带雨,哭的抽抽泣泣,自然心疼起来:“爱妃真是朕的贴心人。这次不能,朕将来一定补偿你。”
  刘娥以退为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她心里恨的寇准压根痒痒。纵然寇准没有半点错处,可他却触犯了刘娥的利益和权威。刘美也因此丧失了五十亩良田。刘贵人一派跟寇准势不两立。
  刘娥明白:后宫和前朝是相辅相成,相互助益的。她之所以迟迟不能封后,就是在前朝太单薄。王钦被贬官离京了,她急切需要一个新的盟友对抗寇准。
  刘娥首先拉拢曹利用。澶渊之盟实际的谈判官就是曹利用。他把皇上一百万的预算降到三十万,真的是莫大的功劳。你寇准不就是仗着澶渊之盟的功劳吗?你有,曹利用也有。刘娥有意无意地举荐曹利用,提升他的官职,用曹利用来对抗寇准的功绩。可是曹利用的能力和官职都一时无法企及宰相之位。她需要一个能够迅速上位的干将。她看准了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丁谓。
  丁谓面上表现的对寇准恭敬,心中却不愿久居人下。他在寇准回京之前就主动去结交了一个中级官员钱惟演。和三司使比起来,钱惟演的官职实在微不足道。丁谓之所以屈尊下交,是因为钱惟演身后埋着一条通往刘娥的暗线。
  刘娥的前夫龚美,也就是现在的国舅刘美,借着刘贵人的势力,娶了前吴越王钱俶的女儿。钱惟演是刘美的大舅哥。有了这层姻亲关系,钱惟演趁着同夫人妹妹进宫拜见刘贵人的机会,帮丁谓牵上了线。
  一个想当皇后,一个想当宰相,互相帮衬、各取所需。目的性一致,目标也一致——就是挤走寇准。于是二人开始了环环相扣地筹谋。
  之前刘贵人曾帮皇上出主意安放宋太后的棺木。在西京洛阳建造庙宇的事由三司负责。寺庙快竣工的时候,皇上派寇准前去查看。寇准除了是宰相,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寇准的夫人是宋太后的小妹妹。皇上特地准许寇准带着夫人一道去。
  到了现场,一切都造的古朴精细。只是寇准看出了不妥,便把负责建造的官员叫来:“这石道边的石刻不合仪制。”
  督造官员忙躬身拜道:“下官都是按照图纸所造,有何不妥,还望宰相大人明示?”
  寇准指着石刻道:“皇上的陵前才有瑞兽、瑞禽。皇后的只有鞍马、虎、羊。”
  见督造官站在不动,寇准又道:“还不去改?”
  “大人容禀。”督造官拱手道,“下官督造是按照图纸款式、数量领取建造银两和材料。现在再改,下官得先上报……怕是要等些时日。”
  “那怎么行呢?”寇准的妻子宋夫人道,“太后的灵柩后天就要安放了。”
  “下官只能按章程办事。望夫人海涵。”
  “他说的原没错。”寇准对夫人道,又问:“换成虎、羊,所需多少钱?”
  监造官算了一下,答道:“差不多1000缗钱。”
  寇准觉得并不多,就跟宋夫人商量道:“再上报改造太费事。这钱不如咱们出了,也算你为姐姐尽尽心。”
  “我觉得甚好,就按老爷说的办。”宋夫人赞同着,却又犯了难:“咱们出来的时候并没有带多少银两。再回去拿,不是一样耽误事吗?”
  寇准回头见三司使丁谓也来了,就开口向丁谓借钱。
  丁谓道:“大人见谅。下官出来时也没有带多少银子。若要救急,大人可以向三司借钱。只要我盖上印信,就可以去当地衙门临时支取。”
  别无他法,寇准觉得也并不是大事:“我给你写张借条吧。”
  “不用,在场这么多人都是见证,又都是为公。我还怕宰相大人跑了不成?”丁谓玩笑着,便盖了印信。
  改造石像的事就这样解决了。好在一切都赶在太后的灵柩到来之前安顿好了。
  宋夫人因为亲眷的关系,在那里多待了几天。当寇准夫妇回到京城,已经是十天之后的事了。在这十天之中,三司借款的条目已经送回京城。副宰相王旦怕留下把柄,就替寇准先行还了这1000缗钱。寇准得知后,自然登门道谢还钱。
  这本来是件无需上报的小事,寇准也没有任何违规的行为。丁谓还是把寇准借钱之事写在了总结宋太后安灵一事的奏章中。
  皇上看了笑道:“寇准借了1000缗钱,也值得写上?他几顿酒钱也就这个数了。”
  “皇上,臣写上是秉公办事,不隐瞒皇上一丝一毫。1000缗钱虽不多,也是公中的钱,臣不敢怠慢。再者,寇大人和王旦大人都廉洁奉公,及时还钱,臣作为后辈不胜钦佩。”
  “这又关王旦什么事?”皇上疑问道。
  丁谓便把王旦替寇准还钱,寇准再还王旦的事说了。丁谓虽说的都是“借钱”、“还钱”的事,可话语里却透露出王旦和寇准私交甚好。
  这是皇上最忌惮的事,两大宰相若是结党营私,那他这个皇帝岂不是要被架空了?这万万不能。
  没几日,皇上便借了个宋太后亲眷要为太后守灵的由头,把寇准派到西京去了。宰相之位空缺,丁谓这些年无论督造宫殿、整治水患,还是经营三司都很见成效。这些功绩,旁人有一个就够了,可他样样都有。皇上便顺理成章地升任他为副宰相,与王旦平起平坐。
  寇准离京时,八王去长亭送他。王旦也在,颇有些愧疚道:“我也是谨慎多余了。只怕你不写借据会生出事端。没想到……”
  寇准也知道王旦是好意,安慰道:“多谢王大人费心。看来不管怎样,都能找出事儿来。以后朝中劳大人多费心了!”
  “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寇大人也不必介怀。”八王举酒相敬,“寇大人此去一路平安。这坛好酒,我留着,等你回来接风再喝。”
  寇准再次被贬出京,好在王旦还在。王旦虽然圆滑,但还是有原则、有底线的。他一直坚持只当副宰相。无论资历、威望,丁谓都远不如他,也不敢越过他去。一直有王旦弹压着,丁谓还有所顾忌。
  可是岁月不饶人,王旦岁数大了。临终前,他虽然推荐了寇准、赵安仁、李宗谔等才学忠义兼备的宰相候选人,奈何比不过丁谓的大权在握和刘贵人的枕边风,都被一一排除在宰相名单外。
  远在嘉州的王钦,听说皇上生病,半夜光着膀子跪在地上为皇上祈求圣水。皇上喝了掺了药物的圣水后,病情轻了许多,也就把王钦召回京城。
  王钦与丁谓不同。丁谓自恃才高,还是有些傲气的。王钦专于拍马逢迎,能够俯下身子为皇上做许多事。比如皇上缠绵病榻时,王钦能伸手为皇上接痰。这是丁谓万万做不出来的。所以在皇上和刘贵人的眼里,王钦更贴心,更好驾驭。所以王钦虽回朝不久,便一跃成为正宰相,居于丁谓之上。
  而这一切,坐收渔利的就是刘娥。因为国家最重要的两个重臣都是她的人。于是,王钦、丁谓奏请立刘娥为皇后,自然顺理成章。
  在私宅和宫中挣扎了快二十年的刘娥,终于登上了皇后的宝座。对于她来说,这场权力的博弈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