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吾师谢闻

  王昱的问话让秦素素愣住了。
  这套剑法是前任太尉谢闻所创,谢闻同时也是萧临安的恩师。
  说起来,谢闻是凉都名人之一。
  他自幼聪慧过人,被誉为谢神童。
  那时,很多人认为,他长大未必依然聪慧过人。
  可惜,那些人都错了。
  谢闻十五岁中了状元。
  之后,一路顺风顺水坐到了尚书侍郎之位时,他也不过二十岁。
  区区五年时间,从六品小官坐上了从二品大员的位置,他所凭借的是无双的智慧与能力。
  很多人认为,他或许会成为最年轻的尚书。
  可世事难料。
  当年,北黎边境东城动荡不安,常有蛮人骚扰和掠夺财物。东城的兵力不足,守将只好上书朝廷,请求支援。
  朝中各党派为派哪个将军前往东城平乱一事而争执不休。
  先帝听得头痛欲裂。
  偏偏大臣们吵来吵去,就是没个说法。
  那时,谢闻主动请缨。
  不说大臣们质疑之声此起彼伏,就连先帝都怀疑谢闻的领兵能力。
  武将们不服气,认为谢闻不过是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武将列瓴甚至起哄逼谢闻立下军令状。
  谢闻不是一般人,没有打退堂鼓,而是胸有成竹地下了军令状。
  先帝见谢闻这样镇定自若,也就干脆任命谢闻为主将,列瓴和其他几个将军为副将,直接领四千铁骑平乱。
  没有出战的武将都等着看谢闻的笑话。
  可不过过了短短一个月,谢闻就凯旋归来。
  据说,谢闻把那些闹事的蛮人捕获后,令他们在城内做了半个月的杂活。那些人本该苦不堪言,却纷纷请求留在边境的东城定居,说他们也是饥不果腹才会去抢东西。
  谢闻不好擅作决策,于是便领军回京。
  回京时,列瓴等武将更是尊谢闻为谢兄,隐隐有结拜之意。
  但谢闻没同意。
  先帝龙颜大悦,赐封谢闻为太尉。
  打了一仗回来,官位由从二品一下子跃到了正二品。除了谢闻之外,谁都没有这等运气。
  太尉本来和公主并无交集,可先帝令谢闻教授萧临安武功。
  这一教就是六年,之后,萧临安已有十五岁。
  十五岁生日时,萧临安收到了谢闻的剑谱随附书信一封。
  二十六岁,正值青年,又手握重权,可谢闻说放就放,一声不吭遁入空门。
  从此,师徒分道扬镳。一人出皇宫赴沙场,一人退庙堂入佛门。
  待到萧临安归来时,谢闻已经出家半年了,也成了得道高僧,法号太和。
  她数次登门拜访,谢闻都拒不相见。
  最后一次,她终于见到谢闻。
  那时,谢闻似乎与往日不同了许多。
  重生到现在,秦素素都没有去见他。
  忽然听到别人问起这剑法,才想起了那些琐碎的记忆以及那个对自己十分耐心的师傅。
  “怎么不能说?难道是安国长公主?”王昱看着有点恍惚的秦素素,推测道。心里却后悔提起了秦素素的伤心事。长公主过世还没一年,猛地提起,只怕秦素素心里不好受得很。
  “这剑法乃是姨母的师傅谢太尉所创。剑法是姨母教我的。”半真半假的回话,秦素素却是认为这是最好的处理方法了。
  “谢太尉?可是蒺藜寺的太和大师?”王昱吃惊地说。
  “正是。莫不是还有第二个谢太尉不成?”秦素素反问道。
  算起来,谢闻如今也是不惑之年了。
  “太和大师果然厉害。这剑法我料想着创始人是一名女子。没想到竟然是大师!”王昱喃喃自语。
  “确实。我也从来没有见过比他厉害的人。就连颐王也不能相提并论。”秦素素由衷感叹。
  “嗤!说得你好像见过一样。而且你才多大,一生很长,怎么能断定以后就见不到比他厉害的人?”王昱摇摇头。好吧!其实是他心里觉得不舒服。
  “我怎么没见过?我和姨母曾经一起去拜访过大师。而且我也肯定没有人能比他厉害。”秦素素出言驳斥。
  关键是,我见过他是如何地厉害,排兵布阵。于他而言,不过是随手拈来的事。他骨子里似乎不把任何事和任何人放在眼里。秦素素在心里默默地想着。
  “倘若有机会,我倒想见一见太和大师。”王昱突兀地说道。
  这样冠绝京华的人物,如果能有幸见上一面,探讨一番,此生大概无憾了。王昱想着关于谢闻的一切。
  此时的他尚不知道,关于谢闻的事,秦素素还对隐瞒了多少。
  雪纷纷而落,四周静得仿佛时光凝结不动。
  两人坐了一会儿,都各自离去。
  而在一个隐蔽的角落里,原本离去的周深却是盘坐在另一辆马车里,修长的手指放下布帘,陷入沉思。
  秦素素刚才错认他为三郎时,只有他察觉到这异样可能与三叔有关。
  三叔,单名云,字仪临,仪表堂堂。先帝曾替安国长公主赐婚,对象便是周家三公子周云。
  只是这秦素素和三叔有什么关联,他却是百思不得其解。
  “公子该走了。”车夫出声。
  “恩。回吧!”周深闭上眼睛回道。
  马车悠悠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