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 章

  通判家愿意结亲的意思,王莲一大早就和李母说了,说完之后,她有些担忧的道:“婆婆,如果这亲事真的要结的话,那我们就得筹措银子了。章节更新最快”
  先前李婉结婚,家里办宴饮花费了很多,加上给的嫁妆,这些算下来,家里就已经没多少银子了。现在没过多长时间,李典又要举办婚礼,而且结亲的对象是通判家,这就更加了得,李家所给的这份聘礼绝轻不了。
  光靠家里剩下的这么点,根本就差的老远。
  所以王莲才道,得想法子,赶紧借点银子去置办聘礼。
  李母听了结亲的消息愣了,好久才开口,看着儿媳的眼睛,不怎么信的道:“你说什么,我们家怎么可能和通判家结亲,还是嫡女,莫不是搞错了吧?”
  他们两家之间的门第相差巨大,根本就连想也不敢想的亲事,李母听了,第一反应就是逗着玩的笑话。
  王莲就差没拍着胸口保证,她瞪着眼睛道:“婆婆,这事我还能骗您不成?”顿了下,非常强调的道:“这是真的,昨儿个夜里小叔亲口和我说的,我是一个字都没差的告诉您的!您若还不信,等小叔醒了,您亲自问问。”
  见王莲这么坚定的保证,加上知道她不是会在这方面开玩笑的人,所以李母信了,但她却没一丝的高兴,相反还忧虑忡忡:“莲儿,你说怎么办是好,通判家的小姐,那可是千金之躯!娶回来岂不是得当个祖宗供着?”
  到时候别说侍奉自己了,只要她不嫌弃自己家贫寒、闹腾就好。
  但这又不能回绝,那样子就得罪人家了,这样子打人家的脸,往后的日子还能有家里人的好?唉声叹气,就差没求天、拜祖宗、告菩萨的了。
  王莲见婆婆这样,忙拉着她,满脸的笑意道:“婆婆,快别愁了。小叔说了,他的朋友教养很好,很知礼,而且我也听丈夫说过,陆通判为人最为正直、好礼,许多人都称赞。父兄如此,想来那姑娘定然是不错的。”
  在李母看来,婚姻最重要的还是门当户对,差距大了,总是有一方自卑,有一方气盛。这二者,对家庭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虽说圣贤书里常道,‘贫而乐,富而好礼。’但那又有几人做到?
  真是这样,也就没有那么多的是非了。
  李母最终叹了口气,站在别人的立场道:“那姑娘也是个一时运差,碰上个选秀。这么多年了,本来以为这辈子也经历不到了,谁想到这时候圣上再一次的想起?不想姑娘送入宫的,可不得想法子,找个安稳人许配了。”
  不是碰上选秀,不可能这么匆忙,那么也就不会有交集。
  “婆婆这是在说什么呢,怎么就贬低了小叔呢?要我说,就小叔的才气、样貌,配那姑娘,是登对的!过上两三年,小叔考中进士了,那通判大人可不就得赞自己当初有眼光,挑了个金婿。”王莲道。
  笑了笑,李母知道媳妇是在夸儿子,以让自己开心,但自知之明她还是知道的,所以她道:“不说这些了,怎么样都行了,反正事情已经成定局了,以后尽量别让那姑娘受气就行。”
  端了茶杯,抿了口,李母想了想,道:“我去看看典儿起了没,有些事得问问他。”具体的事,还得问一下,到底人家是个什么章法。
  在外面听了个尾语的李清进了门,指着外面院子道:“娘,二哥起了,在院子里洗漱呢!”走到母亲身边坐下,好奇的问道:“娘,二哥怎么回来了,这不才去了一两天吗?”按理说,这时候应该还在府学才对。
  王莲给小姑倒了杯水,没有茶叶的,递给她,道:“你二哥给你找了个嫂子,现在回来,是想让你娘去下聘呢!”
  知道小姑每天早上都要喝很多水,便给倒上了。
  噗嗤。嘴里喝的水都喷了。
  咳咳,捂着嘴,李清瞪大了眼睛,不信的道:“嫂子你骗人的吧,二哥怎么就有媳妇了?不是说近几年要专于学业,晚些时候再谈婚姻的事吗?”她刚听,也和李母一样的反应,觉得是开玩笑,一点也不觉得二哥会在这时候娶媳妇。
  “不骗你,不光娶,娶得还是通判家的小姐!马上你就有个知书达理的小嫂子了。”王莲见李清刚刚那杯水,泼了大半,没喝多少下肚,赶紧续了,还叮嘱道:“别这么大惊小怪的了,慢慢喝。”
  听了这么惊人的消息,也顾不得喝了,李清转头问李母:“娘,这是真的吗?二哥要娶通判家的小姐?”
  “是的,过会儿我问你二哥。”李母道。
  就在这时,李典刚好进来,听见了母亲的话,道:“娘有什么事要问?”
  看见儿子,李母连忙招手,让他赶紧过来。
  李典走过去。
  拉着他坐自己面前,李母追问道:“快和娘说说,到底怎么回事,是不是要立刻过去下聘啊?”
  虽然这事说起来,有些不好意思,但又不是能拖延的,李典点了点头,对母亲道:“通判大人说了,得快点,京里来的监差已经到了行省衙门住下。听说是因为跟来的子侄病了,才没往下派人选人。所以我们得抓紧时间,在人来之前,最少也得吧亲定下。”
  现在时间非常紧张,容不得疏忽,如果不在监差派人之前定下,一切就白费了。
  李母惊了一跳,急忙道:“监差已经到了行省衙门了?这么快!”
  站了起来,也不等回答,李母喃喃道:“这可真得快点了。”打定主意,立刻转头对儿子道:“这么说的话,我们得立刻动身才是,不然就晚了。”说着就要去收拾行李。
  王莲一把拉着她,劝道:“婆婆,别急,我们坐下好好商量商量,把事情好好捋捋。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得把要做的事商量透了,一件一件按条理办,这样既快了,又顺遂。”做事就怕眉毛胡子一把抓,到时候什么都办不成,还耽误了时间。
  李母这时候已经乱了,家里事情往常也不是她处理,现在根本就没个主张。好在她知道谁是能干的,急忙拉着媳妇道:“莲儿,你是个有主意的,这事你就帮着参谋参谋。你给捋捋,看看怎么样在最短的时间里把事情解决了,还干得漂亮!”
  王莲是当男子养大的,跟着父亲也在铺子里走来走去,见识广。嫁过来后,李母也是直接把管家的权交了她,这么些年,也处理的井井有条,尤其是近一两年,先是经手李典禀生宴,后又全权打理李婉婚事,两件事都办的极为妥帖,让李母看着很是赞叹。现在遇了这棘手的事,自然而然的也想到了她。
  点了点头,王莲也不推脱,直接对着小叔开口道:“李典,你给说说,通判大人是怎么说的?是让直接带媒人去提亲?想想,通判大人对于聘礼,有提什么吗?”现在时间这么紧,六礼根本就不可能那么的全乎,一些不重要的,就简单化了,现在最重要的,就是下聘、亲迎了。
  她就是这点摸不准,不知道官宦家是怎么个下聘法。
  李典道:“嫂子说的这些,通判大人都提了。大人的意思是,因为时间紧,就不搞那些胡哨,让请了媒人登门,赶紧纳彩。至于纳征的下聘礼,则也简单化了,不必按她姐姐的那些来,说是按我们这里正常人家的聘礼下。他最叮嘱的,就是时间,越快越好,千万不能耽误。”
  王莲点了点头,明白了。
  这话的意思,瞧着是不在意聘礼,大概对家里的情况也了解,知道不可能给的像其他官宦人家那么多,便在那时候就提了,按家乡的来。
  既然这样,就好办了,思考了下,王莲决定道:“这样吧,先请婆婆去找个媒人,我去娘家一趟,挪些银子使使。虽然通判大人不在意,但我们总不至于把聘礼真的弄得那么简单,那也太丢面子了。”
  “啊?”李母抬头,不可置信的望着儿媳:“你要去娘家借银子?······”给弟妹做聘礼。
  后面那话没说出来。
  也说不出口。
  按理说这事就算管,也不会像这样子管法,别人家媳妇来管,好的也只是把该做的做了,聘礼差些也就过去了。根本就没有哪个能够大度的为弟妹聘礼而去娘家借银子的嫂子。
  一旁的李清和李典也惊讶着呢,一向知道嫂子人好、度量大,但她这样子做,还是惊到了他们。
  看着他们傻了,王莲噗嗤笑了,挑眉道:“怎么,是不是感动了。”拍着李典的肩道:“其实嫂子也有小计算的,未来的弟妹是通判家的小姐,让她满意了,随意的在娘家面前美言几句,你哥想自己做生意的话就容易多了。”确实也是有这点意思,其实和官宦家结亲,多少也带点这意思。
  知道嫂子这么说,其绝大部分的意思是想让家里人安心,不要背负负担。
  李典感激的道:“嫂子的好意我知道,但也不必去借银子,家里还有多少,可以先拿出来置办实在不行,我去旁人家借,想来还是能借来银子的。”不想嫂子回娘家,往后里被人当傻子看待。
  呵呵笑了,王莲挥手道:“好了,知道你能耐,但这银子还是去我娘家借吧。你在外面借,被人拿来说事,又该闹腾,别为了这点银子就留了坏名声。”
  在外面借,确实难保不被人拿来说事,到时候就麻烦了。万一牵扯到品行,一切就完蛋了。
  看李典还要说,王莲强行制止,道:“好了,别说了,现在当务之急就是赶快把这事办了。其他的以后再说。我先出门了。”银子娘家虽然有,但也要去银庄取,大额的钱放在家里有些不放心,所以都存银庄了。这样一来,又得耽误时间,得抓紧才行。
  王莲离开后,李母也要去县城,找一个稳当的媒婆。
  李母对着儿子、女儿:“我现在去请媒人,你们俩赶快去婉儿家,和她说一声,我大概没时间过去了,清儿不能留在那儿陪着了,可能会有事情要帮着办。”哎,这可真是,第一次去拜访,就耽误了,也不知道亲家会怎么想。
  李清点头:“好,我们这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