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活之永恒 第52章 苏联危机2

小说:虫活之永恒 作者:小楼观风雨 更新时间:2024-08-04 22:33:21 源网站:顶点小说
  石油和天然气出口获得的巨大硬通货收益,为维系失败的体制提供了决定性的金融资源。苏联经济状况不用任何经济改革就得到了改善,可以大量购买外国先进设备和消费品,还保障了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财政基础。

  苏联1940年代为开采里海石油资源建造的海上石油城,位于今阿塞拜疆巴库阿普西半岛距陆地45公里处的海面上,人们称它为“oilrocks”。

  受到石油红利的刺激,苏联1970-1986年对石油天然气工业的投入提高了1-2倍。1970-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前,石油工业占工业总投入的8.8-9.3%,1986年则提高到了19.5%。

  苏联石油产能1970年为美国的74%,1986增长到了140%;在此期间,天然气产量从相当于美国的30%增长到了133%。苏联从西方进口的机械设备包括成套石油开采设备,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从1980年的29.8%提高到了1990年43.8%。当时许多人认为,油价上涨到一定高度之后就会稳定下来,沉浸在一片乐观的期许中。

  但是其他部门的情况则堪称一片萧条。从50年代的6%、70年代的4%到80年代的3-3.5%,苏联经济持续20-30年增速递减,甚至增长停滞。苏联从1975年变为粮食净进口国,粮食进口激增。1970年净出口350万吨,1974年粮食进出口持平,1975年进口上千万吨。1984年仅从美国和加拿大进口粮食达2680万吨。1986-1988年,食品短缺约为210亿卢布(在食品生产总额为1360亿卢布的情况下)。除大量进口粮食外,1989年进口肉类60万吨,奶油24万吨,植物油120万吨,砂糖550万吨,柑橘50万吨。

  可以明显看出,苏联在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已经严重依赖石油出口,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联甚至陷入了用增产维持石油美元收益的怪圈。

  位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盆地秋明州东北部,鄂毕河流域的油田群,是俄罗斯第三大油田,于1961年首次被发现。

  70年代的石油减产、提价,导致了西方国家工业生产衰退、通货膨胀加剧和失业率上升等一系列负面影响,据统计,整个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从1973年的5.7%分别降至1974年的0.7%和1975年的-0.4%,从1978年的4.1%分别降至1979年的3.2%、1980年的1.4%和1982年的-0.3%。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石油消费国纷纷开始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摆脱对石油的严重依赖。

  首先,西方国家纷纷调整能源政策,首先是节制石油消费。据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估计,1973~1981年经合组织因节能而减少的石油消费量高达3.18亿吨,平均每年节油2446万吨,其中1979~1981年年均节油量更高,达4933万吨,仅此一举,就可以使经合组织减少近100万桶∕日的石油消费量。

  同时,西方国家重视发展替代能源,并且注重高科技低能耗产业的发展。据统计,1984年美国公用事业用煤量比1973年增加一半以上。同一时期,英国、法国和西德每年至少各有一座1200兆瓦或更大的原子能发电站可以投入使用。到1983年,法国已经39%的电力由核电站供应。此外,西方国家成立了统一的国际组织介入国际石油市场,1976年1月19日,国际能源机构正式成立,这使得西方国家形成了集体的能源安全体系。

  在这些措施的作用下,八十年代,世界石油的消费量逐渐下降,据1986年6月英国石油公司的《世界能源统计评论》报道,“1979年世界石油总消费量为31.25亿吨,而到1985年却只有28.09亿吨;1985年,石油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所占的比重只有37.89%,与1973年相比,石油的比重下降了约10个百分点。”

  1979年,在美国排队加油的汽车长队,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让苏联大发横财。

  事实上,在1979年到1980年期间,面对不断高涨的原油价格,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长曾经不断对其他opec成员国提出警告,高油价将抑制对原油的需求。但没有人重视其警告,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其远见。

  这种对原油需求下行的趋势,早在当年也被华国学者所注意。在发表于《现代国际关系》1983年第04期的《八十年代的西欧经济》一文中,华国学者关树芬就已经指出,“西欧国家为了适应世界能源的新形势,已先后制定了以节能和开发替代能源为中心的能源结构改革计划,降低石油在西欧能源总消费中的比重,重新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据欧洲共同体估计,在1981——90年十年内,成员国此类投资总额约500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

  可见,进入到八十年代后,原油需求下降带来的价格下跌已经形成趋势,而过度依赖石油出口的苏联经济如果不进行相应调整,灾难性的后果是无法避免的。

  但是,1980-1982年间,世界经济已经出现连续衰退并伴之以石油价格下降时,苏联没有人预见到这一情况将给苏联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在80年代,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粮食和食品。因此,苏联经济状况直接取决于世界油价和谷物价格的波动。

  更要命的是,苏联此时的原油还出现了开采量下降和成本上涨问题。80年代初期,占苏联石油产量25%的萨莫特洛尔油田的产量已经出现下滑,西西伯利亚其他巨型油田的产量也在下降。巨型油田中,易采而便宜的石油已经枯竭。西西伯利亚稍小一些的复杂油田则需要巨额投入。为了维持原来的产能,需要有更多的金融和物资投入,但国家预算中没有钱来进行这些投资。这就将导致一个结果:当原油价格下降时,苏联将越来越难以用增产来维持稳定的外汇收入。

  苏联人已经一再地失去了弥补的机会,最后的结局便不难想象了。

  1985年8月,沙特的石油出口从不足200万桶/日猛增到约600万桶/日,秋末更达到900万桶/日。11月,国际石油价格从30美元/桶一路下跌,在不到5个月之后跌至12美元/桶。这使得苏联在一夜之间损失了超过100亿美元的硬通货,几乎是其硬通货收入的一半。

  按照苏联能源部官方统计,1985-1988年世界油价下跌,从1984年的212.6美元/吨下降到1988年的93美元/吨,下降了129%,致使该国四年间共计损失400亿卢布。这令本已问题严重的苏联经济雪上加霜,并成为了苏联最终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长期以来,沙特这次增产都被一些人认为是在美国“逼迫”下进行的,但事实上通过分析不难得知,沙特的增产是本国经济的必然要求。

  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市场石油供应极度充裕,沙特采取了支撑油价的策略,将原油日产量由1980年的逾1000万桶减少至1985-86年的不到250万桶。但与此同时,但其他产油国却并没有跟进,导致油价陷入多年低迷,沙特也因此背上沉重的债务,出现长达16年的预算赤字。

  沙特的减产受益最大的恰恰是苏联等开采成本极高的产油国。因此,沙特在1985年改变做法,采取增产降价的策略,把苏联等原油开采成本极高竞争对手“一杆清台”,是一种合理的市场行为。事实证明,沙特此举,最终为他们的经济逐渐复苏铺平了道路。这其中即便有美国撑腰,也不应视为“阴谋”,而是顺势而为的“阳谋”。

  可以说,在漫长的时间里,苏联过度依赖重工、军工的严重畸形经济体制,早已为其经济种下了不良的种子。在国际油价下跌的大背景下,苏联人没有意识到潜在的危机,以至于轻而易举地被一次油价大跌击倒,这背后也潜藏着长期以来的执政失误。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虫活之永恒,虫活之永恒最新章节,虫活之永恒 顶点小说!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