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瀚冷哼一声:“那些老臣,自恃资历深厚,便对殿下诸多掣肘。殿下不必理会他们,只需以雷霆手段推行此事。若有反对者,便以‘妨碍朝政’之名问罪。殿下要让他们明白,如今这大明朝,是殿下说了算。”
朱标心中一动,他从未见过王叔如此强硬的一面。
“王叔,孤明白了。孤会按照王叔的计划行事。”朱标坚定地说道。
朱瀚满意地点点头:“殿下能如此想,臣弟便放心了。不过,殿下也要做好心理准备,此事推行起来,必定困难重重。那些心怀不轨之人不会轻易罢休,定会想尽办法阻挠殿下。”
朱标握紧拳头:“孤不怕。为了这大明朝的江山社稷,为了天下百姓,孤定会勇往直前。”
朱瀚看着朱标坚定的眼神,心中涌起一股欣慰之情。
数日后,京城。
朱元璋坐在乾清宫的龙椅上,手中拿着朱标从江南传来的奏折,眉头紧锁。
奏折中,朱标详细汇报了江南书院之事,以及朱瀚提出的整顿计划。
“这个朱瀚,倒是会出主意。”朱元璋轻声自语道。
这时,高力士躬身道:“陛下,王爷此计虽好,但恐会引起朝中动荡。那些与书院勾结的官员,背后势力错综复杂,若冒然动手,恐生变故。”
朱元璋冷哼一声:“朕岂会不知?但如今江南书院之事已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若任由那些心怀不轨之人继续煽动百姓,这大明朝的江山迟早会出乱子。朱瀚此计,虽冒险,但值得一试。”
高力士道:“陛下圣明。只是,太子殿下年幼,能否担此重任?”
朱元璋目光一凝:“标儿虽年幼,但有朱瀚在旁辅佐,朕放心。而且,这也是一次锻炼他的机会。若他能顺利解决此事,朕日后便可将这江山放心交给他。”
高力士连忙道:“陛下所言极是。太子殿下聪慧过人,又有王爷相助,定能不负陛下所望。”
朱元璋微微点头:“传朕旨意,准太子所奏,命各地书院暂停讲学,进行整顿。同时,着锦衣卫暗中调查与书院勾结的官员,收集罪证,待时机成熟,一并问罪。”
高力士躬身应道:“是,陛下。”
江南,金陵行辕。
朱标接到朱元璋的旨意后,立刻开始着手实施整顿计划。他首先召集了江南各地的官员,宣布了朝廷的旨意。
“诸位大人,陛下旨意已下,命各地书院暂停讲学,进行整顿。此事关乎朝廷威严和天下稳定,望诸位大人务必全力配合。”朱标声音洪亮,气势不凡。
官员们纷纷躬身应道:“谨遵殿下旨意。”
然而,朱标心中清楚,这些官员中,有不少人与书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定不会轻易配合。
果然,在接下来的讨论中,便有人提出了异议。
“殿下,书院乃教书育人之地,若暂停讲学,恐会影响学子们的学业。还望殿下三思。”
说话的是苏州知府陈文远,此人一向与书院关系密切。
朱标目光一冷,看向陈文远:“陈大人,书院虽为教书育人之地,但如今却被一些心怀不轨之人利用,散播反明言论,煽动百姓对朝廷的不满。若不加以整顿,这书院便成了祸乱之源。陈大人如此维护书院,莫非与那些心怀不轨之人有所勾结?”
陈文远脸色一变,连忙跪地:“殿下明鉴,臣对朝廷忠心耿耿,绝无与心怀不轨之人勾结之事。只是,臣担心暂停讲学会引起学子们的不满,进而引发骚乱。”
朱标冷哼一声:“陈大人此言差矣。暂停讲学只是暂时的,待整顿完毕,书院自会重新开讲。而且,朝廷会选拔一批真正有学识、有品德的读书人进入书院担任教职,传播正统思想,这对学子们来说,也是一件好事。陈大人若真为学子们着想,便应支持朝廷的整顿计划。”
陈文远被朱标说得无言以对,只得低头道:“殿下所言极是,臣定当全力配合朝廷的整顿计划。”
其他官员见陈文远都已妥协,便也不敢再提出异议,纷纷表示支持朝廷的决定。
散会后,朱标回到书房,将今日的情况告知了朱瀚。
“王叔,今日之事还算顺利,那些官员虽心有不甘,但也不敢公开反对。”朱标说道。
朱瀚微微点头:“殿下做得很好。不过,这只是表面上的顺利。那些与书院勾结的官员不会轻易放弃,他们定会在暗中使绊子。殿下要小心应对。”
朱标道:“王叔放心,孤已有所准备。孤已命人暗中监视那些官员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异常,便立刻采取措施。”
朱瀚满意地笑了笑:“殿下能如此谨慎,臣弟便放心了。接下来,殿下要尽快选拔一批真正有学识、有品德的读书人进入书院担任教职。此事至关重要,关乎整顿计划的成败。”
朱标道:“王叔所言极是。只是,这选拔读书人一事,孤心中尚无合适人选。王叔可有推荐?”
朱瀚沉思片刻,而后道:“臣弟倒是有几个人选。其一,乃翰林院编修张文远,此人学识渊博,为人正直,且对朝廷忠心耿耿。其二,乃国子监祭酒李明德,此人治学严谨,品德高尚,在读书人中颇有威望。其三,乃民间大儒王守仁,此人虽未入仕,但学识超凡,其心学思想对扭转民间舆论大有裨益。”
朱标眼睛一亮:“王叔所荐之人,皆为当世大才。孤这就命人去请他们。”
朱瀚道:“殿下且慢。这三人中,张文远和李明德在朝中任职,请他们倒是不难。但这王守仁,隐居山林,不问世事,恐难以请动。”
朱标微微皱眉:“那该如何是好?”
朱瀚嘴角微扬,露出一抹神秘的笑容:“殿下放心,臣弟自有办法。这王守仁虽隐居山林,但对天下大事并非全然不顾。殿下可写一封亲笔信,言明朝廷整顿书院之意,以及殿下求贤若渴之心。臣弟再亲自前往拜访,定能将他请出山。”
朱标大喜:“如此甚好。有劳王叔了。”
数日后,朱瀚带着朱标的亲笔信,踏上了前往王守仁隐居之地的路程。
王守仁隐居之地,乃一处深山幽谷。谷中云雾缭绕,鸟语花香,宛如人间仙境。朱瀚沿着蜿蜒的小路前行,心中不禁对这位民间大儒多了几分敬意。
终于,在一处茅屋前,朱瀚见到了王守仁。此人虽已年过半百,但精神矍铄,目光深邃。
“在下朱瀚,见过王先生。”朱瀚躬身行礼道。
王守仁微微颔首:“王爷大驾光临,有失远迎。不知王爷此来,所为何事?”
朱瀚从怀中取出朱标的亲笔信,双手递上:“王先生,这是太子殿下的亲笔信。殿下听闻先生大名,钦佩不已,特命在下前来邀请先生出山,担任书院教职,传播正统思想。”
王守仁接过信,展开阅读。片刻后,他轻轻叹了口气:“太子殿下有此心意,实乃天下百姓之福。只是,老夫已隐居多年,不问世事,恐难担此重任。”
朱瀚连忙道:“王先生此言差矣。如今江南书院之事,关乎朝廷威严和天下稳定。先生学识超凡,品德高尚,若能出山相助,定能扭转民间舆论,让百姓明白朝廷的良苦用心。还望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出山相助。”
王守仁沉默片刻,而后道:“王爷所言,老夫岂会不知。只是,老夫心中尚有一顾虑。”
朱瀚问道:“先生有何顾虑?但说无妨。”
王守仁道:“老夫担心,即便老夫出山,也难以改变那些心怀不轨之人的想法。他们已被前朝思想蒙蔽双眼,听不进正统之言。”
朱瀚微微一笑:“先生放心。殿下已有了应对之策。此次整顿书院,不仅要选拔真正有学识、有品德的读书人担任教职,还要对书院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传播正统思想,弘扬忠君爱国之道。而且,朝廷会对那些心怀不轨之人进行严厉打击,让他们不敢再兴风作浪。先生只需尽心尽力教导学子,其余之事,殿下自会处理。”
王守仁听后,心中一动。他本就心怀天下,如今见太子殿下有如此决心和魄力,便也不再犹豫。
“既如此,老夫便应了殿下之邀,出山相助。”王守仁说道。
朱瀚大喜:“先生高义,在下代殿下谢过先生。事不宜迟,我们即刻启程,前往金陵。”
王守仁点点头,收拾好行囊,便与朱瀚一同踏上了前往金陵的路程。
金陵行辕。
朱标得知王守仁已答应出山相助,心中大喜。他亲自出城迎接,将王守仁迎入行辕。
“先生能出山相助,实乃孤之大幸。孤定当重用先生,不负先生一片苦心。”朱标说道。
王守仁躬身行礼:“殿下言重了。老夫愿为殿下效力,为这大明朝的江山社稷尽一份绵薄之力。”
朱标道:“先生请坐。如今书院整顿之事已刻不容缓,还望先生能尽快拿出方案。”
王守仁坐下后,沉思片刻,而后道:“殿下,书院整顿,当从三方面入手。其一,选拔真正有学识、有品德的读书人担任教职,传播正统思想。其二,改革书院的教学内容,增加忠君爱国、伦理道德等方面的课程,让学子们明白何为正道。其三,加强对书院的管理,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杜绝心怀不轨之人混入书院。”
朱标听后,连连点头:“先生所言极是。就依先生所言,着手整顿书院。”
“王叔,孤能顺利解决江南书院之事,多亏了王叔和王先生相助。孤定会铭记这份恩情。”朱标对朱瀚说道。
朱标道:“王叔过奖了。孤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还需王叔多多指点。”
朱瀚拍了拍朱标的肩膀:“殿下放心,臣弟定会全力辅佐殿下。如今江南书院之事已基本解决,但朝中还有一些隐患。殿下不可掉以轻心。”
而在京城,朱元璋得知江南书院整顿之事进展顺利,心中也十分欣慰。
“标儿果然没有让朕失望。有朱瀚在旁辅佐,朕这江山,后继有人了。”朱元璋轻声自语道。
然而,朱元璋心中也清楚,这朝堂之上,暗流涌动,远非表面这般平静。
那些心怀不轨之人不会轻易放弃,定会在暗中寻找机会,卷土重来。
他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守护好这大明朝的江山。
“高力士。”朱元璋忽然唤道。
“奴才在。”高力士连忙躬身应道。
“传朕旨意,命锦衣卫加强对朝中官员的监视,尤其是那些与江南书院有过往来的官员。一旦发现异常,立刻向朕禀报。”朱元璋说道。
高力士道:“是,陛下。”
朱元璋坐在御书房中,手中握着一本奏折,眉头紧锁。
奏折是锦衣卫呈上的,详细记录了朝中一些官员与江南书院残余势力暗中往来的情况。
“这些逆臣,竟还不死心。”朱元璋冷哼一声,将奏折重重地拍在案上。
高力士在一旁小心翼翼地伺候着,见朱元璋发怒,大气都不敢出。
“陛下息怒,龙体要紧。”高力士轻声劝道。
与此同时,朱瀚和朱标也回到了京城。
夜色沉沉,皇城之内,灯火通明。朱瀚披着一袭玄色蟒袍,立于御书房外的回廊之下,目光深邃地望着远方的宫墙。
他刚从朱标的书房离开,心中仍旧回荡着那句低语:“皇叔,东厂之事,需得小心。”
东厂,这个由皇帝亲自设立的特务机构,表面上是为了监察百官,实则早已成为权力斗争的工具。
“王爷,东厂督主赵乾求见。”内侍低声禀报。
朱瀚微微一愣,随即点头:“请他进来。”
赵乾身着飞鱼服,步履稳健地走入,面上带着恭敬的笑意:“末将参见王爷。”
“赵督主深夜来访,所为何事?”朱瀚语气平淡,眼神却锐利如刀。
赵乾微微一笑,从袖中取出一封密信,双手奉上:“王爷,这是东厂最新探得的情报,涉及朝中数位重臣。”
朱标心中一动,他从未见过王叔如此强硬的一面。
“王叔,孤明白了。孤会按照王叔的计划行事。”朱标坚定地说道。
朱瀚满意地点点头:“殿下能如此想,臣弟便放心了。不过,殿下也要做好心理准备,此事推行起来,必定困难重重。那些心怀不轨之人不会轻易罢休,定会想尽办法阻挠殿下。”
朱标握紧拳头:“孤不怕。为了这大明朝的江山社稷,为了天下百姓,孤定会勇往直前。”
朱瀚看着朱标坚定的眼神,心中涌起一股欣慰之情。
数日后,京城。
朱元璋坐在乾清宫的龙椅上,手中拿着朱标从江南传来的奏折,眉头紧锁。
奏折中,朱标详细汇报了江南书院之事,以及朱瀚提出的整顿计划。
“这个朱瀚,倒是会出主意。”朱元璋轻声自语道。
这时,高力士躬身道:“陛下,王爷此计虽好,但恐会引起朝中动荡。那些与书院勾结的官员,背后势力错综复杂,若冒然动手,恐生变故。”
朱元璋冷哼一声:“朕岂会不知?但如今江南书院之事已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若任由那些心怀不轨之人继续煽动百姓,这大明朝的江山迟早会出乱子。朱瀚此计,虽冒险,但值得一试。”
高力士道:“陛下圣明。只是,太子殿下年幼,能否担此重任?”
朱元璋目光一凝:“标儿虽年幼,但有朱瀚在旁辅佐,朕放心。而且,这也是一次锻炼他的机会。若他能顺利解决此事,朕日后便可将这江山放心交给他。”
高力士连忙道:“陛下所言极是。太子殿下聪慧过人,又有王爷相助,定能不负陛下所望。”
朱元璋微微点头:“传朕旨意,准太子所奏,命各地书院暂停讲学,进行整顿。同时,着锦衣卫暗中调查与书院勾结的官员,收集罪证,待时机成熟,一并问罪。”
高力士躬身应道:“是,陛下。”
江南,金陵行辕。
朱标接到朱元璋的旨意后,立刻开始着手实施整顿计划。他首先召集了江南各地的官员,宣布了朝廷的旨意。
“诸位大人,陛下旨意已下,命各地书院暂停讲学,进行整顿。此事关乎朝廷威严和天下稳定,望诸位大人务必全力配合。”朱标声音洪亮,气势不凡。
官员们纷纷躬身应道:“谨遵殿下旨意。”
然而,朱标心中清楚,这些官员中,有不少人与书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定不会轻易配合。
果然,在接下来的讨论中,便有人提出了异议。
“殿下,书院乃教书育人之地,若暂停讲学,恐会影响学子们的学业。还望殿下三思。”
说话的是苏州知府陈文远,此人一向与书院关系密切。
朱标目光一冷,看向陈文远:“陈大人,书院虽为教书育人之地,但如今却被一些心怀不轨之人利用,散播反明言论,煽动百姓对朝廷的不满。若不加以整顿,这书院便成了祸乱之源。陈大人如此维护书院,莫非与那些心怀不轨之人有所勾结?”
陈文远脸色一变,连忙跪地:“殿下明鉴,臣对朝廷忠心耿耿,绝无与心怀不轨之人勾结之事。只是,臣担心暂停讲学会引起学子们的不满,进而引发骚乱。”
朱标冷哼一声:“陈大人此言差矣。暂停讲学只是暂时的,待整顿完毕,书院自会重新开讲。而且,朝廷会选拔一批真正有学识、有品德的读书人进入书院担任教职,传播正统思想,这对学子们来说,也是一件好事。陈大人若真为学子们着想,便应支持朝廷的整顿计划。”
陈文远被朱标说得无言以对,只得低头道:“殿下所言极是,臣定当全力配合朝廷的整顿计划。”
其他官员见陈文远都已妥协,便也不敢再提出异议,纷纷表示支持朝廷的决定。
散会后,朱标回到书房,将今日的情况告知了朱瀚。
“王叔,今日之事还算顺利,那些官员虽心有不甘,但也不敢公开反对。”朱标说道。
朱瀚微微点头:“殿下做得很好。不过,这只是表面上的顺利。那些与书院勾结的官员不会轻易放弃,他们定会在暗中使绊子。殿下要小心应对。”
朱标道:“王叔放心,孤已有所准备。孤已命人暗中监视那些官员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异常,便立刻采取措施。”
朱瀚满意地笑了笑:“殿下能如此谨慎,臣弟便放心了。接下来,殿下要尽快选拔一批真正有学识、有品德的读书人进入书院担任教职。此事至关重要,关乎整顿计划的成败。”
朱标道:“王叔所言极是。只是,这选拔读书人一事,孤心中尚无合适人选。王叔可有推荐?”
朱瀚沉思片刻,而后道:“臣弟倒是有几个人选。其一,乃翰林院编修张文远,此人学识渊博,为人正直,且对朝廷忠心耿耿。其二,乃国子监祭酒李明德,此人治学严谨,品德高尚,在读书人中颇有威望。其三,乃民间大儒王守仁,此人虽未入仕,但学识超凡,其心学思想对扭转民间舆论大有裨益。”
朱标眼睛一亮:“王叔所荐之人,皆为当世大才。孤这就命人去请他们。”
朱瀚道:“殿下且慢。这三人中,张文远和李明德在朝中任职,请他们倒是不难。但这王守仁,隐居山林,不问世事,恐难以请动。”
朱标微微皱眉:“那该如何是好?”
朱瀚嘴角微扬,露出一抹神秘的笑容:“殿下放心,臣弟自有办法。这王守仁虽隐居山林,但对天下大事并非全然不顾。殿下可写一封亲笔信,言明朝廷整顿书院之意,以及殿下求贤若渴之心。臣弟再亲自前往拜访,定能将他请出山。”
朱标大喜:“如此甚好。有劳王叔了。”
数日后,朱瀚带着朱标的亲笔信,踏上了前往王守仁隐居之地的路程。
王守仁隐居之地,乃一处深山幽谷。谷中云雾缭绕,鸟语花香,宛如人间仙境。朱瀚沿着蜿蜒的小路前行,心中不禁对这位民间大儒多了几分敬意。
终于,在一处茅屋前,朱瀚见到了王守仁。此人虽已年过半百,但精神矍铄,目光深邃。
“在下朱瀚,见过王先生。”朱瀚躬身行礼道。
王守仁微微颔首:“王爷大驾光临,有失远迎。不知王爷此来,所为何事?”
朱瀚从怀中取出朱标的亲笔信,双手递上:“王先生,这是太子殿下的亲笔信。殿下听闻先生大名,钦佩不已,特命在下前来邀请先生出山,担任书院教职,传播正统思想。”
王守仁接过信,展开阅读。片刻后,他轻轻叹了口气:“太子殿下有此心意,实乃天下百姓之福。只是,老夫已隐居多年,不问世事,恐难担此重任。”
朱瀚连忙道:“王先生此言差矣。如今江南书院之事,关乎朝廷威严和天下稳定。先生学识超凡,品德高尚,若能出山相助,定能扭转民间舆论,让百姓明白朝廷的良苦用心。还望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出山相助。”
王守仁沉默片刻,而后道:“王爷所言,老夫岂会不知。只是,老夫心中尚有一顾虑。”
朱瀚问道:“先生有何顾虑?但说无妨。”
王守仁道:“老夫担心,即便老夫出山,也难以改变那些心怀不轨之人的想法。他们已被前朝思想蒙蔽双眼,听不进正统之言。”
朱瀚微微一笑:“先生放心。殿下已有了应对之策。此次整顿书院,不仅要选拔真正有学识、有品德的读书人担任教职,还要对书院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传播正统思想,弘扬忠君爱国之道。而且,朝廷会对那些心怀不轨之人进行严厉打击,让他们不敢再兴风作浪。先生只需尽心尽力教导学子,其余之事,殿下自会处理。”
王守仁听后,心中一动。他本就心怀天下,如今见太子殿下有如此决心和魄力,便也不再犹豫。
“既如此,老夫便应了殿下之邀,出山相助。”王守仁说道。
朱瀚大喜:“先生高义,在下代殿下谢过先生。事不宜迟,我们即刻启程,前往金陵。”
王守仁点点头,收拾好行囊,便与朱瀚一同踏上了前往金陵的路程。
金陵行辕。
朱标得知王守仁已答应出山相助,心中大喜。他亲自出城迎接,将王守仁迎入行辕。
“先生能出山相助,实乃孤之大幸。孤定当重用先生,不负先生一片苦心。”朱标说道。
王守仁躬身行礼:“殿下言重了。老夫愿为殿下效力,为这大明朝的江山社稷尽一份绵薄之力。”
朱标道:“先生请坐。如今书院整顿之事已刻不容缓,还望先生能尽快拿出方案。”
王守仁坐下后,沉思片刻,而后道:“殿下,书院整顿,当从三方面入手。其一,选拔真正有学识、有品德的读书人担任教职,传播正统思想。其二,改革书院的教学内容,增加忠君爱国、伦理道德等方面的课程,让学子们明白何为正道。其三,加强对书院的管理,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杜绝心怀不轨之人混入书院。”
朱标听后,连连点头:“先生所言极是。就依先生所言,着手整顿书院。”
“王叔,孤能顺利解决江南书院之事,多亏了王叔和王先生相助。孤定会铭记这份恩情。”朱标对朱瀚说道。
朱标道:“王叔过奖了。孤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还需王叔多多指点。”
朱瀚拍了拍朱标的肩膀:“殿下放心,臣弟定会全力辅佐殿下。如今江南书院之事已基本解决,但朝中还有一些隐患。殿下不可掉以轻心。”
而在京城,朱元璋得知江南书院整顿之事进展顺利,心中也十分欣慰。
“标儿果然没有让朕失望。有朱瀚在旁辅佐,朕这江山,后继有人了。”朱元璋轻声自语道。
然而,朱元璋心中也清楚,这朝堂之上,暗流涌动,远非表面这般平静。
那些心怀不轨之人不会轻易放弃,定会在暗中寻找机会,卷土重来。
他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守护好这大明朝的江山。
“高力士。”朱元璋忽然唤道。
“奴才在。”高力士连忙躬身应道。
“传朕旨意,命锦衣卫加强对朝中官员的监视,尤其是那些与江南书院有过往来的官员。一旦发现异常,立刻向朕禀报。”朱元璋说道。
高力士道:“是,陛下。”
朱元璋坐在御书房中,手中握着一本奏折,眉头紧锁。
奏折是锦衣卫呈上的,详细记录了朝中一些官员与江南书院残余势力暗中往来的情况。
“这些逆臣,竟还不死心。”朱元璋冷哼一声,将奏折重重地拍在案上。
高力士在一旁小心翼翼地伺候着,见朱元璋发怒,大气都不敢出。
“陛下息怒,龙体要紧。”高力士轻声劝道。
与此同时,朱瀚和朱标也回到了京城。
夜色沉沉,皇城之内,灯火通明。朱瀚披着一袭玄色蟒袍,立于御书房外的回廊之下,目光深邃地望着远方的宫墙。
他刚从朱标的书房离开,心中仍旧回荡着那句低语:“皇叔,东厂之事,需得小心。”
东厂,这个由皇帝亲自设立的特务机构,表面上是为了监察百官,实则早已成为权力斗争的工具。
“王爷,东厂督主赵乾求见。”内侍低声禀报。
朱瀚微微一愣,随即点头:“请他进来。”
赵乾身着飞鱼服,步履稳健地走入,面上带着恭敬的笑意:“末将参见王爷。”
“赵督主深夜来访,所为何事?”朱瀚语气平淡,眼神却锐利如刀。
赵乾微微一笑,从袖中取出一封密信,双手奉上:“王爷,这是东厂最新探得的情报,涉及朝中数位重臣。”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最新章节,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最新章节,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