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不汤不水的诗会后,太原内史刘暾于次日抵达邺城。
随着最后的三万并州甲士出现在邺城西面,邺城的狂欢氛围达到了最高潮。司马颖再次出城欢迎时,几乎全城人倾城而动,将官道上挤得密不透风,一度让人有窒息之感。
而看到刘暾与司马颖会面时,众人纵情欢呼,呼声起伏真如海浪,一浪高过一浪,似乎天地也随之摇晃,令人震耳欲聋。即使呼声停息良久,众人散去,天地间似乎仍有回音,萦绕空中不肯散去。
至此,事先约定的所有义军首领,都已经成功抵达邺城。稍作整顿后,讨赵的军议终于正式召开。
召开军议的地点是在邺宫的文昌殿,地方六品以上的官员尽数出席。会议仍然由卢志主持,他高挂一张巨幅的司州地图,手持羽扇,对参会众人做开场说明。
首先是介绍如今的形势,他对众人说道:“时至今日,赵王篡逆已有三月,齐王移檄天下,也一月有余。得益于赵王无道,国有义士。无论河南河北,倡义形势皆如火如荼,一片大好。光在我邺城南北,便已汇聚义兵雄师二十六万,其众之盛,几可与灭吴之师相比拟。”
“反观赵逆,他虽坐拥精锐禁军十万,可淮南王殿下已然证明,他到底不得人心。麾下将士之所以还没有反正,只是因为得了收买,一时为利欲所误。可以预料的是,为利而兴兵者,一旦遇上生死关头,亦会为利而倒戈,难得真正效死。”
“因此我相信,人和,是站在我们这边的。”
说完了人和,再说地理形势。
卢志微微一顿,用羽扇指点洛阳周遭道:“洛阳有八关之险,自汉灵帝经营至今,都是易守难攻的险要据点。其中函谷关在西,广成关、轘辕关、旋门关、大谷关、伊阙关在东南,这都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我们主要面对的,还是洛阳以北的孟津关与平津关。”
将羽扇落到大河上后,卢志笑说道:“好在杜武库为了沟通大河南北,在孟津关修有河桥,成历代前所未有之盛事,也使得黄河天险化为通途,可供人随意往来。想要据守京畿,就必须烧毁浮桥。”
“我们已打探到消息,赵逆舍不得烧毁河桥,已派兵河北,试图在汲郡与我等对峙。”
“而汲郡无险可守,他在此地与我等决战,便是舍弃了地利,我等的胜算又增添三分。”
听到此处,与会众人多面露喜色,他们本来就认为义军势大,赵王没有胜算,对方竟然还主动应战,那要取胜,更是易如反掌。
当即就有人按捺不住,都护赵骧率先起身,对着众人叫嚷道:“事已至此,还有什么需要讨论的?!对方不仅要防备我军,还要考虑到南面的齐王。所谓顾此失彼,能到河北来负嵎顽抗的,莫非能有五万人吗?”
“我军如今有二十六万,以五敌一,怎能不胜?”他对司马颖抱拳道:“殿下,我愿为殿下做先锋,率先杀入逆军之中,将那贼帅生擒给您!”
“如此大事,怎能少得了我?”石超也起身请战道,“殿下,只需要给我五千带甲兵马,我便敢攻下汲县!如若不成,我愿提头来见!”
有了这两人开头,剩下的人自然是群情涌动,纷纷请战,显然是视禁军如无物。司马颖见人心可用,也不由露出满意的神情来,在主席上暗暗点头。
正要开口说话的时候,不料一个老人咳嗽了一声,在场众人便顿时安静了,原来是刘弘站了出来。
作为在场所有人中,资历最高,年龄最老的边疆名将,刘弘的威望极高,他一有说话的想法,司马颖也不得不谦声问道:“宣城公有什么话要说吗?”
刘弘居高临下地扫视了周围的年轻人一眼,不徐不疾道:“诸位立功心切,我这个老头子也是明白的。可兵者,军国大事,既然是作战,就不得不谨慎。我敢问请战的诸位一句,谁知道敌军率队的将领是谁?”
赵骧不耐烦地说道:“宣城公,这有什么要紧?莫非敌将有什么不同,这仗就不打了?”
“如果赵逆派来的是上谷郡公,赵将军打算如何呢?”
“这……”赵骧一时目瞪口呆,在场众人也一时息声,似是从云端跌落回了现实。毕竟孟观战绩实在太过可怖,征西军司耗费三年都不能平定的齐万年之乱,孟观竟然用三千铁骑凿穿十万大军,将叛乱一战而定。与这样的人对阵,五倍的兵力优势就能取胜吗?
在场的人,谁也不敢打这个包票。
冀州刺史李毅道:“宣城公多虑了,赵逆不是令孟观出镇宛城了吗?该为他头疼的,那是齐王殿下,莫非孟观还能率军飞到河北来,与我们打这一仗?”
说到这,众人恍然,场上的气氛再次轻松起来,只是已不像之前那样乐观。
刘弘却不依不饶,又说道:“李使君说的是,上谷郡公确实过不来,但别忘了,关中的征西军司,还有幽州的宁朔军司,目前还是支持赵逆的。”
“若是两路大军来河北援助赵逆,诸位又该如何?”
刘弘说罢,又令在场众人陷入恐慌中。这两路兵马合起来超过十万,又一个在西一个在北,可以对征北军司腹背夹击,这么看来,战事的形势并没有想象中这么乐观。
卢志这时说道:“宁朔军司里,多是宣城公您的旧部,应该不至于临阵倒戈吧!至于征西军司……”
见卢志将目光投向自己,刘羡也起身回答道:“征西军司的将士,我大多熟悉。经历过郝散之乱后,他们对孙秀和赵逆厌恶至极,哪怕河间王想要投靠赵逆,手下的将士也是不答应的。”
刘弘见状,点点头道:“如此看来,倒是老夫多虑了。不过我还是有些怀疑,如果敌军见我军势大,深沟高垒,不与我军主动作战,以此拖延时间,又该如何办呢?”
说到这,大家其实已经有些反应过来了:刘弘虽然看似是在反对出兵,但实际上,是想用这种一问一答的方式,帮助众将更客观地看待战局,而不是盲目地用所谓自尊心与激情来进行作战。他的姿态是这样谦和,以致于人们被引导也毫不觉得突兀。
刘羡想,其实刘弘心中已经早有定论,但仍虚心让大家认为,这是大家共商大计讨论而达成的结论,真是高超的御下手段。相比之下,自己只会费尽口舌来摆弄其中的是非利害,还是落入下乘了。
卢志也是如此想的,他干脆上前对刘弘行礼,恭敬询问道:“宣城公有何破敌妙计,不妨直接说出来吧,我们洗耳恭听。”
刘弘便接过卢志手中羽扇,大步走到地图前,指点说:“所谓料敌从宽,以我之见,诸位的心气固然是好的,但正面作战还是缺少经验。若是我方直扑汲郡,而对方占据清水,在此处拒水而战,或是固守营垒,恐怕会有极大的伤亡,甚至挫伤士气,这是我不愿见到的。”
“所以我设想有一法,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众人闻言,都集中注意倾听,但见他道:“现在的情形是,义师的兵多,可不善战,而赵逆的兵力捉襟见肘,却装备精良。若想要取胜,就要发挥义师的长处,那就应该分兵。”
说到这,他将羽扇移到汲郡南面,敲击道:“我们可兵分三路,主力自然是正面奔赴汲郡,但不必急于进攻,而是分派一路水师。不需许多,只要八千人,从大河逆流而上,绕道到汲县后方,去抢占铜关。这样,贼军腹背受敌,必不敢轻举妄动,我军也就能轻松渡过清水河了。”
然后,他将羽扇点在河内郡北面,又道:“而最重要的是北面这路奇兵,我军可以分一路精兵,从上党郡绕路,经天井关南下,出其不意地抢占河桥。只要河桥在手,敌军就彻底失去了与京畿的联系,成了一支孤军。”
“到那时,我们只需围困数日,高声劝降,贼军必然气沮。要么只能出城与义师决战,要么甚至就不战而溃,任由我军施为了。”
(刘弘作战计划,未画原黄河流向)
好计策!刘羡听罢,几乎要当场击掌赞叹。
卢志说道:“宣城公用兵,已经进入化境了。”
太原内史刘暾更是赞同说:“若是这个打法,真是万无一失!”
这确实是极为难得的好计策,一般来说,两军交战,就是将领之间进行互骗。上当了的输,不上当的赢。可刘弘的计谋却可以说是阳谋了,单纯地扬长避短,不与对方进行正面决战,而采用迂回包抄的形式获得最大的利益。哪怕对方明明知道战局发展,也没有破解的办法,这就是阳谋的魅力。
但刘羡将眼色投向在场众将时,又很快意识到不对:诸将的脸色大多太沉重了,他们并不欣赏刘弘的这个提议。
难道是这个计策还不够好吗?刘羡随即猜出缘由:当然不是,可这么打仗的话,对方若是不战自溃,诸将谁能立下功劳呢?恐怕都是刘弘的谋策之功了!诸将之所以参与义师,是冲着出人头地来的,可不是为了做他人的嫁衣啊!
因此,就当司马颖为刘弘的提议感到意动时,阳平太守和演说道:“宣城公的提议不可谓不好,但恐怕不合时宜。”
“哦?和府君有何高见?”刘弘对反对意见一向是非常容忍的。
和演对成都王一拜,继而道:“殿下,请恕我直言,现在是非常时期,并非是两国交战。义军既分南北,可到底哪一路才是讨逆的最大功臣呢?”
他斩钉截铁地说道:“答案不言自明,哪一路义军先进入京县,谁就是这次讨逆的最大功臣,也才能获得天下人心。”
“宣城公此策,确实是万无一失,可却提得太晚,也未免太花费时间了。我军现在搜集船只,需要多长时间?分派精兵绕路上党,要多长时间?我们再招降贼军,又要多长时间?恐怕最少也要一个月。”
“打仗怎么能惧怕伤亡呢?现在要紧的是抓紧时间,速战速决,决不能打成慢仗。”
“否则到那时候,齐王殿下已经策马洛阳,遍赏天香,殿下却还未到河桥!殿下莫非甘心吗?”
司马颖闻言及此,可谓胸潮澎湃,当即挥拳道:“如此大事,岂能让齐王专美于前?”心中顿时下定了径直猛攻的决心。
但他很快又反应过来,这未免显得自己过于功利,同时为了挽回刘弘和刘暾的面子,还是故作姿态,纠结了一会儿说:“唉,不对,我要以人心来做定夺。这样吧,支持宣城公的立于左面,支持和府君的立于右面。”
如此做派,征北军司诸将如何不明白他的心意?除了司马乂一派的人外,当然是大部分立于右边,就连卢志也沉默不语。至此,就定下了两日之后,大军南下汲郡的策略。
其中前锋为赵骧、石超、李毅等人,卢志留守邺城负责后勤运转。司马乂与刘暾等人的军队作为后继,留在邺城,等他指令。这种做派,俨然是要将破贼的功劳独吞。
司马乂对此颇有微词,几乎就要忍耐不住,当众对司马颖发作,但刘羡悄悄拽了拽他的袖子,顿时令司马乂哑火了。
散会之后,司马乂对刘羡抱怨道:“天下大事,坏就坏在这些急功近利的小人手里,府君为何不让我说话?”
刘羡心平气和地说道:“殿下,有些事情,靠说是说不会的。众意难违,您说服不了成都王,反而会损伤兄弟之和。我想,宣城公也是这个想法。”
刘弘对此情形确有预料,他全然没有被否定的懊恼,而是笑呵呵地说道:“殿下,有些事情,确实不能强求,我们既然尽了力,也没有必要再纠结了。”
司马乂也清醒下来了,懊恼道:“可十六弟如此急躁,恐怕南下战事,他哪怕是吃亏,也不会让给我们了。”
“这没有什么可怕的。”刘羡对此已有思虑,说道:“主帅全然不在乎士卒生死,不怕吃亏,那必然就有吃不完的亏,他们不可能一战而定的。”
“战场上既需要果决,也需要耐心。现在就是等待战机的时候,有他们在前面探虚实,我们大可以先看看情况。殿下,到时候我们随机应变,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司马乂闻言,却有些将信将疑。但事已至此,也没有什么更改的余地了。
在元康二年的三月壬午,浩浩荡荡的河北义兵正式起兵,开始陆续开拔,正式向汲郡开进。而司马乂与刘羡一行人则返回赵国,率常山军为义军主力后继。
六日后,常山军抵达邺城,义军主力占据朝歌,前后连营长达百里,前锋赵骧所部,已能看到清水河畔的芦苇。
随着最后的三万并州甲士出现在邺城西面,邺城的狂欢氛围达到了最高潮。司马颖再次出城欢迎时,几乎全城人倾城而动,将官道上挤得密不透风,一度让人有窒息之感。
而看到刘暾与司马颖会面时,众人纵情欢呼,呼声起伏真如海浪,一浪高过一浪,似乎天地也随之摇晃,令人震耳欲聋。即使呼声停息良久,众人散去,天地间似乎仍有回音,萦绕空中不肯散去。
至此,事先约定的所有义军首领,都已经成功抵达邺城。稍作整顿后,讨赵的军议终于正式召开。
召开军议的地点是在邺宫的文昌殿,地方六品以上的官员尽数出席。会议仍然由卢志主持,他高挂一张巨幅的司州地图,手持羽扇,对参会众人做开场说明。
首先是介绍如今的形势,他对众人说道:“时至今日,赵王篡逆已有三月,齐王移檄天下,也一月有余。得益于赵王无道,国有义士。无论河南河北,倡义形势皆如火如荼,一片大好。光在我邺城南北,便已汇聚义兵雄师二十六万,其众之盛,几可与灭吴之师相比拟。”
“反观赵逆,他虽坐拥精锐禁军十万,可淮南王殿下已然证明,他到底不得人心。麾下将士之所以还没有反正,只是因为得了收买,一时为利欲所误。可以预料的是,为利而兴兵者,一旦遇上生死关头,亦会为利而倒戈,难得真正效死。”
“因此我相信,人和,是站在我们这边的。”
说完了人和,再说地理形势。
卢志微微一顿,用羽扇指点洛阳周遭道:“洛阳有八关之险,自汉灵帝经营至今,都是易守难攻的险要据点。其中函谷关在西,广成关、轘辕关、旋门关、大谷关、伊阙关在东南,这都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我们主要面对的,还是洛阳以北的孟津关与平津关。”
将羽扇落到大河上后,卢志笑说道:“好在杜武库为了沟通大河南北,在孟津关修有河桥,成历代前所未有之盛事,也使得黄河天险化为通途,可供人随意往来。想要据守京畿,就必须烧毁浮桥。”
“我们已打探到消息,赵逆舍不得烧毁河桥,已派兵河北,试图在汲郡与我等对峙。”
“而汲郡无险可守,他在此地与我等决战,便是舍弃了地利,我等的胜算又增添三分。”
听到此处,与会众人多面露喜色,他们本来就认为义军势大,赵王没有胜算,对方竟然还主动应战,那要取胜,更是易如反掌。
当即就有人按捺不住,都护赵骧率先起身,对着众人叫嚷道:“事已至此,还有什么需要讨论的?!对方不仅要防备我军,还要考虑到南面的齐王。所谓顾此失彼,能到河北来负嵎顽抗的,莫非能有五万人吗?”
“我军如今有二十六万,以五敌一,怎能不胜?”他对司马颖抱拳道:“殿下,我愿为殿下做先锋,率先杀入逆军之中,将那贼帅生擒给您!”
“如此大事,怎能少得了我?”石超也起身请战道,“殿下,只需要给我五千带甲兵马,我便敢攻下汲县!如若不成,我愿提头来见!”
有了这两人开头,剩下的人自然是群情涌动,纷纷请战,显然是视禁军如无物。司马颖见人心可用,也不由露出满意的神情来,在主席上暗暗点头。
正要开口说话的时候,不料一个老人咳嗽了一声,在场众人便顿时安静了,原来是刘弘站了出来。
作为在场所有人中,资历最高,年龄最老的边疆名将,刘弘的威望极高,他一有说话的想法,司马颖也不得不谦声问道:“宣城公有什么话要说吗?”
刘弘居高临下地扫视了周围的年轻人一眼,不徐不疾道:“诸位立功心切,我这个老头子也是明白的。可兵者,军国大事,既然是作战,就不得不谨慎。我敢问请战的诸位一句,谁知道敌军率队的将领是谁?”
赵骧不耐烦地说道:“宣城公,这有什么要紧?莫非敌将有什么不同,这仗就不打了?”
“如果赵逆派来的是上谷郡公,赵将军打算如何呢?”
“这……”赵骧一时目瞪口呆,在场众人也一时息声,似是从云端跌落回了现实。毕竟孟观战绩实在太过可怖,征西军司耗费三年都不能平定的齐万年之乱,孟观竟然用三千铁骑凿穿十万大军,将叛乱一战而定。与这样的人对阵,五倍的兵力优势就能取胜吗?
在场的人,谁也不敢打这个包票。
冀州刺史李毅道:“宣城公多虑了,赵逆不是令孟观出镇宛城了吗?该为他头疼的,那是齐王殿下,莫非孟观还能率军飞到河北来,与我们打这一仗?”
说到这,众人恍然,场上的气氛再次轻松起来,只是已不像之前那样乐观。
刘弘却不依不饶,又说道:“李使君说的是,上谷郡公确实过不来,但别忘了,关中的征西军司,还有幽州的宁朔军司,目前还是支持赵逆的。”
“若是两路大军来河北援助赵逆,诸位又该如何?”
刘弘说罢,又令在场众人陷入恐慌中。这两路兵马合起来超过十万,又一个在西一个在北,可以对征北军司腹背夹击,这么看来,战事的形势并没有想象中这么乐观。
卢志这时说道:“宁朔军司里,多是宣城公您的旧部,应该不至于临阵倒戈吧!至于征西军司……”
见卢志将目光投向自己,刘羡也起身回答道:“征西军司的将士,我大多熟悉。经历过郝散之乱后,他们对孙秀和赵逆厌恶至极,哪怕河间王想要投靠赵逆,手下的将士也是不答应的。”
刘弘见状,点点头道:“如此看来,倒是老夫多虑了。不过我还是有些怀疑,如果敌军见我军势大,深沟高垒,不与我军主动作战,以此拖延时间,又该如何办呢?”
说到这,大家其实已经有些反应过来了:刘弘虽然看似是在反对出兵,但实际上,是想用这种一问一答的方式,帮助众将更客观地看待战局,而不是盲目地用所谓自尊心与激情来进行作战。他的姿态是这样谦和,以致于人们被引导也毫不觉得突兀。
刘羡想,其实刘弘心中已经早有定论,但仍虚心让大家认为,这是大家共商大计讨论而达成的结论,真是高超的御下手段。相比之下,自己只会费尽口舌来摆弄其中的是非利害,还是落入下乘了。
卢志也是如此想的,他干脆上前对刘弘行礼,恭敬询问道:“宣城公有何破敌妙计,不妨直接说出来吧,我们洗耳恭听。”
刘弘便接过卢志手中羽扇,大步走到地图前,指点说:“所谓料敌从宽,以我之见,诸位的心气固然是好的,但正面作战还是缺少经验。若是我方直扑汲郡,而对方占据清水,在此处拒水而战,或是固守营垒,恐怕会有极大的伤亡,甚至挫伤士气,这是我不愿见到的。”
“所以我设想有一法,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众人闻言,都集中注意倾听,但见他道:“现在的情形是,义师的兵多,可不善战,而赵逆的兵力捉襟见肘,却装备精良。若想要取胜,就要发挥义师的长处,那就应该分兵。”
说到这,他将羽扇移到汲郡南面,敲击道:“我们可兵分三路,主力自然是正面奔赴汲郡,但不必急于进攻,而是分派一路水师。不需许多,只要八千人,从大河逆流而上,绕道到汲县后方,去抢占铜关。这样,贼军腹背受敌,必不敢轻举妄动,我军也就能轻松渡过清水河了。”
然后,他将羽扇点在河内郡北面,又道:“而最重要的是北面这路奇兵,我军可以分一路精兵,从上党郡绕路,经天井关南下,出其不意地抢占河桥。只要河桥在手,敌军就彻底失去了与京畿的联系,成了一支孤军。”
“到那时,我们只需围困数日,高声劝降,贼军必然气沮。要么只能出城与义师决战,要么甚至就不战而溃,任由我军施为了。”
(刘弘作战计划,未画原黄河流向)
好计策!刘羡听罢,几乎要当场击掌赞叹。
卢志说道:“宣城公用兵,已经进入化境了。”
太原内史刘暾更是赞同说:“若是这个打法,真是万无一失!”
这确实是极为难得的好计策,一般来说,两军交战,就是将领之间进行互骗。上当了的输,不上当的赢。可刘弘的计谋却可以说是阳谋了,单纯地扬长避短,不与对方进行正面决战,而采用迂回包抄的形式获得最大的利益。哪怕对方明明知道战局发展,也没有破解的办法,这就是阳谋的魅力。
但刘羡将眼色投向在场众将时,又很快意识到不对:诸将的脸色大多太沉重了,他们并不欣赏刘弘的这个提议。
难道是这个计策还不够好吗?刘羡随即猜出缘由:当然不是,可这么打仗的话,对方若是不战自溃,诸将谁能立下功劳呢?恐怕都是刘弘的谋策之功了!诸将之所以参与义师,是冲着出人头地来的,可不是为了做他人的嫁衣啊!
因此,就当司马颖为刘弘的提议感到意动时,阳平太守和演说道:“宣城公的提议不可谓不好,但恐怕不合时宜。”
“哦?和府君有何高见?”刘弘对反对意见一向是非常容忍的。
和演对成都王一拜,继而道:“殿下,请恕我直言,现在是非常时期,并非是两国交战。义军既分南北,可到底哪一路才是讨逆的最大功臣呢?”
他斩钉截铁地说道:“答案不言自明,哪一路义军先进入京县,谁就是这次讨逆的最大功臣,也才能获得天下人心。”
“宣城公此策,确实是万无一失,可却提得太晚,也未免太花费时间了。我军现在搜集船只,需要多长时间?分派精兵绕路上党,要多长时间?我们再招降贼军,又要多长时间?恐怕最少也要一个月。”
“打仗怎么能惧怕伤亡呢?现在要紧的是抓紧时间,速战速决,决不能打成慢仗。”
“否则到那时候,齐王殿下已经策马洛阳,遍赏天香,殿下却还未到河桥!殿下莫非甘心吗?”
司马颖闻言及此,可谓胸潮澎湃,当即挥拳道:“如此大事,岂能让齐王专美于前?”心中顿时下定了径直猛攻的决心。
但他很快又反应过来,这未免显得自己过于功利,同时为了挽回刘弘和刘暾的面子,还是故作姿态,纠结了一会儿说:“唉,不对,我要以人心来做定夺。这样吧,支持宣城公的立于左面,支持和府君的立于右面。”
如此做派,征北军司诸将如何不明白他的心意?除了司马乂一派的人外,当然是大部分立于右边,就连卢志也沉默不语。至此,就定下了两日之后,大军南下汲郡的策略。
其中前锋为赵骧、石超、李毅等人,卢志留守邺城负责后勤运转。司马乂与刘暾等人的军队作为后继,留在邺城,等他指令。这种做派,俨然是要将破贼的功劳独吞。
司马乂对此颇有微词,几乎就要忍耐不住,当众对司马颖发作,但刘羡悄悄拽了拽他的袖子,顿时令司马乂哑火了。
散会之后,司马乂对刘羡抱怨道:“天下大事,坏就坏在这些急功近利的小人手里,府君为何不让我说话?”
刘羡心平气和地说道:“殿下,有些事情,靠说是说不会的。众意难违,您说服不了成都王,反而会损伤兄弟之和。我想,宣城公也是这个想法。”
刘弘对此情形确有预料,他全然没有被否定的懊恼,而是笑呵呵地说道:“殿下,有些事情,确实不能强求,我们既然尽了力,也没有必要再纠结了。”
司马乂也清醒下来了,懊恼道:“可十六弟如此急躁,恐怕南下战事,他哪怕是吃亏,也不会让给我们了。”
“这没有什么可怕的。”刘羡对此已有思虑,说道:“主帅全然不在乎士卒生死,不怕吃亏,那必然就有吃不完的亏,他们不可能一战而定的。”
“战场上既需要果决,也需要耐心。现在就是等待战机的时候,有他们在前面探虚实,我们大可以先看看情况。殿下,到时候我们随机应变,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司马乂闻言,却有些将信将疑。但事已至此,也没有什么更改的余地了。
在元康二年的三月壬午,浩浩荡荡的河北义兵正式起兵,开始陆续开拔,正式向汲郡开进。而司马乂与刘羡一行人则返回赵国,率常山军为义军主力后继。
六日后,常山军抵达邺城,义军主力占据朝歌,前后连营长达百里,前锋赵骧所部,已能看到清水河畔的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