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桥一败,对河北义军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在此战开始之前,众人联想到孙秀司马伦在长安的拙劣表现,又得知对方的主帅是孙秀之子,此前是个马贩,兵力又不过区区三万人,且没有占据任何知名险要。从这种种因素来看,赵逆都该是不堪一击,义军击败赵逆,就如同推倒一根立直的竹筷一样简单。
可现实结果却是极为残忍的,不堪一击的,并非是赵王军,而是有数倍兵力优势的河北义军。在这个过程中,义军甚至没有形成任何像样的抵抗,顺理成章地就被打了个落花流水。等到成都王司马颖得知消息时,已经漫山遍野都是己方的溃兵了。
在得到石超、赵骧等人的汇报后,司马颖可谓大惊,他当即令全军止步,调转方向返回朝歌大营。
朝歌大营距离汲县约有八十里。司马颖下令回师的时候,已经行军走了约有五十里。此时率部原路返回,又是走五十里。这一日下来,相当于直接走了有一百里。
回到朝歌大营时,基本已经是深夜了,所有士卒都疲惫不堪。
一些人脱掉了身上的甲胄后,直接就躺倒在地上喘气,连坐起来吃饭的力气都没有了;一些人还能勉力支撑,可撑着手中的兵器,双腿却止不住地打摆子;还有一些人,他们的脚底已经磨出了血泡,回到营中后,就烧红了铁针小心翼翼地挑开,一股脓水顿时流出,使军营内充斥着令人作呕的腥臭味。
但大家都无暇顾及这些了,没有亲历战场的人,都在忙着询问:前线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何会输得如此彻底?
那些真正处在第一线厮杀的人,多半已经战死了。能够第一时间逃回来的溃兵,大多根本不了解实情,能在远处看个大概的,都算是非常难得了。大部份人不了解具体的细节,只是知道前军败了,然后就被溃兵裹挟着成了新的溃兵罢了。
这些人就添油加醋地说:大军刚一渡河,敌军就冲杀过来,我军奋勇拼杀,可不知是何缘故,对方高头大马一骑过来,就吓得我军马匹连连后退,兵器也锋利,长槊竟然能将我方刀剑斩断,而且甲胄也刀枪不入,这才被对方以少胜多,摧枯拉朽地击败了。
人毕竟耻于承认自己的懦弱,为了回避这一点,总会添油加醋地夸大对方的强大。而人又总是本能地感到害怕,害怕人不能主导自己的命运,于是觉得这个世界拥有一股不可掌控的神奇力量,让自己无路可走。这两相结合起来,真相就渐渐被埋没,谣言和传说也就此诞生。
这时一种新的传说诞生了,河北义军的军士们风传说:现如今赵王的那个军师孙秀,是五斗米道的祭酒,是会天师法术的,他设坛在嵩山祭天,有晋宣帝派来的鬼卒相助,鬼卒看不见摸不着,却能给敌军施加神力,我军就是无法击败这种鬼卒,因此一败涂地。
一夜之间,这种谣言风传整个义军大营,且随着不断有溃兵从南面归来,彻底击垮了义军的士气,许多人都已经丧失了作战的意志,哪怕是没有眼睛的人,也能感受到营内气氛的低靡。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军中将领们也知道大事不妙,于是回营之后,仅仅休息片刻,成都王司马颖就下令军中六品以上军官,尽数到主帐内军议。
可等众人到齐之后,谁也不敢第一个开口。毕竟这次的失败实在是太惨重了,谁也不能为此负责。而先开口的人,无论是安抚还是激励,也难以令大众顺心,反而成为众人发泄情绪集火的目标。因此,帅帐内灰头土脸站了百来人,可现场却只有压抑的沉默。
司马颖本来这一路也被折腾得够呛,心中恼火不已。但他性情宽柔,一见帐中诸将这幅垂头丧气的狼狈模样,胸中气也就消了,反倒同情起了战败的军士来。
他当众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诸位何必如此气馁?过去的事情就让他过去吧!我叫诸位来这里,是来解决问题的,不是来让大家认罚的。”
然后对几位前锋将领说:“赵将军(赵骧)、石将军(石超)、高将军(高元),你们几位都上阵杀敌过,也是受损失最重的几位,先跟我们说说,现在是个什么形势吧!我军到底损失了多少人?”
赵骧是败战的主力,他犹豫一阵后,上前道:“殿下,我麾下原本有骑军六千,步卒九千。可今日一战,骑军损失殆尽,步卒大概也就逃回一半,可甲胄器械基本都丢完了。”
此言一出,众人一片哗然。也就是说,一战过后,赵骧部就减员近万人,即使后面能够再重新聚拢一些溃兵,也很难再形成战斗力了。
而后是石超、高元的汇报,他们的部众减员较赵骧为少,但也不容乐观。三部的伤亡结合起来,保底有两万人。如果再算上军械甲仗的损失,义军恐怕直接有四万部众无法再发挥战力。
反观赵王军的战损,根据赵骧的猜测,对方很可能损失还不到两千人。如果是这样的话,两军的战损比,直接达到了夸张的一比二十。
没有人能够坦然面对这个结果,军帐内顿时喧嚷四起,未参战的诸将纷纷开始指责前锋诸将。
右长史和演首先发难道:“贼军有何威能?贼帅不过是一个马贩子,你们却连他都打不过,河北的米面,莫非喂的都是饭桶吗?”
冀州刺史李毅也道:“在开战之前,你们就各种抢功,整日自夸必胜,怎么真上了战场,如此不堪一击?殿下真是看错了你们,原来只有些嘴上功夫!”
魏郡太守牵秀说得更直接:“殿下,如此大败,扰乱军心,都是他们无能,才使得作战不利!现在应该将他们处死,以显殿下赏罚分明!”
这种态度也激怒了赵骧等人,像石超这般脾气不好的,当场就呛了回去:“打败仗就杀头?好啊!你现在把我的头砍了,然后把我的头挂在门楼上,你再去打一仗。让我看看,你到底是得胜归来,还是头颅也砍下来,和乃公我一起作伴!”
这句话说出来后,又是一堆人打圆场。毕竟在场的大多是混日子的,谁也不敢打包票说,自己就一定能打胜仗。何必为了一两场仗伤和气呢?
但牵秀的祖父是名将牵招,自己也素有美名,哪里会惯着石超,当即就反讽道:“好啊,你就看着吧!别以为谁都像你一样,会丢乃公(石苞)的脸啊!”
石超闻言气得当场抽刀,说什么也要跟他一决生死。牵秀也互不相让,梗着脖子说有胆你就来,现场的士人们当即分作两派,拉着他们开始劝架,还有一部分看热闹,现场乱哄哄地挤作一团,哪里还有半分有秩序的样子?
司马颖见此情形,一时头疼不已,可又别无他法,只好亲自起身,走到人群前解斗,说道:“大家都是为国解忧的义士,何必如此?”
可惜,他这句话语气太低,说了一句话根本没人听,依旧哄闹如常。这气得司马颖拔高音量,罕见地厉声道:
“都别闹了!还嫌这次闹的笑话不够大吗?!”
这一句说罢,帐内终于安静下来了,所有人都停下了手中的动作,以一种非常尴尬滑稽的模样转首看向司马颖,但见司马颖的双目熊熊燃烧,他们有些茫然失措。
司马颖更为愤怒,又骂道:“还不回列?!你们如果要杀人,也不用杀别人了,直接抽刀出来,一刀把我砍死!你们谁有能耐,直接来当这个主帅!”
众人闻言,连忙回归阵型,单膝跪地,向司马颖低声谢罪。
司马颖这才消了些气,徐徐走回主席,一面平复着自己的心情,一面说道:“这次的战事布置,我是主帅,所有的军令都出自我手,打输了仗,责任也该是由我来担。要杀头,也应该杀我的头。你们在这里喊什么?”
“在这里吵架,能解决什么问题?我们是来商议以后计划的,不是来相互指责的。现在的问题是,下一步该怎么办?”
他对一旁的右长史郑琰道:“郑公,你是我的右长史,卢君不在,你帮我拿主意,有什么好的提议没有?”
郑琰思忖片刻后,回答道:“殿下,当务之急,当然是整顿军心。可眼下身处朝歌,心得之地,民心未附,与敌军又相距仅有八十里,贼军朝发夕至,随时可能开战。而我军伤亡如此惨重,士气如此低靡,恐怕不堪一击。”
“殿下,以我之见,应该先撤军返回邺城,在那里重新整军。”
“整军?”司马颖闻言,颇有些不甘心,反问道:“如今我军伤亡不到两万,前线大军仍有十五万可战之士,难道就这样退兵吗?”
“殿下,这也是不得不为啊!”
郑琰苦口婆心地说道:“魏武帝有诗云:‘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这说得就是当年讨董联军,明明人多势众,可却因为人心不齐,莫衷一是,结果竟不得建功。”
“我军也是一样,这一战之所以惨败至此,并不是我军缺乏谋臣良将,还是因为军制不建,令出多门,军纪不行。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大量的时间来整顿,而且还需要一位能够砺兵练军的主帅。这都不是短时间能够解决的。”
“可南面的齐王……”
“殿下,我们面对的不过是孙会,可齐王面对的可是孟观啊!连我们都不能速胜,我料想齐王也不能,如果他真能破孟观入洛,我们也只有甘拜下风吧。”
司马颖闻言,只好再征询其余诸将的意见。前锋诸将对黄桥一败心有余悸,都同意撤军回邺。未参战诸将见军队如此情形,也有几分怯战,除了牵秀等极少数人外,也提不出什么反对意见。
于是就此达成意见,打算次日用过早膳后,就放弃朝歌,返回邺城,军议就此结束。
等众将散去后,司马颖熄灭了帐中灯火,打算先歇息。可一想到会上情形,胸中气闷不已,他躺在帅帐的床榻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这会儿,孟玖端着蜡烛悄悄走进帐内,用烛光照着自己的笑容,柔声问道:“殿下,这里躺不习惯吗?”
不等司马颖多言,他已经放下蜡烛,自然钻进寒衾内,靠在司马颖怀里,美艳的脸上熏染着红晕,哼哼说道:
“那些人啊,都不会体谅殿下的苦心。”
孟玖双手搂过来后,贴在司马颖身上,令他心情大好,司马颖感叹道:“是啊,这些人,一个个都只想着争功抢功,有真才实学的却没几个。”
孟玖则絮叨念叨道:“唉,您真是太苦了,整日为国操劳,可这些人却连这点事也做不好,真真该杀!”
他在司马颖面前表现出一种态度,似乎他深爱着成都王,只想着成都王的所有感受,除此之外别无他物。这种看似无条件的关爱,令司马颖浑身舒适,哪怕知道对方说的是一些胡话,也不愿去追究。反而激起了他的大男子情怀,一面热情地去吻对方的唇,一面欢天喜地地说道:
“不要管那些讨厌的俗事了,闲时难得,还是先快活些吧!”
就这样,在三军将士身心俱疲的时刻,司马颖却在与孟玖欢好,两人折腾了大半个时辰,这才心满意足地昏沉睡去。
睡梦之中,时光飞速流逝,可不知为何,梦境之中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杂音,让司马颖迷迷糊糊从床榻上惊醒,他坐起来,茫然地对着还未亮的军帐发呆。
没过一会儿,有侍卫主动跑进帐内,打算向司马颖报告。结果一开帐,就司马颖衣衫不整地坐着,露出两条赤膀,大吃了一惊,连忙低首跪下,报告道:“殿下,大事不好了!”
这一下顿时将司马颖叫醒了,饶是以他的好脾气,此情此景也觉得难堪,立刻怒斥道:
“能有什么大事!快滚出去!再不滚,我扒了你的皮!”
可侍卫接下来的话,当即令他神色大变,但听他道:“殿下,赵逆来袭了!军中已然大乱,快跑吧!”
司马颖慌忙到帐门观看,晦暗的天色下,到处都是乱糟糟的人群:营垒周遭,不时可见失控燃烧的烈火,有脱缰的奔马在营道上肆意奔行,沿路旗帜更是丢得东倒西歪。
穹盖上下,充斥着恐惧的味道。
司马颖见状,一阵头晕目眩。他不疑有它,连甲胄也来不及穿,披了两件袍子就匆匆上马,在侍卫的簇拥下向邺城狂奔而去。
在此战开始之前,众人联想到孙秀司马伦在长安的拙劣表现,又得知对方的主帅是孙秀之子,此前是个马贩,兵力又不过区区三万人,且没有占据任何知名险要。从这种种因素来看,赵逆都该是不堪一击,义军击败赵逆,就如同推倒一根立直的竹筷一样简单。
可现实结果却是极为残忍的,不堪一击的,并非是赵王军,而是有数倍兵力优势的河北义军。在这个过程中,义军甚至没有形成任何像样的抵抗,顺理成章地就被打了个落花流水。等到成都王司马颖得知消息时,已经漫山遍野都是己方的溃兵了。
在得到石超、赵骧等人的汇报后,司马颖可谓大惊,他当即令全军止步,调转方向返回朝歌大营。
朝歌大营距离汲县约有八十里。司马颖下令回师的时候,已经行军走了约有五十里。此时率部原路返回,又是走五十里。这一日下来,相当于直接走了有一百里。
回到朝歌大营时,基本已经是深夜了,所有士卒都疲惫不堪。
一些人脱掉了身上的甲胄后,直接就躺倒在地上喘气,连坐起来吃饭的力气都没有了;一些人还能勉力支撑,可撑着手中的兵器,双腿却止不住地打摆子;还有一些人,他们的脚底已经磨出了血泡,回到营中后,就烧红了铁针小心翼翼地挑开,一股脓水顿时流出,使军营内充斥着令人作呕的腥臭味。
但大家都无暇顾及这些了,没有亲历战场的人,都在忙着询问:前线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何会输得如此彻底?
那些真正处在第一线厮杀的人,多半已经战死了。能够第一时间逃回来的溃兵,大多根本不了解实情,能在远处看个大概的,都算是非常难得了。大部份人不了解具体的细节,只是知道前军败了,然后就被溃兵裹挟着成了新的溃兵罢了。
这些人就添油加醋地说:大军刚一渡河,敌军就冲杀过来,我军奋勇拼杀,可不知是何缘故,对方高头大马一骑过来,就吓得我军马匹连连后退,兵器也锋利,长槊竟然能将我方刀剑斩断,而且甲胄也刀枪不入,这才被对方以少胜多,摧枯拉朽地击败了。
人毕竟耻于承认自己的懦弱,为了回避这一点,总会添油加醋地夸大对方的强大。而人又总是本能地感到害怕,害怕人不能主导自己的命运,于是觉得这个世界拥有一股不可掌控的神奇力量,让自己无路可走。这两相结合起来,真相就渐渐被埋没,谣言和传说也就此诞生。
这时一种新的传说诞生了,河北义军的军士们风传说:现如今赵王的那个军师孙秀,是五斗米道的祭酒,是会天师法术的,他设坛在嵩山祭天,有晋宣帝派来的鬼卒相助,鬼卒看不见摸不着,却能给敌军施加神力,我军就是无法击败这种鬼卒,因此一败涂地。
一夜之间,这种谣言风传整个义军大营,且随着不断有溃兵从南面归来,彻底击垮了义军的士气,许多人都已经丧失了作战的意志,哪怕是没有眼睛的人,也能感受到营内气氛的低靡。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军中将领们也知道大事不妙,于是回营之后,仅仅休息片刻,成都王司马颖就下令军中六品以上军官,尽数到主帐内军议。
可等众人到齐之后,谁也不敢第一个开口。毕竟这次的失败实在是太惨重了,谁也不能为此负责。而先开口的人,无论是安抚还是激励,也难以令大众顺心,反而成为众人发泄情绪集火的目标。因此,帅帐内灰头土脸站了百来人,可现场却只有压抑的沉默。
司马颖本来这一路也被折腾得够呛,心中恼火不已。但他性情宽柔,一见帐中诸将这幅垂头丧气的狼狈模样,胸中气也就消了,反倒同情起了战败的军士来。
他当众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诸位何必如此气馁?过去的事情就让他过去吧!我叫诸位来这里,是来解决问题的,不是来让大家认罚的。”
然后对几位前锋将领说:“赵将军(赵骧)、石将军(石超)、高将军(高元),你们几位都上阵杀敌过,也是受损失最重的几位,先跟我们说说,现在是个什么形势吧!我军到底损失了多少人?”
赵骧是败战的主力,他犹豫一阵后,上前道:“殿下,我麾下原本有骑军六千,步卒九千。可今日一战,骑军损失殆尽,步卒大概也就逃回一半,可甲胄器械基本都丢完了。”
此言一出,众人一片哗然。也就是说,一战过后,赵骧部就减员近万人,即使后面能够再重新聚拢一些溃兵,也很难再形成战斗力了。
而后是石超、高元的汇报,他们的部众减员较赵骧为少,但也不容乐观。三部的伤亡结合起来,保底有两万人。如果再算上军械甲仗的损失,义军恐怕直接有四万部众无法再发挥战力。
反观赵王军的战损,根据赵骧的猜测,对方很可能损失还不到两千人。如果是这样的话,两军的战损比,直接达到了夸张的一比二十。
没有人能够坦然面对这个结果,军帐内顿时喧嚷四起,未参战的诸将纷纷开始指责前锋诸将。
右长史和演首先发难道:“贼军有何威能?贼帅不过是一个马贩子,你们却连他都打不过,河北的米面,莫非喂的都是饭桶吗?”
冀州刺史李毅也道:“在开战之前,你们就各种抢功,整日自夸必胜,怎么真上了战场,如此不堪一击?殿下真是看错了你们,原来只有些嘴上功夫!”
魏郡太守牵秀说得更直接:“殿下,如此大败,扰乱军心,都是他们无能,才使得作战不利!现在应该将他们处死,以显殿下赏罚分明!”
这种态度也激怒了赵骧等人,像石超这般脾气不好的,当场就呛了回去:“打败仗就杀头?好啊!你现在把我的头砍了,然后把我的头挂在门楼上,你再去打一仗。让我看看,你到底是得胜归来,还是头颅也砍下来,和乃公我一起作伴!”
这句话说出来后,又是一堆人打圆场。毕竟在场的大多是混日子的,谁也不敢打包票说,自己就一定能打胜仗。何必为了一两场仗伤和气呢?
但牵秀的祖父是名将牵招,自己也素有美名,哪里会惯着石超,当即就反讽道:“好啊,你就看着吧!别以为谁都像你一样,会丢乃公(石苞)的脸啊!”
石超闻言气得当场抽刀,说什么也要跟他一决生死。牵秀也互不相让,梗着脖子说有胆你就来,现场的士人们当即分作两派,拉着他们开始劝架,还有一部分看热闹,现场乱哄哄地挤作一团,哪里还有半分有秩序的样子?
司马颖见此情形,一时头疼不已,可又别无他法,只好亲自起身,走到人群前解斗,说道:“大家都是为国解忧的义士,何必如此?”
可惜,他这句话语气太低,说了一句话根本没人听,依旧哄闹如常。这气得司马颖拔高音量,罕见地厉声道:
“都别闹了!还嫌这次闹的笑话不够大吗?!”
这一句说罢,帐内终于安静下来了,所有人都停下了手中的动作,以一种非常尴尬滑稽的模样转首看向司马颖,但见司马颖的双目熊熊燃烧,他们有些茫然失措。
司马颖更为愤怒,又骂道:“还不回列?!你们如果要杀人,也不用杀别人了,直接抽刀出来,一刀把我砍死!你们谁有能耐,直接来当这个主帅!”
众人闻言,连忙回归阵型,单膝跪地,向司马颖低声谢罪。
司马颖这才消了些气,徐徐走回主席,一面平复着自己的心情,一面说道:“这次的战事布置,我是主帅,所有的军令都出自我手,打输了仗,责任也该是由我来担。要杀头,也应该杀我的头。你们在这里喊什么?”
“在这里吵架,能解决什么问题?我们是来商议以后计划的,不是来相互指责的。现在的问题是,下一步该怎么办?”
他对一旁的右长史郑琰道:“郑公,你是我的右长史,卢君不在,你帮我拿主意,有什么好的提议没有?”
郑琰思忖片刻后,回答道:“殿下,当务之急,当然是整顿军心。可眼下身处朝歌,心得之地,民心未附,与敌军又相距仅有八十里,贼军朝发夕至,随时可能开战。而我军伤亡如此惨重,士气如此低靡,恐怕不堪一击。”
“殿下,以我之见,应该先撤军返回邺城,在那里重新整军。”
“整军?”司马颖闻言,颇有些不甘心,反问道:“如今我军伤亡不到两万,前线大军仍有十五万可战之士,难道就这样退兵吗?”
“殿下,这也是不得不为啊!”
郑琰苦口婆心地说道:“魏武帝有诗云:‘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这说得就是当年讨董联军,明明人多势众,可却因为人心不齐,莫衷一是,结果竟不得建功。”
“我军也是一样,这一战之所以惨败至此,并不是我军缺乏谋臣良将,还是因为军制不建,令出多门,军纪不行。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大量的时间来整顿,而且还需要一位能够砺兵练军的主帅。这都不是短时间能够解决的。”
“可南面的齐王……”
“殿下,我们面对的不过是孙会,可齐王面对的可是孟观啊!连我们都不能速胜,我料想齐王也不能,如果他真能破孟观入洛,我们也只有甘拜下风吧。”
司马颖闻言,只好再征询其余诸将的意见。前锋诸将对黄桥一败心有余悸,都同意撤军回邺。未参战诸将见军队如此情形,也有几分怯战,除了牵秀等极少数人外,也提不出什么反对意见。
于是就此达成意见,打算次日用过早膳后,就放弃朝歌,返回邺城,军议就此结束。
等众将散去后,司马颖熄灭了帐中灯火,打算先歇息。可一想到会上情形,胸中气闷不已,他躺在帅帐的床榻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这会儿,孟玖端着蜡烛悄悄走进帐内,用烛光照着自己的笑容,柔声问道:“殿下,这里躺不习惯吗?”
不等司马颖多言,他已经放下蜡烛,自然钻进寒衾内,靠在司马颖怀里,美艳的脸上熏染着红晕,哼哼说道:
“那些人啊,都不会体谅殿下的苦心。”
孟玖双手搂过来后,贴在司马颖身上,令他心情大好,司马颖感叹道:“是啊,这些人,一个个都只想着争功抢功,有真才实学的却没几个。”
孟玖则絮叨念叨道:“唉,您真是太苦了,整日为国操劳,可这些人却连这点事也做不好,真真该杀!”
他在司马颖面前表现出一种态度,似乎他深爱着成都王,只想着成都王的所有感受,除此之外别无他物。这种看似无条件的关爱,令司马颖浑身舒适,哪怕知道对方说的是一些胡话,也不愿去追究。反而激起了他的大男子情怀,一面热情地去吻对方的唇,一面欢天喜地地说道:
“不要管那些讨厌的俗事了,闲时难得,还是先快活些吧!”
就这样,在三军将士身心俱疲的时刻,司马颖却在与孟玖欢好,两人折腾了大半个时辰,这才心满意足地昏沉睡去。
睡梦之中,时光飞速流逝,可不知为何,梦境之中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杂音,让司马颖迷迷糊糊从床榻上惊醒,他坐起来,茫然地对着还未亮的军帐发呆。
没过一会儿,有侍卫主动跑进帐内,打算向司马颖报告。结果一开帐,就司马颖衣衫不整地坐着,露出两条赤膀,大吃了一惊,连忙低首跪下,报告道:“殿下,大事不好了!”
这一下顿时将司马颖叫醒了,饶是以他的好脾气,此情此景也觉得难堪,立刻怒斥道:
“能有什么大事!快滚出去!再不滚,我扒了你的皮!”
可侍卫接下来的话,当即令他神色大变,但听他道:“殿下,赵逆来袭了!军中已然大乱,快跑吧!”
司马颖慌忙到帐门观看,晦暗的天色下,到处都是乱糟糟的人群:营垒周遭,不时可见失控燃烧的烈火,有脱缰的奔马在营道上肆意奔行,沿路旗帜更是丢得东倒西歪。
穹盖上下,充斥着恐惧的味道。
司马颖见状,一阵头晕目眩。他不疑有它,连甲胄也来不及穿,披了两件袍子就匆匆上马,在侍卫的簇拥下向邺城狂奔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