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往常的一天。
这一天,某位玛雅首领正酝酿将他的驻地迁移到一个名为“众水之地”(帕伦克)的地方;而重洋之外的东哥特国王正带领大军穿过晨雾,辛苦转战于北意大利;平壤王宫里,九十六岁的高句丽老王在床榻上照常睁开眼睛;黄河之北,拓跋魏未届高龄但却同样年寿无几的太皇太后,则盘算着携年轻的天子前往方山,亲自检视她的陵寝。
这一天是公元四百九十年八月一日,南齐使团正式出发前往汾阳峡。
这一天,太阳照常升起。
......
阳光照在漆色斑驳的匾额上,“水曹参军司”五个字早已褪了金粉,两扇榆木门半敞着,完全不见门卒踪影。庭中也是一样的门可罗雀,两边草间散落着铁锸木夯等器具,廊下挂着几条不知是谁顺手晾的干鱼,堂上三个令史(科员),两个年长的在闲聊,一个年轻的抄文书。
“......就得分你怎么看了,好升迁的,功曹(组织|部)、录事(两办)、记室(省|厅秘书处);待遇好的,户曹(户政 税|务)、田曹(国|土资源);有实权的,法曹、禁防;这些是美缺,但你看这次倒的一批,都是这里面的,哦,还有刑狱,之前狱曹这群人一个个都牛成什么样子了?现在最倒霉就是他们。”
(这人说的各曹都隶属军府,也就是长史下属各曹,非州府别驾之下的衙署)
同僚慢悠悠地磨着墨,接口说:
“所以说啊,这官场上的路,跟咱们测渠其实是一个理,看着渠面平,底下指不定藏着什么坎。录事、记室是风光,可站错一步可能就是大祸;户曹田曹经手是多,但经手越多越容易沾泥......”
他说到这儿啧了一声,感慨道:
“真的,有多大能耐吃多大碗饭,祖上没姓,后面没人,别往那些要害处凑,凑上了也是垫背的,没什么意思,知道不郭儿?”
他看向年轻令史:
“别总看那些大人们的资簿履历什么的,对你真没什么好处。就把自己当佣工,干活拿钱就完了,何况还比佣工轻松,很多时候不干活也能拿钱。想简单点,你,对咱家,都好。你看那位长史大人,现在就是参军大人了,之前当长史的时候,天不亮就起,一直忙到亥时,有时干脆宿在府衙公堂,你看现在呢,来过几次水曹?管过事吗?这是真看开了......”
年轻令史停笔,无奈应道:“知道了舅。”
那人瞪眼道:“在官署呢,乱叫什么!”
年轻令史敷衍着拖长声道:“知道了,蒋曹掾。”
蒋令史对同僚叹道:“这小子不让人省心,也不知道听没听进去。”
“年轻嘛,心气高,总愿意折腾一下。”同僚向年轻令史道:“你舅舅说得对,叔再教你八个字,无欲无求,颐养身心,你记住这个八个字,就能活舒服了。”
年轻令史对着外人还是很有礼貌的,马上拱手道:“多谢李叔教诲。”
同僚对蒋令史笑道:“是个聪明孩子,你放心吧,这外甥差不了。”
两人又闲扯了一会儿,年轻令史抄完文书,呈给两人。
两个令史仔仔细细地看过,然后各自签画押印。年轻令史拿着公函就要出门,蒋令史马上叫住:“你干嘛去?”
“交录事府啊。”
“他们什么时候要?”
“四天后。”
“现在是第几天?”
年轻令史想了想:“......第二天?”
“那你着什么急?”
年轻令史疑惑道:“早送不是早完事吗?”
蒋令史和同僚相视一笑。
年轻令史不解。
同僚笑道:“贤侄啊,类似这种事儿,你要到最后一天才交的。你交得早了,上面或者挑错返工,或者认为你有余力,再给你加派别的事儿,你干得越多,鞭子越快;使得越顺手,越要顺手使。劳累不说,做得越多,错的机会也就越多,到时吃亏的还是自己。”
年轻令史面现犹豫之色:“可......可这江道壅堵越来越严重,尤其江津渡,上月末有一艘货船险些搁浅,再耽误下去,万一出了事故......”
蒋令史哼了一声:“你以为提前把这个报上去了,就能马上有处置?一个壅堵两三个月了都没人管,咱们参军大人又不视事,水曹谁能和上面说得上话?且有的等呢!再说渡口那儿有些泥沙淤积,又不是主航道,最多碰漏了船,离岸又那么近,出不了什么大事。就算真出了......”
蒋令史顿了顿:“你以为我七月中又递申支工直牒(要钱),又乞杂用料物帖(要物),又催中记室(记室之下,也是省厅)回文的,是给自己找不自在啊!”
年轻令史恍然而悟:“......那给都水令(主管领导)的勘验呈文也压最后一天送?”
蒋令史正色道:“那不行!给都水令的你要提前,五天后要的话你就第四天给,得留一天修改,咱们这位刘都不懂水务,所以喜欢挑字句,你偶尔留上一两处破绽让他指点,然后你再心悦诚服,这样刘都满意,你也少费功夫。不然刘都较起真儿起来,胡乱评议一番,你就不是改一两句的事,重写都有可能。”
“原来如此......”年轻令史声音里带着初窥门径的恍然,又似乎有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失落。
蒋令史一眼便看出外甥此刻的心情,也不点破,只是提醒道:
“破绽不要太笨,错字错句万不可有,要高明一些的,比如......”
同僚悠然续道:“比如你写‘此系积淤’,等刘都添上‘历年’二字之后,你就可以‘自愧弗如’一番了。”
两个令史眯眼轻笑......
不,是三个令史在笑。
......
荆州,当阳县,天门阊。
阊者,门也。门中有门,天门之门,是谓天门阊。
外门两山遥峙,衔天含日,接千里之风入彀;
内门双峰近扼,吞云接汉,纳九霄之气于中。
晨光初镀,金辉漫洒门楣,恍若帝阍晨启;
宿雾渐收,银绦轻浮户牖,彷佛天阙帷开。
天阙之下,南齐使团,浩浩荡荡,行经天门。
前驱枪矛开道,刃锋所指,壁上折出寒光千道;后翼朱幡压阵,旗影过处,崖间惊起栖鹰数双。州兵分于前后,禁军列于中央,甲士三十二,骑卫三十六,弩手二十一,四方护住使团。
最中间的两辆车并行,左车十二名台使仗身(钦差侍卫)环绕,白衣似练;右车王家四卫护持,黑裳如漆。
车帷低垂,王扬倚在乐夫人精心准备的软褥上,吃着谢星涵送的白雪红玉龙须卷,悠哉悠哉地读《潘勖集》。
准确来说他不是读,而是背,在车上读书是很费眼睛的,但背就不一样了,扫一眼,字现于心中,然后合书而诵。王扬大三去杭|州玩的时候,曾用这个办法在大巴车上诵完陈寅恪的《王观堂先生挽词》,又在去绍兴的时候续诵王国维的《颐和园词》,下车之后,携陈、王两先生的文气游览湖光山色,泛西湖,舟上得《八声甘州》一阙;入沈园,咏黄藤酒连作四首,两个字——爽飞。
陈青珊坐在王扬旁边,捧着盛龙须卷的食盒,也不吃东西,总是转头看车外,显得有些神色不宁。
王扬无奈笑道:“小珊啊,你放松点,不是说了嘛,等到地方我告诉你。”
小珊手指微微发紧:“可是......万一有人偷槊呢?”
王扬为了带着方便,让人在车壁外做了个槊架,然后说笑般给陈青珊讲了《三国演义》中胡车儿盗戟的故事。结果陈青珊听完之后就作了病,晚上宿营时竟执意要睡在车辕旁,王扬哭笑不得:“你与其睡槊旁边,不如让槊睡你旁边,你真要放心不下,卸下来抱着睡不就完了嘛。”
结果陈青珊还真就抱着槊睡的......
王扬正准备再给陈青珊讲个故事,把这个偷槊的阴影覆盖掉,结果车外传来王揖的声音:“之颜呐!别藏着了!快下车换马!如此奇景,你我不得欣赏吟咏一番?”
王扬听到这句话彷佛回到了四天前出发的时候,头一天几乎都是跟王揖在马上度过的,两人吟风谈赋,开销白日,确实不错。后来王扬倦了回车内,结果王揖连番来邀,一开始王扬还陪了几次,可特么总来叫,一天四五趟,这谁能受得了?
王揖一不是美人,二不是基友,又没《潘勖集》的魅力大,何况王扬对此还怀有戒心,怕再来个冷箭什么的,所以就开始花式推辞,而王揖则锲而不舍,花式来请。
“过一次当阳县,天门阊不看啊!”
“掀帘看过了......”
王揖叩壁催叫:“那看能看好吗?足履实地,方知造化。步移景换,始得真趣!”
王扬应声对道:“能看好啊!心游万仞,何须足履?卧览云山,亦是逍遥。”
“......”
“之颜你先下车,咱这回玩个有趣的!连环令!每人两句,每句三字。一三押,二四押,连环不断,专咏胜景!看我的啊:荆楚穹,天门阊。你下来,咱们送目成咏!”
王扬执卷而笑:
“胜景在心,何必送目?昆仑峰,峨眉霜。华山松,巫峡江。武陵峒,黄山嶂。蓬莱宫,雁云荡。姑苏钟,洞庭樯。建业艟,广陵艡。天台蛩,终南菖。潇湘虹,苍梧光。阿叔你对完这八联,我立马下车,咱们接着对。”
王揖出师未捷,直接败退......
——————
正文3247字。
注:①帕伦克是玛雅古城之一,玛雅原名叫Lakam’ha,意思是有很多水的地方,现藏帕伦克遗址博物馆中的雕刻嵌板(见下图)记载了490年8月25日迁都之事,是为伦帕克王朝的前身。
图片引自SkidmOre, JOel. The RUlerS Of PalenqUe. MeSOWe
(格式不支持加斜,接上图MeSOWeb PUbliCatiOnS, 2010, p. 18)
②或许有小伙伴会对水曹那段情节不理解,我稍微解释一下,一方面我写剧情中一些关键的点时很少会做说明书似的描述,直接写a是如何如何,b是如何如何,就像王揖,我从来没直接写过王揖是哪一派的人,他倾向是什么,他的目的又是什么?但只要读完他和萧宝月寺庙中的对谈,即便读得浅的也能知道一点,读得深的了解就更多了。
像今天水曹衙门里的对话,一些点比如刘寅派遭清洗,由此引申的那清洗者谁?有清洗就有换人,换人的目的又是什么等等还有其他点都是埋在这个对话里的,有些点要贯通前后文才会看的更明白,比如之前萧宝月和王揖对话中提到的那个天子问丘雄的情节,有些则要以多米诺骨牌式的链锁反应看才更明晰。比如刘寅帮巴东王收生意,由此导致他没时间也没心思理会水曹这种小事,因为不理会所以才能引发现本章中水曹衙门发生的场景,而此场景又会——不剧透。
另一方面我的写作主旨一直是活在南齐,像旅行,或者说旅居。
旅游的重点是感受,而不是说知道今天先去明孝陵,然后去夫子庙,然后去秦淮河,最后去博物院这个结果就Over了,知道结果没有意义。体验结果之前的过程,去经历,去感受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各方面的细节骨架都会一点点渗透搭建,就像水曹这一段,不光包含几个点,还在填充架构,在写世情。
我会像做雕刻一样,一点一点刻,直到刻成一个既雄阔万里,又细腻肌理的历史世界为止。
并且我不拿全勤,从开始到现在一次也没拿过,至于建立在全勤基础上的那些奖励也与我无缘。我若不求精审,随便写点啥,全勤水之如反掌!但我不愿如此。我也没有更新任务,更不更又没人管。当然,读者会心焦,这个我管!呃......尽量管(小声)
所以字数多少什么的对我没意义,我每章字数从来都是根据情节定的,不算注,只算正文,少的也在两千五以上,多的将近四千,多的时候我若把四千分成两章,一章两千,也算一天两更,但我也不愿如此。所以我是不会为了字数随便写一段磨洋工的情节的,那不如不写,是游戏不香还是电影不好看......
注也不是随便加的,随便能查的我从来不加,有时违和的我也不加,就像制冰那个注,古埃及和波斯人造冰那段其实就是引自英文文献,但我觉得我引了没必要,容易被误会成炫博,所以就把来源删了,像今天这个玛雅注如果不是为了用这个学者的图,我也不会引的......
总之吧,如果我写了就一定有用意,知我意者奉上座!不知我意者!!!
也奉上座......
谁让是我可爱的读者呢╭( ̄▽ ̄)╯
有点累了,忙完这阵儿可能会休息几天,不过落实到更新,就算延也就是延一天,至今为止更的最迟也就是少数几次三天一更,其实真正无更的只有两天,这个纪录我会尽量保持……
这一天,某位玛雅首领正酝酿将他的驻地迁移到一个名为“众水之地”(帕伦克)的地方;而重洋之外的东哥特国王正带领大军穿过晨雾,辛苦转战于北意大利;平壤王宫里,九十六岁的高句丽老王在床榻上照常睁开眼睛;黄河之北,拓跋魏未届高龄但却同样年寿无几的太皇太后,则盘算着携年轻的天子前往方山,亲自检视她的陵寝。
这一天是公元四百九十年八月一日,南齐使团正式出发前往汾阳峡。
这一天,太阳照常升起。
......
阳光照在漆色斑驳的匾额上,“水曹参军司”五个字早已褪了金粉,两扇榆木门半敞着,完全不见门卒踪影。庭中也是一样的门可罗雀,两边草间散落着铁锸木夯等器具,廊下挂着几条不知是谁顺手晾的干鱼,堂上三个令史(科员),两个年长的在闲聊,一个年轻的抄文书。
“......就得分你怎么看了,好升迁的,功曹(组织|部)、录事(两办)、记室(省|厅秘书处);待遇好的,户曹(户政 税|务)、田曹(国|土资源);有实权的,法曹、禁防;这些是美缺,但你看这次倒的一批,都是这里面的,哦,还有刑狱,之前狱曹这群人一个个都牛成什么样子了?现在最倒霉就是他们。”
(这人说的各曹都隶属军府,也就是长史下属各曹,非州府别驾之下的衙署)
同僚慢悠悠地磨着墨,接口说:
“所以说啊,这官场上的路,跟咱们测渠其实是一个理,看着渠面平,底下指不定藏着什么坎。录事、记室是风光,可站错一步可能就是大祸;户曹田曹经手是多,但经手越多越容易沾泥......”
他说到这儿啧了一声,感慨道:
“真的,有多大能耐吃多大碗饭,祖上没姓,后面没人,别往那些要害处凑,凑上了也是垫背的,没什么意思,知道不郭儿?”
他看向年轻令史:
“别总看那些大人们的资簿履历什么的,对你真没什么好处。就把自己当佣工,干活拿钱就完了,何况还比佣工轻松,很多时候不干活也能拿钱。想简单点,你,对咱家,都好。你看那位长史大人,现在就是参军大人了,之前当长史的时候,天不亮就起,一直忙到亥时,有时干脆宿在府衙公堂,你看现在呢,来过几次水曹?管过事吗?这是真看开了......”
年轻令史停笔,无奈应道:“知道了舅。”
那人瞪眼道:“在官署呢,乱叫什么!”
年轻令史敷衍着拖长声道:“知道了,蒋曹掾。”
蒋令史对同僚叹道:“这小子不让人省心,也不知道听没听进去。”
“年轻嘛,心气高,总愿意折腾一下。”同僚向年轻令史道:“你舅舅说得对,叔再教你八个字,无欲无求,颐养身心,你记住这个八个字,就能活舒服了。”
年轻令史对着外人还是很有礼貌的,马上拱手道:“多谢李叔教诲。”
同僚对蒋令史笑道:“是个聪明孩子,你放心吧,这外甥差不了。”
两人又闲扯了一会儿,年轻令史抄完文书,呈给两人。
两个令史仔仔细细地看过,然后各自签画押印。年轻令史拿着公函就要出门,蒋令史马上叫住:“你干嘛去?”
“交录事府啊。”
“他们什么时候要?”
“四天后。”
“现在是第几天?”
年轻令史想了想:“......第二天?”
“那你着什么急?”
年轻令史疑惑道:“早送不是早完事吗?”
蒋令史和同僚相视一笑。
年轻令史不解。
同僚笑道:“贤侄啊,类似这种事儿,你要到最后一天才交的。你交得早了,上面或者挑错返工,或者认为你有余力,再给你加派别的事儿,你干得越多,鞭子越快;使得越顺手,越要顺手使。劳累不说,做得越多,错的机会也就越多,到时吃亏的还是自己。”
年轻令史面现犹豫之色:“可......可这江道壅堵越来越严重,尤其江津渡,上月末有一艘货船险些搁浅,再耽误下去,万一出了事故......”
蒋令史哼了一声:“你以为提前把这个报上去了,就能马上有处置?一个壅堵两三个月了都没人管,咱们参军大人又不视事,水曹谁能和上面说得上话?且有的等呢!再说渡口那儿有些泥沙淤积,又不是主航道,最多碰漏了船,离岸又那么近,出不了什么大事。就算真出了......”
蒋令史顿了顿:“你以为我七月中又递申支工直牒(要钱),又乞杂用料物帖(要物),又催中记室(记室之下,也是省厅)回文的,是给自己找不自在啊!”
年轻令史恍然而悟:“......那给都水令(主管领导)的勘验呈文也压最后一天送?”
蒋令史正色道:“那不行!给都水令的你要提前,五天后要的话你就第四天给,得留一天修改,咱们这位刘都不懂水务,所以喜欢挑字句,你偶尔留上一两处破绽让他指点,然后你再心悦诚服,这样刘都满意,你也少费功夫。不然刘都较起真儿起来,胡乱评议一番,你就不是改一两句的事,重写都有可能。”
“原来如此......”年轻令史声音里带着初窥门径的恍然,又似乎有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失落。
蒋令史一眼便看出外甥此刻的心情,也不点破,只是提醒道:
“破绽不要太笨,错字错句万不可有,要高明一些的,比如......”
同僚悠然续道:“比如你写‘此系积淤’,等刘都添上‘历年’二字之后,你就可以‘自愧弗如’一番了。”
两个令史眯眼轻笑......
不,是三个令史在笑。
......
荆州,当阳县,天门阊。
阊者,门也。门中有门,天门之门,是谓天门阊。
外门两山遥峙,衔天含日,接千里之风入彀;
内门双峰近扼,吞云接汉,纳九霄之气于中。
晨光初镀,金辉漫洒门楣,恍若帝阍晨启;
宿雾渐收,银绦轻浮户牖,彷佛天阙帷开。
天阙之下,南齐使团,浩浩荡荡,行经天门。
前驱枪矛开道,刃锋所指,壁上折出寒光千道;后翼朱幡压阵,旗影过处,崖间惊起栖鹰数双。州兵分于前后,禁军列于中央,甲士三十二,骑卫三十六,弩手二十一,四方护住使团。
最中间的两辆车并行,左车十二名台使仗身(钦差侍卫)环绕,白衣似练;右车王家四卫护持,黑裳如漆。
车帷低垂,王扬倚在乐夫人精心准备的软褥上,吃着谢星涵送的白雪红玉龙须卷,悠哉悠哉地读《潘勖集》。
准确来说他不是读,而是背,在车上读书是很费眼睛的,但背就不一样了,扫一眼,字现于心中,然后合书而诵。王扬大三去杭|州玩的时候,曾用这个办法在大巴车上诵完陈寅恪的《王观堂先生挽词》,又在去绍兴的时候续诵王国维的《颐和园词》,下车之后,携陈、王两先生的文气游览湖光山色,泛西湖,舟上得《八声甘州》一阙;入沈园,咏黄藤酒连作四首,两个字——爽飞。
陈青珊坐在王扬旁边,捧着盛龙须卷的食盒,也不吃东西,总是转头看车外,显得有些神色不宁。
王扬无奈笑道:“小珊啊,你放松点,不是说了嘛,等到地方我告诉你。”
小珊手指微微发紧:“可是......万一有人偷槊呢?”
王扬为了带着方便,让人在车壁外做了个槊架,然后说笑般给陈青珊讲了《三国演义》中胡车儿盗戟的故事。结果陈青珊听完之后就作了病,晚上宿营时竟执意要睡在车辕旁,王扬哭笑不得:“你与其睡槊旁边,不如让槊睡你旁边,你真要放心不下,卸下来抱着睡不就完了嘛。”
结果陈青珊还真就抱着槊睡的......
王扬正准备再给陈青珊讲个故事,把这个偷槊的阴影覆盖掉,结果车外传来王揖的声音:“之颜呐!别藏着了!快下车换马!如此奇景,你我不得欣赏吟咏一番?”
王扬听到这句话彷佛回到了四天前出发的时候,头一天几乎都是跟王揖在马上度过的,两人吟风谈赋,开销白日,确实不错。后来王扬倦了回车内,结果王揖连番来邀,一开始王扬还陪了几次,可特么总来叫,一天四五趟,这谁能受得了?
王揖一不是美人,二不是基友,又没《潘勖集》的魅力大,何况王扬对此还怀有戒心,怕再来个冷箭什么的,所以就开始花式推辞,而王揖则锲而不舍,花式来请。
“过一次当阳县,天门阊不看啊!”
“掀帘看过了......”
王揖叩壁催叫:“那看能看好吗?足履实地,方知造化。步移景换,始得真趣!”
王扬应声对道:“能看好啊!心游万仞,何须足履?卧览云山,亦是逍遥。”
“......”
“之颜你先下车,咱这回玩个有趣的!连环令!每人两句,每句三字。一三押,二四押,连环不断,专咏胜景!看我的啊:荆楚穹,天门阊。你下来,咱们送目成咏!”
王扬执卷而笑:
“胜景在心,何必送目?昆仑峰,峨眉霜。华山松,巫峡江。武陵峒,黄山嶂。蓬莱宫,雁云荡。姑苏钟,洞庭樯。建业艟,广陵艡。天台蛩,终南菖。潇湘虹,苍梧光。阿叔你对完这八联,我立马下车,咱们接着对。”
王揖出师未捷,直接败退......
——————
正文3247字。
注:①帕伦克是玛雅古城之一,玛雅原名叫Lakam’ha,意思是有很多水的地方,现藏帕伦克遗址博物馆中的雕刻嵌板(见下图)记载了490年8月25日迁都之事,是为伦帕克王朝的前身。
图片引自SkidmOre, JOel. The RUlerS Of PalenqUe. MeSOWe
(格式不支持加斜,接上图MeSOWeb PUbliCatiOnS, 2010, p. 18)
②或许有小伙伴会对水曹那段情节不理解,我稍微解释一下,一方面我写剧情中一些关键的点时很少会做说明书似的描述,直接写a是如何如何,b是如何如何,就像王揖,我从来没直接写过王揖是哪一派的人,他倾向是什么,他的目的又是什么?但只要读完他和萧宝月寺庙中的对谈,即便读得浅的也能知道一点,读得深的了解就更多了。
像今天水曹衙门里的对话,一些点比如刘寅派遭清洗,由此引申的那清洗者谁?有清洗就有换人,换人的目的又是什么等等还有其他点都是埋在这个对话里的,有些点要贯通前后文才会看的更明白,比如之前萧宝月和王揖对话中提到的那个天子问丘雄的情节,有些则要以多米诺骨牌式的链锁反应看才更明晰。比如刘寅帮巴东王收生意,由此导致他没时间也没心思理会水曹这种小事,因为不理会所以才能引发现本章中水曹衙门发生的场景,而此场景又会——不剧透。
另一方面我的写作主旨一直是活在南齐,像旅行,或者说旅居。
旅游的重点是感受,而不是说知道今天先去明孝陵,然后去夫子庙,然后去秦淮河,最后去博物院这个结果就Over了,知道结果没有意义。体验结果之前的过程,去经历,去感受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各方面的细节骨架都会一点点渗透搭建,就像水曹这一段,不光包含几个点,还在填充架构,在写世情。
我会像做雕刻一样,一点一点刻,直到刻成一个既雄阔万里,又细腻肌理的历史世界为止。
并且我不拿全勤,从开始到现在一次也没拿过,至于建立在全勤基础上的那些奖励也与我无缘。我若不求精审,随便写点啥,全勤水之如反掌!但我不愿如此。我也没有更新任务,更不更又没人管。当然,读者会心焦,这个我管!呃......尽量管(小声)
所以字数多少什么的对我没意义,我每章字数从来都是根据情节定的,不算注,只算正文,少的也在两千五以上,多的将近四千,多的时候我若把四千分成两章,一章两千,也算一天两更,但我也不愿如此。所以我是不会为了字数随便写一段磨洋工的情节的,那不如不写,是游戏不香还是电影不好看......
注也不是随便加的,随便能查的我从来不加,有时违和的我也不加,就像制冰那个注,古埃及和波斯人造冰那段其实就是引自英文文献,但我觉得我引了没必要,容易被误会成炫博,所以就把来源删了,像今天这个玛雅注如果不是为了用这个学者的图,我也不会引的......
总之吧,如果我写了就一定有用意,知我意者奉上座!不知我意者!!!
也奉上座......
谁让是我可爱的读者呢╭( ̄▽ ̄)╯
有点累了,忙完这阵儿可能会休息几天,不过落实到更新,就算延也就是延一天,至今为止更的最迟也就是少数几次三天一更,其实真正无更的只有两天,这个纪录我会尽量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