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自是农业帝国的命根子,也是尼国未来最重要的事务。但除了农耕之外,工商业的兴盛同样不可忽视,工、商作为金块的另外两个边,同农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工商繁盛的古代农业帝国大都兴旺发达,而抑制工商发展的帝国则最终往往把自己“作死”,而且在古代统计学、经济学尚未诞生之际,许多压制工业、盘剥商业的统治者到死也无法明白究竟是什么摧毁了自己看似坚不可摧的帝国,最终只能归咎于“天命”、“道德”等虚无缥缈的论点。而后世的君王同样无法一窥本质,而是在重本抑末的道路上反复作死,而三百年一大劫的治乱循环,往往部分源自于此。

  古代中国,有三类主要货物的出口对我国土地物质含量的消长有影响。古代对外贸易主要依托路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进行,尤其是唐宋以来海路逐渐畅通之后,由于海运载货量大、成本是陆运的十分之一,使得海量的财货开始涌入和涌出国境。茶叶、丝绸、瓷器三大商品是我国古代向各藩国和邻国,乃至远方的国家出口的“拳头产品”,数量最大、种类最多,饱受国外欢迎,其中瓷器的名称成了中国外文名,丝绸的名称成了东西方贸易路线之名,而茶叶也荣登早期工业时期的英国对全球市场的那段著名描述。瓷器是由高岭土和木炭烧制而成,高岭土含硅和铝,木炭则为燃料,烧掉之后残渣可还田,几乎不占用可耕土壤,也基本不造成土地物质含量的流失。因此,就涵养地力这一项来看,瓷器是最佳的出口产品。丝绸的原料是地里种出来的桑叶,因此出口会造成土地物质含量的流失。但是,丝绸加工工序繁多,单价极高,里面包含的人工、机器和“专利”费用等附加价值占比高,单位土地物质可以生成的产品售价最高,因此虽然有地力损失,仍不失为较好的出口商品。茶叶基本上全部来自于土地种出,仅包含晒、炒等一些简单工序,其附加价值低,赚来的钱很大一部分都是土地物质换来的,从涵养地力的角度看,当属三大拳头产品中“最不土地友好”的产品。

  较上述三个“大宗商品”来说,我国其他出口商品较为繁杂,且数量规模小、货值低。其中,铁器、陶器、钱币等物品基本不占地力,而粮食、牲畜等则占。此外,还有进口和引入问题。我国古代主要缺乏铁矿石、燃料、木材和贵重金属,在部分饥荒时期也缺乏粮食,这些物品是进口的主要商品。尤其是宋明以来,同东南亚的海路完全畅通,南洋地区一年三熟的稻米成为了华夏上亿人口的有力供应,而粮食的大量进口,对于我国涵养地力有着决定性作用,对土地物质的流失是一个有力补充。木材同样可以补充地力,但自万历朝西班牙人在马尼拉屠华之后,海路进口木材便告断绝,明朝东南沿海的造船业此后仅能仰仗云贵出产的木材。至于煤炭、铁矿石的进口,对土地物质流失没有补充帮助。而自明朝以来大量的白银流入,同样只能有利于我国的货币改革和抗通缩,对涵养地力没有帮助,甚至,明朝末年土地变得贫瘠沙化,产量降低,跟我国大量出口土地产的商品交换白银有一定关系。

  中国历朝历代的政策在土地物质保护和地力涵养方面均有得失,而地力亦深刻影响王朝命运。

  秦发兵攻匈奴,收复河套产粮区;汉北击匈奴、鲜卑,拿下河西要道和漠南草原,均是拓展华夏物资产量、挤压敌人生存空间的有效做法。在秦皇汉武之威的照耀下,北方游牧民族的生存空间第一次被压到最低——河套、河西和西域归国,漠南羁縻臣服,仅余漠北苦寒之地供其苟延残喘。不过,在秦汉北伐的过程中,土地物质含量的流失也十分严重。无论秦军还是汉军,北伐军均大量使用马骡运输粮食,作为大军供应。这些中原长出来的粮食被士兵消耗后排泄在草原上,马骡和部分士兵死亡后腐烂在草原上,均造成中原的土地物质转移至草原。当然,战后一部分土地归了华夏,属于“肉烂在锅里”,但流失在漠北(仍属北匈奴或者鲜卑)和漠南(属于羁縻的南匈奴)的土地物质,则基本上无法收回。

  当然,每次北伐,汉军均会带回大量战利品,史书上经常出现“获牛羊百万头”之类的记载。这些战利品南归,成为减少敌方地力、补充我方地力的有效手段。尽管很多人诟病汉武帝北伐,将缴获的牛羊养在上林苑(有“卜氏养羊”的故事)而不分给平民和士兵,导致牛羊大量死亡的例子(并经常用该例子解释经济学上“公地的悲剧”,用来鼓吹私有化和自由经济、反对政府干预),但从土地物质保持上来讲,即便是战利品牛羊全死绝,其土地物质也不会消失,仍旧肥了中原王朝的土地(尤其是上林苑一带,后来汉宣帝下旨开放这一片土地给平民种植,相信能够保持多年高产量),仅仅浪费了牛羊生长期的几年阳光能量而已。而经此一战,匈奴再无力南侵,而是由于资源不足陷入内乱,最终同中原维持了数十年和平。

  因此,单就地力而言,中原王朝北伐最优的做法即派出尽可能少的精锐部队,缩小补给量,尽可能将阵亡将士带回长城以南,同时大力掠夺长城以北的人口和牲畜、物资,掠夺不了的也要尽力驱赶至长城—漠南一线,减少北方的地力,令其人口承载力下降,以消除威胁,方能确保数十年的和平。当然,地力同能量一样,“损有余而补不足”,永远倾向于自高处向低处流动,随着北方地力的不断缓慢涵养(经济活动、鸟类和兽类活动、水流、风沙),最终又会使草原地力恢复,从而出现新的强敌,但能够大大延缓北敌入侵的频率,为王朝争取数十年上百年的和平发展期,当比历史上北虏年年犯边的情形好多了。

  隋朝再次占据河西、河湟和西域,唐朝在此基础上将漠南整体纳入版图,创造了清朝以前中原王朝的最北边界。在盛唐的开拓下,漠北一度都被安北都护府所辖。但是,短期的统治并不能为帝国长期的安全提供保险,随着武周政权乱政、后突厥帝国再次兴起,漠北草原丢失;而后安史之乱,回纥人占据阴山受降城,吐蕃人占据河西陇右,漠南、西域等地亦沦陷。当北方土地不稳定、北方边界不固定时,将长城南北当做“一家人”,终会为己埋下隐患。而唐一朝虽北伐次数极少,仅知名的李靖夜袭阴山等军事行动也都是小股精锐奔袭掏心,造成的土地物质损失极其有限。这也再一次表明了对北方敌人实施该战法的有效性,同时,盛唐的烟消云散也再一次证明了地力的重要性。当中原历经开元盛世造就的人口、物质大爆发,土地肥力和亩产也不可避免地再次下降,最终使国家实力无法承受北军南侵。因此,即便是统一的国家、自己的国土,也有基本盘和边境之分,更遑论羁縻地区、藩国等高度自立的地区了。在兴盛时期,帝国亦应居安思危,尽力增加基本盘的地力,同时加快同化边境和羁縻地区的人口,令其逐步变为基本盘(如明清改土归流使云南、贵州成为华夏基本盘)。

  南北两宋的主题是“掠夺”,即过于强大的北军南下,使身处南方的帝国风雨飘摇,而北军每一次南下劫掠,都会造成土地物质向北流失,不过,女真战士和蒙古战士的战斗力举世闻名,金国人按照记载应为类似斯巴达三百勇士那种战士,死战不累不退,一支部队能消耗宋军十支;蒙古大军更是鞭笞全世界,中亚、阿拉伯、斯拉夫文明同中华文明一样相继被其彻底摧毁,未赶上近代化的列车。若非南宋时期手工业、商业进一步发展使农业帝国的周期性弱化,以及航海业兴盛使海上渔业成了陆上土地物质的有力补充,以两宋的小体格很难撑上近三百年。另一方面,两宋始终在贯彻华夏文明自北向南拓展农耕基本盘的进程,继衣冠南渡和唐末江淮流域安定爆发之后,第三次向南拓展基本盘即在两宋时期,四川、湖广(湖北加湖南)和浙江、福建地区涌入大量汉人,使其迅速成为农耕产粮之地,这些新开拓的农地提供了海量的土地物质,无形中延缓了地力不足的趋势。至于两广和云贵,则要等明清时期改土归流完成之后,才能彻底变成基本盘了。

  明朝对于土地物质的特点是“北维持、南拓展”。在北方,明军谨守长城一线,设立了九边军镇。每年,明军阻止蒙古人南下的一大制度为“烧荒”,即在夏秋干燥之际将长城沿线数公里至十余公里内的草原全部点燃焚烧殆尽,以阻止鞑靼、瓦剌人南下占据草场放牧,将长城以北一线变为南侵的基地。烧荒使蒙古人南下要通过一段“无草区”,增加了其入侵难度,但从土地物质方面看,对地力的维持没有任何帮助,仅仅是烧掉了一年的太阳能量而已,土地物质依然存在,第二年还是能够长出牧草。年年烧荒,不过扬汤止沸而已。在南方,与上文宋朝提到的类似,明朝通过改土归流和移民实边(如册封沐氏镇守云南),将两广彻底变成华夏农耕基本盘,将云贵开始纳入基本盘。虽经杨应龙之乱、奢安之乱、蒙自之乱等反复,至清朝雍正年间,中央帝国还是艰难地完成了改土归流,使我国现在版图的最南端成为了安全稳定、产出良好的大后方。而越南地区在明朝曾短暂收复,清朝由于要维持“满汉蒙三族基本盘平衡”,未继续向越南和中南半岛挺近,未占据一年三熟的产粮区,实为农耕华夏帝国的巨大遗憾。

  若想帝国长治久安,必须在人口、物质注定大爆发的背景下尽力维持土地肥力,方能延缓王朝寿命。而土地物质的消长需要从贸易、战争、拓殖等一系列国策中体现。一是尽量多出口瓷器、铁器等不消耗地力的商品。以不含肥力的高岭土、铁矿石换取外汇,进行货币改革,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本土的土地物质流失。二是适当出口丝绸等占地力小的商品。许多商品虽然自土地中生长,但附加了大量的人力和技术成本,使土地物质本身的价值占比大大降低,这类商品亦可大量出口,仅依靠这部分出口收入中的一小部分,进口一些土地生长的产品即可。三是大力进口粮食、牲畜等补充地力的商品。历代王朝即便是盛世,也必然面临自然灾害、叛乱等因素造成的地区粮荒,因此,大量进口粮食、牲畜既可以缓解粮荒,维持秩序,又可以有力补充土地肥力。

  而保持地力同样有最佳战争政策。一是向南拓展新的农耕基本盘,寻找新的土地物质。按照明朝的基本思路,沿长城一线固守,大力拓展南方温暖的土地,是以农为本的封建帝国最传统的发展模式,唐、宋均采取此策,使我国版图达到云、贵、桂、粤,并一度吞并越南北部。若继续此策,则最终步入近代的中华版图,有可能是明朝基本版图(汉地十八省和藏地)加上中南半岛,以及一部分马来群岛土地(如婆罗洲这种华人聚集、曾诞生过兰芳共和国、戴燕王国的土地)。惜哉,最后一个王朝是个“农耕渔猎畜牧”三元王朝,倾向于向北拓展,向南维持,最终形成今天的中华版图。二是尽量采用小股精锐奔袭的方式北伐,省却地力流失。仿照李靖夜袭阴山之例,以较少的精锐打击对方核心力量,以较少的人畜损失削弱北境强敌的力量,同时掠夺物资人口,延缓草原土地肥力恢复。三是通过移民和掠夺物资,强化核心领土的地力。即便是北方草原归于版图的年代,亦应居安思危,通过贸易和政策引导北方的物资南下越过长城,避免在漠北、漠南再次形成强敌。同时,拓展新的可耕土地,并通过移民令其尽快变成农耕基本盘。

  由于避孕手段的缺乏和多子多福等传统观念影响,在达到马尔萨斯临界点前,人口均会不断自然增长。因此,土地物质含量永远面临不足的状况,而上述策略只能治标,要想彻底治本,需抛弃传统农业帝国的发展逻辑。对于农业帝国来说的根本之策,一是寻诸海洋。以海鱼等海中物质补充土地肥力,延缓河流和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地物质缓慢下降。二是扩大土地规模。提高技术水平,使乱石滩、高地等土地变为可耕地,拓展耕地面积。三是尽力控制人口增长。这一条最难,需要在文化、观念上缓慢改造。

  这一点对于尼国同样十分重要,随着尼国“地理大发现”和国土、国民不断延伸,终有一日会占满整个世界,而前世华夏帝国遭受的治乱循环的影子,同样会长久困扰这个时空早熟的尼国文明。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梦回尼安德特时代,梦回尼安德特时代最新章节,梦回尼安德特时代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