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崩了,原本已经马上写完了,结果不知道怎么弄的,写好的稿子一下子都没了,心态顿时爆炸了!】
【心态爆炸!!!!!】
【啊啊啊啊啊啊!!!!!!】
【这本书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瞬间心态炸裂。】
【请假一天了,明天早上起来补,现在重新已经来不及了。】
【真的崩溃了,晚饭前就开始写,马上就要写完了。】
【哎...........】
【下面内容无用,明天早上添加正文。】
我,袁绍,字本初,生于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幼时,父亲常抚我头顶,目光深邃如古井,低声道:“袁氏之兴衰,系于汝身。”我仰首望他,只见他眉宇间凝着沉甸甸的期许,仿佛千斤重担压在我尚未长成的肩上。
十岁那年,我第一次踏入袁氏宗祠。檀香缭绕中,先祖的画像高悬,威严的目光似能穿透岁月。我跪在蒲团上,指尖轻触冰冷的地砖,耳边仿佛回荡着历代袁氏子弟的誓言。那一刻,我攥紧衣角,暗暗咬唇,心中翻涌着难以言说的澎湃——我要让袁氏之名,响彻寰宇!
及至弱冠,我入洛阳为郎。京华烟云,权贵如林,可我袁本初何曾怯场?每逢宴饮,我端坐席间,唇角含笑,眸光却如利刃般扫过众人。何进大将军常拍案赞叹:“袁本初,真豪杰也!”我微微颔首,心中却冷笑——这些庸碌之辈,岂知我胸中沟壑?
那一夜,月光惨白如霜。十常侍的阴影笼罩宫闱,何进召我密议。烛火摇曳间,他额角渗出细汗,嗓音沙哑如磨砂:“本初,诛宦之事……”我倏然起身,袍袖带风,一字一顿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他怔怔望我,瞳孔中映出我凌厉如剑的眉眼。
董卓乱政,天下沸腾。我振臂一呼,十八路诸侯云集响应。盟誓台上,我按剑而立,远眺苍茫大地。风吹战袍猎猎作响,身后旌旗如血。曹操仰面大笑,递来酒樽:“本初兄,共襄盛举!”我接过酒盏,指尖相触的刹那,却见他眼底闪过一丝晦暗。
酸枣会盟后,我坐拥冀州,帐下谋士如雨,猛将如云。田丰跪坐案前,须发微颤:“主公,当速攻许都!”我摩挲着玉印,目光掠过地图上蜿蜒的黄河。许攸忽然闯入,衣冠不整,嘶声道:“曹阿瞒劫掠粮草——”我猛地拍案,茶盏震落,碎瓷迸溅如星。
乌巢的火光染红了半边天穹。我立于高岗,喉间涌起腥甜。远处曹军铁骑如黑潮席卷,马蹄声震得大地颤抖。逢纪拽住我的缰绳,老泪纵横:“主公,退吧!”我甩开他的手,长剑指天,却见苍穹乌云密布,一道闪电劈开长夜,照亮我苍白如纸的面容。
败退黎阳那夜,我蜷缩在营帐角落。帐外雨声淅沥,仿佛万千冤魂呜咽。镜中之人鬓发斑白,眼角皱纹如刀刻——这竟是我袁本初?我狠狠掷镜于地,铜镜碎裂的脆响中,恍惚听见少年时宗祠里的誓言……
病榻前,幼子袁尚伏地痛哭。我艰难抬手,想如父亲当年那般抚他头顶,却只触到一片虚空。窗外秋叶纷飞,似金戈铁马掠过眼帘。弥留之际,我望见案头那卷《春秋》,竹简已蒙尘。
“若用田丰之言……”我喃喃着,忽然低笑出声。笑声渐弱,化作一缕游丝,消散在穿堂而过的风中。
史书工笔,不过寥寥数行。可谁还记得,那个曾让天下侧目的袁本初?记得他纵马河山的豪情,记得他跌落神坛时,指尖抠进泥土的绝望?四世三公的荣光,终究随邺城的落叶,埋进了历史的尘埃。
袁绍(?-202年6月28日 [232]),字本初,汝南郡汝阳县(今属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 [234-235])人 [56]。东汉末年军阀首领,汉末群雄之一。 [234]袁绍出身汝南袁氏,少时折节下士,知名于当世。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任命袁绍为司隶校尉。二人合谋诛杀宦官,后何进事泄被杀,袁绍率军尽诛宦官。董卓专权,袁绍与其政见不同,逃奔冀州。董卓拜其为渤海太守。初平元年(190年),与关东州郡牧守联合起兵以讨董卓,袁绍被推为盟主,自号车骑将军,声势颇大。董卓畏惧,挟汉献帝西入关中,不久被杀。后关东军内部开始互相兼并,袁绍夺取冀州牧韩馥的地盘,自领冀州牧,此后又夺得青州、并州。初平四年(193年),袁绍平定黑山军。建安四年(199年),袁绍又消灭幽州军阀公孙瓒。至此,袁绍已跨据黄河下游的四州之地,领众数十万,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割据势力。同年,袁绍准备向曹操发起进攻,直捣许都,劫夺汉帝。但在官渡之战中为曹操大败。 [56]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在忧愤中病逝。不久后,袁氏兄弟阋墙,相继兵败身死,河北尽并于曹操。 [56] [234]
袁绍出生于东汉后期一个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汝南袁氏” [231]。从高祖父袁安起,袁氏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 [84]。袁绍的祖父是司徒袁汤,生母是一个地位卑微的婢女 [91],生父不明(有五官中郎将袁成 [85-87]、司空袁逢 [88]两种说法,详见“人物争议”目录)。袁绍出生在京师雒阳,出生时恰逢父亲袁成去世,由养母(袁成正妻)等女子抚养长大 [89]被叔父袁逢、袁隗所关爱 [90]。
袁绍幼年时做了郎官,由于容貌仪态出众,经常被人模仿。弱冠出任濮阳县长(一作濮阳令 [247]),有清正能干的名声。 [2]遇母丧而辞去官职 [3],回到汝南,由副车从骑。袁绍将进入汝南时,不想让许劭看到他们,就打发走宾客,只乘着一辆车回家。 [247-248]服完三年丧礼,袁绍回想感叹自己一出生便是无父孤儿,又为父亲(袁成)服丧礼。服丧期满后,他搬到雒阳居住。袁绍相貌俊美,举止威仪,为人仁爱,注重名声,加上袁绍降低身份倾心结交,士人全部抢着投奔他。来的士人不论身份贵贱,袁绍都以与自己平等的礼仪相待,因此来访宾客的各种车辆挤满了雒阳的大街小巷。 [3]
这时是东汉统治日趋黑暗的年代,宦官专政愈演愈烈,残酷迫害以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为代表的“清流党人”。袁绍自称隐居,表面上不妄通宾客,其实在暗中结交党人和侠义之士,如张邈、何颙、许攸、吴子卿等人 [95]。张邈是大名鼎鼎的党人,“八厨”之一。何颙也是党人,与党人领袖陈蕃、李膺过从甚密 [92],袁绍很仰慕他 [226]。在党锢之祸中,何颙常常一年中几次私入雒阳,听从袁绍的计谋策略,帮助党人避难:对一些穷困无助的人,帮助他们渡过祸患。对一些被追捕的人,出计使他们得以逃跑或隐藏起来,使不少人免于党祸 [93]。袁绍的活动引起了宦官的注意,中常侍赵忠愤愤然地警告说袁本初抬高身价、不应朝廷辟召,专养亡命之徒,不知在干何事。袁隗听到风声后斥责袁绍,但袁绍依然不为所动。 [94]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以后,东汉朝廷被迫取消党禁,大赦天下党人。袁绍面对大将军何进的辟召,不得已只能从命出仕 [96]。何进是汉灵帝刘宏皇后何氏(参见词条灵思皇后)的异母兄,以外戚贵显,统领左右羽林军,对宦官专政不满。袁绍有意借何进之力除掉宦官,而何进因袁氏门第显赫,也很信任袁绍。 [4]从此,两人关系非同一般。当时,宦官的势力仍然很大,中常侍赵忠、张让等并封侯爵。郎中张钧上书痛斥宦官专政之害,竟被捕杀狱中。
中平五年(188年),东汉朝廷另组西园新军,置西园八校尉。袁绍被任命为校尉(《三国志》作中军校尉 [104],《后汉书》作佐军校尉 [4]),但大权掌握在宦官、上军校尉蹇硕手中,连大将军何进都要听调度指挥。讨虏校尉盖勋向袁绍和宗正刘虞提出诛除奸宦、提拔贤良的想法,三人不谋而合、结成同盟,后因盖勋被调离而没有行动。 [105]中平六年(189年)四月,汉灵帝病重,太子未立。蹇硕等宦官不愿意大权落入何进手中,因此借口韩遂作乱,提议请大将军领兵西上平叛。在这个关键时刻,何进洞悉宦官的诡计,以青徐黄巾复起为辞,奏请遣袁绍东进徐兖,待袁绍兵还,自己再西击韩遂。没过几天,汉灵帝病死,蹇硕决定先诛何进,后立刘协,于是派人迎何进入宫计事,何进却集结军队于宫外,严阵以待,而称病不入。蹇硕迫于压力,不得不立刘辩为帝。刘辩即位,何皇后以皇太后临朝称制,太傅袁隗与大将军何进辅政,同录尚书事。 [5]何进暗中决议诛除宦官,袁绍也久有谋划 [106],他通过何进的宾客张津对何进说:“黄门、常侍这些宦官执掌大权已经天长日久,又与长乐太后(董太后)专通奸利,将军应该另择贤良,整顿国家,为天下除害。”何进自以为是,因为袁氏得到海内的人拥护,袁绍向来善于养士,豪杰甘心为他所用,与他的堂弟袁术、智谋之士逢纪、何颙、荀攸等,一起成为何进的心腹。 [6]
对此,蹇硕非常不安,再度谋划诛杀何进,但被人告发,何进下令捕杀蹇硕。袁绍对何进说:“从前窦武准备诛杀内宠,而反受其害,原因是事机不密,言语漏泄。五营兵士都听命于宦官,窦武却信用他们,结果自取灭亡。如今将军居帝舅大位,兄弟均领强兵,军队将吏都是英俊名士,乐于为将军尽力效命。一切在将军掌握之中,这是苍天赐予的良机,将军应该一举为天下除掉祸害,以名垂后世!”何进深以为是,于是托病不入陪丧,又不送葬。即与袁绍定计策,并把所定计策告诉了太后。但何太后却不同意,何进也就不敢违背太后意旨,只欲图诛杀比较放纵的宦官,但袁绍认为宦官亲近皇帝,出入号令,不全部消灭,以后必定成为大患。
由于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与何进的弟弟何苗多次受到宦官贿赂,因此从中作梗,多方阻挠;也由于何进犹豫,所以没有结果。 [7]袁绍等人看见这种情况,心里十分焦灼,再一次献策,调集四方猛将豪杰,领兵开往京城,对太后进行兵谏。何进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8],于是下令召前将军董卓驻关中上林苑,使府掾太山王匡发动他所在郡的强弩手,召东郡太守桥瑁驻城皋,使武猛都尉丁原烧孟津,火光照得城里通红,都说要诛杀宦官。 [108]何太后依旧不从,何进更因为何苗的劝谏而犹豫。袁绍担心何进会改变主意,于是对他说:“互相结合的形势已经露出来了,事情不办,就要发生变故,将军还等待什么,为什么不早决定呢?”何进于是用袁绍为司隶校尉、假节,专命击断;从事中郎王允为河南尹。袁绍派洛阳方略武吏监视宦官,并催促董卓等驰驱驿上,准备进兵平乐观。 [246] [249]何太后才感到事态严重。她匆匆把中常侍、小黄门等宦官放回家。宦官们着慌了,惶惶然若丧家之犬,一起去叩求何进恕罪。袁绍在旁再三劝何进趁此机会杀掉他们,但何进还是把他们放走了。袁绍很不甘心,写信通知州郡,诈称是何进的意思命令逮捕宦官的亲属入狱。 [109]宦官们在张让的指挥下,中常侍段珪等率领党徒数十人,骗何进入宫后,将何进斩杀于嘉德殿前。何进部将听说何进被杀,领兵入宫,虎贲中郎将袁术攻打宫城,焚烧青琐门。张让等人遂挟持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从复道仓皇外逃。袁绍与袁隗矫诏召宦官亲党许相、樊陵前来,将他们斩杀,然后与何苗列兵朱雀阙下,捕杀没有来得及逃走的宦官赵忠等人;又下令关闭北宫门,严禁出入,指挥士兵搜索宫中的宦官,不论老幼皆斩尽杀绝,死者有二千多人,有些不长胡须的人也被当成宦官杀掉了,有的自己发露身体然后才得免遭杀死。袁绍进兵排宫,有的人上端门屋进攻宫中。期间,袁绍与王匡等人并力入端门,于承明堂上格杀中常侍高望等二人。张让、段珪等人被迫带着少帝、陈留王奔往小平津,又遭到卢植、闵贡的追击,最终投河自尽。 [9]
正当袁氏叔侄在内宫诛杀宦官的时候,董卓率领军队抵达雒阳西郊,于北邙阪下与少帝和陈留王相遇。董卓无意中得到了一张王牌,他拥簇着少帝,带着军队浩浩荡荡地开进雒阳城。鲍信对袁绍说:“董卓拥有强兵,居心叵测,如果不能及早采取措施,就要陷入被动,如果乘他长途行军,士马劳顿,发起突然袭击,还能擒拿他。”袁绍见董卓兵强马壮,不敢轻举妄动。 [10]董卓商议想废掉皇帝重新立帝,对袁绍说:“统治天下的君主应当找贤明的人担任。灵帝令人愤恨,董侯还可以,应当立为皇帝。”袁绍说:“当今皇上年轻,没有什么错处传扬于天下,假使不顾礼法,随心所欲,废掉嫡嗣而立庶子为皇帝,恐怕大家觉得不大妥当。”董卓手按佩剑怒斥袁绍:“竖子怎敢如此!天下之事,岂不是由我决定?”袁绍机智地回答说:“这是国家大事,请到外边同太傅(袁隗)一块商议。”董卓又说:“刘氏的后嗣不足以留着。”袁绍勃然大怒:“天下强横的,难道只有董公!”横陈佩刀,一躬到底,径自出门而去。 [11]袁绍把朝廷所颁符节挂在东门上,逃亡冀州。董卓下令通缉袁绍,侍中周毖、城门校尉伍琼、议郎何颙等人都是名士,他们劝董卓说:“废立大事,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袁绍不识大体,因此害怕逃跑,并非有其它意思。如果通缉他太急,势必激起事变。袁氏四代广布恩德,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如果袁绍招集豪杰,拉起队伍,群雄都会乘势而起,那时,关东恐怕就不是明公所能控制了,所以不如赦免他,给他一个郡守当当,那么,他庆幸免罪,也就不会招惹事端了。”于是,董卓任命袁绍为勃海太守,赐爵位为邟乡侯。 [12](《山阳公载记》记载董卓以袁绍为前将军、邟乡侯,袁绍接受侯爵,不接受前将军官职。 [252])袁绍仍然自称兼领司隶校尉。 [273]
【心态爆炸!!!!!】
【啊啊啊啊啊啊!!!!!!】
【这本书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瞬间心态炸裂。】
【请假一天了,明天早上起来补,现在重新已经来不及了。】
【真的崩溃了,晚饭前就开始写,马上就要写完了。】
【哎...........】
【下面内容无用,明天早上添加正文。】
我,袁绍,字本初,生于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幼时,父亲常抚我头顶,目光深邃如古井,低声道:“袁氏之兴衰,系于汝身。”我仰首望他,只见他眉宇间凝着沉甸甸的期许,仿佛千斤重担压在我尚未长成的肩上。
十岁那年,我第一次踏入袁氏宗祠。檀香缭绕中,先祖的画像高悬,威严的目光似能穿透岁月。我跪在蒲团上,指尖轻触冰冷的地砖,耳边仿佛回荡着历代袁氏子弟的誓言。那一刻,我攥紧衣角,暗暗咬唇,心中翻涌着难以言说的澎湃——我要让袁氏之名,响彻寰宇!
及至弱冠,我入洛阳为郎。京华烟云,权贵如林,可我袁本初何曾怯场?每逢宴饮,我端坐席间,唇角含笑,眸光却如利刃般扫过众人。何进大将军常拍案赞叹:“袁本初,真豪杰也!”我微微颔首,心中却冷笑——这些庸碌之辈,岂知我胸中沟壑?
那一夜,月光惨白如霜。十常侍的阴影笼罩宫闱,何进召我密议。烛火摇曳间,他额角渗出细汗,嗓音沙哑如磨砂:“本初,诛宦之事……”我倏然起身,袍袖带风,一字一顿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他怔怔望我,瞳孔中映出我凌厉如剑的眉眼。
董卓乱政,天下沸腾。我振臂一呼,十八路诸侯云集响应。盟誓台上,我按剑而立,远眺苍茫大地。风吹战袍猎猎作响,身后旌旗如血。曹操仰面大笑,递来酒樽:“本初兄,共襄盛举!”我接过酒盏,指尖相触的刹那,却见他眼底闪过一丝晦暗。
酸枣会盟后,我坐拥冀州,帐下谋士如雨,猛将如云。田丰跪坐案前,须发微颤:“主公,当速攻许都!”我摩挲着玉印,目光掠过地图上蜿蜒的黄河。许攸忽然闯入,衣冠不整,嘶声道:“曹阿瞒劫掠粮草——”我猛地拍案,茶盏震落,碎瓷迸溅如星。
乌巢的火光染红了半边天穹。我立于高岗,喉间涌起腥甜。远处曹军铁骑如黑潮席卷,马蹄声震得大地颤抖。逢纪拽住我的缰绳,老泪纵横:“主公,退吧!”我甩开他的手,长剑指天,却见苍穹乌云密布,一道闪电劈开长夜,照亮我苍白如纸的面容。
败退黎阳那夜,我蜷缩在营帐角落。帐外雨声淅沥,仿佛万千冤魂呜咽。镜中之人鬓发斑白,眼角皱纹如刀刻——这竟是我袁本初?我狠狠掷镜于地,铜镜碎裂的脆响中,恍惚听见少年时宗祠里的誓言……
病榻前,幼子袁尚伏地痛哭。我艰难抬手,想如父亲当年那般抚他头顶,却只触到一片虚空。窗外秋叶纷飞,似金戈铁马掠过眼帘。弥留之际,我望见案头那卷《春秋》,竹简已蒙尘。
“若用田丰之言……”我喃喃着,忽然低笑出声。笑声渐弱,化作一缕游丝,消散在穿堂而过的风中。
史书工笔,不过寥寥数行。可谁还记得,那个曾让天下侧目的袁本初?记得他纵马河山的豪情,记得他跌落神坛时,指尖抠进泥土的绝望?四世三公的荣光,终究随邺城的落叶,埋进了历史的尘埃。
袁绍(?-202年6月28日 [232]),字本初,汝南郡汝阳县(今属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 [234-235])人 [56]。东汉末年军阀首领,汉末群雄之一。 [234]袁绍出身汝南袁氏,少时折节下士,知名于当世。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任命袁绍为司隶校尉。二人合谋诛杀宦官,后何进事泄被杀,袁绍率军尽诛宦官。董卓专权,袁绍与其政见不同,逃奔冀州。董卓拜其为渤海太守。初平元年(190年),与关东州郡牧守联合起兵以讨董卓,袁绍被推为盟主,自号车骑将军,声势颇大。董卓畏惧,挟汉献帝西入关中,不久被杀。后关东军内部开始互相兼并,袁绍夺取冀州牧韩馥的地盘,自领冀州牧,此后又夺得青州、并州。初平四年(193年),袁绍平定黑山军。建安四年(199年),袁绍又消灭幽州军阀公孙瓒。至此,袁绍已跨据黄河下游的四州之地,领众数十万,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割据势力。同年,袁绍准备向曹操发起进攻,直捣许都,劫夺汉帝。但在官渡之战中为曹操大败。 [56]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在忧愤中病逝。不久后,袁氏兄弟阋墙,相继兵败身死,河北尽并于曹操。 [56] [234]
袁绍出生于东汉后期一个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汝南袁氏” [231]。从高祖父袁安起,袁氏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 [84]。袁绍的祖父是司徒袁汤,生母是一个地位卑微的婢女 [91],生父不明(有五官中郎将袁成 [85-87]、司空袁逢 [88]两种说法,详见“人物争议”目录)。袁绍出生在京师雒阳,出生时恰逢父亲袁成去世,由养母(袁成正妻)等女子抚养长大 [89]被叔父袁逢、袁隗所关爱 [90]。
袁绍幼年时做了郎官,由于容貌仪态出众,经常被人模仿。弱冠出任濮阳县长(一作濮阳令 [247]),有清正能干的名声。 [2]遇母丧而辞去官职 [3],回到汝南,由副车从骑。袁绍将进入汝南时,不想让许劭看到他们,就打发走宾客,只乘着一辆车回家。 [247-248]服完三年丧礼,袁绍回想感叹自己一出生便是无父孤儿,又为父亲(袁成)服丧礼。服丧期满后,他搬到雒阳居住。袁绍相貌俊美,举止威仪,为人仁爱,注重名声,加上袁绍降低身份倾心结交,士人全部抢着投奔他。来的士人不论身份贵贱,袁绍都以与自己平等的礼仪相待,因此来访宾客的各种车辆挤满了雒阳的大街小巷。 [3]
这时是东汉统治日趋黑暗的年代,宦官专政愈演愈烈,残酷迫害以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为代表的“清流党人”。袁绍自称隐居,表面上不妄通宾客,其实在暗中结交党人和侠义之士,如张邈、何颙、许攸、吴子卿等人 [95]。张邈是大名鼎鼎的党人,“八厨”之一。何颙也是党人,与党人领袖陈蕃、李膺过从甚密 [92],袁绍很仰慕他 [226]。在党锢之祸中,何颙常常一年中几次私入雒阳,听从袁绍的计谋策略,帮助党人避难:对一些穷困无助的人,帮助他们渡过祸患。对一些被追捕的人,出计使他们得以逃跑或隐藏起来,使不少人免于党祸 [93]。袁绍的活动引起了宦官的注意,中常侍赵忠愤愤然地警告说袁本初抬高身价、不应朝廷辟召,专养亡命之徒,不知在干何事。袁隗听到风声后斥责袁绍,但袁绍依然不为所动。 [94]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以后,东汉朝廷被迫取消党禁,大赦天下党人。袁绍面对大将军何进的辟召,不得已只能从命出仕 [96]。何进是汉灵帝刘宏皇后何氏(参见词条灵思皇后)的异母兄,以外戚贵显,统领左右羽林军,对宦官专政不满。袁绍有意借何进之力除掉宦官,而何进因袁氏门第显赫,也很信任袁绍。 [4]从此,两人关系非同一般。当时,宦官的势力仍然很大,中常侍赵忠、张让等并封侯爵。郎中张钧上书痛斥宦官专政之害,竟被捕杀狱中。
中平五年(188年),东汉朝廷另组西园新军,置西园八校尉。袁绍被任命为校尉(《三国志》作中军校尉 [104],《后汉书》作佐军校尉 [4]),但大权掌握在宦官、上军校尉蹇硕手中,连大将军何进都要听调度指挥。讨虏校尉盖勋向袁绍和宗正刘虞提出诛除奸宦、提拔贤良的想法,三人不谋而合、结成同盟,后因盖勋被调离而没有行动。 [105]中平六年(189年)四月,汉灵帝病重,太子未立。蹇硕等宦官不愿意大权落入何进手中,因此借口韩遂作乱,提议请大将军领兵西上平叛。在这个关键时刻,何进洞悉宦官的诡计,以青徐黄巾复起为辞,奏请遣袁绍东进徐兖,待袁绍兵还,自己再西击韩遂。没过几天,汉灵帝病死,蹇硕决定先诛何进,后立刘协,于是派人迎何进入宫计事,何进却集结军队于宫外,严阵以待,而称病不入。蹇硕迫于压力,不得不立刘辩为帝。刘辩即位,何皇后以皇太后临朝称制,太傅袁隗与大将军何进辅政,同录尚书事。 [5]何进暗中决议诛除宦官,袁绍也久有谋划 [106],他通过何进的宾客张津对何进说:“黄门、常侍这些宦官执掌大权已经天长日久,又与长乐太后(董太后)专通奸利,将军应该另择贤良,整顿国家,为天下除害。”何进自以为是,因为袁氏得到海内的人拥护,袁绍向来善于养士,豪杰甘心为他所用,与他的堂弟袁术、智谋之士逢纪、何颙、荀攸等,一起成为何进的心腹。 [6]
对此,蹇硕非常不安,再度谋划诛杀何进,但被人告发,何进下令捕杀蹇硕。袁绍对何进说:“从前窦武准备诛杀内宠,而反受其害,原因是事机不密,言语漏泄。五营兵士都听命于宦官,窦武却信用他们,结果自取灭亡。如今将军居帝舅大位,兄弟均领强兵,军队将吏都是英俊名士,乐于为将军尽力效命。一切在将军掌握之中,这是苍天赐予的良机,将军应该一举为天下除掉祸害,以名垂后世!”何进深以为是,于是托病不入陪丧,又不送葬。即与袁绍定计策,并把所定计策告诉了太后。但何太后却不同意,何进也就不敢违背太后意旨,只欲图诛杀比较放纵的宦官,但袁绍认为宦官亲近皇帝,出入号令,不全部消灭,以后必定成为大患。
由于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与何进的弟弟何苗多次受到宦官贿赂,因此从中作梗,多方阻挠;也由于何进犹豫,所以没有结果。 [7]袁绍等人看见这种情况,心里十分焦灼,再一次献策,调集四方猛将豪杰,领兵开往京城,对太后进行兵谏。何进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8],于是下令召前将军董卓驻关中上林苑,使府掾太山王匡发动他所在郡的强弩手,召东郡太守桥瑁驻城皋,使武猛都尉丁原烧孟津,火光照得城里通红,都说要诛杀宦官。 [108]何太后依旧不从,何进更因为何苗的劝谏而犹豫。袁绍担心何进会改变主意,于是对他说:“互相结合的形势已经露出来了,事情不办,就要发生变故,将军还等待什么,为什么不早决定呢?”何进于是用袁绍为司隶校尉、假节,专命击断;从事中郎王允为河南尹。袁绍派洛阳方略武吏监视宦官,并催促董卓等驰驱驿上,准备进兵平乐观。 [246] [249]何太后才感到事态严重。她匆匆把中常侍、小黄门等宦官放回家。宦官们着慌了,惶惶然若丧家之犬,一起去叩求何进恕罪。袁绍在旁再三劝何进趁此机会杀掉他们,但何进还是把他们放走了。袁绍很不甘心,写信通知州郡,诈称是何进的意思命令逮捕宦官的亲属入狱。 [109]宦官们在张让的指挥下,中常侍段珪等率领党徒数十人,骗何进入宫后,将何进斩杀于嘉德殿前。何进部将听说何进被杀,领兵入宫,虎贲中郎将袁术攻打宫城,焚烧青琐门。张让等人遂挟持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从复道仓皇外逃。袁绍与袁隗矫诏召宦官亲党许相、樊陵前来,将他们斩杀,然后与何苗列兵朱雀阙下,捕杀没有来得及逃走的宦官赵忠等人;又下令关闭北宫门,严禁出入,指挥士兵搜索宫中的宦官,不论老幼皆斩尽杀绝,死者有二千多人,有些不长胡须的人也被当成宦官杀掉了,有的自己发露身体然后才得免遭杀死。袁绍进兵排宫,有的人上端门屋进攻宫中。期间,袁绍与王匡等人并力入端门,于承明堂上格杀中常侍高望等二人。张让、段珪等人被迫带着少帝、陈留王奔往小平津,又遭到卢植、闵贡的追击,最终投河自尽。 [9]
正当袁氏叔侄在内宫诛杀宦官的时候,董卓率领军队抵达雒阳西郊,于北邙阪下与少帝和陈留王相遇。董卓无意中得到了一张王牌,他拥簇着少帝,带着军队浩浩荡荡地开进雒阳城。鲍信对袁绍说:“董卓拥有强兵,居心叵测,如果不能及早采取措施,就要陷入被动,如果乘他长途行军,士马劳顿,发起突然袭击,还能擒拿他。”袁绍见董卓兵强马壮,不敢轻举妄动。 [10]董卓商议想废掉皇帝重新立帝,对袁绍说:“统治天下的君主应当找贤明的人担任。灵帝令人愤恨,董侯还可以,应当立为皇帝。”袁绍说:“当今皇上年轻,没有什么错处传扬于天下,假使不顾礼法,随心所欲,废掉嫡嗣而立庶子为皇帝,恐怕大家觉得不大妥当。”董卓手按佩剑怒斥袁绍:“竖子怎敢如此!天下之事,岂不是由我决定?”袁绍机智地回答说:“这是国家大事,请到外边同太傅(袁隗)一块商议。”董卓又说:“刘氏的后嗣不足以留着。”袁绍勃然大怒:“天下强横的,难道只有董公!”横陈佩刀,一躬到底,径自出门而去。 [11]袁绍把朝廷所颁符节挂在东门上,逃亡冀州。董卓下令通缉袁绍,侍中周毖、城门校尉伍琼、议郎何颙等人都是名士,他们劝董卓说:“废立大事,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袁绍不识大体,因此害怕逃跑,并非有其它意思。如果通缉他太急,势必激起事变。袁氏四代广布恩德,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如果袁绍招集豪杰,拉起队伍,群雄都会乘势而起,那时,关东恐怕就不是明公所能控制了,所以不如赦免他,给他一个郡守当当,那么,他庆幸免罪,也就不会招惹事端了。”于是,董卓任命袁绍为勃海太守,赐爵位为邟乡侯。 [12](《山阳公载记》记载董卓以袁绍为前将军、邟乡侯,袁绍接受侯爵,不接受前将军官职。 [252])袁绍仍然自称兼领司隶校尉。 [273]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十倍速度,貂蝉说我太快了,三国:十倍速度,貂蝉说我太快了最新章节,三国:十倍速度,貂蝉说我太快了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十倍速度,貂蝉说我太快了,三国:十倍速度,貂蝉说我太快了最新章节,三国:十倍速度,貂蝉说我太快了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