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秦大学士退下去之后,贾琮重新思索了一番。

  然后贾琮也不得不承认,燕云的变革,是不能照搬下去的。

  他这个皇帝,虽然也是从马上得来的。

  大夏也已经被打烂了,但是又并没有烂的如此彻底。

  并非完全打乱重建,大夏的士绅和世家豪门,势力依然极为强大。

  他们依然把持着地方。

  因此,想要将土地收归国有,势必会引起整个华夏的动乱。

  到时候,怕是不知会死多少人。

  将土地收归国有,还是艰难呢。

  而若是引起天下士子共愤,地方官员全都辞官不做的话,贾琮甚至找不出这么多官员来填补这些空缺。

  因此,这一条,目前的确无法实施。

  不过,倒是可以下一条旨意,普通百姓家,田亩在百亩以下者,禁止出售土地。

  如此一来,能够保证百姓土地不被兼并。

  要卖田,也惟有那些世家大族卖田的份儿。

  并且只要那些世家大族犯了错,便能够借机抄家灭族,将他们的土地回收回来。

  土地兼并,是历朝历代走向灭亡,基本都会出现的一个问题。

  贾琮还是试图从政策上解决这个问题。

  接下来,贾琮又找寇大学士和林如海商谈国事。

  接下来的变革,需要三位大学士齐心合力去推动方可。

  并且,贾琮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比方说,如何在华夏全面推动新学?

  只是建几座学堂?朝廷扶持?

  这样极为可能会浮于表面,看上去欣欣向荣,实际上没什么成果。

  匠人的地位,素来不高,还在士农工商之下。

  商人的地位就已经够低的了,而匠人地位,还在商人之下,由此可见一斑。

  因此,贾琮决定,也学幽州一般,通过新学考试,可以担任一些底层的官职。

  同时提升匠人的地位,将其和士农工商并列。

  而这些事情,都是需要通过三位大学士去实施的。

  同时贾琮还要在大夏全国范围内,推广玉米、地瓜、花生、土豆等新型农作物的种植。

  这些农作物,产量极高,并且可以做到两年三熟。

  一旦能够在整个大夏全面推广开来,最起码能够养活三万万百姓。

  在原本历史轨迹中,清朝就是在推广这些新型农作物后,国内人口达到了三万万之多。

  到了后期,更是几乎达到四万万的地步。

  而在清朝之前的历朝历代,一直到宋朝,人口才过亿。

  到明朝,人口最多达到两亿之多。

  如今的华夏新立,因为刚刚经过连番的战乱,人口锐减。

  如今也有一亿多人。

  而只要将三种新型农作物全面推广之后,人口就能开始爆炸性增长。

  当然了,也需要有一定的控制才好。

  若不加控制,怕是要像阿三一样,人口毫无节制的疯狂增长了。

  而如今华夏朝堂,以三位大学士为尊。

  其中寇大学士,因为其资历的缘故,受所有人尊重。

  林如海次之,但他是皇上岳父,当朝国舅爷,因此威信也也是极高。

  秦大学士最次,但他八面玲珑,况且朝中本就有许多前朝旧臣。

  而这些旧臣,倒有许多,都依附在秦大学士门下。

  因此,秦大学士势力,正在隐隐间增加。

  不过,因为贾琮这个开国之君,能够压制三大学士的缘故。

  因此,三大学士朋而不党,并且他们或许有政见不合之处。

  但是并没有掀起所谓的党争。

  而因为变革之故,也让三位大学士,齐心协力。

  因此,朝堂之上,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之态。

  好吧,基本上开国皇帝,都能做到这一点。

  他执政早期,朝中大臣,基本都是贤能的。

  至少在前期,基本不会出现大奸臣,因为这段时期,没有大奸臣生存的土壤和空间。

  半月之后,秦大学士上奏,提出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火耗归公等策略。

  这种变革——甚至都说不上是变革。

  变革的意思,重在一个变字,就是改变以前的做法。

  而目前,华夏刚刚立国,目前的律法等等制度,都遵循旧制。

  秦大学士提出的策略,倒可以说是华夏的立国之策。

  秦大学士的提议,在朝廷之中,引发轩然大波。

  自宋以来,元朝除外,朝廷一向十分优待读书人。

  在明朝,只要中举之后,家里三百亩土地,就可以免于纳税。

  在夏朝,同样是如此。

  而如今,皇上登基之后,秦大学士这个奸贼,却是要一刀斩断朝廷对读书人的拥戴。

  而朝堂之上的文武百官,都是读书人——好吧,武将基本并非科举出身。

  但是武将也同样免于纳税。

  这一次,秦大学士等同于得罪了所有人。

  因此,这个奏折一出,秦大学士,便受到疯狂弹劾。

  甚至有激进的大臣,恳请皇上诛杀此獠。

  甚至就连秦大学士派系的官员,有些都开始抨击起了秦大学士。

  而寇大学士和林如海,见状都是倒吸了一口凉气。

  他们知道这三项政策,会引起强烈反对,但也没料到,只是在朝堂之上,就会激烈到这般地步。

  秦大学士,更是面如死灰。

  今日他提出这三项提议,其实就是皇上借他之口,来试探文武百官的。

  如今,倒是试探出百官的态度来了。

  只是,这反扑,来的未免忒强烈了些。

  秦大学士觉得,接下来,皇上为了平息众怒,只怕就要拿自己祭刀了。

  这三项提议,也将会搁置不提。

  以后税赋政策,依旧会遵循前朝旧例,而自己,只会被当做一件牺牲品罢了。

  群臣步步紧逼,强烈要求贾琮治罪秦大学士。

  此时,林如海上前一步,便要说话。

  而贾琮,则是没给林如海这个机会。

  林如海可寇相,自然是知道贾琮心思的。

  林如海站出来,便是要为秦大学士解围。

  只可惜,林如海,怕也阻挡不住满朝文武的怒火。

  “放肆!殿堂之上,吵吵闹闹,成何体统?”

  “尔等皆为我华夏忠臣,如今竟如贩夫走卒般吵闹,成何体统?”

  “请皇上恕罪!”

  贾琮又向闹得最欢的户部尚书问道:“户部尚书,你也曾在前朝为官,朕来问你。”

  “前朝的农税,前期和后期相差有多少?是何缘故造成这般情况?”

  户部尚书回答道:“启禀皇上,前朝前期农税,约有两千两百万银子,到了后期,大约只有五百余万两。”

  “造成这一原因的缘故,是因为士绅不需要纳税,而士绅兼并了大量的土地,导致纳税的土地越来越少。”

  户部尚书,真的不想回答这个问题,但这个问题,是隐瞒不了的。

  而文武百官,除了少数一些官员之外,还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如今听到这两个数字之后,也不由暗暗心惊不已。

  从两千两百万,直接降到了五百万,这个幅度,实在是太可怕了。

  贾琮又冷笑道:“前朝为何灭亡?若要总结起来,大约能总结出十几条缘由出来。”

  “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士绅土地兼并,税收不足,国库空虚所造成的。”

  “而税收为何不足,国库为何空虚?都出在士绅不需要纳税这一点上。”

  “士绅不纳税,时日一长,国家必亡!朕不信,你们不懂得这个道理。”

  “尔等只念着你们一家一户之私利,而置江山社稷于不顾!倒真是好臣子啊!”

  “朕不怕实话告诉你们,这三项策略,其实是朕的主意!”

  “朕是开国皇帝,在朕治下,土地兼并不会太严重,朕哪怕不推行这三项政策,同样能够创造出一个太平盛世出来。”

  “史书上,也会为朕浓墨重彩,书上一笔。但是,朕就要将这个亡国之患,留给后世子孙。”

  “这种事情,想要推广起来,是极难的。若朕不做,后世子孙做起来,更是近乎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这件事情,便由朕来做好了!”

  “朕要为儿孙,留下一个清明的江山!朕,要为我华夏,开万世之太平!”

  贾琮慷慨激昂过后,朝堂群臣,不由都是陷入沉默之中。

  其实,就在秦大学士上奏的时候,他们何尝猜不到,这其实根本就是皇上的意思?

  但是,他们依然假装不知,强烈反对。

  为的,就是要让皇上收回成命。

  但他们没想到,皇上竟然这么刚,竟然果断承认,就是自己要进行变革的。

  并且,哪怕遇到再多险阻,也一定会大力推行。

  那么,他们到底还要不要继续谏言呢?

  若继续谏言的话,势必会得罪皇帝。

  而得罪一位英明神武的开国皇帝,殊为不智。

  因此,在一番沉默之后,文武百官便做出决定——依然要谏言。

  得罪皇帝,固然可怕。

  但是不得罪皇帝,他们就要得罪全天下的读书人了啊!

  他们将会被天下读书人骂做奸臣,毕竟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千年万年,都将仍受人唾骂。

  户部尚书,率先跪下说道:“皇上,臣等并非看不到这一点,实在是,这变革,根本做不到啊!”

  “我华夏,乃士大夫和皇上共治天下,而皇上此举,要动的是所有士大夫的利益,岂能成功?”

  “皇上,历朝历代,并非无人想推动这等变革,但是他们都以失败而告终。”

  “智慧如王安石,推动变法也并没有成功,反而让天下大乱。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也并非因为私利,同样是为了家国天下!”

  “臣等并非为一家一户之私利,乃是为了我华夏江山社稷着想啊,皇上!臣等,请皇上三思!”

  “臣等,请皇上三思!”

  “臣等,请皇上三思!”

  户部尚书,十分大胆,当着皇帝的面说出士大夫与皇上共治天下这番话来。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是由汉高祖刘邦提出的,汉朝之后的历代王朝都十分尊重士大夫。

  但这些王朝的统治者只是把士大夫看作政治工具,并没有真正实现“共治”。

  直到宋朝士大夫的政治地位空前膨胀,真正实现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而此后,除元朝之外,明朝和大夏,士大夫的地位,虽然有所衰减,但的确处于和皇上共治天下的位置。

  但是这番话,皇上说的,大臣却不能说。

  户部尚书,也是大着胆子才说出这番话的。

  文武百官,都紧张地看向皇上,生恐皇上发怒。

  只听贾琮冷笑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朕不信,天下士大夫都如此短视。”

  “再者,王安石变法,失败在朝堂之上。朕为宋神宗乎?尔等皆反对新法乎?”

  贾琮说完之后,文武百官,再次沉默下来。

  皇上若执意要推动这三项政策,群臣是阻拦不住的。

  然而,他们依然没有放弃抵抗。

  户部尚书拜道:“皇上,臣真的是一片赤诚,为的是我华夏的江山社稷啊!”

  “若皇上仍然一意孤行,臣愿乞骸骨,告老还乡!”

  户部尚书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哗然。

  户部尚书,好刚烈!

  这是和皇上,彻底撕破脸皮了啊!

  乞骸骨,就是要辞职。

  这是仅次于死谏的一种抗争了!

  而在户部尚书之后,工部尚书也出列说道:“若皇上不收回成命的话,臣请乞骸骨,告老还乡!”

  礼部侍郎也跟着出列……

  最终,请求乞骸骨的大臣,竟然达到十一人之多。

  这已经是一小半的人数了。

  若这些人都走了之后,只怕朝堂运转都要陷入到停滞之中了。

  寇大学士,林如海,还有秦大学士,脸色都相当难看。

  十一个朝廷大员啊!

  自然不可能全部放走,若全部放走的话,朝廷都要瘫痪掉。

  但是皇上若是妥协了的话,有一次,便会有第二次。

  以后将会步步妥协。

  甚至他们三个内阁大学士,都会被彻底架空。

  这十一位高官的行为,已经近乎逼宫!

  此时,贾琮竟然不由哈哈大笑起来。

  “你们都乞骸骨是吗?好,朕,准了!”

  “除掉官帽,交接完毕,然后,你们就都可以滚了!”

  “我华夏刚刚立国,别的可能缺少,但就是不缺少官员!”

  “难道你们以为,没有了你们,朝廷就运转不了?我华夏就要亡国了不成?”

  “还有没有人要乞骸骨的?有的现在就可以站出来,朕,一并允了!”

  贾琮的刚烈,更是吓傻了文武百官。

  不是这样子的啊,不可能是这样子的啊。

  此时皇上难道不应该出言挽留他们,政策的事情,容后再议的吗?

  这十一个人,未必便会齐心,皇上有机会瓦解他们的联盟的啊!

  有太多的方法,皇上如何会如此刚烈?如此决绝?

  而十一位忠臣,此时也都傻了眼。

  他们逼迫皇上的时候,从来都没想过,皇上会真的让他们乞骸骨。

  他们虽然说着乞骸骨,但并不是真的想乞骸骨啊!

  当今圣上,乃是圣明君王,又是开国之君。

  必然会有作为,必然能够开创中元盛世的!

  而他们这些老臣,也必将能够流芳于世,甚至也能博得一个如大唐房谋杜断一般的名声。

  而现如今,这一切,却是全毁了。

  这一刻,这十一位大员,心里无比后悔。

  只是,开弓没有回头箭。

  此时,他们却是没有退路可走。

  他们只得双手颤抖着,除掉头上的官帽,缓缓放在地上。

  然后又跪倒在地,给贾琮谢过恩之后,起身缓缓离开。

  那一瞬间,他们似乎一下子苍老了十岁。

  退朝之后,寇大学士、秦大学士还有林如海三人,都没有离开。

  他们跟着贾琮,来到御书房。

  进了御书房之后,三人同劝贾琮,不可让这十一人都乞骸骨。

  贾琮讶然问道:“不知这是为何?他们反对新政,觉得无法胜任,那就让他们离开好了。”

  “他们不能胜任,便让能够胜任的人来做好了。”

  寇大学士耐着性子说道:“皇上,这十一位大人,都是朝廷肱骨之臣。”

  “他们同时离去,六部必定大乱,朝堂必将运转不畅,还望皇上三思。”

  “并且,皇上才刚刚登基,就同时让十一位朝廷重臣乞骸骨,传扬出去,对皇上名声有碍啊,还望皇上三思!”

  贾琮听了,不由大笑道:“寇师,从来都不是朕逼他们走,而是他们在逼朕啊!”

  “朕也是头一次听说,竟然会有十一位重臣逼迫开国皇上的事情发生。”

  “朕若退了这一步,以后势必会步步退让!”

  “新政不是请客吃饭,却是万万退让不得。”

  “至于朝廷会大乱,朕却觉得,决计不会。”

  “所谓肱骨之臣,也不过是他们做得多了,熟能生巧罢了。”

  “我只问寇师一事,许多朝代的开国皇帝,身边的大臣,往往都是陪伴他一起打江山的旧部下。”

  “难道当时之日,就惟有那一地出人才不成?”

  “当然并非如此,而只是恰好给了他们施展的平台罢了。”

  “由此可见,这朝堂之事,并非离了谁就无法运作的。”

  “有三位大学士在,朕从不怕朝堂会乱,六部运转不畅。”

  听完贾琮所言之后,三位大学士,也是久久不语。

  但是他们又不得不承认,贾琮说的,其实极有道理。

  这十一位重臣,固然位高权重。

  然则这十一位老大人,平时还真未必就做许多事情。

  朝堂之上,只要不减员半数以上,都不会停摆。

  就拿明朝开国时期来说,朱元璋满天下杀贪官,都杀成啥逼样了?

  许多官员,甚至都要戴枷锁办公。

  那时期的明朝乱了吗?

  并没有!

  三位大学士,见无法劝阻贾琮,也只好无奈离去。

  等他们走后,贾琮又命人将倪二召了过来。

  倪二本是市井之人,他没读过书,识不得几个字,也不会带兵打仗。

  但是搞情报是一把好手,贾琮击溃清军,最终夺取天下,倪二也立下不小的功劳。

  贾琮让倪二成立锦衣卫,任命他为锦衣卫指挥使。

  这是个正三品的官职,但是锦衣卫指挥使,重要的不是品级,而是手中的权利。

  锦衣卫可对内监察百官,对外负责收集周边国家的各种情报信息。

  并且拥有直接捉拿朝中大臣的权利。

  锦衣卫就是皇上手里的一把刀,专门为皇上服务。

  用好了,就是一把利器,用不好,必将成为祸端。

  而目前来看,贾琮十分需要锦衣卫这把刀。

  倪二做别的事情或许不成,但是干锦衣卫,还真是手拿把掐。

  将倪二叫来之后,贾琮便吩咐倪二,让他收集十一位乞骸骨的朝廷大员贪腐等证据。

  好吧,这十一人,其实还真没在新朝贪腐过。

  毕竟,华夏成立才多少时日?

  但是他们在前朝,必定是贪墨过的。

  贾琮这实属用今朝的刀,来斩前朝的官员了。

  而倪二,别无他话,得到贾琮吩咐之后,直接领命下去。

  贾琮已经决定对他们下狠手了。

  正如他所说,新政,不是请客吃饭,没有那般谦恭礼让。

  推行新政,是要流血的,绝对退让不得。

  但凡有一丝退让,都有可能会导致新政的失败。

  既然如此,那就不如从一开始,就亮一亮屠刀,让他们惧怕好了。

  且说退朝之后,文武百官,超过九成之人,纷纷赶到十一位乞骸骨的重臣家中集会。

  这些官员,无不义愤填膺,为这十一位老大人鸣不平不已。

  甚至有人串联,要所有人都集体罢工,让六部彻底瘫痪。

  必定要逼迫皇上让步不可。

  他们觉得皇上对士大夫极为不尊重,他们必定要让皇上知道士大夫的厉害之处。

  而有人提议之后,响者云集。

  这里面,便包括梅翰林。

  是的,梅翰林作为前朝旧官,如今也在新朝为官。

  甚至梅翰林之子,也一并入职翰林院,父子双翰林,成就了一段佳话。

  众人都散去之后,回到家中。

  梅翰林之子不由问道:“父亲,我们果然要罢工,真的让六部陷入瘫痪吗?这样一来,岂不是将皇上得罪狠了?”

  “要知道,我们梅家,本就是得罪了皇上的。”

  梅翰林之子和薛宝琴本是有婚约的。

  不过等薛宝琴来到京城,准备晚婚的时候,梅翰林家,却是爽约了。

  而如今,薛宝琴则是成了皇妃。

  薛皇妃,未必不会吹耳边风的。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在红楼肝属性,我在红楼肝属性最新章节,我在红楼肝属性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