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我们的故事

  大四毕业季。
  已经没什么课程了。今年的最后一节课在五月份才上。林文只是为了方便这边的工作,才提前回了学校,除了林文之外,宿舍里再没其它人了。
  下床,打开笔记本。林文翻阅起了最近的文档。
  林文如果没记错的话,这个时间,自己正在进行《河祀2》的大纲架设。
  明明《河祀》连播出都没有播出,但从林文和他老师的小工作室,到整个发声影业,都对《河祀》有着强烈的信心,已经开始准备第二季的制作了。
  当然,这种信心源自于实力。
  十年磨一剑。这个词属于林文的老师,阳微。中戏毕业,科班出身的阳微,少年成名,刚刚毕业便与国内明星张义山合作,联手打造了一部烂到极致的恐怖电影,自此沉寂数年。失败让他打磨掉了初入社会的浮夸,潜心创作,最终敲定了河祀系列的改编工作,成功在诸多知名编剧的改编方案中脱颖而出。
  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部必定会成功的剧。早早的准备第二季,也是情理之中。
  然而就像政治权力的更迭,你方唱罢我登场。娱乐圈中的风向也如此多变。17年初,各大影视公司便收到了大量严打鬼神灵异色彩的消息。这也导致了《河祀》这部被寄予了厚望的网剧,其实并没有完全实现阳微、林文以及发声影业对它的期望。也导致了《河祀2》工作的巨大变动。
  前世的林文也正是因为《河祀2》计划的变动,下定决心放弃读研,全面接手了《河祀2》的改编工作。他知道这是个烫手的山芋,但也是少年成名的难得机会。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它好在给所有人机会。坏在所有机会的背后,除了铺满鲜花、沐浴星光的康庄大道;还有无底深渊、以及那些跌落深渊的累累尸骸。
  前世的林文抓住了机会,但没有把机会变成金钱、名气。
  打开文档,林文只是扫了几眼,就完全记起了自己写的是什么东西——不要怀疑一个编剧,对自己作品的记忆。因为每一个看似简单的环节,可能都经历过不下十遍的修改。对情节的记忆是刻在每一位编剧的骨子里的。
  一时间,林文感慨万千。
  他知道自己是怎么失败的,也知道如何去成功。但想把这个项目完全变成金钱、名气,可能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两年的时光。当初的林文可以为此努力,为此等待。可重来一世,有太多想弥补的遗憾和想做的事。
  至于这个遗憾,等时机到了,再去填补就好了,不急。
  当务之急还是如何快速的赚钱。
  林文也忘了,谁跟自己说过,她说:人这一辈子,能不被钱为难,就很幸福了。
  林文不敢评价什么是幸福,这个定义关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不被钱为难,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赚钱。林文闭上眼睛,深吸了一口气。睁开眼,在Celtx上创建了一个新文档。缓缓地打了四个字——《延禧宫略》
  如果林文没记错的话,这个IP在这个时候已经被冬阳寰宇影视文化有限公司买了下来,正在准备向外征集改编方案,交给奇艺集团帮忙转发的邀约,林文的老师阳微也曾接到过。
  只是那时候忙于《河祀》的制作工作,加上发声影业所擅长制作的大都是所谓的“男人剧”,《延禧宫略》这个IP被放在了一旁,甚至还没有同期寻求影视改编的《苗疆道士》更受人关注。
  如果要论赚钱的话,一定是这种古装宫廷剧,更胜一筹。至少它在剧集的长度上就已经占据了巨大的优势。
  像前世林文主要负责的一些项目,无论是青春的、灵异的、刑侦的,剧集长度大多在24-48集之间。而古装宫廷剧,剧集突破100集都是常有的。剧集越长,代表着薪酬越高。
  同为制片人,比起朱昆,余诤是一个很难打交道的人,他更刻薄,对他人如此,对朋友更甚。
  一般来说,一个制片人,如果被安上了刻薄这样的字眼,那他这一行是干不久的。但余诤不同,他有他自己的生存之道,和他独特的身份优势。他不是科班出身,不是传统意义上,跟着那些老艺术家,在大学这座象牙塔里,从最基本的大纲到角色小传,再到分集大纲与分集一点点磨上来的编剧。
  他没有瞧不起其它野路子的资格。所以很多失败过的、有污点的、没有受过科班训练的编剧,都会第一时间把目光投向他。而他也照盘全收,一视同仁。久而久之,也有着一大批还算有本事的人跟在他的身后帮他在这场游戏中搅风搅雨。获得这个项目并不难。至少比拿着未来大火的剧去见昆爷来的简单。
  昆爷是个爱提拔后生的人。当年有个年轻人,拿着自己的剧本去见他。见了面才告诉昆爷,自己的剧本只是一个创意。但是朱昆听了,觉得这个创意不错,便拿钱给年轻人,让他好好努力,再后来那个年轻人便没了音信。后来很多年轻人闻讯赶来,朱昆也一一接见,从没想过哪一个人会和那人一样,只是个拿着创意来骗钱的骗子。
  真诚,是这个时代很缺少的东西。自那之后,朱昆才算在制片人的圈子里站住了脚。
  但真正了解朱昆的人,像跟着他蹉跎了一生的林文知道。当年那一出礼贤下士,不过是演给太多人看的东西。朱昆谨慎,多疑,从不感情用事。从他那里获得青睐很容易,但想从他手里拿钱,难度要比余诤高得多。
  余诤只看东西。但是又不能把东西全部给他。
  编剧永远是你给我多少钱,我给你出多少的东西。一旦把成品交给了对方,最后的结局大概率会是被甩开。这是成年人的世界了,没有那么多天真,诚信也没有那么值钱。多少年轻的,怀揣梦想的编剧把自己的创意投在剧本网上,却被他人盗用,甚至反咬一口——都是鲜血淋漓的教训。
  作为反套路剧的典型,延禧宫略无疑是非常多编剧都进行过研究的对象。林文也不例外。当年针对这一部现象级的网剧,林文也下过功夫。“拉片”是编剧分析成功影视作品案例最常见的方法。一格一格的仔细斟酌,记录桥段。把一集一集的成熟作品重新还原成剧本。林文做过这样枯燥而有效的工作。当时来看也只是聊胜于无,但重生后,这份努力显得尤为珍贵。
  林文在文档上流畅的打出一行有一行字。一万多字的大纲很快成型。打开微信群。联系阳微,表示了自己对《延禧宫略》这个IP很感兴趣,希望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