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奥匈帝国军队对塞尔维亚国内的混乱根本不知情,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塞尔维亚的城市大打出手。

  在攻克了乌日采之后,奥匈帝国军队并未如同塞尔维亚所想的那样北上进攻贝尔格莱德,而是继续沿着道路向东,进攻塞尔维亚境内的另一个交通枢纽城市斯塔拉奇。

  与乌日采相比,斯塔拉奇的城市规模更小。但要说作为交通枢纽的战略重要性,斯塔拉奇丝毫不逊色于乌日采。

  只要攻占了斯塔拉奇,就算塞尔维亚政府还守着贝尔格莱德,他们也只能被迫投降了。

  因为这代表着塞尔维亚的腹地几乎全部被奥匈帝国占领。首都贝尔格莱德固然重要,但要是没了其他地方,塞尔维亚也实质上名存实亡了。

  从乌日采向东进发,奥匈帝国军队再次感受到了有公路带来的好处。

  士兵们纷纷踏上了公路,不仅行军速度变得更快,来自奥匈帝国的物资也可以更有效地运到士兵的手上。

  虽然继续向东进攻有些贸然突进,但奥地利军队也是经过了详细的准备的。

  在洛兹尼察和瓦列沃,还分别有2万人的军队进行驻守。这两支军队驻守在这里的目的也正是为了保护深入塞尔维亚腹地的奥匈帝国军队,防止军队的后撤路线被塞尔维亚军队切断。

  事实证明,这两支保护后撤路线的军队确实起到了大用。

  塞尔维亚政府在战争天平已经完全倾斜向奥匈帝国之后仍然试图最后一搏,最后一搏的方式就是动用所有能够调动的军队进攻被奥匈帝国占领的洛兹尼察。

  洛兹尼察是最西部的边境城镇,也是奥匈帝国撕开的防线的破口。如果能够堵住这里,深入塞尔维亚腹地的奥匈帝国军队将被彻底切断后路,到时候塞尔维亚就能全面包围这支军队。

  如果能够消灭这支军队,这场战争谁胜谁败还真的不好说。毕竟奥匈帝国的主力都在北部的波兰平原,南部的军队实际上也就只有这十几万人而已。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塞尔维亚重新组织了超过4万人的兵力,他们浩浩荡荡的对洛兹尼察发动了进攻。

  在这里防守的2万奥匈帝国军队愣是将这4万人拖住了几天时间,最后瓦列沃的2万援军回援,成功击退了塞尔维亚的最后反扑。

  眼看最后反扑都失去了效果,塞尔维亚政府彻底失去了斗志。

  1889年5月3日,奥匈帝国军队攻破了塞尔维亚的腹地城市斯塔拉奇,8万大军浩浩荡荡的从洛兹尼察,瓦列沃以及斯塔拉奇向北进攻贝尔格莱德。

  这对塞尔维亚来说如同末日一般。不仅是首都贝尔格莱德将面临被南北夹击的局面,塞尔维亚内部的诸多城市也将面临奥匈帝国兵锋的洗礼。

  这毕竟是一场战争,奥地利人对待塞尔维亚人的态度不会太过仁慈。

  虽然奥匈帝国已经十分注重占领塞维亚城市之后的秩序维持了,但还是有很多烧杀抢掠的事情发生。

  为了保持军队战斗力,这样的事情只能阻止,不能杜绝。

  这也苦了那些被占领城市中的塞尔维亚人,他们一方面对这些侵略者奥地利人十分憎恨,另一方面也对毫无作为的塞尔维亚政府十分仇视。

  在欧洲各国目光关注之中,塞尔维亚的首都贝尔格莱德爆发了一场大乱。

  先是游行的队伍冲击了政府和议会,人们高举着罢黜内阁的条幅,宣泄着自己对政府和议会的不满。

  贝尔格莱德毕竟是首都,如果只是民众游行冲击的话,是不可能危害到政府的统治的。

  但转机恰恰就在这里。塞尔维亚国王米兰·奥布雷诺维奇果断的宣布废除内阁,解散议会,并且成立战时临时内阁,宣布将致力于结束这场战争,挽救被占领地区的塞尔维亚民众。

  如果是在战争爆发之前,塞尔维亚国王米兰·奥布雷诺维奇绝对不会得到民众的支持。

  毕竟他自己就是一个崇尚君主专制的君主,王位的稳固还需要靠外国的扶持。

  但在内阁已经丧失民心的情况下,塞尔维亚国王米兰·奥布雷诺维奇强行解散内阁和议会的行为,倒为他吸引了几分民众的好感。

  宣布解散内阁后没多久,米兰·奥布雷诺维奇就以国王的身份向前线的塞尔维亚军队下达了命令,要求他们向奥匈帝国军队投降,结束这场本不应该发生的战争。

  虽然前线的塞尔维亚军队对国内的命令很是诧异,但他们却不得不遵守。

  毕竟塞尔维亚军队的后勤补给全部来自于政府,要是政府不支持这场战争,他们坚持下去也是没有丝毫作用的。

  在当天,抵抗的塞尔维亚军队就纷纷向奥匈帝国军队投降。

  奥匈帝国也相当大度地接受了这些投降者,并且为他们提供还算丰富的一日三餐。

  这也算是奥匈帝国拉拢人心的方式之一了。塞尔维亚就如同一颗钉子一般,严重阻挡了奥匈帝国向巴尔干半岛扩张的步伐。

  这也代表着,奥匈帝国再想向南扩张,就必须得解决塞尔维亚这个最大的麻烦。

  将这场战争的所有责任和影响施加给塞尔维亚的内阁政府,从而甩脱奥匈帝国在这场战争中对塞尔维亚人的罪行,这算是比较不错的方式了。

  虽然也会有一部分塞尔维亚人仇视奥匈帝国,但至少也有塞尔维亚政府这个帮忙分担的背锅者。

  而且让塞尔维亚政府背锅也是有着其他的目的。这场战争之所以爆发,就是因为亲俄派的塞尔维亚政府对奥匈帝国十分仇视。

  亲俄派的塞尔维亚政府对奥匈帝国占领的波黑地区有着十足的野心,他们在俄国的支持下,甚至架空了亲奥的塞尔维亚国王米兰·奥布雷诺维奇。

  如果能将这场战争的责任甩给亲俄派塞尔维亚政府,让亲奥的塞尔维亚国王能够****的话,这对奥匈帝国来说绝对是一个好消息。

  重新转变为亲奥派的塞尔维亚不仅不会成为奥匈帝国继续扩张的阻碍,甚至还能够成为奥匈帝国对抗俄国的有力帮手。

  像塞尔维亚,保加利亚这些巴尔干民族,虽然他们的国土和人口都不多,但战斗力确实十分彪悍。

  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四战之地,在拜占庭帝国灭亡之后,更是成为了欧洲各国对抗奥斯曼帝国的第一线。

  如今奥斯曼帝国虽然衰弱了,但这里也成为了俄奥对抗的前线。正是因为如此多的经历,让这里的民族形成了十分彪悍善战的性格。

  同等规模的塞尔维亚军队,面对奥匈帝国军队也是能发挥不错的战斗力的。如果不是他们的武器装备水平以及后勤补给太过糟糕,奥匈帝国想要如此轻松地赢得这场战争也是相当困难的。

  对于奥匈帝国来说,如果能够武装出10万塞尔维亚军队,发挥的作用将堪比10万最精锐的奥匈帝国军队。

  这10万人能够拖住至少20万俄国军队,如果未来和俄国还有战争,塞尔维亚人的作用显然是相当重要的。

  塞尔维亚宣布投降的消息在欧洲引起了轩然大波,也让几乎所有国家的目光全部放到了波兰平原正在进行的战争上。

  事实上,对于这场战争,德奥俄三方都没有倾尽全力的想法。

  这也导致波兰平原进行的这场战争更像是各国的实战演练,三个国家都派出了一定数量的军队,一边测试自己研发的各种武器装备,另一边则试探各种阵列部署和战术思路。

  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算是彻底将线列步兵扫进了垃圾桶,但关于最新战争的各种战略部署和战术思路,欧洲各国还没有较为明确的结果。

  这场三大列强之间的战争明显是很好的探索方式,三个国家在波兰平原进行的战争更是吸引了许多列强派出军事观察团,对各场战役的细节百般记录,生怕错过各种紧要的关头。

  在塞尔维亚宣布战败之后,三国也都知道这场战争不会长久。

  大家也都没有必要和对方打个你死我活,毕竟这场战争的主要焦点还是在巴尔干半岛,巴尔干半岛目前的战争已经结束。

  塞尔维亚投降后的第5天,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派出的使者正式抵达了德国首都柏林,并且提出了关于这场战争和平谈判的请求。

  对于此时的德国来说,这场战争也算满足了他们的目的。

  德国毕竟在普法战争之后就没有经历大规模的战争了,这场与俄国人之间的战争算是很好的炼金石。

  事实证明,哪怕经过了接近20年的时间,德国军队仍然是目前最强大的军队之一。

  在波兰平原进行的规模有限的战争当中,德国军队的战果是最大的,士兵损失却是最低的,这就是德国军队强大战斗力的最好佐证和证明。

  目前德奥俄三国的战损比当中,德国的战损比高达1:3,平均每1个德国士兵能够换掉3个俄国士兵。

  奥匈帝国最精锐的军队能够达到1:2的战损比,普通的军队只能达到1:1或者1:1.5的战损比。

  战斗力最差的就是俄国军队了。俄国军队中也不是没有那种能和德奥战损比打成1:1的精锐陆军,但精锐陆军的规模实在有限。

  大部分军队的战损比都十分糟糕,那些紧急动员起来的军队,战损比更是一塌糊涂。

  正是因为这些战斗力较差的军队的拖累,才让俄国的战损比看起来如此差劲。

  不过这对俄国来说也并非是一件坏事。毕竟俄国的人口是德奥的好几倍,这样的战损比对俄国来说也不算太过严重。

  俄国可以咬咬牙承担上千万的伤亡,问题是德国和奥匈帝国敢承担数百万的伤亡吗?

  此时可不是一战的那个时刻,德国和奥匈帝国的人口还没有一战那么多。

  目前根据各方面消息的预估,德国的人口应该在4780万左右,奥匈帝国的人口应该在3980万左右,与欧洲各国相比都已经处于不错的水平了。

  要知道,此时的英国人口只有3200万,法国的人口也只有3950万,人口能够接近4000万的,放眼全世界也能称得上是人口大国了。

  西班牙的人口经过了百般追赶,目前也只有2560万而已。这也是欧洲各国相较于西班牙来说最大的优点,人口让各国的综合国力不断的攀升,可动员的军队也从原本的数十万扩大到上百万甚至数百万人。

  德国和奥匈帝国的人口虽然多,但与俄国相比较,就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了。

  对于俄国人口的统计,目前只能局限于一个大概的范围。没办法,俄国的领土实在太过庞大,庞大的根本难以计算这片土地上的人口。

  而且俄国内部的行政体制也是比较混乱腐朽的,像西班牙这样改革后精简的政府都无法详细统计国内的人口,更别提统计难度更大并且更加腐朽的沙俄政府了。

  沙俄政府只能对自己的人口进行较为粗略的预估,人口大约在1.1亿人左右。

  而西班牙在对俄国近几年的人口出生和死亡情况进行一定的统计之后,预估出来的俄国人口数据可能高达1.12亿人。

  可别小看这小数点后两位,哪怕只是0.02,在以亿为单位的加持之下,也是高达200万人口的规模的。

  而且这样的统计也并不精细,很有可能还有数百万俄国人被忽略在统计之外。

  毕竟这个时代的科技并不发达,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做到比较精细的人口统计。

  但可以确定的是,俄国是目前所有列强国家当中人口最多的,并且远远大于第2名和第3名的总和。

  这样的人口优势正是俄国的仰仗,也是俄国不惧怕任何战争的底气所在。

  光是考虑到俄国如此庞大的人口,就足以让德国政府认真考虑是否有和谈的必要了。

  要是真的惹急了俄国,俄国在动员数百万军队的前提下,德国和奥匈帝国也不得不跟着动员百万军队以上。

  如果战争不能达成自己的目的,那战争只能是各种资源和金钱的浪费。

  虽然德国和俄国的战争是在波兰平原上打响的,但对于俄占波兰,此时的德国是没有任何想法的。

  德国想要拿到这一片波兰地区,要付出的代价绝对很大。与其这样,倒不如早一点和俄国进入和平谈判。

  反正这场战争的最初目的已经达成,奥匈帝国不仅解决了塞尔维亚这个麻烦,甚至还有希望在巴尔干半岛更进一步。

  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更进一步,也就代表着俄国的势力必须退出巴尔干半岛。你进我退之下,对奥匈帝国来说是一种加强,对俄国来说就是一种削弱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帝国崛起:西班牙,帝国崛起:西班牙最新章节,帝国崛起:西班牙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