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83 第43章 历史的数个瞬间

小说:文豪1983 作者:小时光恋曲 更新时间:2025-05-09 02:52:15 源网站:平板电子书
  为了这一次调查,《光明报》派了浩浩荡荡的调研团队,拢共十多人。记者们都出自城市家庭,而且是沪市、羊城这些大城市。

  对当前城乡之间巨大的经济差异只是听说过,却没有实际感受过。出发前,当地的干部再三叮嘱道:“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要在别人面前表现出惊讶。”

  有个女记者问:“为什么不能惊讶?”

  干部道:“人家虽然条件不好,也是知道写自己名字,有羞耻心的,你们那些惊讶的表情一出来,大家都会感到很难堪。”

  《光明报》的记者纷纷记住这个事情,告诉自己,不论遇到什么啥都绝不能大惊小怪。

  众人乘坐几辆小车,除去驾驶员、警卫员就是当地的导游。从该地北方到中部,再到最南方,事先不打招呼,说走就走,随时可停;每到一地,一杆子直接插到村里面,访到户。

  前后跑了二十多个村,一不开会,二不进行任何汇报,只是听,看,问,还有记录。

  结果在实际考察当中,还是令他们震撼了:先是在一户低矮残破的茅屋中,因为屋内过于黑暗,进去了好一会儿才发现,屋里面还坐着一个破洞衣衫的小娃娃。

  茅草屋上面有个烟囱,中午,剧烈的阳光就通过这个烟囱投射下来,留下一块耀眼的光柱,这个小娃娃就在这看故事书。

  这一幕太震撼了。简直是当代的凿壁偷光。

  记者问:“你家里人呢?”

  “都去南方打工去了。”

  “现在是上课的时候,你怎么不去上学?”

  小娃娃顿时就不说话了,脸上浮现出很害怕的表情,记者再三询问,小娃娃道:

  “我从学校借了一本书来看,学校里面大家都要来抢它,我抢不过别人,就把故事看完了再去上学。”

  记者把那本书拿过来,原来是一本薄薄的《小鞋子》。小娃娃的身边,还有一本语文书,他不去翻语文书,却偏要看故事书。

  这个小孩说:“故事书比语文书有趣儿多了!”

  记者一翻语文书,发现里面都是些理论内容,心里想,怪不得小孩宁可去。

  当时的教材用的是82版,这一版修订于改开后,与前面相比突破不大,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阶级理论性质的东西,对于小孩来说十分晦涩难懂。

  而后,记者们又去另一个地方走访。这个地方是老区,经济发展稍微好一些,半个世纪前,当地二十万群众,直接或间接参与战争并牺牲掉的青壮年,就有十万人之多。到现在,这里仍然是知名的拥军乡。

  他们找到一户老农,这户老农有三个孩子,两个参军去了南方,还有一个特别小的在当地读书。

  在前线的大儿子特别喜欢,经常要寄信回来,心里面夹杂着自己的阅读心得,他这几年经常提到一个名叫“余切”的作家。今年国庆,部队宣布要对人数进行调整,也就是要让一部分人回归社会。这个去前线冲锋陷阵过的战士并不畏惧继续作战,也不担心转业后没着落,反而对以后不在前线,因此没有免费的烟抽了,没有看了很难过。

  学校里面,老师也谈论到余切的,因此,老农就让还在读书的小儿子,把听到的“余切故事”背下来给他听。

  小儿子才几岁大,好多故事都记不清楚。记者在这听了一阵子,发觉小孩子背诵得东倒西歪,缺少许多关键情节。

  比如,余则成明明是个军统嫡系,后面变成了保密局的人,余则成靠军统和中统之间的内斗,果党内部的派系之争……巧妙的把自己摘出去,成了个不粘锅。

  小孩儿却不知道这些东西,只说这是个敌人特务。把里面步步为营的人事斗争,变成了主角光环的冒险。

  真是把的精华都省去了呀!

  这为何在宝岛也受欢迎,不就因为写得真嘛!

  《光明报》中有位记者是羊城人,花城出版社出版了《潜伏》系列和《新现实》系列,沪市文艺版本的一出来,羊城隔了一周多就上市了。这个记者便把最新的《潜伏》讲给老农听……这一讲直接花了快一整天,讲到天昏地暗,月上梢头。

  从余则成这个果党特务开始讲起,到余则成和左蓝再次相遇,发觉这个中央大学的女学生,竟然是个地下党……

  老农听得眉飞色舞,特地要找当地的土烟来抽,一边抽一边迷醉道:

  “原来这才是真正的故事,怪不得我儿子呆在那不愿意回来!我也不愿意回来!前线天天都有这种来看,还有免费的烟、酒,真是赛神仙!”

  记者送了这一家人一套全新的《潜伏》,老农竟高兴得落泪。

  《光明报》最后去的地方,是当地某贫困村的政府大楼。在这里,他们见识到一种专门给人讲故事的“读报员”,读报员在乡村很受追捧,一般是乡村教师、赤脚医生、大队会计之类的基层知识分子来担任。因为彼时很多人不识字,政府的方针政策需要这些读报员来传达。

  读报员还担当故事王的重担,时下流行的,都会进入到读报员的嘴里面。当时,各级别政府和事业单位有订购文学杂志的习惯,然而这上面的故事,许多人却没办法看,也没办法借过去借过来,一个村只有一个行政单位,一本杂志,村里面却至少有数千人,书里面的内容只好通过读报员靠肉嗓子来讲。

  在这就不仅仅是余切的受欢迎了,几乎所有都受欢迎。屈铁宁前两年写的《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阿城写的《棋王》通通极受欢迎。读报员讲得口水都干了,也不好停下来,因为底下正有一群人眼巴巴盯着他讲下去。

  记者去采访“读报员”:“辛不辛苦?”

  读报员道:“虽然辛苦,但是很有成就感。我现在讲这些,比讲大政方针讲得还要多一些。而且我说个实在话,许多群众不关心国际大事怎么样了,到我这里来专程是听来的。”

  记者又问:“那你有没有什么想要去反映的?”

  一位中学教师道:“我们这里都被翻烂了,说烂了,我希望政府能多发一些,甚至请一些人来专门讲。”

  《光明报》的考察团把事情写成一份报告:《精神食粮供给迫在眉睫》,文章一经发出,立刻引起社会的重视。

  上面作出批示:要关心群众的精神食粮,物质和精神需两头走。

  余切所在的文坛立刻在年末开大会,《文艺报》、《京城文艺》等理论杂志纷纷发文。各家都站出来宣扬自己的主张,余切因本年度成绩最为斐然,被选定来给大家做报告。

  会议就在燕京师范大学的大礼堂举行,余切稍微做了几天准备。

  这个“精神食粮”的提倡,原时空也发生过,但是没有这么早。本来它发生的时间大概在九十年代初,主要是针对电影制片厂粗制滥造的cult片,其影响也局限在电影圈,没想到现在竟然提前吹到了文坛。

  怎么会提前呢?

  难道是哪个大佬看了,看了新闻之后有感而发,所以才有了这个提倡?

  不知道贾平凸还敢不敢写《废都》……

  几天后,余切在报告中讲道:“我们当前在物质条件上确实匮乏,《光明报》的发文,上面的号召,我们都很清楚,然而资源只有那么多,我们是不是要给人人都发一本文学期刊呢?”

  他大声道:“这不现实。不仅如此,我们就连给每个大学生都发一本文学期刊,也不现实。我读的大学是燕京大学——全国最好的大学,我们学校里面,尚且有很多人买不起一份,而我们又看得十分快,一本不够,十本百本也不能足够。”

  忽然,余切想到,明年就要成立教材编委会,一批当代被选进了新教材中。余切想来想去,就把目标瞄向了教科书:

  “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首先是在教育上的成功;大人的世界我们一时很难有作为,比较现实的方案是主抓孩子的精神食粮,而重中之重是把语文教科书编好……”

  “简而言之,语文教材不仅仅是一个扫盲的教材,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个公共消费品,是一个了解世界的窗口。语文教材里面的课文,不仅仅学生要看,教师也要看,学生的父母也要看……贫困山区的学生要自己找来看,我想,为什么不让他们的教科书中,本来就有几篇当代美文。”

  “几十年后,可能农村里面的孩子走到了城市,他们回想起自己曾经的教材,会感到奇怪,为什么教材里面有‘天安门’,有‘少年宫’,有‘纽约的时代大厦’……层出不穷的电子产品,奇怪的摩斯电码,还有天上的飞行器?俄国的契科夫、法国的福楼拜究竟和他们有什么关系?”

  “他们感到疑惑——这些东西距离他们当时的生活实在太远,还不如讲讲怎么割猪草,怎么割麦子,他们用了几十年才从教材中的‘少年宫’走到真实的少年宫,才在大城市的摩斯电码工具书里面知道,原来余则成还有一条情报发给他们,只是遗落了几十年……他们感到那些以前学过的东西没什么用。”

  余切笑道:“但我们就是要提前几十年把这些编在教材里面,因为他们正是看了,对世界产生了好奇,才真正的从山村里面,走入到有少年宫的大城市里。这些东西,社会上许多人并不明白,但我们作为作家,是应当明白的。”

  余切的话一讲完,全场立刻响起激烈的掌声。《光明报》派了记者来首都参会,见到这个场景,激动得发一篇文章《多一些故事,少一些理论》。

  流沙河就坐在底下。他一边点头,一边把这一幕记下,准备介绍到宝岛去。

  如今,余切在华人世界中,最后一块未能抵达的土地,也许就是这一片芭蕉叶。

  流沙河觉得纳闷:余切显然是很有远见的人,为啥不愿去这个国际写作交流计划呢?

  流沙河直接找到余切问:“你写,已经想到了几十年后的影响;上面说要重视精神食粮,你也立刻想到了从教科书着手,那你为什么不愿去国际写作交流计划?”

  流沙河说起了余切曾经在蓉城时听到的一模一样的话。

  “俄国文学、法国文学的辉煌都早已经是过去时,今天大众所不了解的是,世界上文学最为发达和活跃的地区,恰好是美国。这是世界上文学的最高舞台,诗人北岛在美国,燕大79级的文学黄金一代大部分在美国,宝岛、港地的优秀作家,也去了美国访问……美国就是这样的地位。”

  这是真的,漂亮国是真正的文化强国。聂华令搞的那个写作交流,如果在漂亮国之外的任何地方,都不可能有这种影响力。美国人财大气粗,书商的实力异常强大,可将任何一个一流作家推到世界巨星级别。

  余切道:“我们全世界的中文作家当然应该来交流,但是场合不一定要限制在某一个地方。我直白的讲,我不喜欢聂华令那个场所。”

  他又说:“只要宝岛作家发出邀请,我一定赴美参加,美国那么大,何必非要局限在爱荷华大学。”

  流沙河特震惊:免费的津贴你不要,免费的飞机票你不要,爱荷华大学的镀金你不要……难道这些对你都不重要吗?

  等等,好像余切确实不需要这些。

  11月,也是在这个月,余切的《新现实》系列在日本上市。这一系列书原定于9月上市,因拜鬼风波暂缓了两个月,尽管如此,上市之后还是受到热捧。

  岩波书库已经对如何收割日本文学青年已经手拿把攥,轻车熟路。

  他们特地把余切塑造为一个“直面不公,敢于直言”的反对派形象。日本有一批人看了余切的,只要一碰到社会上有什么弊病,立刻就抬出余切:

  “你看,余切早就在中写出来了!”

  “如果我们能按照余先生的智慧去做事,怎么会把社会搞成这个样子!”

  日本多位文学名家都写了评论稿。

  井上靖称余切的书“写的是异国,其实对我们也有极大的用处。唐人的风貌在余先生的身上体现得很明白。”

  日本文学的中流砥柱,村上村树推荐道:“拜读这些文章后,比起足球上的天赋差距,在文学上的差距更令我不甘。”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文豪1983,文豪1983最新章节,文豪1983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