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克,你怎么来了?你不应该在南方吗?”
“我已经退役了,在这边找了个保安工作,听说你在这边练枪,特地来拜访你。”
余切听后勃然大怒:“你是敢死队,带人打下了高地,你怎么会退役?就算是退役,也应该安排个好去处,谁让你做保安的,我去找他!”
宁克很感动,道:“其实我还在战斗中,只是原先是公开的,现在转入地下了。”
余切有点明白了:“你做了余则成一样的人物?”
“谁说的?我可比不了。”宁克眨了眨眼睛。
两人找了个地儿叙旧。
原来,当年在老山战役之后,余切、宁克还有摄影师王敏都受到嘉奖。王敏直接调去了新化社国际部,成了第一批派驻到国外的战地记者;宁克则因为心思缜密,又敢于冲锋陷阵,被有关部门看重,从部队转业做了国安。
当时那个越南人怎么死的,现在已经很难知道真相了。
但大概率的情况是,余切放了个空枪,而致命伤是宁克造成的,在这种极端紧张的情况下,三人竟然能在短短时间内,找出最好的分功劳的法子,让所有人都很满意。
宁克这个只会使枪的粗佬就被组织看中了,他不仅会冲锋,还有个巧心思,一定能胜任其他事业工作……从前线下来。他转业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没想到第一次出国,竟然是陪同余切一块儿。
彼时有大量学者出访美国,余切这一趟行程涉及到作家交流,又需要途径“银三角”哥伦比亚,比其他人更看重安全问题。
宁克道:“我听声音……你用的五四?打的怎么样?”
“好得很。十米的距离,基本上能在八九环内,五十米的距离,可以保证落在靶子上。”
这是很牛逼的成绩了。宁克相当满意,但随即又道:“人家外国人不用五四,而且五四的后坐力太小,威力太小,你该用其他枪试试。”
随后的几天,余切真开始进入到部队驻地练枪。
哥伦比亚警方用的格洛克17,余切就用港地的渠道货格洛克17;毒贩用AK47,余切也用上国产版的56式,他甚至学习如何处理枪伤……这不是小题大做,哥伦比亚是个狠活儿遍地的国家,当地的秩序并不由政府掌控,而是历史级大毒枭巴勃罗掌控。
前面提到有个驻华大使戈麦斯把当初的大陆代表团请去见识了哥伦比亚的上层人物,比如司法部长,法院,议会等等……没有提到的是,这一批人在1984年就被巴勃罗的手下消消乐。
84年的五月,50名毒贩直接冲进正在开会的司法部大厦搞屠杀。
司法部长、检察院、法院和缉毒局的众多官员通通被绑架。毒贩和前来支援的哥伦比亚的国防军激战,双方一度形成僵持局面。随后,300名携带地对地导弹的毒贩前来增援——是的,你没看错,那是地对地导弹!
战斗一直持续到深夜,毒贩留下34具警察和11名法官的尸体后扬长而去。
巴勃罗是黑帮之神,被《财富》杂志评选为全球7大富豪之一,他的根据地只是一个小小的哥伦比亚——可想而知,他对哥伦比亚的掌控已经深入骨髓。
凶杀、贩毒、滥交、乱论……这正是拉丁美洲的真相,它是美洲一切恶和黑暗的集合,他是漂亮国巨大身躯下,被遮挡住的阴暗面。是一个人为塑造的地区,各方都把他们的力量投射到这里来。后世评选的最优秀的十部拉丁美洲文学中,入选者没有任何一部没有谋杀、子弹、革命和性。
拉美文学先驱博尔赫斯的里面,到处都是凶杀案和手枪,写也梦到自己被人开枪打死;马尔克斯曾经和人玩过俄罗斯转盘的游戏——在左轮手枪里面装部分子弹,依次随即开枪,轮到马尔克斯时,前面都是空枪,只剩下有子弹的那一枪。
如果不是对方想起,马尔克斯的父亲曾经治好了自己的淋病,马尔克斯恐怕已经被开枪打死了。
这就是到处都是狠活儿的哥伦比亚,这就是拉美。做文豪,居然需要会玩枪。
一周后,余切在靶场内。
“砰!”
“砰!”
“砰!”
三枪没有命中靶心,但是呈现出一个三角形,如果有人站在这,恐怕已经死的不能再死。
宁克鼓掌道:“当年首长没有说错,你要是当兵,肯定也是个好苗子。端枪稳,击枪快。”
余切说:“现在要是再让我回到老山,回到那一天晚上,我肯定不会放空枪。”
“你要怎么对那个人?”
“我会让他看到自己的脑浆。”余双鹰道。
“希望你不要有这样的机会。”
之后,余切又用起了五六式,这个他就用的一般了,压不住枪。
一梭子扫过去,简直不能看。
宁克说:“你还是用手枪比较好。其实你去哥伦比亚访问,你基本上也用不到枪。”
“还是用得到的。”
马尔克斯在哥伦比亚有不少仇家,大部分和他到处给人戴绿帽子有关系,马尔克斯一生都在孜孜不倦的搞情妇。
出于安全考虑,恐怕余切到哥伦比亚后,还真要带一把手枪才行。
大陆文坛这边目前对于马尔克斯很崇拜,觉得他是个反美先锋,一辈子都在追查屠杀案,简直是完人。
以上的事情确实是真的,但他不是完人。
实际上在最近和余切的通话中,马尔克斯已经在暗示怎么寻欢作乐了。因为他的大文豪名气,他在全世界各地都有情妇,被情妇那些有头有脸的丈夫追杀上门也不稀奇。
余切写了个稿子开头给马尔克斯鉴赏,专门批判美国精英阶级穷奢极欲的生活方式,批判消费主义的。马尔克斯听后十分喜欢,把稿子介绍给他的合作书商,说:
“你这个稿子很好,怪不得你能在日本取得成功,我们就是要批评这种腐朽、落后的关系。我准备为你开个party,请来十个疯狂的妇人陪伴。”
“在拉美,我们和自己的表妹,和自己的姑母,和……我们就这样纠缠在一起,不懂得性,你就没有真正的进入到这个国家。”
太疯癫了!
简直让余切大吃一惊啊。他只能立刻拒绝马尔克斯的好意。
也就是余切打电话的时候,在场没有几个人会西班牙语,否则恐怕要当场令一群人喷饭。
三月上旬,两岸作家的行程敲定。本次需先应哥伦比亚总统和大文豪马尔克斯之邀,从美国南部去哥伦比亚。之后到四月时在波士顿进行会晤,余光钟等人也是在这个时候赶来美国。
余切度过了一段难得的时光。
他一边研究拉美史,一边写那篇准备发去美国的稿子。
这个稿子叫《美国精神病人》,以八十年代的美国为背景,描述华尔街精英帕特里克·贝特曼拥有双重性格,一旦夜幕降临,他就会化身为杀人狂魔的故事。
这个在大陆自然是不可能出版的,描绘的正是一种纯粹的恶,它当前只能用于批判漂亮国。
表面上,这个故事描述的是华尔街精英“恶坠”的过程,实际上是批判当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主义,使原先的社会关系都被异化,人本身也被异化,贝特曼这个人感到无所适从,因为他随时有种即将被其他人“溺死”的紧迫感,他没有丝毫安全感。
最终他在杀人的过程中,反而得到了某种完全掌控的快感……心理学上讲,这个是及时反馈,是摆烂的成瘾性之……
好吧,扯不下去了,这确实挺奇葩,怪不得叫《美国精神病人》,其实是在说《美国已成了精神病人》。
如果说《狩猎愉快》这种赛博朋克是宏观层面的批判,那么《美国精神病人》则是更为切实的批判。
燕大西语系有个女生叫Lucy,父亲是美国麦格劳希尔的高管,麦格劳希尔是全世界最大的出版社之一。
余切回燕大找这个Lucy,看看有没有办法通过她来出书,多一条渠道。
没想到,这个大白妞已经离开燕大了。
Lucy的前追求者是现在燕大的英语教师王锵。余切约他出来打乒乓球,在乒乓球桌上,王锵说:“Lucy和你是同一年毕业的,你毕业那一年,Lucy也回到了美国。”
“那我怎么联系到她?”
“Lucy恐怕再也不能回头了,你要联系她,就只能先在美国打响名气。我最后和Lucy闹得很不愉快,我终于知道,Lucy并不喜欢中国人,她也不喜欢红宝书……那都是她的时尚和谈资,就像是她身上的名牌包。”
“——她可以拿走,也可以扔下。如果那个东西不再能使她骄傲。”王锵说。
余切很惊讶啊。
王锵这个人好久没见,现在竟然成了个哲学家了,怪不得以后能下海做生意。
而且,他的乒乓球技术也比以前提高了很多,现在竟然能和放水的余切打得有来有回。王锵解释道:“燕大有职工体育比赛,我每天都练习乒乓球。”
燕大教师的日子过得还真是好!我也等不及了!
“俞敏宏一直觉得我有机会打过你了,他现在也在当老师,我们喊他来?”
“让他来!”
俞敏宏到了之后,这厮心眼很多,竟然还喊了一群女学生来观战。
余切立刻开始使出全力,打得王锵满地找球。随后俞敏宏也上场,继续被打得满地找球。他们从来没有赢过余切一次,几年后,这种差距更加扩大了。
然而大家都很开心,那种感觉好像回到了学生时代。
如今余切已经是名师门徒,准备将来做教授的大作家,而西语系这两兄弟,同样是燕大体制内的教师,风雨无忧。余切找Lucy的过程,让他俩十分感慨。
余切也挺感慨的。那会儿他在国内还没有今天的地位,就像是他即将去的美国——他同样没什么地位,是一个纯粹的第三世界作家。
几个人在燕大食堂吃饭,不断有学生来和余切打招呼。也有和西语系两兄弟打招呼的。
余切问王锵:“你整天和Lucy混在一起,到底和Lucy谈上没有?”
王锵摇头。
“她一点机会没有给你?”
王锵说:“Lucy是个中国通,打乒乓球很厉害。她和我说,如果我有一天打乒乓球能够超越她,她就会和我在一起。”
“那你打过她了吗?”
“我打过了。但是Lucy立马露出复杂的表情,她对我说,我还要会足球,我还要拥有美国的护照……所以她拒绝我。”
俞敏宏这时候插嘴道:“但Lucy一开始就看上余切你了,没什么条件。”
余切没说话,等着王锵说他的舔狗感悟。
一般来说,世间的真理都是舔狗和渣男来总结的。
王锵道:“我意识到她从来没有真的看上我,她对我的要求是无穷无尽的。美国人都这样,自以为天下第一。你是个优秀得超脱了的例外,对她不屑一顾,她短暂的爱慕上你……”
“但现在她回美国又要重新做出版人,做麦格劳希尔的职员,直到成为高管,女承父业。你这一次去美国,如果你有一丁点儿的求到她了,说不定她就像对我一样的对你。”
王锵这话说的有点绕,他想表达的是,美国妞崇拜强者,现在Lucy大白妞回国之后,有了麦格劳希尔加成,不一定会像是在燕大一样的对余切予取予求了。
这个“余切”,就可能成为“王锵”。
余切当即道:“在任何地方,我都是余切。”
之后,大陆诗刊《星星》刊登了作家们要去访问的消息,又在加刊中,特地提到这一次的访问学者,并且公布了人员细节,只是没有公布地点。
同一时间,主流新闻报纸也报道这一事件。这时候,两岸作家之间的交流已经被港媒捅出来,这边干脆打明牌。余切登上了央台的新闻,节目把他和马尔克斯之间的信件节选后公布。
这是他“中拉友谊的代表”的外号第一次被提及。
“我已经退役了,在这边找了个保安工作,听说你在这边练枪,特地来拜访你。”
余切听后勃然大怒:“你是敢死队,带人打下了高地,你怎么会退役?就算是退役,也应该安排个好去处,谁让你做保安的,我去找他!”
宁克很感动,道:“其实我还在战斗中,只是原先是公开的,现在转入地下了。”
余切有点明白了:“你做了余则成一样的人物?”
“谁说的?我可比不了。”宁克眨了眨眼睛。
两人找了个地儿叙旧。
原来,当年在老山战役之后,余切、宁克还有摄影师王敏都受到嘉奖。王敏直接调去了新化社国际部,成了第一批派驻到国外的战地记者;宁克则因为心思缜密,又敢于冲锋陷阵,被有关部门看重,从部队转业做了国安。
当时那个越南人怎么死的,现在已经很难知道真相了。
但大概率的情况是,余切放了个空枪,而致命伤是宁克造成的,在这种极端紧张的情况下,三人竟然能在短短时间内,找出最好的分功劳的法子,让所有人都很满意。
宁克这个只会使枪的粗佬就被组织看中了,他不仅会冲锋,还有个巧心思,一定能胜任其他事业工作……从前线下来。他转业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没想到第一次出国,竟然是陪同余切一块儿。
彼时有大量学者出访美国,余切这一趟行程涉及到作家交流,又需要途径“银三角”哥伦比亚,比其他人更看重安全问题。
宁克道:“我听声音……你用的五四?打的怎么样?”
“好得很。十米的距离,基本上能在八九环内,五十米的距离,可以保证落在靶子上。”
这是很牛逼的成绩了。宁克相当满意,但随即又道:“人家外国人不用五四,而且五四的后坐力太小,威力太小,你该用其他枪试试。”
随后的几天,余切真开始进入到部队驻地练枪。
哥伦比亚警方用的格洛克17,余切就用港地的渠道货格洛克17;毒贩用AK47,余切也用上国产版的56式,他甚至学习如何处理枪伤……这不是小题大做,哥伦比亚是个狠活儿遍地的国家,当地的秩序并不由政府掌控,而是历史级大毒枭巴勃罗掌控。
前面提到有个驻华大使戈麦斯把当初的大陆代表团请去见识了哥伦比亚的上层人物,比如司法部长,法院,议会等等……没有提到的是,这一批人在1984年就被巴勃罗的手下消消乐。
84年的五月,50名毒贩直接冲进正在开会的司法部大厦搞屠杀。
司法部长、检察院、法院和缉毒局的众多官员通通被绑架。毒贩和前来支援的哥伦比亚的国防军激战,双方一度形成僵持局面。随后,300名携带地对地导弹的毒贩前来增援——是的,你没看错,那是地对地导弹!
战斗一直持续到深夜,毒贩留下34具警察和11名法官的尸体后扬长而去。
巴勃罗是黑帮之神,被《财富》杂志评选为全球7大富豪之一,他的根据地只是一个小小的哥伦比亚——可想而知,他对哥伦比亚的掌控已经深入骨髓。
凶杀、贩毒、滥交、乱论……这正是拉丁美洲的真相,它是美洲一切恶和黑暗的集合,他是漂亮国巨大身躯下,被遮挡住的阴暗面。是一个人为塑造的地区,各方都把他们的力量投射到这里来。后世评选的最优秀的十部拉丁美洲文学中,入选者没有任何一部没有谋杀、子弹、革命和性。
拉美文学先驱博尔赫斯的里面,到处都是凶杀案和手枪,写也梦到自己被人开枪打死;马尔克斯曾经和人玩过俄罗斯转盘的游戏——在左轮手枪里面装部分子弹,依次随即开枪,轮到马尔克斯时,前面都是空枪,只剩下有子弹的那一枪。
如果不是对方想起,马尔克斯的父亲曾经治好了自己的淋病,马尔克斯恐怕已经被开枪打死了。
这就是到处都是狠活儿的哥伦比亚,这就是拉美。做文豪,居然需要会玩枪。
一周后,余切在靶场内。
“砰!”
“砰!”
“砰!”
三枪没有命中靶心,但是呈现出一个三角形,如果有人站在这,恐怕已经死的不能再死。
宁克鼓掌道:“当年首长没有说错,你要是当兵,肯定也是个好苗子。端枪稳,击枪快。”
余切说:“现在要是再让我回到老山,回到那一天晚上,我肯定不会放空枪。”
“你要怎么对那个人?”
“我会让他看到自己的脑浆。”余双鹰道。
“希望你不要有这样的机会。”
之后,余切又用起了五六式,这个他就用的一般了,压不住枪。
一梭子扫过去,简直不能看。
宁克说:“你还是用手枪比较好。其实你去哥伦比亚访问,你基本上也用不到枪。”
“还是用得到的。”
马尔克斯在哥伦比亚有不少仇家,大部分和他到处给人戴绿帽子有关系,马尔克斯一生都在孜孜不倦的搞情妇。
出于安全考虑,恐怕余切到哥伦比亚后,还真要带一把手枪才行。
大陆文坛这边目前对于马尔克斯很崇拜,觉得他是个反美先锋,一辈子都在追查屠杀案,简直是完人。
以上的事情确实是真的,但他不是完人。
实际上在最近和余切的通话中,马尔克斯已经在暗示怎么寻欢作乐了。因为他的大文豪名气,他在全世界各地都有情妇,被情妇那些有头有脸的丈夫追杀上门也不稀奇。
余切写了个稿子开头给马尔克斯鉴赏,专门批判美国精英阶级穷奢极欲的生活方式,批判消费主义的。马尔克斯听后十分喜欢,把稿子介绍给他的合作书商,说:
“你这个稿子很好,怪不得你能在日本取得成功,我们就是要批评这种腐朽、落后的关系。我准备为你开个party,请来十个疯狂的妇人陪伴。”
“在拉美,我们和自己的表妹,和自己的姑母,和……我们就这样纠缠在一起,不懂得性,你就没有真正的进入到这个国家。”
太疯癫了!
简直让余切大吃一惊啊。他只能立刻拒绝马尔克斯的好意。
也就是余切打电话的时候,在场没有几个人会西班牙语,否则恐怕要当场令一群人喷饭。
三月上旬,两岸作家的行程敲定。本次需先应哥伦比亚总统和大文豪马尔克斯之邀,从美国南部去哥伦比亚。之后到四月时在波士顿进行会晤,余光钟等人也是在这个时候赶来美国。
余切度过了一段难得的时光。
他一边研究拉美史,一边写那篇准备发去美国的稿子。
这个稿子叫《美国精神病人》,以八十年代的美国为背景,描述华尔街精英帕特里克·贝特曼拥有双重性格,一旦夜幕降临,他就会化身为杀人狂魔的故事。
这个在大陆自然是不可能出版的,描绘的正是一种纯粹的恶,它当前只能用于批判漂亮国。
表面上,这个故事描述的是华尔街精英“恶坠”的过程,实际上是批判当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主义,使原先的社会关系都被异化,人本身也被异化,贝特曼这个人感到无所适从,因为他随时有种即将被其他人“溺死”的紧迫感,他没有丝毫安全感。
最终他在杀人的过程中,反而得到了某种完全掌控的快感……心理学上讲,这个是及时反馈,是摆烂的成瘾性之……
好吧,扯不下去了,这确实挺奇葩,怪不得叫《美国精神病人》,其实是在说《美国已成了精神病人》。
如果说《狩猎愉快》这种赛博朋克是宏观层面的批判,那么《美国精神病人》则是更为切实的批判。
燕大西语系有个女生叫Lucy,父亲是美国麦格劳希尔的高管,麦格劳希尔是全世界最大的出版社之一。
余切回燕大找这个Lucy,看看有没有办法通过她来出书,多一条渠道。
没想到,这个大白妞已经离开燕大了。
Lucy的前追求者是现在燕大的英语教师王锵。余切约他出来打乒乓球,在乒乓球桌上,王锵说:“Lucy和你是同一年毕业的,你毕业那一年,Lucy也回到了美国。”
“那我怎么联系到她?”
“Lucy恐怕再也不能回头了,你要联系她,就只能先在美国打响名气。我最后和Lucy闹得很不愉快,我终于知道,Lucy并不喜欢中国人,她也不喜欢红宝书……那都是她的时尚和谈资,就像是她身上的名牌包。”
“——她可以拿走,也可以扔下。如果那个东西不再能使她骄傲。”王锵说。
余切很惊讶啊。
王锵这个人好久没见,现在竟然成了个哲学家了,怪不得以后能下海做生意。
而且,他的乒乓球技术也比以前提高了很多,现在竟然能和放水的余切打得有来有回。王锵解释道:“燕大有职工体育比赛,我每天都练习乒乓球。”
燕大教师的日子过得还真是好!我也等不及了!
“俞敏宏一直觉得我有机会打过你了,他现在也在当老师,我们喊他来?”
“让他来!”
俞敏宏到了之后,这厮心眼很多,竟然还喊了一群女学生来观战。
余切立刻开始使出全力,打得王锵满地找球。随后俞敏宏也上场,继续被打得满地找球。他们从来没有赢过余切一次,几年后,这种差距更加扩大了。
然而大家都很开心,那种感觉好像回到了学生时代。
如今余切已经是名师门徒,准备将来做教授的大作家,而西语系这两兄弟,同样是燕大体制内的教师,风雨无忧。余切找Lucy的过程,让他俩十分感慨。
余切也挺感慨的。那会儿他在国内还没有今天的地位,就像是他即将去的美国——他同样没什么地位,是一个纯粹的第三世界作家。
几个人在燕大食堂吃饭,不断有学生来和余切打招呼。也有和西语系两兄弟打招呼的。
余切问王锵:“你整天和Lucy混在一起,到底和Lucy谈上没有?”
王锵摇头。
“她一点机会没有给你?”
王锵说:“Lucy是个中国通,打乒乓球很厉害。她和我说,如果我有一天打乒乓球能够超越她,她就会和我在一起。”
“那你打过她了吗?”
“我打过了。但是Lucy立马露出复杂的表情,她对我说,我还要会足球,我还要拥有美国的护照……所以她拒绝我。”
俞敏宏这时候插嘴道:“但Lucy一开始就看上余切你了,没什么条件。”
余切没说话,等着王锵说他的舔狗感悟。
一般来说,世间的真理都是舔狗和渣男来总结的。
王锵道:“我意识到她从来没有真的看上我,她对我的要求是无穷无尽的。美国人都这样,自以为天下第一。你是个优秀得超脱了的例外,对她不屑一顾,她短暂的爱慕上你……”
“但现在她回美国又要重新做出版人,做麦格劳希尔的职员,直到成为高管,女承父业。你这一次去美国,如果你有一丁点儿的求到她了,说不定她就像对我一样的对你。”
王锵这话说的有点绕,他想表达的是,美国妞崇拜强者,现在Lucy大白妞回国之后,有了麦格劳希尔加成,不一定会像是在燕大一样的对余切予取予求了。
这个“余切”,就可能成为“王锵”。
余切当即道:“在任何地方,我都是余切。”
之后,大陆诗刊《星星》刊登了作家们要去访问的消息,又在加刊中,特地提到这一次的访问学者,并且公布了人员细节,只是没有公布地点。
同一时间,主流新闻报纸也报道这一事件。这时候,两岸作家之间的交流已经被港媒捅出来,这边干脆打明牌。余切登上了央台的新闻,节目把他和马尔克斯之间的信件节选后公布。
这是他“中拉友谊的代表”的外号第一次被提及。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文豪1983,文豪1983最新章节,文豪1983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文豪1983,文豪1983最新章节,文豪1983 平板电子书!